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八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13)

1. 論敷藥法

又曰:寒涼敷藥,如芙蓉散、大黃膏,其患最大。氣脈得寒則不行,瘀血得寒則不散,瘀肉得寒則不潰,新肉得寒則不生。

竇漢卿曰:凡制圍藥,宜絕細,則不痛,和圍藥多加工夫,攪千餘下,其藥自稠,則用輕手圍之,留孔須如鵝卵形狀,敷藥之外,須用薄紙貼之,務要扯碎貼上,免崩裂疼痛之苦。待圍藥略干,再用調藥余汁潤之,以助藥力,況藥幹不能入肌肉,借濕以通竅耳,宜深詳之。

齊·馬嗣明治楊遵彥發背,取白麥飯石(即粗理黃石,堪作碓碾,即磨刀粗石,用釅醋淬,猛火煅赤淬之,令屑落醋中者良。)為末。醋熬為糊,厚塗立愈。本草曰:大凡石類多主癰疽,此石治發背神良。

程山齡曰:書云:用膏藥貼頂,敷藥四邊圍,凡腫毒之大者,將已成膿,用白降丹或烏金膏貼瘡頭上,然後用萬全膏蓋之,四旁以鐵箍、鐵桶、芙蓉等膏敷之,貼膏處取其出膿,敷藥處取其消散,並能箍束根腳,不令展開,共作三層敷圍法。第一層用白降丹,或烏金膏貼瘡正頂,若漫腫無頭,以濕紙貼上,先干處是頭也;第二層萬全膏貼之;第三層以敷藥圍之。桑皮紙扯碎蓋上,如蜜調敷藥,則頻以蜜水潤之,如醋調敷藥,則頻以醋汁潤之。

不特添助藥力,亦且敷藥不致干憔,然予嘗用萬全膏遍覆腫處,連根腳一齊箍住,其中消處自消,潰時自潰,竟收全功,可見此膏之妙也。

《集驗》云:癰疽無頭起者,用神豸膏、靈龜膏、拔毒膏、鐵箍散貼,即令消退。潰膿者,用靈龜膏貼之,或用追毒膏去膿,或用筒子吸膿。有頭疽瘡,每於洗後視赤暈闊狹,用涼水調大鐵箍散成膏,隆冬用溫水調如人肉溫,貼之;腫赤盛、用生地黃自然汁調,圍貼之法,從四畔紅暈處圍貼,用桑皮紙掩上,瘡有旋生白粒,散漫如米、如豆者,用銀簪腳撥去瘡眼,用老皮散敷之,再換新藥敷上。

凡熱多則赤,焮腫散漫,熱甚則紫黑,外寒鬱亦紫,血虛兼寒則青白,大鐵箍散、正鐵箍散,乃常用之藥。或因風寒熱及穢氣厭觸等證,四時寒熱不同,又宜從權設法。熱者,宜三黃散;熱甚,宜三消散;有風者,加羌活、防風;氣滯者,加木香;寒鬱者,加桂;穢氣觸者,宜加香藥熏之;腫處脆嫩者,去白芨。

去敷藥時,看毛下竅中,當有汗珠,此則血脈疏通,熱毒消散,赤暈漸縮,膿潰痛止,變逆為順。皮毛潤活,要作良肉。但疽頂有些少腐開,不用刀剪。如藥下不生汗珠,腐敗必闊必多也。膿後圍貼,則收散漫遺毒,盡隨膿出,瘡口貼拔毒膏藥;如膿出不順,用追毒膏;惡肉不去,用金寶膏。敗肉去後,圍貼則氣血易活,新肉易長,瘡口用長肉膏敷貼之,藥與淋洗並行,同功。

白話文:

關於敷藥的方法,還有一種說法是,使用寒涼的敷藥,例如芙蓉散、大黃膏,造成的傷害最大。因為氣血經脈遇到寒冷就會運行不暢,瘀血遇到寒冷就無法消散,瘀積的肌肉組織遇到寒冷就不會潰爛,新生的肌肉組織遇到寒冷就無法生長。

竇漢卿說,凡是製作敷藥,都要研磨得非常細,這樣才不會引起疼痛。混合敷藥時要多花功夫,攪拌上千下,藥膏自然就會濃稠。用藥時要輕手敷上,留下的孔洞形狀要像鵝卵一樣。敷藥的外面,要用薄紙貼上,而且要務必撕碎了貼,這樣可以避免藥膏崩裂造成的疼痛。等到敷藥稍微乾燥後,再用調藥時剩下的汁液潤濕,幫助藥力發揮作用。況且藥膏乾燥後無法滲入肌肉,要藉由濕潤來通暢孔竅,這點應該要仔細研究。

齊國的馬嗣明治療楊遵彥的背部疔瘡,採用白麥飯石(就是表面粗糙的黃色石頭,可以當作石臼或磨刀石,用濃醋浸泡,再用猛火燒紅後放入醋中淬火,讓石屑落入醋中,這樣處理的石頭效果最好),將其磨成粉末,用醋熬成糊狀,厚厚地塗在患處,立刻就痊癒了。本草綱目說,一般來說,石頭類的藥材大多能治療癰疽,這種石頭治療背部疔瘡效果非常好。

程山齡說,古書上記載,使用膏藥貼在瘡頂,敷藥則敷在四周。凡是較大的腫毒,等到快要化膿時,就用白降丹或烏金膏貼在瘡口,然後用萬全膏蓋住,四週則用鐵箍、鐵桶、芙蓉等膏藥敷上。貼膏藥的地方,目的是為了讓膿液排出;敷藥的地方,目的是為了消散腫脹,同時也能夠束縛住瘡根,不讓它擴散。總共要用三層敷圍的方法:第一層,用白降丹或烏金膏貼在瘡的正中央,如果腫脹沒有膿頭,就用濕紙貼上,先乾的地方就是膿頭的位置;第二層,用萬全膏貼上;第三層,用敷藥圍在四周。用撕碎的桑皮紙蓋上,如果用蜂蜜調製的敷藥,就要時常用蜜水潤濕;如果用醋調製的敷藥,就要時常用醋汁潤濕。

這樣不僅能加強藥力,也能讓敷藥不至於乾裂。我曾經用萬全膏覆蓋住整個腫脹部位,連根部一起包住,腫脹自行消散,潰爛時自行潰爛,最後完全痊癒,可見這種膏藥的妙用。

《集驗方》說,沒有膿頭的癰疽,可以用神豸膏、靈龜膏、拔毒膏、鐵箍散貼敷,就能使其消退。已經潰膿的,可以用靈龜膏貼敷,或者用追毒膏排除膿液,或者用管子吸出膿液。有膿頭的疔瘡,每次清洗後,觀察紅暈的範圍大小,用涼水調和鐵箍散製成膏狀,隆冬時節則用溫水調和,溫度像人的體溫一樣,貼敷在患處。腫脹發紅嚴重時,則用生地黃的天然汁液調和。敷藥的方法,從四周紅暈的地方開始貼敷,用桑皮紙蓋上。如果瘡面有像米粒或豆粒一樣分散的白色顆粒,就用銀簪的腳撥開瘡眼,用老皮散敷在上面,再換上新的藥敷上。

凡是熱象明顯的,就會呈現紅色,腫脹散漫;熱象嚴重的,就會呈現紫黑色。外來寒氣鬱積也會導致紫黑色;血虛加上寒氣,則會呈現青白色。大鐵箍散、正鐵箍散,是常用的藥方。也可能因為風寒、熱邪,以及穢氣侵襲等原因,四季寒熱不同,也要根據情況靈活應對。熱象明顯的,適合用三黃散;熱象嚴重的,適合用三消散;有風邪的,要加羌活、防風;氣滯的,要加木香;寒氣鬱積的,要加桂枝;接觸穢氣的,要加香藥薰蒸。腫脹部位脆弱的,要去掉白芨。

去除敷藥時,觀察毛孔中是否有汗珠,這表示血脈已經疏通,熱毒正在消散,紅暈逐漸縮小,膿液潰出,疼痛減輕,病況由壞轉好。皮膚毛孔潤澤,表示要長出好的肌肉。但是疔瘡頂部如果有少許腐爛開口,不需要用刀剪處理。如果敷藥後沒有汗珠排出,腐爛的範圍一定會擴大。膿液排出後,再敷上藥膏,可以收斂散漫的殘餘毒素,隨著膿液一起排出,瘡口貼上拔毒膏。如果膿液排出不順暢,用追毒膏。壞死的肌肉無法去除,用金寶膏。壞死的肌肉去除後,再敷上藥膏,氣血容易恢復活力,新肉容易生長,瘡口則用生肌膏敷貼,藥物與清洗同時進行,效果更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