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三十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十 (8)

1. 香瓣瘡門主論

申鬥垣曰:香瓣瘡又名浸淫瘡,初生甚小,先瘡後痛,汁出浸淫,濕爛肌肉,延及遍身,多生面上耳邊。(《啟玄》)

白話文:

香瓣瘡,又叫做浸淫瘡,剛開始長的時候很小,是先長出瘡,然後才開始疼痛,會流出汁液,像水一樣慢慢擴散,使得肌肉濕爛,甚至蔓延到全身,大多長在臉上和耳朵旁邊。

2. 香瓣瘡門主方

面上耳邊香瓣瘡。

羖羊須,荊芥,干棗(去核,各煅存性,二錢)

研細入鉛粉五分,每用少許油調,先以溫湯洗淨拭乾,塗上即愈。

白話文:

臉上和耳朵邊長出像香瓣一樣的瘡。

用羖羊須、荊芥、去核的乾棗(這三樣東西都各自燒到變成炭,但保留藥性,各取二錢),一起研磨成細末,再加入五分鉛粉,每次取少量,用油調勻。先用溫水洗乾淨患部,擦乾後塗上藥膏,就會痊癒。

3. 煉銀瘡門主論

李東垣曰:煉銀瘡即面洇瘡,是母受胎之日,喜食酸辣及邪味過度,多生此瘡。(《精義》)

白話文:

李東垣說:「煉銀瘡」就是臉上像被水浸濕一樣的瘡,這種瘡的產生,是因為母親在懷孕時,過度喜歡吃酸辣和味道不正的食物所導致的。(出自《醫學精義》)

4. 洇尻瘡門主論

申鬥垣曰:初生小兒繃縛手足,頤下頰肢窩腿丫內濕熱之氣蘊積,洇爛成瘡,此乃乳母看顧不到所致。不可用他藥,只用伏龍肝一味,不拘多少,研細乾摻,以紙隔之。(《啟玄》)

白話文:

申鬥垣說:剛出生的小嬰兒,因為用布帶緊緊包裹手腳,導致下巴、臉頰、腋下、腿彎這些地方,濕熱的氣體積聚,悶爛形成瘡。這都是因為乳母沒有好好照顧造成的。不需要用其他藥物,只要用伏龍肝這味藥,不論多少,研磨成細末,乾燥地撒在患處,用紙隔開即可。(出自《啟玄》)

5. 面上熱毒惡瘡門主方

面上生瘡。

胡粉,輕粉,松香(各等分)

研細,雞蛋黃煎,油調搽。

面上熱毒惡瘡(馮氏。)

胡粉,黃柏(炙),黃連(各等分)

研細。豬油調敷。

面上毒瘡初起,急尋水蜒蚰一二條,用醬少許,共搗塗紙上,留一小孔透氣,貼上。

白話文:

臉上長瘡。

用胡粉、輕粉、松香,各取等量,一起磨成細末,然後用雞蛋黃煎過,再用油調和後塗抹在患處。

臉上長熱毒引起的惡瘡(馮氏的方子)。

用胡粉、炙過的黃柏、黃連,各取等量,一起磨成細末。用豬油調和後敷在患處。

臉上的毒瘡剛開始發作時,趕快找一兩條水蜒蚰(即水蛭),用少許醬油,一起搗爛塗在紙上,留一個小孔透氣,然後貼在患處。

6. 暑痘門主論

胡公弼曰:暑痘者乃暑熱襲於皮毛,其形如痘圓淨,根紅脹痛,故有痘名。(《青囊》)

澄謂小兒因暑月烈日中戲嬉,或坐日曬磚石,或襁褓中受母暑熱相感,皆能頭面叢生,名曰暑痘。施治之法,內宜清暑利熱,揀要害處敷消數枚,切不可遍敷,若一概敷消,則所感暑熱無從外解,必致深入,瘧痢勢所難免,不可因其小而惑之。

白話文:

胡公弼說:所謂的暑痘,是因為暑熱侵襲到皮膚毛孔所造成的,它的形狀像痘子一樣圓潤乾淨,根部呈現紅色且腫脹疼痛,所以才會有痘這個名稱。(出自《青囊》這本書)

澄說,小孩子因為在炎熱的夏天,在烈日下嬉鬧玩耍,或是坐在太陽曝曬過的磚石上,或者在襁褓中感受到母親的暑熱而互相影響,都可能在頭部、臉部密集地長出這種痘子,稱為暑痘。治療的方法,體內應該清熱解暑、利水排熱,然後在重要的部位敷上幾顆消暑的藥物,千萬不能到處都敷,如果全都敷上消暑藥,那麼感受到的暑熱就沒有辦法從皮膚發散出去,一定會深入體內,導致瘧疾、痢疾等疾病,這是一定的,不可以因為它只是小小的痘子而輕忽它。

7. 暑痘門主方

驗方,初起用飛羅面放掌心內,以旋汲井華水調稀滴暑痘上,自消。

又方,石蟹水磨敷,自消。

白話文:

驗方,剛開始長暑痘時,用飛羅面(可能是指一種細緻的麵粉)放在手掌心裡,然後用剛從井裡打上來的井水調稀,滴在暑痘上,痘痘就會自己消退。

另一個方子,將石蟹(可能是指石蟹的殼或磨成的粉)用水磨成糊狀敷在暑痘上,痘痘也會自己消退。

8. 癤子門主論

蔣示吉曰:此乃暑邪血熱所致,初起不發寒熱,高腫於皮膚之間,淺而小,最大不過一二寸者,名曰癤,俗呼癤子。(《說約》)

李東垣曰:有因微熱外攻而發於皮膚之上,高腫熱痛,此熱癤也。(《精義》)

白話文:

蔣示吉說:這種病是暑邪和血熱造成的,剛開始不會發冷發熱,只會在皮膚之間出現高起的腫塊,腫塊又淺又小,最大的也不會超過一兩寸,這種就叫做癤子,民間俗稱癤子。

李東垣說:有些是因為輕微的熱邪從體外侵襲,而發生在皮膚上,出現高起紅腫、發熱疼痛的狀況,這就是熱癤。

9. 癤子門主方

驗方(《精義》)

大黃,朴硝(各等分)

為末。醋調敷。

熱癤,五月五日午時取獨蒜切片貼眉心,至夏不發。

熱癤,菊花根搗汁,無灰酒沖服。癤在上身空心服,癤在下身飽服,自消。採二蠶桑葉滴下之水點上,愈。

頑癤不潰,人乳調白麵敷之,不久即潰。

癤久不斂,白朮槿花煅存性,研末搓之。

熱癤神效膏,麻油四兩熬成珠,再入松香末四兩,炒黃丹二兩,攪成膏攤貼。

初起熱癤,枯礬研細,香油調敷。

頑癤久不出頭,生巴豆仁半粒,同飯搗成餅,貼癤上,明日即出膿。

白話文:

癤子門主方

驗方(出自《精義》)

將大黃和朴硝磨成粉末,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。

對於熱癤,可以在端午節中午取獨頭蒜切片貼在眉心,這樣可以整個夏天都不會再發。

治療熱癤,也可以將菊花根搗爛取汁,用沒有灰的酒沖服。如果癤子長在上半身,就在空腹時服用;如果癤子長在下半身,就吃飽後服用,癤子就會自行消退。另外,還可以採集桑葉滴下的水滴在癤子上,也能治好。

頑固的癤子如果一直不破潰,可以用人乳調和白麵敷在上面,很快就會破潰。

癤子久久不癒合,可以用白朮和木槿花燒成炭,磨成粉末後塗擦患處。

熱癤神效膏:用四兩麻油熬成珠狀,再加入四兩松香粉末和二兩炒黃丹,攪拌成膏狀後攤在布上貼於患處。

對於剛開始長的熱癤,可以用研磨細的枯礬用香油調和後敷在患處。

頑固的癤子如果久久不出頭,可以用半粒生巴豆仁和米飯一起搗成餅狀,貼在癤子上,隔天就會開始流膿。

10. 軟膿癤門主論

軟膿癤乃暑伏三陽,因循延漫所致。

白話文:

軟膿癤這種病,是因為夏天潛伏在三陽經絡的暑邪,沒有及時處理,拖延蔓延而造成的。

11. 軟膿癤門主方

翠玉膏,軟膿癤膿水逗流,愈而復發。

明松香(四兩),銅綠(二兩),猔豬膽(三個),麻油(三錢)

先將松香熔化,入油令沸,再下膽汁銅綠攪勻,入水中以手扯拔去火毒,瓷盒收貯,用緋光絹量瘡大小攤貼,不必更換,聽其自落。

又方

萆麻仁,松香(各等分)

搗膏貼之,發可復生。

爛癤久不愈者。

青石灰,鑄銅杓罐子(各等分)

研細,菜油調搽。

又方

川銅綠(一兩,研末)

柏油熬膏攤布上貼之,即消。

又方,紅柿子皮貼之自干。

軟癤,大芋頭搗爛敷。

又方,陳明瓦(天窗上者。)煅研,清油調搓。

白話文:

翠玉膏

這個藥膏是針對軟膿癤,膿水流個不停,好了又復發的情況。

配方是:明松香四兩、銅綠二兩、豬膽三個(要用猔豬的膽)、麻油三錢。

先將松香融化,加入麻油煮滾,再加入膽汁和銅綠攪拌均勻。接著把藥膏放入水中,用手拉扯攪動來去除火毒。最後裝入瓷盒保存。使用時,用紅色的綢布剪裁成瘡口的大小,把藥膏攤在上面貼敷,不用更換,等它自己脫落就好。

另一個藥方

蓖麻仁和松香,份量相同。

一起搗成膏狀敷在患處,膿皰就能再次長出來。

針對久治不癒的爛癤

青石灰和鑄銅杓罐子,份量相同。

一起磨成細粉,用菜油調成糊狀塗抹。

另一個藥方

川銅綠一兩,磨成粉末。

用柏油熬成膏狀,塗在布上貼敷,很快就能消腫。

另一個藥方

用紅柿子皮貼在患處,會自行乾燥。

軟癤

用大芋頭搗爛後敷在患處。

另一個藥方

用老舊的明瓦(天窗上的瓦片),煅燒後磨成粉末,用清油調成糊狀塗抹。

12. 痱瘡門主論

痱子乃暑氣傷熱而生也。

白話文:

痱子是因為暑氣侵襲、體內熱氣過盛而產生的。

13. 痱瘡門主方

痱瘡痛癢。

綠豆粉(微炒,四兩),滑石(五錢)

研勻樸之。

又方,雪水洗之,隨洗隨減。

又方,黃瓜(即王瓜)。切片擦之,即愈。

又方,石粉撲之良。

痱子摩破成瘡,生肌止痛。(《集驗》)

赤石脂,黃柏(去粗皮),臘茶(各五錢),白麵(二兩),冰片(五分)

共研細,棉蘸撲之。

白話文:

痱瘡門主方

痱子引起的疼痛和搔癢。

用微炒過的綠豆粉四兩,加上滑石五錢,一起研磨均勻,然後撲在患處。

另一個方法,用雪水清洗患處,隨洗就會感覺症狀減輕。

又一個方法,用黃瓜(也就是王瓜)切成薄片擦拭患處,很快就會痊癒。

還有一個方法,用石粉撲在患處效果很好。

痱子如果被磨破變成瘡,可以用以下方法幫助生長肌肉、止痛。(出自《集驗》)

準備赤石脂、黃柏(去除粗皮)、臘茶各五錢,加上白麵二兩,還有冰片五分,一起研磨成細粉,用棉花沾取撲在患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