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八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5)

1. 艾灸門主方

陳艾圓,此法因瘡毒純陰,平塌頑麻,非艾灸無功。每歲端午日蓄蘄艾一二斤,愈久愈良。用時取葉為炷,或加麝香末、木香末、雄黃末,搓成圓,安蒜上灸之。

灸一切無名大毒。胡桃劈開去仁取殼,用極幹人糞填滿,合腫處,以艾火灸之,殼穿則易。已成即流稠黃水,未成即消散也。

艾火灸成瘡。春用柳絮,夏用竹膜,冬用壁喜窩,秋用新棉貼之。

制艾法(胡公弼),須在伏天取真正蘄艾,不拘多少,撿淨,以篩子中揉擦,再將細篩又揉,篩眼中漏下者方成。艾茸或以粗布包搓亦可,再於烈日中曬極干收貯。灸瘡最妙。

騎竹馬灸法(《準繩》),治一切瘡瘍,無有不愈。令病人以肘憑几,伸臂腕要直,用蔑一條,自臂腕中曲處橫紋,男左女右,貼肉量起,直至中指尖盡處,截斷為則,不量指甲。卻用竹槓一條,令病人脫衣,正身騎定,前後用兩人扛起,令病者腳不著地,又令兩人扶之,勿令傴僂,卻將前所量臂篾,從竹槓坐處尾骶骨盡處,直貼脊背量至篾盡處為則,用墨筆點定,此只是取中,非灸穴也。卻用薄篾作則子,量病人中指節相去兩橫紋為則。男左女右,截為一則,就前所點記處兩邊,各量一則,盡處即是灸穴。兩穴各灸五七壯,疽發於左則灸右,疽發於右,則灸左。甚者左右皆灸。蓋此二穴心脈所過之處,凡癰疽皆心火留滯之毒,灸此則心火流通而毒散矣。起死回生之功,屢試屢驗。

豆豉餅(《理例》),此法專灸一切癰疽對口,頑瘡惡毒,腫硬不潰及潰而不斂。用江西豆豉為末,唾津和作餅如錢大,厚如三文錢,覆患處,以艾鋪餅上灸之,以患者寬快為度。未成者即消,已成者雖不全消,其毒頓減,大有奇功。

桃殼灸法(《畢驛承集》),大核桃劈開,去肉、殼背鑽一孔,內填溏雞屎令滿,將有屎一面合毒頂上,孔外以艾灸之。不論壯數,惟取患者寬快,殼熱另換一殼。如法灸之,其毒立好,真奇方也。

蠟灸法(《秘方集驗》),凡患發背對口,一切無名腫毒,及久近臁瘡。先看所患腫處,用生面水調作圈,依腫處大小圍之,圈高寸余,實貼皮上,勿令滲泄圈外,密施布帛數重,防火氣侵余肉。患者安身勿動,圈內鋪極好黃蠟片屑,上以炭火灸至黃蠟溶化。毒淺者,皮上覺熱痛不受灸便止;毒深者,全不覺熱痛,再下蠟,隨化隨添至圈滿,仍前熱火灸至蠟沸。初覺癢,後覺痛,久之不要忍,乃去火,以少水微澆滾蠟上,俟冷揭去蠟,近皮者俱帶青黑色,此毒隨蠟拔去。淺者一二灸便內消,深者三四灸,亦膿去腫消立愈。灸畢外搽生肌玉紅膏,此百治百驗法也。

灸身上諸毒。獨蒜一個,加雄黃不拘多少,共搗成餅貼上,將艾放餅上,灸一壯即愈。

白話文:

艾灸門主方

此法適用於因瘡毒導致的陰寒、平塌、麻木等症狀,非艾灸不可。每年端午節收集蘄艾一、二斤,時間越久越好。使用時取艾葉搓成艾炷,或加入麝香末、木香末、雄黃末一起搓成圓柱狀,放在蒜瓣上進行艾灸。

此法可治療一切不明原因的毒瘡。將核桃劈開去仁,用曬乾的人糞填滿核桃殼,放在腫脹處,用艾火灸之,直到核桃殼穿透。如果膿腫已成熟,就會流出稠黃色的膿液;如果尚未成熟,則會消散。

艾灸後,春用柳絮,夏用竹膜,秋用新棉,冬用壁虎窩貼敷患處。

制艾方法(胡公弼):需在伏天採集真正的蘄艾,數量不限,揀淨雜質,用篩子反覆揉搓,篩眼中漏下的才是合格的艾絨。也可以用粗布包好揉搓,再曬乾儲存。用此法製成的艾絨灸瘡最有效。

騎竹馬灸法(《準繩》):治療一切瘡瘍,無一不愈。讓病人以肘部倚靠在几案上,伸直手臂,用蔑條從手臂腕關節處橫紋(男左女右)開始量起,直至中指尖端,截斷作為標準長度(不包含指甲)。然後取一根竹竿,讓病人脫衣,正身坐在竹竿上,由兩人抬着,使病人雙腳不落地,另兩人扶持病人,防止其彎腰駝背。再用之前量好的蔑條,從竹竿坐處尾骶骨處開始,沿着脊背量至蔑條末端,用墨筆標記,此處只是取中間部位,并非灸穴。再用薄蔑條測量病人中指兩個指節的寬度作為標準長度(男左女右),截斷作為標準長度。然後在之前標記的部位兩側,各量取一個標準長度,終點即是灸穴。每穴灸五到七壯。疽瘡長在左側,則灸右側;疽瘡長在右側,則灸左側;情況嚴重者,左右兩側都灸。因為這兩個穴位是心脈經過的地方,癰疽都是由於心火鬱滯而引起的毒邪,灸此穴位可以使心火通暢,毒邪消散。此法有起死回生的功效,屢試不爽。

豆豉餅(《理例》):此法專治一切癰疽對口,頑固難治的瘡瘍惡毒,腫脹堅硬不潰爛或潰爛而不癒合的症狀。將江西豆豉研磨成粉末,用唾液調成如銅錢大小、厚度如三枚銅錢的餅狀,敷在患處,再在豆豉餅上鋪上艾絨進行艾灸,以患者感到舒適為度。膿腫尚未成熟的,可以消散;已經成熟的,即使不能完全消散,其毒性也會大大減輕,療效顯著。

桃殼灸法(《畢驛承集》):將大核桃劈開,去掉果肉,在桃殼背部鑽一個孔,填滿溏雞屎,將有雞屎的一面貼在毒瘡上,在孔外用艾灸。灸的壯數不限,只取患者舒適為度,桃殼變熱後換一個新的桃殼,如此反覆進行艾灸,毒邪很快就會消除,確實是一個奇方。

蠟灸法(《秘方集驗》):治療發背對口,一切不明原因的腫毒,以及久治不愈的臁瘡。首先觀察患處腫脹的範圍,用生面粉和水調成麵糊,圍繞腫脹部位做一個高約一寸的圓圈,緊貼皮膚,不要讓麵糊滲漏到圈外,再用布帛覆蓋數層,防止火氣損傷其他部位的皮膚。讓患者保持不動,在圓圈內鋪上極好的黃蠟片屑,用炭火灸至黃蠟融化。毒邪淺表的,皮膚會感到熱痛難以忍受而停止艾灸;毒邪深厚的,則完全感覺不到熱痛,可以繼續添加黃蠟,隨融化隨添,直到圓圈內填滿,再用熱火灸至蠟沸騰。一開始會感覺癢,然後會感覺痛,時間久了實在忍受不了就停止艾灸,用少量清水稍微澆在滾燙的蠟上,待其冷卻後揭去黃蠟,靠近皮膚的蠟會帶有青黑色,這是毒邪隨着黃蠟被拔除。毒邪淺表的,一、二次艾灸就能內消;毒邪深厚的,三、四次艾灸,膿液排出,腫脹消退,即可痊癒。艾灸後外塗生肌玉紅膏,此法百治百驗。

治療身上各種毒瘡:取大蒜一個,加入雄黃適量,一起搗成泥狀敷在患處,將艾絨放在泥餅上,灸一壯即可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