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八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12)

1. 神農所置九宮尻神

針灸凶日

每月初八,十五,十八,廿三,廿四,廿八,廿九

白話文:

針灸的凶日:

每個月的初八、十五、十八、二十三、二十四、二十八、二十九,都不適合進行針灸。

2. 論瘡瘍用針灸勿忌尻神

薛立齋曰:夫針灸之法,有太乙人神、周身血忌、逐年尻神、逐日人神,而其穴有禁針禁灸之論,犯之者,其病難瘳,理固然也。但瘡瘍氣血已傷,肌肉已壞,宜迎而奪之,順而取之,非平人可比之,此何忌之有?《外科精義》云:瘡瘍之證,毒氣無從而解,膿瘀無從而泄,反攻於內,內既消敗,欲望其生,豈可得乎?危惡之發於致命之所,禍在反掌,腹癰,囊癰,二便不通,胸腹脹悶,唇疔喉痹,咽喉腫塞,其禍尤速,患者審之。

白話文:

薛立齋說:針灸的方法,有太乙人神、全身血忌、逐年尻神、逐日人神等禁忌,穴位也有禁止針灸的說法,犯了禁忌,病就難以痊癒,道理當然如此。但是瘡瘍已經傷了氣血,肌肉已經壞死,應該迎著病勢去治療,順著病情去採取措施,這和一般人不同,有什麼好忌諱的呢?《外科精義》說:瘡瘍的症狀,毒氣無法解除,膿血無法排出,反而向內攻,內部已經潰爛,還想讓它好轉,怎麼可能呢?危急的病症發生在致命部位,禍患就在眼前,例如腹癰、囊癰,大小便不通,胸腹脹悶,唇疔、喉痹,咽喉腫塞,這些病的禍害尤其迅速,患者應該仔細考慮。

3. 論敷藥法

李東垣曰:夫瘡腫生於外者,由熱毒之氣蘊結於內也。蓋腫於外有生頭者,有漫腫者,有皮厚者,有皮薄者,有毒氣深者,有毒氣淺者,有宜用溫藥貼熁者,有用涼藥貼熁者,有可以干換其藥者,有可以濕換其藥者,深淺不同,用藥有異,是以不可不辨也。若瘡腫初生,似有頭者,即當貼溫藥,引出其熱毒,乃火就燥之義也。

於四畔赤焮處,搗生寒藥貼熁之,折伏其熱勢,驅逐其邪惡,撲火之義也。夫生寒藥勢氣之精全,性味雄健,或有療者,不本物理,皆用藥草膏之類,有勢力微,欲使尫瘠者,敵其勇夫,不亦難乎!又有粗工不審逆從,便用寒藥敷貼,趁逐邪毒,復入於內,歸於心肝,十死八九矣。大抵敷貼之法,欲消腫散,每血脈疏通,寒氣逆從,斷其去就焉。

慎不可執方無權,安能散其鬱結,不成膿乎!其腫皮厚者,以軟布或以棉花紙塗藥貼熁之,待其藥干換;腫皮薄者,即用疏紗或薄紙塗藥貼熁之,其藥未乾,即當換之。若至膿潰之後,即貼溫肌生肉膏藥,要在逐臭腐,排惡汁,取死肌,生良肉,全藉溫熱膏劑之力也。切勿用寒涼之藥,水調貼之,夫血脈喜溫而惡寒,若著冷氣透里,即血滯難瘥矣。

(《十書·貼熁法》)

朱丹溪曰:夫外施敷貼,正與發表之意同。經曰:發表不遠熱,大凡氣得熱則散,冷則斂,不可不知。

又曰:敷藥之藥,此可應酬輕小熱證,若不辨陰陽之所由分,妄敷涼藥,其禍不小,此誠不易之論。

戴院使曰:有不敷藥時大痛,敷即不痛,有不敷藥不痛,敷之則痛,蓋寒熱風濕,並憂怒等氣積而內攻則痛不禁,敷藥拔出之,故不痛也。死血陰毒在中,愈伏愈深,愈不覺痛,藥發之於外,故反痛也。

汪省之曰:外施敷藥,正是發表之意。經曰:發表不遠熱,大凡氣得熱則散,得冷則凝,庸工敷貼冷藥,豈理也哉!

周文採曰:敷者,化也,散也,乃化散其毒,不令壅滯也。然瘡之緩急,毒之冷熱,則用藥亦有寒熱之異,如赤腫焮甚者,當用寒性藥敷之;肉色不變而腫勢深暗者,當用溫性藥敷之;如不熱不涼者,當以沖和膏敷之;根腳走散者,當用鐵箍、鐵桶等膏敷之。庶毒不走,易於消散,膿亦易熟也。

蔣示吉曰:敷藥止可圍瘡之四旁,中空,瘡頭用白降丹點上,以拔其毒,自無倒陷之誤。(《說約》)

又曰:潰後若根腳漸大,紅腫不散,惡證也。宜用鐵箍膏箍之,膿潰猶痛,必有筋隔住,內膿不得出,用針挑引出之,癰疽膿熟,勢盈欲溢,用白降丹點上,半日自潰。

又曰:制敷圍之藥,第一要研的極細,敷之則不痛,調敷藥之法,必須用抿腳攪至千餘下,敷之方不脫。

臨敷之時,敷藥必隔水頓溫,庶藥力易達,敷時中留一孔透氣,使毒氣易泄,不可不知此法。

白話文:

李東垣說道:外部長出的腫瘡,是由於內部熱毒之氣積聚所致。外部腫脹的情況有多種,有的會形成膿包,有的是全面腫脹,有的皮膚厚,有的皮膚薄,有的毒氣深入,有的毒氣淺表,有的需要用溫熱的藥物敷貼,有的需要用涼性的藥物敷貼,有的藥物可以乾著更換,有的藥物需濕著更換,根據毒氣的深淺不同,使用的藥物也會有所差異,所以我們不能不加以區別。

如果腫瘍剛開始生長,看起來像是要形成膿包,應立即使用溫熱藥物,將熱毒引出,這就是"火就燥"的原理。

在四周紅腫的地方,可以使用生冷藥物敷貼,以此來抑制熱勢,驅逐病邪,這就是"撲火"的原理。生冷藥物具有強大的氣勢和完整的藥效,有些藥物如果不根據藥理使用,都屬於草藥膏類,效力較弱,想要讓瘦弱的人對抗壯漢,這不是非常困難嗎?另外,有些經驗不足的醫生不分辨病情,就使用寒性藥物敷貼,結果導致邪毒被趕回體內,進入心臟和肝臟,死亡率高達八九成。

一般而言,敷貼的原則是想要消腫散熱,血液循環暢通,根據病情的寒熱,決定藥物的使用。

切記,不要死板地遵循藥方,這樣如何能散去體內的鬱結,使膿包不再生成呢?對於皮膚厚的腫脹,可以用柔軟的布或者棉花紙塗抹藥物,等到藥物乾了再換;皮膚薄的腫脹,應該用稀疏的紗布或者薄紙塗抹藥物,當藥物還沒有完全乾的時候,就要換新的藥物。等到膿包潰爛後,應該使用溫熱生肌的膏藥,目的是去除腐肉,排出污血,促進健康肉體的生長,這一切都仰仗溫熱膏藥的力量。切忌使用寒涼藥物,用水調和後敷貼,因為血液喜愛溫暖而畏懼寒冷,如果寒氣侵入身體,就會導致血液凝滯,病情難以好轉。

朱丹溪說:外部敷貼藥物,與治療表症的原則相同。經典上說:治療表症不應該遠離熱性藥物。一般來說,氣血得到熱性藥物的幫助就會散開,遇冷則收縮,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。

他又說:敷貼的藥物,只能應對一些輕微的熱症,如果不能分辨陰陽的區別,盲目使用寒性藥物,後果不堪設想,這是一個不容置疑的道理。

戴院使說:有時候,不敷藥時疼痛劇烈,一敷藥就不疼了;有時候,不敷藥時不疼,一敷藥反而疼了。這是因為寒熱風濕以及憂慮和憤怒等情緒積聚在體內,向內攻擊身體,導致無法忍受的疼痛,而敷藥可以將這些東西拔出體外,所以就不疼了。如果體內有死血和陰毒,它們越積越多,越深越隱蔽,人就越不覺得疼,但是藥物會將這些東西從體外激發出來,所以反而會感到疼。

汪省之說:外部敷藥,正是治療表症的意思。經典上說:治療表症不應該遠離熱性藥物。一般來說,氣血得到熱性藥物的幫助就會散開,遇到冷性藥物就會凝固,一些經驗不足的醫生敷貼冷性藥物,這怎麼可能是合理的呢?

周文採說:敷藥,就是化瘀,就是散熱,就是化解體內的毒素,防止它們在體內淤積。然而,傷口的嚴重程度,毒素的冷熱,都會影響藥物的選擇。例如,如果紅腫非常嚴重,應該使用寒性藥物敷貼;如果皮膚顏色沒有變化,但是腫脹很深且顏色暗淡,應該使用溫性藥物敷貼;如果既不熱也不涼,應該使用中和膏敷貼;如果腫脹的範圍擴大,應該使用鐵箍膏或者鐵桶膏敷貼。這樣,毒素就不會擴散,容易消散,膿包也會更快成熟。

蔣示吉說:敷藥只應該圍繞傷口的四周,中心空著,傷口頂部使用白降丹點上,這樣可以拔出毒素,就不會出現倒陷的錯誤。

他又說:如果傷口潰爛後,根部逐漸增大,紅腫不消,這是一個不良的徵兆。應該使用鐵箍膏固定,如果潰爛後仍然疼痛,可能是因為筋脈阻塞,體內的膿包無法排出,應該使用針挑開,讓膿包流出來。如果膿包已經成熟,充滿體液,應該使用白降丹點上,半天就能潰爛。

他又說:製作敷藥,首先要把藥材研磨到極細,這樣敷上去纔不會疼。調製敷藥的方法,必須用抿腳攪拌上千次,這樣藥物才能變得濃稠,然後輕輕地敷上去,留一個洞讓空氣流通,這樣毒素才能排出,這個方法不能不知道。

他又說:寒涼的敷藥,如芙蓉散、大黃膏,最大的問題是它們會讓氣脈停止運行,瘀血無法散開,壞死的組織無法潰爛,新生的組織無法生長。

竇漢卿說:製作圍藥,要研磨得非常細,這樣敷上去纔不會疼。和製圍藥需要花費很多時間,要攪拌上千次,藥物自然就會變得稠厚,然後輕輕地圍上去,留下的洞必須像鵝卵一樣,敷藥外面必須用薄紙貼上,一定要撕成碎片再貼上去,避免崩裂和疼痛。等到圍藥稍微乾了,再用剩餘的藥汁潤濕,以增強藥力,因為藥物乾燥無法滲入肌肉,需要藉助濕度才能穿透,這一點必須深刻理解。

齊朝的馬嗣明治療楊遵彥的背部發炎,他取用了白麥飯石(也就是粗糙的黃色石頭,可以用來做石磨,就是磨刀用的粗石,用濃醋淬煉,猛火煅燒至赤紅,再淬入醋中,讓石屑落入醋中,這種石頭效果最好)。他將石頭磨成粉末,用醋熬成糊狀,厚厚地塗在傷口上,立刻就好了。本草經上說:一般的石頭都可以用來治療癰疽,這種石頭治療背部發炎的效果特別好。

程山齡說:書上寫著:使用膏藥貼在頂部,四周用敷藥圍起來。對於大面積的腫毒,如果已經形成膿包,應該使用白降丹或烏金膏貼在傷口頂部,然後用萬全膏蓋住,四周用鐵箍膏、鐵桶膏、芙蓉膏等敷貼,讓膿包排出,敷藥的部分讓腫毒消散,同時能束縛根部,防止它擴散,這是三層敷圍的方法。第一層用白降丹,或者烏金膏貼在傷口正中央,如果是全面腫脹,沒有明顯的頂部,可以先用濕紙貼上,先乾的地方就是頂部;第二層用萬全膏貼上;第三層用敷藥圍起來。用桑皮紙撕成碎片蓋上,如果是蜂蜜調製的敷藥,要經常用水蜜潤濕;如果是醋調製的敷藥,要經常用醋汁潤濕。

不僅能增強藥力,也能讓敷藥不會乾燥,但我曾經使用萬全膏全面覆蓋腫脹的地方,連根部一起固定,其中消散的部分自然消散,潰爛的部分自然潰爛,效果非常好,可以看出這種膏藥的效果。

《集驗》上寫著:對於無頭的癰疽,使用神豸膏、靈龜膏、拔毒膏、鐵箍散貼上,就能讓它消退。如果已經潰爛,使用靈龜膏貼上,或者使用追毒膏清除膿包,或者使用筒子吸出膿包。對於有頭的癰疽,每次清洗後,要看紅暈的寬窄,使用涼水調製的大鐵箍散成膏,冬天用溫水調製,像人肉一樣溫暖,貼在傷口上;如果紅腫非常嚴重,用生地黃的汁液調製,圍貼的方法是從四周紅暈的地方開始圍貼,用桑皮紙蓋上,如果傷口長出白色的顆粒,像米粒或豆子一樣散開,用銀簪的腳撥開傷口,用老皮散敷上,再換新的藥物敷上。

一般來說,熱量多就會出現紅色,紅腫散開,熱量過多就會變成紫色或黑色,外部寒冷也會導致紫色,血虛加上寒冷就會出現青白色。大鐵箍散和正鐵箍散是最常用的藥物。如果因為風寒、熱氣、穢氣等情況,四季的寒熱不同,應該靈活地調整方法。熱量高的,使用三黃散;熱量過高的,使用三消散;有風的,加入羌活和防風;氣滯的,加入木香;寒冷的,加入肉桂;被穢氣觸碰的,應該加入香藥燻蒸;腫脹部分脆弱的,去掉白芨。

當你取下敷藥時,看看毛孔中的汗珠,如果出現汗珠,說明血脈已經疏通,熱毒已經消散,紅暈逐漸縮小,膿包潰爛後疼痛停止,病情從逆轉為順利。皮膚變得潤澤,要讓它長出健康的肉體。但是,如果癰疽頂部有些許腐爛,不要用刀剪。如果藥物下不去,沒有產生汗珠,腐爛的範圍一定會擴大。

在膿包後期使用圍貼,可以收斂散開的毒素,讓所有毒素隨著膿包一起排出,傷口用拔毒膏藥貼上;如果膿包排出不順利,使用追毒膏;壞死的組織不消失,使用金寶膏。壞死組織消失後,再次使用圍貼,可以讓氣血更容易活躍,新生的組織更容易生長,傷口用長肉膏敷貼,藥物和淋洗同時進行,效果相同。

郭氏的療法是:對於有頭的癰疽,使用硃砂備急膏一顆,像黃豆一樣大,放在傷口頂部,再用軟粘膏藥蓋住。傷口一定會破裂。如果傷口周圍呈現紫黑色,外部使用宣毒散,周圍敷上以控制毒素。如果傷口周圍呈現紅色,用水澄膏敷上,第二天使用堅韌的碧雲錠子打開傷口,然後使用緊緩的碧霞錠子去除壞死組織,稍微清理乾淨後,使用緩慢的碧玉錠子生肌,總稱為青金錠子。不限制時間,直到壞死組織完全消失,單獨使用膏藥貼上。

等到膿包排出乾淨,肌肉平復,才能使用生肌斂口的藥物。如果按照這個方法,可以避免人們受到刀剪和針灸的痛苦。對於無頭的癰腫,等到膿包形成後,用針刺破,然後按照上述方法處理,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