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三十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十 (8)

1. 香瓣瘡門主論

申鬥垣曰:香瓣瘡又名浸淫瘡,初生甚小,先瘡後痛,汁出浸淫,濕爛肌肉,延及遍身,多生面上耳邊。(《啟玄》)

白話文:

申鬥垣說:香瓣瘡又叫做浸淫瘡,開始的時候很小,先長出瘡,然後才疼痛,汁液流出浸淫其中,肌肉濕爛,蔓延到全身,多長在臉上和耳朵邊上。(《啟玄》)

2. 香瓣瘡門主方

面上耳邊香瓣瘡。

羖羊須,荊芥,干棗(去核,各煅存性,二錢)

研細入鉛粉五分,每用少許油調,先以溫湯洗淨拭乾,塗上即愈。

白話文:

羖羊須:取自羖羊的鬍鬚,性溫、味辛,具有祛風解表、通絡止痛的功效。

荊芥:取自荊芥的枝葉,性溫、味辛,具有疏風解表、清熱止咳的功效。

幹棗:取自紅棗,去核後煅存性,性溫、味甘,具有補氣養血、益氣養顏的功效。

二錢:指藥物的用量,相當於現代的6克。

將羖羊須、荊芥、幹棗各取2錢,去核,煅存性,即可入藥使用。

3. 煉銀瘡門主論

李東垣曰:煉銀瘡即面洇瘡,是母受胎之日,喜食酸辣及邪味過度,多生此瘡。(《精義》)

白話文:

李東垣說:煉銀瘡就是面上的濕疹,這是因為母親在懷孕的時候過度食用了酸辣和不適當的食物,所以孩子容易長這種瘡。

4. 洇尻瘡門主論

申鬥垣曰:初生小兒繃縛手足,頤下頰肢窩腿丫內濕熱之氣蘊積,洇爛成瘡,此乃乳母看顧不到所致。不可用他藥,只用伏龍肝一味,不拘多少,研細乾摻,以紙隔之。(《啟玄》)

白話文:

申鬥垣說:剛出生的小兒,被包紮束縛了手足,在脖子下方、腋下、腿內彎經常蓄積了濕熱之氣,浸泡潰爛長成瘡,這是因為乳母照看得不周到所造成的。治療時不能用其他的藥,只要用伏龍肝一味藥就可以了,不要限制它的用量,研磨成細末後,直接敷在患處,用紙隔開。(出自《啟玄》)

5. 面上熱毒惡瘡門主方

面上生瘡。

胡粉,輕粉,松香(各等分)

研細,雞蛋黃煎,油調搽。

面上熱毒惡瘡(馮氏。)

胡粉,黃柏(炙),黃連(各等分)

研細。豬油調敷。

面上毒瘡初起,急尋水蜒蚰一二條,用醬少許,共搗塗紙上,留一小孔透氣,貼上。

白話文:

臉上長瘡。

用胡粉、輕粉和松香(各取相同份量)

磨成細粉,用雞蛋黃煎好,再用油調勻塗抹。

臉上熱毒引起的惡瘡(馮氏方)。

用胡粉、黃柏(烤過)、黃連(各取相同份量)

磨成細粉。用豬油調勻敷在患處。

臉上毒瘡剛開始長的時候,趕快找幾條水蜒蚰,用少許醬一起搗碎,塗在紙上,留個小孔透氣,貼在患處。

6. 暑痘門主論

胡公弼曰:暑痘者乃暑熱襲於皮毛,其形如痘圓淨,根紅脹痛,故有痘名。(《青囊》)

白話文:

胡公弼說:暑痘是因為暑熱侵襲皮膚而產生的,它的形狀圓整清潔像痘子一樣,根部紅腫疼痛,所以被稱為痘。

澄謂小兒因暑月烈日中戲嬉,或坐日曬磚石,或襁褓中受母暑熱相感,皆能頭面叢生,名曰暑痘。施治之法,內宜清暑利熱,揀要害處敷消數枚,切不可遍敷,若一概敷消,則所感暑熱無從外解,必致深入,瘧痢勢所難免,不可因其小而惑之。

白話文:

澄說小兒在炎熱的夏季裡嬉戲玩耍,或是坐在烈日曝曬的磚石上,或是被襁褓中母親的暑熱傳染,都能導致頭面長滿痘瘡,這種病叫暑痘。治療方法,內服藥物以清暑利熱為主,揀選重要部位敷消幾粒痘瘡,不要遍敷。若是全部敷消痘瘡,那麼讓暑熱所感無處發散,一定會深入體內,瘧疾和痢疾勢必難以避免。不可以因為患者年紀小而對此病症輕視。

7. 暑痘門主方

驗方,初起用飛羅面放掌心內,以旋汲井華水調稀滴暑痘上,自消。

又方,石蟹水磨敷,自消。

白話文:

驗方,一開始可以用細麵粉放在手掌中,然後用剛從井裡打上來的清泉水調成稀糊,滴在暑痘上,自然就會消退。

另一個方法是,用石蟹磨成水後敷在患處,也能自然消退。

8. 癤子門主論

蔣示吉曰:此乃暑邪血熱所致,初起不發寒熱,高腫於皮膚之間,淺而小,最大不過一二寸者,名曰癤,俗呼癤子。(《說約》)

李東垣曰:有因微熱外攻而發於皮膚之上,高腫熱痛,此熱癤也。(《精義》)

白話文:

蔣示吉說:這是因為暑氣侵襲人體,導致血熱引起的。剛開始時不發燒也不怕冷,在皮膚之間長出高出皮膚表面且腫脹的包塊,這種包塊很淺很小,最大的也不會超過一、二寸,名叫癤,俗稱癤子。(《說約》)

9. 癤子門主方

驗方(《精義》)

大黃,朴硝(各等分)

為末。醋調敷。

熱癤,五月五日午時取獨蒜切片貼眉心,至夏不發。

白話文:

驗方(《精義》)

大黃和朴硝(各等分)研磨成粉末。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。

熱癤子,可以在農歷五月五日正午時分取獨頭蒜切片貼在眉心,這樣整個夏天都不會發作。

熱癤,菊花根搗汁,無灰酒沖服。癤在上身空心服,癤在下身飽服,自消。採二蠶桑葉滴下之水點上,愈。

白話文:

熱癤:取菊花根搗汁,用無灰酒送服。癤在身體上部的時候空腹服用,癤在身體下部的時候飽腹服用,自然消散。採摘桑葉上掛的兩條蠶結成的桑葉滴下的水點在熱癤上,可以治癒。

頑癤不潰,人乳調白麵敷之,不久即潰。

癤久不斂,白朮槿花煅存性,研末搓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硬塊不破潰,可以用人奶調和白麵粉敷在上面,不久就會破潰。

如果癤子長時間不愈合,可以將白術和木槿花煅燒後保留其性質,研磨成粉末,然後塗抹在患處。

熱癤神效膏,麻油四兩熬成珠,再入松香末四兩,炒黃丹二兩,攪成膏攤貼。

白話文:

熱癤神效膏,將四兩麻油熬煮成膏,再加入四兩松香粉,炒熟的二兩硃砂,攪拌製成膏狀塗抹敷貼。

初起熱癤,枯礬研細,香油調敷。

頑癤久不出頭,生巴豆仁半粒,同飯搗成餅,貼癤上,明日即出膿。

白話文:

剛開始發熱癤子時,將枯礬研磨成細粉,用香油調和後敷在患處。

對於長時間不破潰出膿的頑固癤子,取半粒巴豆仁與飯一起搗成餅狀,貼在癤子上,第二天就會出膿。

10. 軟膿癤門主論

軟膿癤乃暑伏三陽,因循延漫所致。

11. 軟膿癤門主方

翠玉膏,軟膿癤膿水逗流,愈而復發。

白話文:

翠玉膏,用於治療膿腫或瘡瘍等病症,當膿液流出後雖然會好轉,但容易反覆發作。

明松香(四兩),銅綠(二兩),猔豬膽(三個),麻油(三錢)

白話文:

松香,量四兩。

銅綠,量二兩。

猔豬膽,數量三個。

麻油,量三錢。

先將松香熔化,入油令沸,再下膽汁銅綠攪勻,入水中以手扯拔去火毒,瓷盒收貯,用緋光絹量瘡大小攤貼,不必更換,聽其自落。

白話文:

首先將松香融化,加入油中加熱至沸騰,然後加入膽汁和銅綠,攪拌均勻,放入水中用手拉扯出火毒,然後用瓷盒儲存。使用時,用緋色絲綢測量傷口的大小,將藥膏塗抹在傷口上,無需更換,等待藥膏自然脫落即可。

又方

萆麻仁,松香(各等分)

搗膏貼之,發可復生。

爛癤久不愈者。

青石灰,鑄銅杓罐子(各等分)

研細,菜油調搽。

又方

川銅綠(一兩,研末)

柏油熬膏攤布上貼之,即消。

又方,紅柿子皮貼之自干。

軟癤,大芋頭搗爛敷。

又方,陳明瓦(天窗上者。)煅研,清油調搓。

白話文:

另一個方法是:

萆麻仁和松香等量,

搗成膏狀貼在患處,頭髮就能再生。

潰爛的瘡癤久久不癒者,

取青石灰和鑄銅杓罐子等量,

研磨成細粉,用菜油調和塗抹。

另一個方法是:

川銅綠一兩,研磨成粉末,

用柏油熬製成膏狀,攤在布上貼在患處,就能消腫。

另一個方法是,用紅柿子皮貼在患處,自然風乾。

軟的瘡癤,用大芋頭搗爛敷在患處。

另一個方法是,取陳舊的明瓦(天窗上的),煅燒研磨,用清油調和搓揉。

12. 痱瘡門主論

痱子乃暑氣傷熱而生也。

13. 痱瘡門主方

痱瘡痛癢。

綠豆粉(微炒,四兩),滑石(五錢)

研勻樸之。

又方,雪水洗之,隨洗隨減。

又方,黃瓜(即王瓜)。切片擦之,即愈。

又方,石粉撲之良。

痱子摩破成瘡,生肌止痛。(《集驗》)

白話文:

痱子又癢又痛,可以用綠豆粉微炒後研磨成粉,再加入滑石粉混合,塗抹患處。也可以用雪水洗患處,洗完後馬上擦乾。另外,黃瓜切片擦拭患處也可以有效止癢。石粉也可以用來塗抹患處。如果痱子被抓破成瘡,可以使用生肌止痛的藥物治療。

赤石脂,黃柏(去粗皮),臘茶(各五錢),白麵(二兩),冰片(五分)

共研細,棉蘸撲之。

白話文:

赤石脂,黃柏( 去粗糙的皮 ),臘茶( 各五錢 ),白麵( 二兩 ),冰片( 五分 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