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九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九 (4)

1. 癍疹門主方

通治陽證斑疹主方(《活人錄》)

生地(三錢),防風,荊芥(各一錢五分),川黃連,犀角屑,牡丹皮(各五分),黃芩,桔梗(各一錢),甘草(三分)

白話文:

  • 生地(15 公克)

  • 防風、荊芥(各 7.5 公克)

  • 川黃連、犀角屑、牡丹皮(各 2.5 公克)

  • 黃芩、桔梗(各 5 公克)

  • 甘草(1.5 公克)

水煎。不拘時服。(血中伏火,必先涼血,故以生地為君,而丹皮佐之,芩連瀉心肺之火,佐桔梗以開鬱結,犀角清心家之熱毒,而甘草佐之,荊防用以解散內外之風邪。外感重者加羌活一錢,川芎、薄荷各五分,暫去芩連、生地,如陽明胃家熱毒,煩躁熱渴,無汗背寒,斑疹黑紫色者,速加石膏一兩,連翹一錢五分,元參一錢,犀角五分,去防風、桔梗。

白話文:

水煎服,不拘服藥時間。(血中伏火,一定要先涼血,所以生地為君藥,丹皮為佐藥,黃芩、黃連瀉心肺之火,佐桔梗以開鬱結,犀角清心家之熱毒,而甘草為佐藥,荊防用以解散內外之風邪。外感症狀嚴重的,再加羌活一錢、川芎、薄荷各五分,暫時去掉黃芩、生地,如果是陽明胃家熱毒,煩躁熱渴,無汗背寒,斑疹黑紫色的,趕緊再加石膏一兩、連翹一錢五分、元參一錢、犀角五分,去掉防風、桔梗。

傷寒邪熱入胃,舌胎黃黑有刺,二便不通,譫語狂熱者,加大黃五錢,芒硝三錢,枳實二錢,去生地、防風、丹皮。傷寒陽明失表,煩渴外熱,半表半裡,大便不去,無下症者加乾葛三錢,牛蒡子二錢,元參一錢五分,薄荷一錢,去生地、丹皮、黃連、犀角。)

通治陰證斑疹主方

白話文:

  1. 傷寒邪熱入胃,舌苔黃黑有刺,大便和小便不通,胡言亂語,發熱狂躁的,加大黃五錢、芒硝三錢、枳實二錢,去除生地、防風和丹皮。

  2. 傷寒陽明表氣虛弱,煩渴,外表有熱,半表半裏,大便不通,沒有下痢症狀的,加入乾葛三錢、牛蒡子二錢、元參一錢五分、薄荷一錢,去除生地、丹皮、黃連和犀角。

白朮(二錢),白茯苓(一錢五分),人參,炮薑(各一錢),陳皮,炙甘草,防風(各五分),肉桂(三分)

白話文:

白朮兩錢,白茯苓一錢五分,人參、炮薑各一錢,陳皮、炙甘草、防風各五分,肉桂三分。

水煎。早晚空心服。(上方乃治陽虛血熱及氣熱、血熱,凡惡寒喜熱,二便清利,口不幹而反欲熱飲,六脈沉微細數,或虛數無神者宜之。此氣虛不能統運血脈,致血久郁生熱,而有風熱之變也。)

白話文:

水煎服。早上和晚上空腹服用。(上面的方劑用於治療陽虛血熱和氣熱、血熱的患者,所有惡寒怕熱、小便和大便清利,嘴巴不幹反而想喝熱飲,六種脈象沉細而微數,或虛數無神的人皆可服用。這是由於氣虛而不能統運血脈,導致血液長期鬱結生熱,而有風熱的變化。)

腎水不足,龍火無制,陡發越於上,心肺受其熏逼而成斑疹者。八味地黃湯導火歸原,兼服腎氣丸。

白話文:

腎臟的陰精不足,心臟的陽氣不受控制,突然上升到上部,使心肺受到燻蒸,從而產生斑疹的症狀。服用八味地黃湯,引導心火歸於原位,同時服用腎氣丸,以補益腎氣。

治陰虛血熱,熱鬱血中而生斑疹,時發時止,或痛久遠不愈者。以此涼血清熱,滋肝息風,兼服濟陰丸。

白話文:

用於治療陰虛血熱,熱邪鬱結在血中而產生斑疹,時而發出時而停止,或疼痛久遠不愈的情況。使用此藥可以涼血清熱,滋潤肝臟,平息風邪,同時服用濟陰丸。

生地(三錢),制首烏(二錢),當歸,乾葛(各一錢五分),秦艽,丹皮,甘菊,荊芥(各一錢),薄荷(五分),甘草(三分)

白話文:

生地(15公克),何首烏(10公克),當歸、葛根(各7.5公克),秦艽、丹皮、菊花、荊芥(各5公克),薄荷(2.5公克),甘草(1.5公克)

水煎,午後臨睡服。

遍身風疹作癢,生芝麻研碎,擦之。

又方,過年貼過掛絡,擦之。

又方,鹽蒲包煎湯洗之。

風疹不時舉發

真麻油,燒酒(各半酒杯)

和勻燉熱,發時服之。再不發矣。

白話文:

用水煎煮,下午臨睡前服用。

全身長滿風疹,發癢難耐,就把芝麻研磨成粉末,塗抹在患處。

另外一個方法,過年時貼的掛絡,也可用來擦拭。

另一個方法,用鹽和蒲包一起煎煮,然後用藥湯洗患處。

風疹常常反覆發作,

用麻油和燒酒(各半杯)混合在一起,燉熱後,在發作時服用,這樣風疹就不會再發作了。

2. 葡萄疫門主論

陳實功曰:葡萄疫乃小兒感受四時不正之氣,鬱於皮膚不散,結成大小青紫斑點,色若葡萄,發在遍體頭面,乃為腑證。自無表裡,如邪毒傳胃,牙根出血,久則虛人,斑方漸退。初起宜服羚羊角湯清熱涼血,久當滋益其內,又有牙根腐爛者,人中白散主之。(《正宗》)

《心法》曰:此證惟腿脛居多。

白話文:

中醫學家陳實功說:葡萄疫是兒童感受了時令不正的氣,鬱結在皮膚上散佈不開,形成大小青紫斑點,顏色像葡萄,發佈在全身和麪部,屬於內臟的證候。沒有表證和裡證,如果邪毒傳入胃中,牙根出血,時間長了會虛弱,斑點才會逐漸退去。初起宜服用羚羊角湯清熱涼血,時間長了當滋補其內臟,還有牙根腐爛的,人中白散主治。(《正宗》)

3. 葡萄疫門主方

羚羊角散(《正宗》)

羚羊角,防風,麥門冬,玄參,知母,牛蒡子,黃芩(各八分),生甘草(二分),淡竹葉(十片)

水二盅,煎六分。食遠服。

胃脾湯(《正宗》)

白話文:

羚羊角、防風、麥門冬、玄參、知母、牛蒡子、黃芩(各 3.2 公克),生甘草(0.8 公克),淡竹葉(10 片)。

北五味(五分),白朮,遠志肉,陳皮,沙參,麥門冬,茯神,生甘草(五分)

白話文:

北五味五分,白朮,遠志肉,陳皮,沙參,麥門冬,茯神,生甘草五分。

水二盅,煎六分,食遠服。如虛弱自汗者,去沙參加人參黃耆各五分。

非疳散,治葡萄疫攻牙腐爛。

白話文:

兩碗水,煎煮至只剩下六分之一的水量,藥物放涼後再服用。如果是體虛多汗的人,將沙參去掉,加入人參和黃耆各五分。

五倍子(炒茶褐色),人中白(煅各一兩),冰片(四分)

研細。用米泔水漱淨,吹。

白話文:

  • 五倍子(炒至茶褐色):促進血液循環,消腫止痛。

  • 人中白(煅燒至灰白色):清熱解毒,消炎止痛。

  • 冰片(四分之一):清熱止痛,消炎止癢。

4. 濕痰流注門主論

陳實功曰:流者行也,注者住也,由其瘀壅,其形漫腫無頭,皮色不變,所發毋論穴道,隨處可生。皆緣榮氣不從,逆於肉裡,如風寒相中,表證發散未盡者散之;房欲之後,陰虛外寒所侵者溫之;惱怒傷肝,鬱結傷脾者歸脾湯加青皮、香附散之;跌撲損傷,瘀血凝滯者,和血湯逐之;產後惡露未盡,流注經絡而成者,木香流氣飲導之。

白話文:

陳實功說:流注是流動散佈的疾病,注是停聚的意思,由於(氣)瘀積,其形狀像一片水腫,沒有突出,皮色沒有改變,發病時不論穴道,隨處可以發生。都是因為營氣不順暢,倒行到肉裡去,像風邪相侵,表徵的發散沒有完成的,使用散風寒藥物;房事過後,陰虛外寒侵犯的,用溫補的藥物;惱怒傷肝,鬱結傷脾的,使用歸脾湯加上青皮、香附散;跌撲受傷,瘀血凝滯的,使用和血湯治療;產後惡露沒有完全排乾淨,流注到經絡而形成的,使用木香流氣飲引導。

如不得內消者,法當大養氣血,培助脾胃,溫暖經絡,通行關節,十全大補湯加熟附子、香附主之。如膿已成,宜急開之。(《正宗》)

白話文:

如果不能從身體內部消掉,方法應當大補氣血,促進脾胃運作,溫暖經絡,疏通關節,採用十全大補湯加上熟附子、香附為主藥。如果膿已經形成,應當趕緊切開它。(《正宗》)

王肯堂曰:不串流者,俗曰馬𤷍。串流者,名曰走散流注,俗曰瓜藤馬𤷍。遍身骨節內疼痛,不能起坐,無堆,作熱不退者,名曰嗍骨馬𤷍。若脊骨及髀骨上起堆,或一二個,或三五個,名曰過脊馬𤷍。若尾骶骨上起堆作熱者,名曰殺臀馬𤷍。若髀骨下痛甚無堆,但腫者名曰鎖腳馬𤷍。

白話文:

王肯堂說:不累積引起疼痛的,俗稱馬丹。累積引起的疼痛,稱作散開流動,俗稱瓜藤馬丹。全身骨節疼痛,不能起身坐起,沒有堆積物,而且發熱不退的,稱作癰疽馬丹。如果脊椎骨和股骨上有堆積物,或是一兩個,或是三五個,稱作過脊馬丹。如果尾骨和骶骨上有堆積物發熱的,稱作殺臀馬丹。如果股骨下疼痛很嚴重,沒有堆積物,但腫脹的,稱作鎖腳馬丹。

若骨相交接之處,疼痛無堆微腫,名曰接骨馬𤷍。此證因風熱走散四肢,治當疏風散熱,初起不可用火針烙之,腫勢盛者只宜刺以稜針,久熟者可火針烙之,流注入股者死。(《準繩》)

又曰:禁用寒涼克伐內消等劑。

白話文:

如果骨頭交接的地方疼痛,沒有堆積和輕微腫脹,就叫做接骨馬𤷍。這個病症是因風熱散佈於四肢引起的,治療時應該疏散風熱,一開始不能用火針烙它,腫勢盛的只宜用稜針刺它,時間久了可以火針烙它,流入股骨的則會死亡。(《準繩》)

汪省之曰:夫流者行也,乃氣血之壯,自無停息之機,注者住也,因氣血之衰,有凝滯之患,故行者由其自然,住者由於瘀壅。凡得此者,多生於體虛之人,勤勞之輩,不慎調燮,夏秋露臥,縱意取涼,熱體當風;或中風邪發散未盡,或欲後陰虛外寒所侵,又或惱怒傷肝,鬱結傷脾,榮氣不從,逆於肉裡;又或跌打損傷,瘀血凝滯;或產後惡露未盡,流縮經絡,皆成斯疾也。初起外以琥珀膏敷貼,內服行氣活血之劑,其中十可消其五六。

白話文:

汪省之說:流動是氣血運行的一種自然現象,血氣旺盛就會自然流動,沒有停息的狀態;凝滯是氣血運行不暢,瘀積停滯的現象,是氣血衰敗引起的。所以,流動是自然而然的,凝滯是瘀血阻滯造成的。凡是得這種病的人,大多是體虛的人,勤勞的人,不注意調養,在夏天和秋天露宿,貪涼風,熱體當風;或是中風邪氣發散不盡,或因陰虛而受外寒侵襲,又或因惱怒傷肝,鬱結傷脾,榮氣不順,逆行於肌肉裡;或因跌打損傷,瘀血凝滯;或產後惡露未盡,流縮經絡,都會導致這種疾病。初期在外部可以使用琥珀膏敷貼,內服行氣活血的藥物,其中有十分之五六的人可以痊癒。

如不得內消者,法當大養其氣血,培助脾胃,溫暖經絡,通行關節,如木香流氣飲、十全大補湯,俱加熟附子、香附,培助根本。庶未成自淌,已潰自斂,不致殘敗破漏不斂之證。且如有膿宜急開之,忌用寒涼克伐內消等藥,犯此終致不救者多矣。(《理例》)

白話文:

如果不能夠內部消散,方法應該是大力養護氣血,培育脾胃,溫暖經絡,暢通關節,如木香流氣飲、十全大補湯,都加入熟附子、香附,培育根本。這樣,沒有形成的膿液自然消散,已經形成的膿液自行收斂,不至於出現殘敗破漏不收斂的病症。而且如果有膿液,應該迅速打開膿腫,忌用寒涼克伐、內部消散等藥物,犯了這一條的,最終導致無法救治的有很多。(《理例》)

朱丹溪曰: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是痰。然痰在皮裡膜外,則遍體遊行,腫而色白,滯而不痛,宜導達疏利。如痰因火動而走,則體多小塊,色紅痛甚,流走無定,宜解毒清火為主。

白話文:

朱丹溪說:一個人身上如果有塊狀的東西,那就是痰。然而,在皮脂膜外的痰,會在全身遊走,腫脹且呈白色,並且停滯而不痛,治療時應疏通和分散。如果痰因火氣而活動並移動,身體上就會有很多小塊,呈紅色且疼痛劇烈,流動不定,治療時應以解毒清火為主。

又曰:痰在皮裡膜外,非薑汁、竹瀝不能通;痰在脅下,非白芥子不能達。白芥子亦能散皮裡膜外之痰氣,竹瀝滑痰,非薑汁不能行經絡,痰在四肢,非竹瀝不開。

白話文:

又說:痰在皮裡膜外,要用薑汁、竹瀝才能疏通;痰在脅下,要用白芥子才能到達。白芥子也能散皮裡膜外之痰氣,竹瀝滑痰,但沒有薑汁不能運行於經絡,痰在四肢,非竹瀝不開。

申鬥垣曰:三陽經傷寒發汗不透則必痛,痛久則腫,腫久則必為熱,熱久則破壞,此名陽濕痰破瘡。如三陰經失汗,汗郁成痰則痛,痛久則皮色不變而腫,至夜痛反甚,其痛處冰冷,脈亦沉細,日久氣血凝注則肌死,肌死則破壞腐臭,名曰陰濕痰破瘡。均宜艾灸。(《啟玄》)

白話文:

申鬥垣說:如果三陽經(手太陽、手陽明、足陽明)感寒,發汗治療方法之後,汗出不透徹、不通暢,那麼必定會疼痛,疼痛時間長了就會腫脹,腫脹時間長了必定會發熱,發熱時間長了就會破壞,這種情況叫做「陽濕痰破瘡」。如果三陰經(足太陰、足厥陰、手太陰)不發汗,不治療,汗液鬱積形成了痰飲,那麼就會疼痛,疼痛時間長了,皮膚顏色不變而腫脹,到了晚上疼痛反而加劇,疼痛部位冰冷,脈象也沉細。時間長了,氣血凝固積聚,肌肉就會壞死,肌肉壞死就會破壞腐爛,這種情況叫做「陰濕痰破瘡」。這兩種情況都應該用艾灸治療。(《啟玄》)

又曰:冷流注多附骨,硬不消,骨寒而痛,筋縮不能伸屈,庸俗誤用刀針,又無膿血,止有如屋漏汁,或瘀黑血,宜用回陽玉龍膏;如稍緩,再加軍薑、肉桂、白芷、草烏等分,熱酒調敷,則骨寒除而痛自止,氣溫和而筋自伸,肉亦軟而腫自消。亦不可無石菖蒲,以其性能破堅,散腫最妙,亦不可多,多則解群藥性也。

白話文:

又說:嚴重的寒氣,通常會積存在骨頭中,硬得難以消散,骨頭冰冷疼痛,筋縮起來不能伸展或彎曲。通常人誤用了刀針,傷口也沒有膿血,僅有些像屋漏滴水或瘀血。此時應該使用回陽玉龍膏治療。如果情況稍有緩解,再加入軍薑、肉桂、白芷和草烏等份,用熱酒調和敷貼,則骨頭的寒氣可消除,疼痛也會自然停止。筋也會溫熱而舒展,肌肉也會柔軟而腫脹會自然消退。此外也可以加石菖蒲,因其性可攻破堅硬,散腫效果極佳,但不可多加,多加會解掉其他藥物的藥性。

又曰:流注首尾敷沖和膏最穩,加乳香、沒藥治流注筋不能伸,敷之極效。

白話文:

作者另外說道:敷注首尾的膏藥,敷在柔軟的部位效果最好,加上乳香、沒藥一起治療流注筋不能伸展的症狀,敷上去之後效果是非常顯著的。

又曰:走散流注發因受寒凍,凝滯血脈而成。一名流注傷寒,又名瓜藤發背,患生於背,遍身皆有之。經云:傷寒流注尚猶可,流注傷寒急如火。醫者當察其寒熱虛實治之。

白話文:

中醫學典籍記載:走散流注的病因是受到寒氣和凍傷,導致血脈凝滯而形成。別的名稱有流注傷寒,也叫做瓜藤發背,病症起源於背部,但會遍佈全身。醫書上說:傷寒所引起的流注還算可以,但流注引起的傷寒則如火般急迫。醫生在治療時應該觀察病人的寒熱虛實,然後針對病症進行治療。

胡公弼曰:流注又曰走注,狀似鱉形,毒因風盛而生熱,氣因熱盛而走散,午前,宜四君子湯加芎歸;午後宜四物湯加參耆、麥冬、北五味。斷不可用滲利流氣等藥。(《青囊》)

白話文:

胡公弼說:流注又稱為走注,症狀像烏龜的形狀,毒是因風邪盛大而產生熱,氣是因熱盛大而四散,上午,適合四君子湯加上川芎和當歸。下午,適合四物湯加上人參、黃耆、麥冬、北五味。絕對不可用利尿促進排泄的藥物。

又曰:治流注大法,郁者開之;怒者平之;閃撲及產後瘀血者散之;傷寒餘邪者調解之。大要以固元氣為主,佐以現證之藥。

白話文:

另外也說:治療流注的大原則,以鬱結為實證的,則要疏散之;以憤怒為實證的,則要平息之;以閃撲或產後瘀血為實證的,則要袪散之;以傷寒餘下的病毒病邪為實證的,則要調和之。總的要以補益元氣為主要治療方法,再配合針對症狀的藥物治療。

又曰:流注一個,要表汗一次,如流注三個,須表汗三次,毒自消矣。設治之不早,深為大害。

又曰:如破潰成膿者,先用降藥降去敗肉,腐盡生肌可也。

白話文:

又說:如果只有一處流注,就需要發汗一次;如果有三處流注,則需要發汗三次,這樣毒素就能自行消散了。但如果不及早治療,病情會變得非常嚴重。

又說:對於已經潰爛化膿的情況,應先使用藥物去除壞死的組織,等到腐肉完全清除後再促進新肌膚的生長。

《醫林集要》云:白虎飛屍留連周期,或展轉數歲,冷毒朽骨出盡自愈。若附骨腐者可痊,正骨腐者則為終身廢疾矣。

白話文:

《醫林集要》中說:白虎飛屍停留一個循環,可能會折騰個好幾年,直到體內的寒毒、腐骨完全排出,才會自行痊癒。如果白虎飛屍只侵犯附著的骨頭,可以痊癒;但如果侵犯到了正骨,患者則會終身殘疾。

又曰:又有結核在項腋或兩乳傍,或兩胯軟肉處,名為𤷍癧癰,屬冷證也。又有小兒宿痰失導,致結核於頸項臀膊胸背之處,亦冷證也。並宜熱藥敷貼。

王西圃曰:流痰胸腹流於四肢者可治,四肢流入胸腹者難治。

白話文:

另外還有長在脖子、腋下或雙乳旁,或者雙胯柔軟肉處的結核,叫做「𤷍癧癰」,也屬於寒證。另外還有小兒宿痰沒有及時治療,導致結核長在頸項、臀部、大腿、胸背等部位,這也是寒證,都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敷貼。

《心法》曰:流注新發,漫腫無頭,皮色不變,凝結日久,微熱漸痛,透紅一點,方是膿熟,即宜用針開破。若濕痰化成者,膿色黏白;若瘀血化成者,膿色金黃黏水;若風濕化成者,膿色白稀如豆汁;若汗後餘邪化成者,膿色或黃或黑,稀膿臭穢;以上四證,發於肉厚處可愈,發於骨結及骨空處難愈。若淫欲受寒化成者,膿色稀白而腥,其水中有豬脂水油之狀,此為敗漿膿也。

諸書雖有治法,終成敗證。

白話文:

《心法》上說:膿腫剛發作的時候,會出現腫脹沒有明確的膿頭,皮膚顏色不變。如果膿腫已經凝結,逐漸變熱疼痛,出現一點透紅,那就是膿已經成熟了,可以直接用針刺破。如果是濕痰化成的膿,膿液的顏色黏白;如果是瘀血化成的膿,膿液的顏色金黃,黏稠;如果是風濕化成的膿,膿液的顏色白稀,像豆汁一樣;如果是汗後餘邪化成的膿,膿液的顏色或黃或黑,稀膿發出臭味。以上四種症狀,出現在肉厚的地方可以治癒;出現在骨頭關節和骨頭空洞的地方難以治癒。如果是因為淫慾受寒而化成的膿,膿液稀白,有腥味,膿液中有豬脂水油的樣子,這就是敗漿膿。

馮魯瞻曰:按臟腑津液受病為痰,隨氣升降,理之常也。若在皮裡膜外及四肢關節曲折之地,而臟腑之痰何能流注其所,此即本處津液遇冷遇熱,即凝結成痰而為病。斷非別部之津液,受病成痰,舍其本位而移於他部者。況氣本無形,故能無微不達,而液隨氣運,亦可藉氣周流,若至津液受病成痰,則變為有形而凝滯,焉能隨氣流通於至微至密之所耶。

白話文:

馮魯瞻說:根據中醫理論,臟腑津液受病之後會形成痰,隨著氣的升降而流動,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。但是,如果痰出現在皮裡膜外、四肢關節曲折的地方,那麼臟腑之痰是怎麼流到那裡的呢?這並不是別處的津液受病、成痰,然後離開原先的位置而移動到其他部位。況且,氣體本來沒有形體,所以能無所不在,而津液隨著氣的運行,也可以藉助氣在全身流動,如果津液受病變成痰,就會變成有形而凝滯的物質,怎麼能隨著氣流動到極微極密的地方呢?

試痰法:用海蜇皮貼上,外以膏貼之。如痰,次日膏藥揭得下,海蜇皮揭不下,即是害痰。

白話文:

測試是否痰證的方法:使用海蜇皮貼在患處,外面用膏藥黏貼住。如果有痰證,第二天膏藥能揭下來,但海蜇皮揭不下來,那就說明患的是痰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