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八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17)

1. 癰疽敷藥門主方

大抵病冷則肌肉陰爛,不知痛癢,其有痛者,又多附骨之痛,設若不除,則寒根透髓,尋常之藥,固莫能及矣。

沖和膏(《正宗》),癰疽發背,陰陽不和,冷熱不明。

紫荊皮(即紅內消。炒,五兩),獨活(炒,三兩),赤芍藥(炒,二兩),白芷(一兩),石菖蒲(即望見消,又名陽春雪,又名木蠟,一兩五錢)

上為細末,蔥湯熱酒俱可調敷。藥中紫荊皮乃木之精,能破氣逐血消腫;獨活乃土之精,能動盪凝滯血脈,散骨中冷痛,去麻痹濕;石菖蒲乃水之精,善破堅硬,生血止痛,去風消腫;白芷乃金之精,能去風生肌定痛;赤芍藥乃火之精,能生血活血,散瘀除痛。蓋血生則肌肉不死,血動則經絡流通,故肌活不致潰爛,經通不致壅腫,此為散風行氣、活血消腫、去冷軟堅之良藥也。其中五行相配,用者再無不效之理,如流毒骨疽冷證,用之尤效。

故云:風消血自散,氣通硬自除。

本方加乳香、沒藥,治流注筋不能伸。

神應丹(《說約》),治氣血不和,壅遏為瘡,高腫赤痛,兼痰兼郁,兼寒兼濕,並效。

小雄鯽魚(七尾),鮮山藥(四兩),連須大蔥頭(廿一個)

共搗爛,加千年陳石灰半斤,天南星、半夏、白芨、赤芍藥研末各一兩,和勻陰乾,再研細末,臨用以蜜調敷四圍,外以皮紙蓋之。

敷瘡頭凹者。蕎麥麵炒黃研細,水和敷之。

化腐紫霞膏(《正宗》),癰疽發背,瘀肉不腐,並不作膿者,又諸惡瘡,內有膿而外肉不穿潰者。

萆麻仁(研),輕粉(各三錢),巴豆仁(五錢),螺螄肉,潮腦(各一錢),金頂砒(煅,五分),血竭(二錢)

共為末。瓷瓶收貯,臨時用麻油調搽,頑硬肉上至頑者,不過兩次即軟。

秘傳敷毒法,獨核肥皂去核一個,萆麻仁二十九粒,搗爛敷,留頂透氣,已成自潰,初起自消。

鐵箍散,敷諸般腫毒。

草烏,知母,天花粉,半夏,天南星,五倍子(炒),芙蓉葉(各等分)

上為末。蜜醋頓熱,調敷四圍,中留一孔透氣。

烏龍膏,敷一切腫毒。入小粉漿,炒黑研細,用滴醋調敷,或加生大黃、天南星更炒。

倍子散,敷一切腫毒,並乳癰初起。五倍子不拘多少,打碎炒黑為末,醋調敷,或井水調敷亦可。

立消散

雄黃(二錢二分),穿山甲(三錢),生大黃(錦紋者良),芙蓉葉,倍子(炒,各五錢)

共研極細末。滴醋調敷,中留一孔透氣。如干,又搽,不過十次自消。

清涼膏(山東東昌府聊城縣南普陀寺僧神授方)

敷癰疽發背腫毒。先用白麵調成,圍圈患外。蔥根搗泥,平鋪瘡上,用豬膽汁一枚,黃蜜二兩,傾瓷器內和勻,茶匙挑膽汁於內,一時即消。

敷毒,大五倍子蜜炙九次,研末,醋調敷。

白話文:

大致上,如果病灶部位是寒冷的,肌肉就會陰暗腐爛,感覺不到疼痛或搔癢。如果有痛感,通常是深入骨頭的疼痛。如果不及時處理,寒氣就會深入骨髓,一般的藥物無法有效治療。

沖和膏(出自《正宗》),適用於癰疽、發背等疾病,由於陰陽不調、寒熱不明所引起的病症。

配方包含:紫荊皮(炒過,五兩)、獨活(炒過,三兩)、赤芍藥(炒過,二兩)、白芷(一兩)、石菖蒲(一兩五錢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可用蔥湯或熱酒調和後敷在患處。紫荊皮是木的精華,能破氣、活血、消腫;獨活是土的精華,能促進凝滯的血脈流動,散除骨中的寒痛、麻木和濕氣;石菖蒲是水的精華,能破除堅硬的組織,促進血液生成、止痛、去風消腫;白芷是金的精華,能去風、生肌、止痛;赤芍藥是火的精華,能促進血液生成和循環,散瘀止痛。總之,血液生成就能使肌肉不死,血液流動就能使經絡暢通,這樣肌肉就不會潰爛,經絡也不會阻塞腫脹。這是一帖散風、行氣、活血、消腫、祛寒、軟化堅硬組織的良藥。這些藥材按照五行相配,使用後效果顯著。對於流毒骨疽等寒性病症,尤其有效。

所以說:「風邪消散,血脈自然通暢;氣機暢通,硬塊自然消退。」

本方加入乳香、沒藥,可治療筋脈無法伸展的流注。

神應丹(出自《說約》),適用於氣血不和、阻塞而形成的瘡瘍,伴隨高腫、赤痛,以及痰、鬱、寒、濕等症狀。

配方包含:小雄鯽魚(七條)、鮮山藥(四兩)、連鬚大蔥頭(二十一個)。

將以上材料一起搗爛,加入陳石灰半斤、天南星、半夏、白芨、赤芍藥研末各一兩,攪拌均勻後陰乾,再磨成細末。臨用時以蜂蜜調和後塗抹於患處周圍,外層覆蓋紙張。

如果瘡頭凹陷,可以用炒黃的蕎麥麵磨成細粉,用水調和後敷在患處。

化腐紫霞膏(出自《正宗》),適用於癰疽、發背等疾病,如果患處瘀肉不腐爛、無法化膿,或是有膿但外層肌肉無法破潰的情況。

配方包含:蓖麻仁(研磨過,三錢)、輕粉(三錢)、巴豆仁(五錢)、螺螄肉(一錢)、潮腦(一錢)、金頂砒(煅燒過,五分)、血竭(二錢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儲存在瓷瓶中。使用時用麻油調和後塗抹,塗抹在頑硬的肉上,通常一兩次就能使肉變軟。

秘傳敷毒法:將一顆去核的肥皂果搗爛,加入二十九粒蓖麻仁,一起搗爛敷在患處,留出頂端透氣,膿液形成後會自行潰破,初期腫脹也會自行消退。

鐵箍散,適用於各種腫毒。

配方包含:草烏、知母、天花粉、半夏、天南星、五倍子(炒過)、芙蓉葉(等量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加熱的蜜醋調和後敷在患處周圍,中間留一個孔透氣。

烏龍膏,適用於各種腫毒。加入少許小粉漿,炒黑後研磨成細粉,用滴醋調和後塗抹,也可以加入生大黃和天南星一起炒過使用。

倍子散,適用於各種腫毒,也可用於乳癰初期。不限五倍子用量,打碎炒黑後磨成細粉,用醋調和後塗抹,或者用井水調和也可以。

立消散

配方包含:雄黃(二錢二分)、穿山甲(三錢)、生大黃(錦紋者佳)、芙蓉葉、倍子(炒過,各五錢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滴醋調和後塗抹,中間留一個孔透氣。如果乾燥了,就再次塗抹,通常十次左右就會消腫。

清涼膏(山東東昌府聊城縣南普陀寺僧人傳授的秘方)

適用於癰疽、發背等腫毒。先用白麵調成麵糊,在患處外圍畫圈。將蔥根搗成泥,平鋪在患處,再將一個豬膽汁和二兩黃蜜倒入瓷器中混合均勻,用茶匙挑取膽汁滴在患處,很快就能消腫。

敷毒法:將大五倍子用蜂蜜炙烤九次,研磨成細粉,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