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八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八 (3)

1. 論艾灸法

薛立齋曰:余按瘡瘍之證,有諸內必形諸外,在外者引而拔之,在內者疏而下之,苟或毒氣鬱結,瘀血凝滯,輕者藥可解散,重者藥無全功,是以灼艾之功為大。凡灸法,未潰則拔引郁毒,已潰則補接陽氣,每治四肢患瘡,氣血無虧者,灸之皆愈。頭乃諸陽之首,及腎俞一穴在於兩腰脊旁,並弱甚之人,內無真氣抵擋火氣,數證禁灸,當慎察之。

王肯堂曰:灸,乃從治之意,惟頭為諸陽所聚,艾炷宜小而少。若少陽分野,尤不可灸,灸之多至不救,亦有因灸而死者。蓋虛甚孤陽將絕,其脈必浮數而大且鼓,精神必短而昏,無以抵擋火氣,宜其危也。

汪省之曰:夫瘡有膿水惡物,漸漬根深者,用面、硫黃、蒜三物,一處搗爛,看瘡大小,捻作餅子,厚三分,安瘡上,用艾炷灸二十一壯,一壯一易矣。後四五日,用翠霞錠子紝入瘡內,使歹肉盡去,好肉長平,然後貼收斂之藥,內服補接之劑,調理則瘥矣。

《元戎》曰:瘡瘍自外而入者,不宜灸,自內而出者宜灸,外入者托之而不內,內出者接之而令外。故經云:陷者灸之,灸而不痛,痛而後止其灸。灸而不痛者,先及其潰所以不痛,其灸而痛者,先及其未潰所以痛,而次及將潰,所以不痛也。

《精要》曰:腦為諸陽所會,頸項近咽喉,腎俞皆致命之所,俱不可灼艾。

劉河間灸刺法謂:凡瘡瘍須分經絡部分,血氣多少,腧穴遠近,從背出者,當從太陽五穴,選用至陰(在足小指外鍘,去爪甲角如韭葉大。)通谷(在足小指外側,本節前陷中。)束骨(在足小指外側,本節後陷中。)崑崙(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。)委中(在膕中央、約紋中動脈。

)從鬢出者,當從少陽五穴,選用竅陰(在足小指次指端,去爪甲如韭葉。)俠谿(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間本節前陷中。)臨泣(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。)陽輔(在外踝上四寸,輔骨前,絕骨端,如前三分。)陽陵泉(在膝下一寸,外廉陷中。)從髭出者,當從陽明五穴,選用厲兌(在足大指次指去爪甲如韭葉。

)內庭(在足大指次指,外間陷中。)陷谷(在足大指次指間,本節後陷中。)衝陽(在足趺上五寸,骨間動脈,去陷骨三寸。)解谷(在衝陽後一寸五分,腕上陷中。)從腦出者,則唯絕骨一穴,(在外踝上三寸,動脈中。)詳見《癰疽灸經》。

劉宗厚曰:此謂癰疽初發,宜灸之也。然諸瘡患久成漏者,常有膿水不絕,其膿不臭,內無歹肉,尤宜用附子浸透,切作大片,厚兩三分,於瘡上著艾灸之,仍服內托之藥,隔二三日再灸之,不五七次,自然肌肉長滿矣。至有膿水惡物,漸漬根深者,郭氏治用白麵、硫黃、大蒜三物,一處搗爛,看瘡大小,捻作餅子,厚約三分,於瘡上用艾炷灸二十一粒,一灸一易。後隔四五日,方用翠霞錠子並信效錠子,互換用之。

白話文:

薛立齋說:我觀察瘡瘍的病症,通常是體內有問題才會反映在外表。對於長在皮膚表面的,可以透過外力引導將毒素拔出;對於長在內部的,則要用藥疏導使其排出。如果毒氣鬱結,瘀血凝滯,病情輕微的可以用藥化解,但如果病情嚴重,藥物效果可能不夠全面,這時候艾灸的作用就非常重要。一般來說,艾灸在瘡瘍還沒潰破時,可以幫助拔出鬱積的毒素;在瘡瘍潰破後,則可以補充陽氣。通常治療四肢的瘡瘍,只要患者氣血沒有虧損,用艾灸治療都能痊癒。但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,還有腎俞穴位於腰椎兩側,以及身體非常虛弱的人,體內沒有足夠的真氣來抵抗火氣,這些情況都不適合使用艾灸,要特別謹慎。

王肯堂說:艾灸,有「從治」的含義,就是順著病情的發展去治療。頭部是所有陽氣聚集的地方,所以艾灸的艾柱應該小而且數量要少。尤其是少陽經脈所經過的區域,更不應該使用艾灸,亂灸可能會導致無法挽救的後果,甚至有人因為艾灸而死亡。這是因為身體虛弱到極點,孤陽將要耗盡,這時的脈象一定是浮數而且脈形大而有力,精神一定會感到疲憊昏沉,沒有力量抵抗火氣,情況非常危險。

汪省之說:如果瘡瘍有膿水和惡臭的物質,並且逐漸深入到根部,可以將麵粉、硫磺、大蒜三種東西搗爛混合,然後根據瘡的大小做成厚約三分的藥餅,敷在瘡上,再用艾柱灸二十一壯,每灸完一壯就要換新的艾柱。過四五天後,再用翠霞錠塗抹在瘡口,使腐肉完全清除,然後好的肌肉就會長平,接著貼上收斂傷口的藥,並服用補養身體的藥劑,這樣調理就能痊癒。

《元戎》這本書說:瘡瘍如果是從外部感染而來的,就不適合用艾灸;如果是從體內發出來的,就適合用艾灸。對於外來的瘡瘍,可以用托法使其不向內深入;對於內發的瘡瘍,可以用艾灸幫助它們向外發散。所以醫書上說:「凹陷的瘡瘍要用艾灸治療,灸的時候如果感覺不到疼痛,表示病灶已經到了要潰破的階段,如果灸的時候感到疼痛,表示病灶還沒潰破。」如果灸的時候不痛,表示艾灸已經到了要潰破的地方所以不痛了;如果灸的時候感到疼痛,表示艾灸觸及到還沒潰破的地方,所以感到疼痛,等到快要潰破的時候就不會痛了。

《精要》這本書說: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,頸部靠近咽喉,以及腎俞穴都是致命的部位,這些地方都不可以用艾灸。

劉河間的灸刺法認為:所有的瘡瘍都必須根據經絡部位、氣血的多少、穴位遠近來判斷。如果瘡瘍長在背部,應該選用足太陽經的五個穴位,例如至陰穴(在腳小趾外側,指甲旁),通谷穴(在腳小趾外側,指關節前),束骨穴(在腳小趾外側,指關節後),崑崙穴(在腳踝外側後方,腳跟骨的凹陷處),委中穴(在膝蓋後面的凹陷處)。如果瘡瘍長在鬢角,應該選用足少陽經的五個穴位,例如竅陰穴(在腳小趾旁邊的指甲旁),俠谿穴(在腳小趾旁邊的腳趾骨之間),臨泣穴(在腳小趾旁邊的關節後方),陽輔穴(在腳踝外上方四寸),陽陵泉穴(在膝蓋下方一寸)。如果瘡瘍長在鬍鬚處,應該選用足陽明經的五個穴位,例如厲兌穴(在腳大拇指旁邊的指甲旁),內庭穴(在腳大拇指旁邊的凹陷處),陷谷穴(在腳大拇指旁邊的關節後方),衝陽穴(在腳背上五寸的地方),解谷穴(在衝陽穴後一寸五分的地方)。如果瘡瘍長在頭部,則只能選擇絕骨穴(在腳踝外上方三寸的地方)。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《癰疽灸經》。

劉宗厚說:以上講的是癰疽剛發病的時候,適合用艾灸。但如果瘡瘍久病成漏,膿水不斷流出,膿液不臭,而且內部沒有腐肉,就更應該用附子浸泡後切成厚片,大約兩三分厚,敷在瘡上然後用艾灸,並同時服用內服藥幫助排毒。每隔兩三天再灸一次,不需五到七次,肌肉自然就會長好。至於膿水惡臭,並且逐漸深入到根部的瘡瘍,郭氏用白麵、硫磺、大蒜三種東西搗爛混合,做成約三分厚的藥餅,敷在瘡上再用艾柱灸二十一壯,每灸完一壯就換新的艾柱。過四五天後,再用翠霞錠和信效錠輪流塗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