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八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8)

1. 論刀針砭石法

《素問》曰:夫癰氣之息者,宜以針開除去之,夫氣盛血聚者,宜石而瀉之,此所謂同病異治也。

《通評虛實論》曰:所謂少針石者,非癰疽之謂也。癰疽不得頃時回。

《靈樞》曰:鈹針者,末如劍鋒,以取大膿。

李東垣曰:夫上古制砭石大小者,隨病所宜也。《內經》謂針石、砭石、鑱針,其實一也。今時用鐮者,從《聖濟總錄》丹毒論曰:法用鐮割出血,明不可緩也。合扁鵲云:病在血脈者,治之以砭石。此舉《素問》血實宜決之。又《氣血形志論》曰:形樂志樂,病生於內,治之以砭石。

蓋砭石者,亦東方來,為其東方之民,其病多瘡瘍,其法宜砭石。砭石之用,自有證候,非止丹瘤也。但見腫起色赤,遊走不定,宜急鐮之,先以生油塗赤上,以鐮鐮之,要在決泄其毒。然而此法不可輕用,忌其太深。《內經》所刺皮無傷肉,以其九針之用,而各有所宜也。

砭鐮之法,雖治瘡疽、不可輕用也。(砭鐮論)

周文採曰:如針砭傷其經絡,白膿赤汁逗流不止,宜服內托黃耆圓:生黃耆去蘆焙銼八兩,當歸洗焙三兩,木香、沉香、肉桂去粗皮,不見火,乳香別研,各一兩。諸香忌見火,共為細末,用綠豆粉四兩,生薑自然汁煮糊為丸,桐子大。不拘時溫湯送下,四五十丸。(《集驗》)

又曰:古人用砭石、鑱針、刀鐮,乃決瘡毒之器械也。所謂瘡毒之宜出血,可急去之意,不可延緩,恐毒勢變走。《內經》云:病在血脈;決之於針石也。岐伯五治論云:砭針,乃磁石鋒芒利快,決毒甚便,乃東方之民,善於此,用於瘡癤、丹瘤,塗生油於赤腫之上,砭之出血。妙在合宜,亦不可過之耳。

薛立齋曰:若元氣虛弱,誤服克伐,患處不痛,或肉將死,急溫補脾胃,亦有生者,後須純補之藥,庶可收斂。若妄用刀針,刺肉出血,則氣無所依附,氣血愈虛,元氣愈傷矣。何以生肌收斂乎!

陳實功曰:凡瘡十日以後,自當腐潰為膿,如期不作膿腐,仍然堅硬者,此屬陰陽相半之證,瘡根必多深固,若不將針當頭點入寸許,開竅發泄,使毒氣無門而出,必致內攻也。倘內有膿又便易出,此為開戶逐賊之意。如十日外瘡雖不腐潰,形尚紅活,焮熱腫痛,此雖膿遲,後必有出,此又不必針之。

蓋由元氣不能充足,或失用補托藥,又誤用寒涼,或蓋覆未暖,多致膿遲。有此證者,宜用補中健脾,大托補藥,以得膿為效。又以十五日至二十一日為期,過此外者縱有稀膿,但元氣被毒相拒日久,必致耗散,誠難歸結也。(《正宗》)

又曰:如瘡半月後,仍不腐潰,不作膿者,毒必內陷,急用鈹針品字樣,當原頂寸許點開三孔,隨瘡之深淺,一寸、二寸,皆可入之,入之不痛,再深入不妨,隨將藥筒預先煮熱,對孔竅合之。良久,候溫取下,如拔出之物,血要紅而微紫,膿要黃而帶鮮,此為血氣營運活瘡;如拔出瘀血紫黑,色敗氣穢,稀水無膿者,此為氣血內敗死瘡。

白話文:

論刀針砭石法

古代醫家認為,針對癰疽等疾病的治療,要根據病情採用不同的方法。氣血瘀滯形成的癰疽,可用針刺疏通;氣盛血聚的癰疽,則需用砭石瀉血,這就是所謂的「同病異治」。

有些疾病並非癰疽,不需使用針或砭石治療,癰疽則必須及時處理,不能延誤。

古代的鈹針,針尖如劍鋒般銳利,可用於引流大量膿液。

古代砭石的大小,會根據病情的需要而有所不同。《內經》中提到的針、砭石、鑱針,其實指的是同類療法。現在使用的鐮刀,則源自古代的治療丹毒的方法,通過割開皮膚放血,以達到迅速治療的目的。這也符合扁鵲的觀點:針對血脈不通的疾病,可用砭石治療,這與《素問》中「血實宜決」的觀點一致。 《氣血形志論》也提到,若因情志不暢導致的內生疾病,可用砭石治療。

砭石療法,起源於東方,因為東方人多患瘡瘍,所以此法盛行。砭石的使用有一定的指徵,不只是針對丹瘤。如果出現腫起、色赤、遊走不定等症狀,就應及時使用鐮刀割開,事先塗上生油,割開出血,以排出毒素。但此法不可輕用,切忌割得太深。《內經》中提倡的針刺方法,只刺破皮膚而不傷及肌肉,不同針具各有其適應症。

砭石和鐮刀療法雖然能治療瘡疽,但不可輕易使用。

周文採提出,如果針或砭石傷及經絡,導致膿血不止,則應服用內托黃耆圓來治療。

古人用砭石、鑱針、刀鐮等工具來治療瘡毒,目的是迅速排出毒素,避免病情延誤惡化。《內經》認為,血脈不通的疾病,可以用針或砭石治療。岐伯的五治論中提到,砭針鋒利,能迅速排出毒素,東方人擅長此法,用於治療瘡癤、丹瘤等,需在腫脹處塗上生油後再使用,出血即可。但需掌握好分寸,不可過度。

薛立齋指出,如果元氣虛弱,誤服攻伐之藥,患處不痛,或出現肉將壞死的現象,則應急用溫補脾胃的藥物,有些患者可以因此痊癒,之後再用純補之藥收斂。如果妄用刀針,刺破出血,則會加重氣血虛弱,元氣受損,不利於傷口癒合。

陳實功認為,瘡瘍十天后,應當自行潰爛化膿,如果十天後仍然堅硬不化膿,則屬陰陽失衡,瘡根深固,應當用針刺入寸許,開通竅穴,排出毒氣,避免內攻。如果膿液容易排出,則如同開門逐賊一般。如果十天後瘡瘍雖未潰爛,但仍紅腫熱痛,則膿液雖然尚未形成,但日後仍會排出,此時不必用針。

膿液形成遲緩,多是由於元氣不足,或沒有使用補托藥物,或誤用寒涼藥物,或保暖不足等原因造成。這種情況下,應當使用補中益氣、托毒生肌的藥物,促使膿液排出。十五到二十一天為膿液形成的期限,超過這個時間,即使有稀薄膿液排出,但由於元氣被毒邪損傷日久,難以痊癒。

如果瘡瘍半月後仍然不潰爛化膿,則毒邪必已內陷,應當用鈹針在患處頂端刺入寸許,形成品字形的三個孔,針刺深度根據瘡瘍深淺而定,即使刺入不痛,也可以繼續深入。然後用預先煮熱的藥筒對準針孔,敷上良久,待溫熱後取下。如果拔出的物質是紅而微紫的血,黃而帶鮮的膿,則說明氣血運行良好,瘡瘍有望痊癒;如果拔出的物質是瘀血紫黑,色敗氣穢,稀薄無膿,則說明氣血內敗,瘡瘍難以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