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八 (2)
卷八 (2)
1. 論艾灸法
又有病人元氣素虛,肢體倦怠,精神昏憒,瘡形平塌,脈來微散空虛,及素畏艾火者,俱不可灸。灸之恐生昏暈,且無真氣抵擋火力,有損無益,誠至言也。
又曰:如陰瘡數多者,艾炷不及其事,以蒜搗爛,鋪於瘡上,再以艾又鋪蒜上,點火灸之。必知痛甚為效,此為火氣方得入里知痛,深處方是好肉,蓋艾火撥引郁毒,透通瘡竅,使內毒有路而外發,誠為瘡科首節第一法也。貴在早灸為佳。
陳文治曰:疔毒藥力不能速到,非艾火不解,惟艾火功效甚捷。
周文採曰:初起陰塌不起,便可用艾多灸,或隔蒜灸之,如痛灸至癢,如癢灸至痛,此最妙法也。若疽瘡已成,亦可用火針烙開瘡口,則易治也。(《集驗》)
又曰:癰疽初發小點,一二日間,急以大蒜頭橫切如錢,放頂上,頓小艾炷灸之,五壯而止。若形狀稍大,以黃棉紙蘸酒全貼腫上,先於干處為筋腳,於先干處灸之,或兩處先干,皆灸,但五七壯而止。
又法:屈指從四圍按之,過痛處是根,就是重按深入,自覺輕快,即此灸之,更於別處灸;若或大腫,即搗蒜為餅,焙乾蘸醋灸熱,更換頻罨,或以熨斗火於蒜餅上熨之,更換熱餅頻熨。如覺患處走散,即以綿帛蓋覆,勿令氣泄,俟少間敷藥。凡癰疽展大如龜之形,且看頭向上下,先灸其前兩腳,次灸其尾,或紅筋走緊而長,從盡處灸之,須留頭並後兩腳勿灸。若盡灸之,不惟火氣壅聚,使毒無從解散,又攻入里也。
若辨認不明,以香白芷三分,漢椒、桑白皮各一分,連葉蔥白十根,新水煎湯,入酸醋半盞,淋洗少頃,其筋自現,可以辨驗頭尾。
朱丹溪曰:頭面患毒,如純陰平塌頑麻,非艾灸無功,但艾炷宜小,如麥粒樣式,以神其用也。
竇漢卿曰:凡灸於患上頭聚處,切蒜片如錢厚,放患處置艾壯於上,以火燃之。若蒜皮枯焦,再易之。待將畢,三五壯著貼肉上灸為佳,至少者以二十一壯為期。頭頂上五壯七壯為期。艾炷只可如豆大,但面心為陽中之陽,禁灸。其陽證不可灸者何?恐火氣內侵,勢益昌大,以火濟火,故戒之。
惟陰證可灸,鬱氣、濕熱、積毒,借火以拔之,然以火濟水,自有相生之妙。臨灸畢,用口吹火致滅。其火功借氣得以入內。其瘡易散。設或灸不能即散者,灸遲之故也。雖不能全散,大能解毒,易潰膿,易斂口,功難盡述。惟臟毒、坐馬癰,以蚯蚓泥作餅,代蒜片艾灸之,以熱為度,易之如前,共十四壯為期。
若附骨疽,癰毒入骨髓,擇天氣晴朗和暖,尻神不犯吉日,午時灸至申時止,徐問病者骨中熱否,若果骨中熱方效。凡灸不拘壯數,忽然爆起者,是病根脫矣,即止之。凡灸須飲食半飽,並飲好酒以通經絡,以和氣血;再令善笑談者,以亂其痛,亦妙方也。體虛者禁灸。(《經驗全書》)
白話文:
有些病人是先天元氣虛弱,身體疲倦無力,精神昏沉不清,瘡瘍外觀平塌不腫脹,脈象微弱且散亂空虛,還有那些本來就害怕艾灸的人,都不適合使用艾灸。給他們施灸可能會導致昏厥,而且他們體內沒有足夠的真氣來抵抗火力,只會造成損害沒有益處,這確實是至理名言。
還有一種說法是:如果陰性瘡瘍數量很多,艾炷灸的效果可能無法遍及所有患處,這時可以將大蒜搗爛,敷在瘡瘍上,再將艾絨鋪在大蒜上,點火施灸。必須要感到很痛才算有效,這是因為火氣才能進入深層,感到疼痛的地方才是好肉。艾火可以引導鬱積的毒素,使其穿透瘡瘍的孔竅,讓內部的毒素有路可以向外排出,這確實是外科瘡瘍治療的第一要法。越早施灸效果越好。
陳文治說:疔瘡的毒素藥力難以快速到達,只有用艾火才能化解,而且艾火的效果非常迅速。
周文採說:初期陰性瘡瘍如果平塌不起,就可以用艾灸多次施灸,或者隔著蒜片灸,如果感覺從痛轉為癢,再從癢轉為痛,這是最好的效果。如果癰瘡已經形成,也可以用火針燒灼開瘡口,這樣就容易治療。(出自《集驗》)
還有一種說法是:癰疽初起時出現小紅點,一兩天內,要趕緊將大蒜頭橫切成銅錢大小的片,放在紅點上,然後在蒜片上放小的艾炷施灸,灸五壯即可停止。如果腫脹的範圍稍大,就用浸過酒的黃棉紙完全貼在腫脹處,先在乾燥的地方作為筋腳,在先乾燥的地方施灸,或者兩處都先乾燥,都灸,但只需灸五到七壯就停止。
另一種方法是:用手指從四周按壓,感覺特別疼痛的地方就是病根,就在這個地方用力按壓,如果感覺到輕鬆,就在這裡施灸,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施灸;如果腫脹很大,就把大蒜搗成餅狀,烘乾後蘸醋,加熱後在上面施灸,並頻繁更換熱蒜餅敷在患處,也可以用熨斗加熱蒜餅熨敷,頻繁更換熱蒜餅熨敷。如果感覺到患處毒氣在游走散開,就用棉布覆蓋,不要讓氣洩露,等一會兒再敷藥。凡是癰疽腫脹如龜殼形狀,要注意觀察頭部朝向上下,先灸前兩腳,再灸尾部;或者紅筋走勢緊繃且長,就從盡頭處施灸,必須留下頭部和後兩腳不灸。如果全部都灸,不僅會使火氣壅塞聚集,導致毒素無法散開,還會攻擊到內部。
如果辨認不清頭尾,可以用香白芷三份、漢椒、桑白皮各一份,連葉蔥白十根,加新水煎湯,加入半杯酸醋,淋洗一會兒,紅筋自然顯現出來,就可以辨別出頭尾。
朱丹溪說:頭面部患毒瘡,如果屬於純陰體質,瘡瘍平塌頑固麻木,只有艾灸才能見效,但艾炷要小,像麥粒大小,這樣才能發揮其功效。
竇漢卿說:凡是在患處的中心點施灸,切蒜片像銅錢一樣厚,放在患處,再將艾炷放在蒜片上,點火施灸。如果蒜皮燒焦了,就更換新的蒜片。等快結束時,再直接在皮膚上灸三到五壯為佳,至少要灸二十一壯。頭頂上灸五壯或七壯為宜。艾炷只能像豆子大小,但臉部中心是陽中之陽,禁止施灸。為什麼陽性病症不能艾灸呢?是因為擔心火氣內侵,導致病情更加嚴重,用火來加重火勢,所以要戒止。
只有陰性病症才能艾灸,鬱積的氣、濕熱、積毒,可以借助火來拔除。以火來調和水,自有相生相剋的奧妙。艾灸結束時,用嘴吹滅火焰,讓火的功效藉助氣力進入體內,這樣瘡瘍容易消散。如果艾灸後不能馬上消散,那是因為艾灸太遲的緣故。即使不能完全消散,也能大大解毒,使膿液容易潰破,瘡口容易癒合,功效難以盡述。對於內臟毒素引起的疾病、坐馬癰,可以用蚯蚓泥做成餅,代替蒜片用來隔艾灸,以感覺熱度為宜,像之前一樣更換,總共灸十四壯。
如果是附骨疽,也就是癰毒侵入骨髓,要選擇天氣晴朗溫暖,沒有沖犯神煞的吉日,在中午到申時之間施灸,慢慢詢問病人骨頭裡是否發熱,如果骨頭裡確實發熱,才算有效。凡是艾灸不拘泥於壯數,如果突然出現爆裂聲,就說明病根已經脫落,可以停止艾灸。凡是艾灸,都要在半飽狀態下進食,並喝些好酒來疏通經絡,調和氣血;再讓善於說笑的人來逗病人開心,以分散疼痛感,這也是個好方法。體質虛弱的人禁止艾灸。(出自《經驗全書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