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八 (4)
卷八 (4)
1. 論艾灸法
插入瘡內,歹肉盡去,好肉長平,然後貼收斂之藥,內服應病之劑調理,即瘥矣。蓋不止宜灸於瘡之始發也。大抵始發宜灸,要汗下補養之藥對證,至灸冷瘡,亦須內托之藥切當,設反逆不唯不愈,恐致轉生他病之患也。
經曰:肉之大會為谷,肉之小會為溪。肉分之間,溪谷之會,以行營衛,以會大氣。邪溢氣壅,脈熱肉敗,營衛不行,必將為膿。內鎖骨髓,外破大䐃,留於節腠,必將為敗。積寒留舍,營衛不養,肉縮筋肋肘不得伸,內為骨痹,外為不仁,命曰大寒,留於溪谷也。此用附子灸者,蓋此義也。(灸漏瘡論)
李氏云:治疽之法,灼艾之功勝於用藥,蓋使毒氣外泄,譬諸盜入人家,當開門逐之,不然則入室為害矣。凡瘡初發一二日,須用大顆獨蒜,切片三分厚,貼疽頂,以艾隔蒜灸之,每三壯一易蒜,瘡潰則貼神異膏,如此則瘡不開,大肉不壞,瘡口易斂,一舉三得。此法之妙,人所罕知。若頭頂見疽,則不可用此法。(《五府極觀碑》載)
伍氏曰:凡用蒜餅灸者。蓋蒜味辛溫有毒,主散癰疽,假火勢以行藥力也。有隻用艾柱灸者,此可施於頑疽痼發之類,凡赤腫紫黑,毒甚者,須以蒜艾同灸為妙。
張景岳曰:癰疽為患,無非血氣壅滯,留結不行之所致。凡大結大滯者,最不宜散,必欲散之,非藉火力不能速也,所以極宜用灸。然又有孫道人神仙熏照方,其法尤精尤妙。若毒邪稍緩,邪深經遠,而氣有不達,灸之為良;若毒邪熾盛,其勢猛急而垂危者,則宜用熏照方,更勝於灸也。
馮魯瞻曰:瘡毒潰後,風寒侵襲作腫痛者,用韭菜杵爛炙熱,敷患上,冷則易之;或搗成餅放患上,艾圓灸之,使熱氣入內。(《錦囊》)
張仲景曰:凡人一見背有瘡口外現者,不可小視之,急用蒜切片一分厚,貼在瘡口上,用艾火燒之。痛者燒之不痛,不痛者燒之知痛而止,且不可不痛而止也。此法最妙,世人不識,而我特表而出之,以治發背之初起者。蓋一經灸之,則毒雖火化,以火攻火,又何疑焉?願世醫留意。
《心法》云:灸乃開結破硬之法,倘有一點白粒如粟米起,四圍微腫如錢,便當於米粒上,著艾火十四五壯。三日內灸者,只灸成瘡而散;三日外者,其腫漸少,宜多灸之;或灸火著處,則結熱可伸,灸處先潰,則毒勢分減,庶免展開,不致下陷,及壞筋骨,傷氣血也。所謂灸至不痛者,謂著皮肉未壞處則痛,火至著毒處則不痛,必令火氣至著毒處方止;所謂灸至痛者,謂初著毒處不痛,至好肉則痛,必令火氣至好肉方止。
畏灸者,或用獨蒜瓣,或豆豉餅,或椒、薑、鹽搗爛,捏作餅子,如當三錢厚,鋪艾灸之,熱則易新餅,亦可散也。
白話文:
將膿瘡內的腐肉清除乾淨,使好的肉長平,然後敷上收斂的藥,內服針對病情的藥來調理,這樣就能痊癒了。艾灸不只適用於瘡剛開始發作的時候。一般來說,瘡剛開始發作時適合艾灸,還要配合發汗、清熱、滋補的藥物來對症治療。即使是艾灸已經冷卻的瘡,也需要內服能幫助排出毒素的藥物,如果用藥不當,不僅不能治好,還可能導致其他疾病。
經書上說:「肌肉匯聚的地方稱為谷,較小的匯聚處稱為溪。肌肉的間隙,溪谷的交會處,是營衛之氣運行的通道,也是大氣匯聚的地方。如果邪氣過多導致氣血壅塞,脈搏發熱、肌肉腐敗,營衛之氣無法正常運行,就會形成膿。邪氣進入骨髓,外破肌肉,停留在關節縫隙,就會導致病情惡化。寒氣積留在體內,營衛之氣無法滋養,導致肌肉萎縮、筋骨僵硬,肘部無法伸直,內則形成骨痹,外則感覺麻木,這種情況稱為大寒,寒氣停留在溪谷之間。使用附子灸來治療,就是這個道理。(《灸漏瘡論》)」
李氏說:「治療癰疽的方法,艾灸的效果勝過用藥,可以讓毒氣向外排出,就像有盜賊進入家裡,應該打開門趕走他們,否則就會在屋裡作亂。凡是瘡剛發作一兩天,要用大顆獨蒜,切成約一分的薄片,貼在瘡的頂部,用艾草隔著蒜片來灸。每灸三壯就換一次蒜片,等瘡破潰後就貼上神異膏。這樣做,瘡口不會擴大,肌肉不會嚴重壞死,瘡口容易癒合,一舉三得。這個方法的巧妙之處,很少人知道。如果頭頂長了疽,就不能用這個方法。(《五府極觀碑》記載)」
伍氏說:「凡是用蒜餅來灸的,是因為蒜味辛溫有毒,可以發散癰疽,借助火的力量來發揮藥效。也有只用艾柱灸的,這種方法可以用於治療頑固難癒的癰疽。凡是紅腫、紫黑,毒性很強的,最好用蒜和艾草一起灸,效果更好。」
張景岳說:「癰疽之所以發生,無非是氣血壅滯,積聚不通所致。凡是大的結塊、嚴重的阻塞,最不適合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,如果一定要發散,必須借助火的力量才能迅速見效,所以非常適合用艾灸。然而,還有孫道人的神仙熏照方,方法更加精細巧妙。如果毒邪稍微緩和,病邪深入且時間久遠,氣血運行不暢,艾灸是很好的選擇;如果毒邪正盛,病情危急,就適合用熏照方,效果比艾灸更好。」
馮魯瞻說:「瘡毒潰爛後,如果被風寒侵襲而引起腫痛,可以用韭菜搗爛加熱後,敷在患處,冷了就換新的;或者把韭菜搗成餅狀放在患處,再用艾草來灸,讓熱氣進入體內。(《錦囊》)」
張仲景說:「凡是看到背部出現瘡口的人,不可小看,要立刻用蒜切成一分的薄片,貼在瘡口上,用艾火來燒。燒的時候,如果患處不痛,就一直燒到痛為止;如果一開始就痛,燒到不痛就停止。這個方法非常巧妙,世人卻不了解,我特別把它提出來,用來治療背部剛開始發作的瘡。因為艾灸可以將毒氣轉化為火,以火攻火,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?希望醫生們都能留意。」
《心法》說:「艾灸是一種疏通結塊、破除硬塊的方法。如果發現皮膚上出現像米粒大小的白色小點,周圍稍微腫起像銅錢一樣,就應該在這個米粒大小的地方灸十四五壯。如果在三天內灸,就只會灸出瘡來而不會蔓延;如果超過三天,腫脹會逐漸減少,就要多灸一些。或者灸的時候,硬塊會變軟,灸的地方先潰爛,毒素就會被分散,避免了病情擴散、下陷,以及損傷筋骨、氣血。所謂灸到不痛,是指火接觸到還沒壞的皮膚會痛,接觸到有毒的地方反而不痛,一定要讓火到達有毒的地方才停止;所謂灸到痛,是指剛開始接觸到有毒的地方不痛,直到接觸到好肉才會痛,一定要讓火到達好肉的地方才停止。」
怕艾灸的人,可以用獨蒜瓣,或者豆豉餅,或者把花椒、薑、鹽搗爛,捏成約三錢厚的餅,鋪上艾草來灸。感覺熱了就換新的餅,也能起到發散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