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二

2. 論診候入式法

夫醫者,人之司命也。脈者,醫之大業也。蓋醫家苟不明脈,則如冥行索途,動致顛覆矣。夫大方脈、婦人、小兒、風科,必先診脈後,對證處藥,獨瘡科之流,多有不診其脈候,專於治外,或有證候疑難,別召方脈診察,於瘡科之輩,甘當淺陋之名,噫!其小哉如是!

,表手太陽小腸經,里足少陰心經。

,表足少陽膽經,里足厥陰肝經。

,表足太陽膀胱經,里足少陰腎經。

,半表半裡手厥陰心包絡經,里命門。

,表足陽明胃經,里足太陰脾經。

,表手陽明大腸經,裡手太陰肺經。

原夫瘡腫之生,皆由陰陽不和,氣血凝滯,若不診候,何以知陰陽勇怯,血氣聚散耶?由是觀之,則須信療瘡腫於診候之道,不可闕也。歷觀古人治療瘡腫方書甚多,其間診候之法,略而未詳,皆夫諸科甚有滅裂,愚雖不才,輒取《黃帝素問》、《難經》、《靈樞》、《甲乙》以及叔和、仲景、扁鵲、華佗,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、《聖濟總錄》,古今名醫諸家方論之中,診候瘡腫之說,簡編類次,貫成篇帙,首載診候入式之法,次論血氣色脈參應之原,後明脈之名,脈所主證候及瘡腫逆從之方,庶使為瘡腫科者,覽此則判然可曉,了無疑滯於胸次,一朝臨疾,診候至此,則察逆從,決成敗,若黑白之易分耳。

白話文:

論診候入式法

醫生是掌管病人性命的人,而診脈是醫生最重要的工作。如果醫生不懂診脈,就像在黑暗中摸索道路一樣,很容易造成錯誤。治療一般的疾病、婦科疾病、兒科疾病和風濕病,都必須先診脈,然後根據病情用藥。只有外科,很多醫生不診脈,只注重外治,遇到疑難雜症,才另外請專門診脈的醫生。外科醫生這樣做,實在是太淺薄了!

寸關尺分別對應著:寸部,外側為手太陽小腸經,內側為足少陰心經;關部,外側為足少陽膽經,內側為足厥陰肝經;尺部,外側為足太陽膀胱經,內側為足少陰腎經。另,尺部也兼顧手厥陰心包絡經(半表半裡)及裡面的命門;關部也兼顧足陽明胃經(外側)及足太陰脾經(內側);寸部也兼顧手陽明大腸經(外側)及手太陰肺經(內側)。

瘡腫的產生,都是由於陰陽失調,氣血淤滯造成的。如果不診脈,怎麼知道陰陽的盛衰,氣血的聚集和散佈呢?由此可見,診脈對治療瘡腫非常重要,不可缺少。

過去治療瘡腫的古籍很多,但其中關於診脈的方法都比較簡略,沒有詳細闡述。各科醫術也參差不齊。雖然我學識淺薄,但還是從《黃帝內經素問》、《難經》、《靈樞》、《甲乙經》,以及巢元方、張仲景、扁鵲、華佗的醫書,以及《千金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、《聖濟總錄》等古今名醫的著作中,整理出診斷瘡腫的相關論述,編寫成篇,首先闡述診脈的方法,然後說明氣血顏色和脈象的關係,再說明脈象的名稱、所代表的症狀以及治療瘡腫的加減方法。希望學習外科的醫生們,閱讀此文後就能明白,不再對診斷感到困惑。這樣一來,臨症時,根據診脈結果判斷病情的輕重緩急,就能像分辨黑白一樣容易了。

3. 論持手訣消息法

夫診候之脈法,常以平旦為紀,陰氣未散,陽氣未動,飲食未進,血氣未亂,經脈未隆,絡脈調勻,故乃可診有疾之脈。若遇倉卒病患,不拘此論。《內經》所謂持脈有道,以虛靜為寶,但可澄神靜慮,調息凝心,視精明,察五色,聽聲音,問所苦,方始按尺寸,別浮沉,以此參照,決死生之分矣。

復觀患人身形長短肥瘦,老少男女,性情緩急,例各不同,故曰形氣相得者生,三五不調者病。謂如室女尼冠,脈當濡而弱;嬰兒孺子之脈,細而疾;三四歲者,呼吸之間,脈當七八至為平,比夫常人特不同耳。

大抵男子先診左手,女子先診右手,男子左脈大則順,女子右脈大則順。

大凡診脈,先以中指揣按掌後高骨,骨下為關,得其關位,然後齊下兩左右二指,若臂長人疏排其指,若臂短人密排其指,三指停穩,先診上指曰寸口,浮按消息之,中按消息之,重按消息之,上竟消息之,下竟消息之,推而外之消息之,推而內之消息之;然後先關後尺消息之,亦類此。

若診得三部之中,浮、沉、滑、澀、遲、疾不調,何病所主,外觀形色,內察脈候,參詳處治以忠告之,不可輕言談笑,亂說是非,左右瞻望,舉止忽略,此庸醫也。

《皇極經》云:人之四肢各有脈也,一脈三部,一部三候,以應天數也,一脈三部,寸、關、尺也;一部三候,浮、中、沉也,所以應之九數也,可謂脈之理亦微矣。人有四時之正脈,有平生之常脈,有內傷之變脈,有外感之邪脈,有重陰之脈,有重陽之脈,有陽虛而陰乘之脈,有陰虛而陽乘之脈,有陽極而陰生之脈,有陰極而陽生之脈,有獨見之脈,有兼見之脈,有初病之脈,有將愈之脈,有可治之脈,有不治之脈,有左右、上下、表裡之間,有餘不足,惟在乎分別陰陽,能分別陰陽,斯可以識脈之體。

劉復真曰:昔王叔和以七表八里脈決人之生死,然又文理浩繁,莫若撮其樞要,以浮、沉、遲、數四脈為宗,知風氣冷熱主病,且浮而有力者為風,浮而無力為虛,沉而有力為積,沉而無力為氣,遲而有力為痛,遲而無力為冷,數而有力為熱,數而無力為瘡。

更分三部,在何部得之,若在寸部,主上焦頭面胸隔之疾,關部主中焦肚腹脾胃之疾,尺部主下焦小腹腰足之疾,診其五臟,何髒得之,六腑亦然,學者又當以意會而加精別,庶不致按寸握尺之誚云。

白話文:

論持手訣消息法

診脈通常在清晨平旦時分進行最佳,此時陰氣未散,陽氣未動,病人未進食,血氣未亂,經脈平和,絡脈通暢,因此最容易診斷出疾病。但若遇到緊急的病人,則不必拘泥於此。

《內經》中提到診脈有其方法,以平靜虛和為根本。診脈前,應先使自身精神澄明,心境平靜,調勻呼吸,目光銳利,觀察病人面色,聆聽其聲音,詢問其病苦,然後才開始按脈,辨別浮沉,以此作為參考,判斷病人的生死。

還要觀察病人的身形長短、肥瘦、年齡、性別、以及性格的急緩,這些都各有不同,所以說形體和氣息相互協調則健康,三者(形、氣、神)失調則生病。例如:處女或尼姑的脈象濡弱;嬰兒的脈象細而快;三四歲小孩的脈象,呼吸一次脈搏七八次為正常,與成年人不同。

一般來說,診男子的脈先診左手,診女子的脈先診右手。男子的左脈有力則為順,女子的右脈有力則為順。

診脈時,先用中指按壓在腕後高起的骨頭(橈骨莖突)下方,此處為關,找到關的位置後,再將食指和無名指並列於中指兩側,手臂長的人指距寬些,手臂短的人指距窄些,三指穩定後,先診寸口脈,分別浮按、輕按、重按,並探測寸口脈的上端、下端、外側及內側;然後再診關脈、尺脈,方法也一樣。

如果在三部脈診得浮、沉、滑、澀、遲、疾等脈象不調,就需根據外觀形色和脈象,綜合判斷病情,然後忠實地告知病人,不可輕浮談笑,胡說八道,東張西望,舉止輕率,這是庸醫的表現。

《皇極經》說:人體四肢各有脈絡,一條脈絡分為三部,一部又分為三候,與天數相應。一條脈絡分寸、關、尺三部,一部又分浮、中、沉三候,所以共九數,可見脈象的道理非常微妙。人的脈象有四季正常的脈象,有平時正常的脈象,有內傷引起的變異脈象,有外感引起的邪脈,有陰盛的脈象,有陽盛的脈象,有陽虛陰盛的脈象,有陰虛陽盛的脈象,有陽氣極盛而陰氣將生的脈象,有陰氣極盛而陽氣將生的脈象,有單獨出現的脈象,有同時出現的脈象,有初期疾病的脈象,有將要痊癒的脈象,有可治的脈象,有不可治的脈象,還有左右、上下、表裡之間的虛實等等,這些都取決於能否辨別陰陽,能辨別陰陽,才能了解脈象的本質。

劉復真說:古代王叔和用七表八里脈法判斷人的生死,但其論述繁雜,不如抓住重點,以浮、沉、遲、數四種脈象為主,就能了解風寒暑濕等外邪引起的疾病。浮而有力者為風證,浮而無力者為虛證,沉而有力者為實證,沉而無力者為氣虛,遲而有力者為疼痛,遲而無力者為寒證,數而有力者為熱證,數而無力者為瘡瘍。

再分三部,脈象在哪一部出現,就說明哪一部分有病:寸部主治上焦(頭面、胸膈)的疾病;關部主治中焦(腹部、脾胃)的疾病;尺部主治下焦(小腹、腰腿)的疾病。診斷五臟六腑的疾病也是如此。學習者應用心領會,並加以區別,才不會犯按寸握尺的錯誤。

4. 論榮衛色脈參應之法

夫天地之道,曰陰與陽,陰陽在人,曰血與氣。蓋血者,榮也;氣者,衛也。榮者,榮於中;衛者,衛於外。所以榮行脈中,衛行脈外。脈者,血氣之先也。血非脈則焉能榮於中,氣非脈則焉能衛於外,二者相資而行,內則通於五臟六腑、十二經絡,外則濡於九竅四肢、百節、萬毛,晝夜循行,如環無端,以成其度,會於寸口,變見於脈。故氣血者,人之神也。

脈者,氣血之神也。所以治病之始,五決為紀。蓋五決者,五臟之色脈也。脈應於內,色應於外,其色之與脈,當相參應,故曰能合色脈,可以萬全也。凡為醫先須調明色脈,況為瘡科,若於此不精,雖聰慧辯博,亦不足委也。

白話文:

天地運行的道理,是陰陽的相互作用;人體也一樣,陰陽對應著血和氣。血是榮,氣是衛;榮在內部滋養,衛在外圍保護。所以,血行於經脈之中,氣行於經脈之外。經脈是血氣運行的通道。血若沒有經脈,怎麼能在體內滋養?氣若沒有經脈,怎麼能在體外保護?血氣互相依賴,在體內貫通五臟六腑和十二經絡,在體外滋潤九竅、四肢、關節和毛髮,日夜不停地循環運行,如同環狀無始無終,最終在寸口脈處匯聚,並在脈象上反映出來。所以,氣血是人體的根本。

脈象是氣血的表現。因此,治療疾病的開始,要以五臟的顏色和脈象作為判斷依據。所謂「五決」,指的是五臟的顏色和脈象。脈象反映內在的情況,顏色反映外在的情況,顏色和脈象應當互相印證。所以說,能夠綜合考慮顏色和脈象,就能夠做到萬無一失。凡是醫生都必須先要清楚地辨別顏色和脈象,尤其是在外科治療方面,如果在這方面不精通,即使聰明才智過人,也難以勝任。

5. 黃韞兮先生《脈確》

脈理作為歌,便誦習也。其以浮沉至數辨,及不以浮沉至數辨者,各從其類,欲其易分別也。浮沉等脈,即用浮沉等字之韻,欲其不混淆也。脈之應病,以《內經》為主,《內經》未詳者,以《脈經》補之,《脈經》未詳者,以歷代名醫之說補之,欲其簡而賅也。有是脈即有主是病之由,復逐句箋釋於其下,欲其明且暢也,較前人脈賦脈詩,頗有勝處,有志醫學者,由此入門,雖曰捷徑,實為正路矣。

脈以輕取辨者,曰浮,輕手便得,如木浮水上。其以浮辨者,曰洪,浮大來有力,去無力。曰虛,浮大按之無力。曰芤,浮大無力,按之中央空,兩邊實。曰散,浮大無力,至數不齊,渙漫不收。曰微,浮細無力,按之如欲絕,若有若無。(凡六脈)

(浮)《內經》謂之毛。

浮脈輕手得,如木水中浮,(浮,秋脈也,春夏冬見之,則病脈也。然在秋輕虛以浮,來急去散,則為平脈,若中央堅,兩邊虛,此謂太過,細而微,此謂不及,亦病脈也。)有力表邪清涕嗽,惡寒發熱令人愁,(風邪自皮毛入,皮毛合肺,肺開竅於鼻,肺受寒,金寒則生水,故鼻流清涕。風邪迫肺則氣逆,故嗽。

肺主衛,風邪入則皮毛閉固,衛氣不能溫外,故惡寒。肺與心皆在上,肺邪傳心則心火鬱,心主營,營行血脈,故一身發熱。仲景謂:冬月寒傷營,則發熱惡寒無汗。風傷衛,則發熱惡風有汗,此固然矣。然四時感冒者,亦發熱惡寒,必用表藥而愈。蓋表藥其昧皆辛,辛開毛孔,散火鬱,毛孔開則衛氣外達,火鬱散則營血內安,營衛調和則汗出而寒熱解矣,)寸主頭疼關腹滿,尺司癃閉好推求。(自胸至頭,寸主之。

諸陽經起於頭,風邪自皮毛深入則歸經,故頭痛,肝脾與腎,其脈常沉,今脈浮乃陽亡乘陰也,陽盛則熱。木之性,寒則凋,熱則旺,肝木旺則克脾土,脾虛則不欲食而腹滿;腎竅於二陰,其性惡燥,熱盛則血燥而大腸不潤,故閉,氣燥而膀胱不化,故癃。癃者、小便不利也。

)浮緊傷寒浮虛暑,(寒傷營,營行脈中,寒氣勁急,故脈緊;暑傷氣,故脈虛。)浮緩風濕自宜搜,(濕氣濡滯故脈緩,凡頭重身重,腿膝痛,浮腫,大便泄,小便黃者,風濕證也。)浮滑風痰浮數熱,(滑主痰,帶浮則為風痰;數主熱,帶浮則為風熱。)無力須將血弱謀。

(陽盛故脈浮,陰虛故無力,遇此等脈,不宜輕用表藥。)

(洪)《內經》謂之鉤,又謂之大。

應指雖浮大,來盛去衰便曰洪,(洪,夏脈也,春秋冬見之,則病脈也。然在夏來盛去衰如鉤,則為平脈,若來盛去亦盛,此為太過,來不盛去反盛,此為不及,亦病脈也。如鉤者,浮候之,來盛下垂曲如鉤狀,去衰則又柔和矣,故為平脈。)真陰不足,邪氣相攻,(人之正氣,陰陽相配者也。

陰陽和則無病,陰不足則陽盛,陽盛則生火,火者偏勝之氣也,偏勝之氣為邪氣,邪氣即邪火。)寸洪身熱兼膚痛,咳唾煩心亦可窮,(陽盛故生熱,火不得泄故膚痛,火傷肺故咳唾,心惡熱故煩。)嘔與脹,察關中,(胃喜清涼而惡熱,嘔者,火上炎也,火鬱而不散也。)尺虛宜壯水,泄痢不宜逢。

(尺脈洪,相火旺也,宜壯水以制陽光;若泄痢尺脈洪者,難治。)

李瀕湖謂:洪脈非夏,升陽散火宜。愚按:新病身強及洪見寸關者,升陽散火可也。若久病身弱及洪見兩尺者,又宜以滋陰降火為是。

(虛)瀕湖引《內經》云:氣來虛微為不及,病在內。愚按:虛脈浮大無力,微脈浮細無力,大中不能見細,則虛不可兼言微矣。今考《內經》謂:氣來不實而微為不及。不實者細,無力之謂也,故可言微。瀕湖便以不實改作虛字,誤。

虛來浮大軟無力,夏月逢之暑病居,(暑病,發熱有汗脈虛者,宜清暑益氣;若發熱惡寒無汗,脈浮數而不虛者,宜清暑解表。)寸虛自汗多驚悸,(虛脈主氣血虛,正氣虛則邪氣實,邪氣實便是火,火愈甚則表虛,汗者,心之液也,血所化,表既虛則營亦不固,血隨火化,外泄於表自為汗;心藏神,血虛則神失所養,故多驚;火氣衝心,故跳動而多悸。)關主中宮脹不舒,(血虛肝鬱則脹;脾胃虛,中氣不足,亦脹。

)潮熱骨蒸痿候尺,(陽氣終巳,陰氣始午,陰虛則交午時陰分,而陽氣並之,陽勝則外越為肌膚熱,內爍為骨髓熱,熱在骨謂之骨蒸,曰如潮水之應時而至,謂之潮熱,骨枯髓竭,足不任身,謂之骨痿。)卻憐久病定亡軀。

(芤革)芤而弦曰革,主陰虛失血,與芤同,今附於此。《脈經》謂:芤脈浮大而軟,按之中央空,兩邊實。舊謂前後為兩邊,固非矣。李士材以浮沉為兩邊,亦不是,有力謂之實,浮中沉相去無幾,豈有浮候實,沉候實,而中候獨見其空者乎?據《內經》論浮脈云:其氣來毛,中央堅,兩旁虛,此謂太過。

由是推之,則兩邊指兩旁也,蓋芤脈浮大而軟,按之兩旁實而中央獨陷下,此血不充之象,故主失血諸證。

輕手取之浮大軟,重按中空邊實芤,(芤,草名。中空如蔥。血行脈中,失血者其脈中空,故以芤比之。)寸關吐衄腸癰病,尺部崩淋便血流。(吐血,衄血、腸癰、血崩、血淋、大便下血等證,皆陽盛陰虛也,惟陽盛故其脈浮大,惟陰虛故其脈中空。)

(散)

有表無里大而散,至數不齊,楊花無定空中泛,左寸怔忡,右寸自汗,(散主氣實血虛,心主血,血虛則心神恍愧不寧曰怔忡。氣實,邪氣實也,邪氣實則熱,熱則氣泄,故自汗。)左關溢飲兮,(陰虛生內熱,胃熱則津液耗而發渴,渴多飲,滲入肌膚腸胃之外,謂之溢飲。)右關食痹胻腫亦堪斷,(胃熱則不和,不和則不消穀,因而痞悶,曰食痹。

胻,足脛也。陽明胃經下循脛外廉,胃熱故胻腫。)尺為血大虛,兩足如斯終壽算。(經以腎脈散為血少。戴同父曰:腎脈散,諸病脈代散,皆不可治也。)

(微)

重手按之如欲絕,若有若無極其微,微屬陰陽虛弱候,(惟陰陽皆虛,故其脈見若有若無之象,而名之曰微。)惡寒發熱汗霏霏,(陽虛則生寒,陰虛則生熱,陽不外固,陰不內守則多汗。)寸微衄血驚兼喘,關主中寒拘急危,(氣血虛則中寒,寒則心下拘急。拘急,不寬暢也。

)尺中厥逆元陽損,(陽火生於陰精,陰精虛則陽火弱,陽火熱則手足寒而為厥,陰陽不交,氣上衝而為逆也。)女子崩中帶下虧。

脈以重取辨者,曰沉,重按始得。其以沉辨者,曰伏,重按之,著骨乃得。(凡二脈。)

(沉)《內經》謂之石,又謂之營。(牢)牢即沉脈,長大弦而有力者,主寒主痛,與沉同,今削於此。

按始有,則為沉,(沉,冬脈也。春夏秋見之,則病脈也。然在冬其氣來沉以搏,則為平脈;若來如彈石者,此謂太過;其去如數者,此為不及,亦病脈也。)寸沉胸脅痛,水氣膈間停,若居關與尺,腹背及腰痛。(沉主陰,陰盛則克伐元氣,故三部得沉者,皆主痛,宜溫之;有水氣者,宜利之。

)沉緩寒濕沉數熱,沉滑當知痰食真,沉如無力,氣虛甚明。(沉有力為實邪,故主寒主積,沉無力則氣虛也。)

(崔紫虛《四言舉要》云:沉牢痼冷,沉實熱極。愚按:牢脈沉而長大有力,實脈沉取亦長大有力,同一沉取長大有力,何以辨其為痼冷熱極乎?)

(伏)

何以謂之伏,推筋按至骨,傷寒欲汗陽邪解,厥逆臍疼溫藥服。(瀕湖曰:傷寒一手伏曰單伏,兩手伏曰雙伏,不可以陽證見陰為診,及火邪內郁,不得發越,陽極似陰,故脈伏必有大汗而解,不可發表。又有夾陰傷寒,先有伏陰在內,外復感寒,陰盛陽衰,四肢厥逆,六脈俱伏,須投姜附及灸關元,脈乃復出,若太谿、衝陽皆無脈者,必死。)寸司嘔吐關思痛,尺部疝瘕利水穀。

(霍亂嘔吐,腹痛,男子疝,女子瘕聚痛甚者,其脈多伏,暴泄者,脈亦多伏。)

脈以浮沉合辨者,曰實,大而長,浮沉皆得。(凡一脈)

(實)

實脈大而長,浮沉皆有力,風熱蘊蓄深,譫語發狂疾。(邪氣盛則實,浮有力、表實也;沉有力,裡實也。所以然者,由風邪深入,鬱而變熱,熱甚則喪其神守,故譫語,更甚則發狂,所謂重陽者狂也。左於脈實者,宜發之,右手脈實腹滿者,宜下之。)寸實嘔吐頻,心胸苦氣逆,積聚腹痛候在關,大便不通候在尺。

(瀕湖曰:《脈訣》言尺實小便不禁,與《脈經》尺實小腹痛,小便難之說何反?潔古不知其謬,藥用姜附愈謬矣。愚按:《脈訣》所言,亦出《脈經》。《脈經》云:尺脈實,小腹痛,小便不禁,宜服當歸湯加大黃一兩。據用大黃,則《脈經》以尺實為熱,明矣。潔古用姜附,可謂大誤。

但虛寒不足之證,火不能攝水,則小便不禁。此係實熱,而《脈經》何以亦有小便不禁之言?意者,熱渴飲多,大便秘塞,水獨歸膀胱則小便數,小便數則不及溺之,即自出,亦謂之小便不禁耶。)

脈以至數辨者,曰遲,一息三至。曰緩,一息四至。曰數,一息六至。曰結,緩時一至。曰促,數時一至。曰代,止有常數,還入脈中,良久方來。(凡六脈)

(遲)

一息三至,號之曰遲,浮遲寒在表,沉遲作里醫,有力無力皆寒證,抑陰扶陽不用疑。寸遲心痛吐酸水,(寒氣攻心故痛,胃虛而寒氣客之,則水入於胃,不輸於脾,停於胃脘,水得寒氣熏蒸,變而為酸,此是寒證,故《脈經》治以附子湯、茱萸湯。然此證亦有熱者,肝移熱於胃,土受木製,不能勝水,水得木味,蘊而成酸,經所謂諸嘔吐酸,皆屬於熱是也,當清熱燥濕,此以脈之滑數辨之。)關尺寒疼厥可知。

(陰氣盛,則從足五指至膝上寒,謂之寒厥,)遲澀癥結,(遲滑則血虛寒,血虛寒則凝滯不行,漸成癥結。)遲滑脹宜。(滑主氣虛,主食積,氣虛則寒,寒則氣收,故脹;寒飲食積於腸胃,亦作脹。)

(緩)

緩脈均均來四至,貴無偏勝軟而和,(緩主脾胃,又主風濕,在四季之月,不大不小,浮沉同等,軟而和者,平也;若三部不齊,則為偏勝,或又兼他脈者,病脈也。不在四季之月,他脈中帶緩者,胃氣也;若獨見緩者,病脈也。)肌肉不仁緩在寸,(風氣之傷人多在上,寸部,心肺也。

心主血脈,肺主皮毛,風邪入客血脈,故肌肉之間不知痛癢曰不仁。)關知脾胃食難磨,(風氣通肝,肝氣移之於脾胃,脾胃實故不欲食。實者,邪實也。)尺為腳弱下身腫,(濕氣之傷人多在下,濕濡筋故腳弱,濕滲肌膚故下腫。)小便難而餘瀝多,(濕積下焦,蘊而成熱,濕熱壅滯,則膀胱之氣不化,故小便難,有餘瀝也。)浮緩為風沉緩濕,若逢緩滑熱為疴。

(經以緩而滑為熱中。李士材以緩滑為濕痰,誤。)緩澀營虛緩細痹,(風寒濕三氣皆能為痹,風勝為行痹,寒盛為痛痹,濕盛為著痹,脈緩細主風濕痹。)推詳三部自無訛。

(數)

一息六至稱為數,只有兒童獨安樂,(兒童以六至為平脈,外此皆為火。)浮沉實數散且清,(浮數有力為實火在表,宜散;沉數有力為實火在裡,宜清。)無力為虛宜補藥。(數而無力,虛火也,宜補氣或益火之元。)寸為喉舌疼,嘔吐嗽煩渴,(胃口當心,亦寸主之,胃有火故嘔吐,火迫肺故為嗽為煩,肺金燥故渴。)關中消穀易於飢,(胃有火則消穀善飢。

)尺部惡寒氣淋作。(《脈經》謂:尺脈數,惡寒,小便黃赤。又曰:少陰脈數,男子氣淋。蓋腎為陰屬水,陰虛而陽湊之,凶熱故外惡寒,火伏水中,故小便黃赤,甚則膀胱之氣不化,小便不利,痛而為淋。)

(結)(《脈經》載扁鵲之言曰:脈有表無里者死,經名曰結。何謂結脈,在指下如麻子動搖。按如麻子動搖者,輕取之則散亂無紀,重按之則不可得,故有表無里,乃腎絕也。與緩時一止之結不同。)

緩時止,謂之結。陰盛陽衰凝氣血,(氣,溫血行血者也。氣虛不能溫血,則血寒;氣虛不能行血,則血滯;血寒而滯則結,血結氣亦結矣。)浮為痛積在外攻,沉為痛積內相迫。

(促)

數時一至何其促,陽有餘,陰不足,痰火煎熬,或為喘嗽,或斑毒。(肉上紫紅成片者,斑也,黑斑難治,癰疽皆毒也。)

(代)

動而中止不能還,止有常數斯名代,不是傷寒心悸多,即有腹疼泄痢害,久病固為凶。(扁鵲曰:脈五至一止,不復增減,或七來一止,不復增減者,經名曰代,死。)平人亦臟敗,(《靈樞》曰:一日一夜五十營,以營五臟之精。所謂五十營者,持其脈口,數其至也。五十動而不一代者,五臟皆受氣;四十動一代者,一臟無氣;三十動一代者,二臟無氣;二十動一代者,三臟無氣;十動一代者,五臟無氣,予之短期。

據《脈經》謂:四十動一止,四歲死;三十動一止,三歲死;二十動一止,二歲死;十動一止,歲內死;五動一止,五日死,此亦概言之也,不必泥。)女胎三月餘,見之不為礙。(舊謂胎三月,其脈代。

按胎脈有五月七月亦代者,當於兩尺候之;如脈來或九至,或十至一止,良久方來,又九至或十至一止,良久方來,此所謂有常數也,再來或九至或十至不止,又於十二至或十五至一止,但又常數,皆是代脈。代之止,有常數,乃信也;土主信,此脾胃之氣至也。土為萬物之生氣,脾胃乃五臟之生氣,生氣至,故有胎也。

且天一生水,次生火木金土而五行備;胎之初結,乃天一之水也,次生火、木、金、土而五行備;胎之初結,乃天一之水也,次生火、木、金、土而五臟之氣全,五臟之氣全,故脈代也。代又何以為死脈?以生數論,五臟之氣全,應天五生土之數,故其脈代以成數論,有形之後,則營衛之氣與天地之晝夜周流而無一息之止者也。五臟無氣,獨胃氣尚存,故其脈亦代,然此胃氣乃油盡之燈,故亦久必死。

脈不以浮沉至數辨,而以形辨者,曰弦,直而長如按弓弦。曰緊,往來有力左右彈,人手如轉索無常。曰長,迢迢自若,如揭長竿末梢。曰短,不能滿部,兩頭縮縮。曰細,直而軟,應指如絲線。曰澀,細長往來難應指,如輕刀刮竹。曰滑,往來前卻,流利如珠。曰動,大如豆,厥厥搖動。(凡八脈。)

(弦)《脈經》謂:弦脈舉之無有。按:瘧脈有浮弦者,未嘗舉之無有也。經曰:瘧皆生於風,惟生於風,故脈浮弦,且頭痛如破也。即《脈經》傷寒條中,亦有陽明中風脈弦浮之語,則所謂弦,舉之無有,疑其誤也。

挺然在指下,端直似弓弦,(弦,春脈也。夏秋冬見之,則病脈也,然在春軟弱而滑,平脈也。若實而強,此謂太過,不實而微,此謂不及,亦病脈也。)夏秋則主瘧相纏,(風寒暑濕之氣,皆為瘧,其脈皆弦。惟夏秋患瘧者甚多,冬春亦間有之。)弦數熱,弦遲寒,寸弦頭痛膈多痰,(弦主痰,痰隨厥氣上升,故頭痛。

)關苦癥瘕胃氣逆,(血凝氣滯,久而堅硬在臍旁曰癥瘕,胃中寒氣衝塞心下曰逆。)尺當㿗疝腳拘攣。(㿗疝者,睪丸腫痛,上連小腹也。蓋肝脈絡陰器,主㿗疝,或寒或濕,或熱或虛,或氣分,或血分,臨證以脈之遲數強弱辨之。肝主筋,腎主骨,筋束骨者也,寒則筋急故拘攣。

拘攣者,屈伸不利也。)

(緊)《內經》謂之急。

左右彈手其力強,狀如轉索名為緊,(緊主寒,浮緊表寒,沉緊裡寒。)人迎主傷寒,還把風癇診,(左手寸關之間曰人迎。人迎緊主傷寒頭痛,惡寒發熱,風氣通肝,木得風則動搖,故身瘛瘲,肝火鼓動心火,火炎神越,故卒不知人,吐涎沫曰風癇。)氣口主傷食,喘嗽亦宜審,(右手寸關之間曰氣口。

氣口緊,主傷食,心下苦滿;肺惡寒,寒則氣逆,故曰喘與咳。《脈經》曰:緊為實,以上皆實邪,故其脈緊。)關尺見緊時,痹疝極其准。(經謂青脈之至也。長而左右彈人手,有積氣在心下支胠,名曰肝痹,得之寒濕與疝。),

(長)

迢迢自若指間長,倘帶搏堅便失常,(長脈在春乃肝脈也,軟弱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,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。按長則氣治,若應指搏堅而不軟弱。則氣不治矣。)傷寒傳變,陽明可詳。(傷寒二三日,脈長,目痛,鼻乾,不得眠,陽明病也。)左寸足疼舌捲縮,(經曰:寸口脈長曰足脛痛,按左寸心為陽,主血脈,長主有餘之病,上有餘則下不及,血脈不通,故足脛痛。腎脈挾舌本,舌為心苗,心火盛則水急,水急則舌本縮而舌卷,不能言矣。

)右寸分明唾血傷,(腎主唾,其脈入肺中,循喉嚨,血隨火升,故唾血。)關中少氣髀如折,(長本肝脈,木邪剋土,故脾虛中氣不足。股內曰髀,胃脈之所下,胃虛故髀痛如折。又脾有邪,其氣亦留於兩髀。)尺則腰痛不可當。(火盛則水衰,腰為腎府,腎虛則腰痛。)

(短)

本位不能及,縮縮其形短,(短則氣病,若秋時肺脈短澀,乃平脈也。)滑短酒傷浮短嗽,寸主頭疼尺腹滿。(短主不及之病,酒傷與嗽則氣不及也,上不及則頭痛,下不及則腹滿也。)

(細)《內經》謂之小。(濡)同軟。(弱)《脈經》以浮細為軟,沉細為弱。豈細脈無浮沉二候,獨於不浮不沉候之乎?而《內經》何以有沉細之說也。且經曰脈弱以滑,是有胃氣。滑者,流利如珠之謂。若以沉細為弱,則沉細如絲之中,不能見滑矣。且《經脈》既以沉細為弱,而論肺痿,何以又有浮弱之言乎?今據《內經》以弦脈軟弱為肝之平脈,則所謂軟弱者,無力之謂,不得以浮細為軟,沉細為弱矣。況軟弱所主之病,大概與細同,今附於此。

直軟如絲細,勞傷損血氣,(細主氣血兩虛。)身汗來,心慌至,(浮細屬陰虛,多盜汗;沉細屬陽虛,多自汗。汗多心虛故慌。)寸須嘔吐關須脹,(脾胃虛寒,上則嘔吐,下則腹滿。)尺屬骨蒸痢與痹。(骨蒸久痢,皆屬腎虛,故脈細;痹為寒濕之陰邪,故脈亦細。)

(澀)

往來難,細短澀,細刀刮竹形容切,血少氣有餘,寸澀心疼神亦怯,(胃屬陽明,多血多氣,其上口當心,血虛則氣湊之,氣血攻衝則當心而痛;陽明又主驚,驚氣歸心故神怯。)關中脅脹胃虛嘔,(肝藏血,屬厥陰,其脈布脅肋,血少氣騰故脅肋脹;胃為水穀之海,血少則燥,氣騰則逆,燥則血枯,逆則氣上,故不納水穀而嘔吐也。

)尺部腸枯五心熱,(血虛則腸枯澀,血虛而相火動則肝熱;肝熱下移之於母,則腎熱;下移之於子,則心熱,腎之脈起於足心,心之脈入於手心,故手足心熱。)婦人當為經不通,或為胎病宜區別。(血養胎,故脈澀。崔紫虛謂:澀主自汗,瀕湖士材皆宗之。愚按《內經》云,澀者,陰有餘也,陰氣有餘則為身熱無汗,當以經言為是。

(滑)

流利如珠便是滑,多汗陰有餘,風痰更可察,(經曰:滑者陰氣有餘也。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,滑脈主風不主痰。)寸滑吞酸咳嗽嘔,(滑又主熱,胃中濕氣與熱氣熏蒸,蘊而成酸,停在胃脘故吞酸;濕熱生痰故咳嗽及嘔吐。)當關積熱掌中發,(食積胃,胃生熱,胃熱上熏,則包絡與心肺皆熱,包絡之脈入掌中,肺脈行其前,心脈行其後,故掌中亦熱。經所謂掌中熱者,腹中熱是也。

)痢疾㿉癃尺部看,(滑又主宿食,食積成痢。㿉者,睪丸腫大,病連小腹也。癃者,小便不通。《脈經》謂:尺滑當溺血也。)女子或為經閉煞。(《脈經》謂:尺脈滑女子經脈不利。按:滑為血有餘,若滑而結,及浮滑遲滑者,蓄血也。不然則是胎脈。)

(動)仲景《傷寒論》曰:數脈見於關上,上下無頭尾,如豆大厥厥動搖者,名曰動。愚按:兩上字其一乃後人誤添也,當是數脈見於關上下。經曰: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,妊子也。手少陰屬心,是寸有動脈矣。又曰:陰虛陽搏謂之崩。腎之陰虛陽搏之,故見崩證,是尺有動脈矣。

王叔和著《脈經》,不知兩上字,其一乃衍字,因曰動脈見於關上,遂令後之論脈者,皆曰動脈只見於關,與經不合矣。

動脈如豆形,數而厥厥動,陰動出汗兮驚痛堪憂,(成無己曰:陰陽相搏則虛者動,按陰搏陽則陽虛,陽虛故出汗。經謂肝主驚,陽明主驚。按膽附於肝,肝氣強者膽大,肝氣弱者膽小,膽小嚐有畏懼之心,故易驚,此驚之生於內者也;陽明屬土,土性靜,故聞木聲,惕然而驚,此驚之生於外者也;由是觀之,則自驚者屬肝,物觸而驚者,屬陽明,然而驚則皆歸於心也。陰陽相搏,陰邪勝故痛。

)陰動發熱兮,血崩為重。(陽搏陰則陰虛,陰虛故發熱,陽邪勝迫血妄行,故崩。)

(胎脈)

尺脈滑疾,心脈動來,三部浮沉脈相等,五十不止確為胎。疾而按散兮,其胎三月;但疾不散兮,五月可猜。沉則為男浮則女,陰陽推測貫三才。(女子以血脈為本,尺脈嘗滑,然滑,屬血,陰也;疾,屬氣,陽也;滑而疾是陽之交陰也。女子心脈嘗沉,今陰陽相搏而其脈動,是陰之交陽也,陰陽相交,而三部之脈無偏浮偏沉,五十不止,無或結或促,其為胎也,明矣。三月之胎,其形未實,故其脈按之而散。

五月之胎,其形漸實,故其脈按之不散,而其疾如故者,蓋疾為陽氣,萬物得天地之陽氣以生,成胎必得母之陽氣以長養也。沉,陰脈,何以反為男?浮,陽脈,何以反為女?蓋男胎得陽氣多,胎得陽氣多,則母之陽不足,陰有餘矣。陰有餘,陽不足,故其脈沉;女胎得陰氣多,胎得陰氣多,則母之陰不足,陽有餘矣。

陽有餘,陰不足,故其脈浮。亦猶坎為男,陰多於陽,且陰外而陽內也;離為女,陽多於陰,且陽外而陰內也。疾與滑何以不主病?蓋疾而不滑,則為陰虛火盛,滑而疾,則非病矣,尺既滑而疾,則寸之動,亦非病矣。《脈經》辨男女法:左手沉實為男;右手浮大為女;左右手俱沉實生二男;俱浮大生二女;又左尺脈偏大為男;右尺脈偏大為女;左右俱大生二子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