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八 (1)
卷八 (1)
1. 卷八
2. 論神燈照法
程山齡曰:凡腫在頭面以上者,不宜艾灸,恐引火氣上攻,宜用神燈照法,神乎其神。用火照散安紙捻中,以麻油浸點,每用神火三枝,離毒半寸許照之,自外而內,俾藥氣透入,皮色紫滯者,立轉紅活;瘡勢平塌者,立轉高聳。仍須不時照之,則毒氣頓解,轉陰為陽,以收全功。
且此法不止施於頭面,即如發背等毒,亦宜用之。此癰疽門之寶筏,宜互相參考,以神其用也。(《十法》)
白話文:
程山齡說:凡是長在頭面以上部位的腫塊,都不適合用艾灸,擔心會引發火氣上攻,應該採用神燈照法,這種方法非常神奇有效。方法是用火烤燃浸過麻油的藥捻,每次用三支點燃的藥捻,距離患處約半寸照射,從外往內照,讓藥氣滲透進去。皮膚顏色紫暗的,立刻就會轉為紅潤;瘡瘍平塌的,立刻就會腫起。而且需要不斷地照射,這樣就能迅速化解毒氣,轉陰為陽,最終達到痊癒的目的。
此外,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頭面部的腫毒,像發背等毒瘡,也都可以使用。這是治療癰疽的寶貴方法,大家應該互相參考,並靈活運用。
3. 火照門主方
火照散(即神燈照法,《正宗》)
硃砂,血竭,沒藥(各三錢),麝香(五分),明雄(三錢)
共為細末,用綿紙條長寸許,每條裹藥三分,真麻油浸點,自外而內,周圍照之,瘡毒隨藥氣解散,自不內侵臟腑。初用三條,漸加至五七條,瘡勢漸平,又漸減之。熏罷隨上紅升丹,貼上膏藥。若腫勢漫延周圍,用藥敷之,如再熏,須洗去末藥。其貼膏藥處,藥油可不必洗。
熏發背對口神方(盛旦明)此二種瘡,初起先用絲瓜葉,煎水洗之;如無,熱水洗之。後用兒茶、血竭、乳香去油、沒藥去油,各一錢,研勻。捲入草紙內成條,浸在麻油內浸透,點著照瘡頭熏之。一點露水相似,其毒自散。如知覺遲,已腫不可當,亦要熏過,最效。
白話文:
火照門主方
火照散(即神燈照法)是用硃砂、血竭、沒藥各三錢,麝香五分,雄黃三錢,研磨成細粉。用棉紙條,每條裹三分藥粉,再用麻油浸濕後點燃,從瘡瘍的外面往內照射。藥物氣味能驅散瘡毒,防止其侵犯內臟。開始用三條棉紙條,病情好轉後逐漸增加到五到七條,等瘡瘍情況平復後再逐漸減少。熏完後,再敷上紅升丹,然後貼上膏藥。如果腫脹範圍擴大,就先用藥粉敷在患處,如果再次熏,則需先洗去之前的藥粉。但貼膏藥的地方,藥油則不必洗掉。
針對發背及對口瘡的特效熏法,初期先用絲瓜葉煎水清洗患處,如果沒有絲瓜葉,則用熱水清洗。然後將兒茶、血竭、乳香(去油)、沒藥(去油)各一錢研磨均勻,捲入草紙中作成紙條,浸透麻油後點燃,照射瘡瘍熏之。像露水一樣一點一點的,瘡毒就會自然消散。即使腫脹嚴重,也必須用此法熏治,效果最佳。
4. 論艾灸法
李東垣曰:夫疽則宜灸不宜烙,癰則宜烙不宜灸。丹瘤腫毒,宜溻漬之,腫皮光軟,則針開之,以泄其毒。治瘡之手法,殆不過此,而各有所宜。故《聖惠方》論曰:認是疽瘡,便宜灸之一二百壯,如綠豆許,火灸後覺似焮痛,經一宿,乃是火氣下徹,腫內熱氣被火導之,隨火而出,所以然也。
若其瘡癢,宜隔豉餅子灸之,其餅須以椒、薑、鹽、蔥相和搗爛,捏作餅子,厚薄如疊三錢為率,當瘡頭豉餅子上灸之,若覺太熱即抬起,又安其上,餅子若干,更換新者尤佳。若其瘡痛,即須急灸,壯數多為妙。若其膿已成者,慎不可灸,即便針開之,即得瘥也。若諸瘡經久不瘥,變成漏者,宜用硫黃灸法灸之。
其法:硫黃一塊,看瘡大小,口上安之,別取硫黃少許,放火上燒,用釵尖挑起,點硫黃令著三五遍,取膿水乾差為度。若發背初生,即宜上餅灸法灸之;初覺背上有瘡,疼癢頗異,認是發背,即取淨土水和捻作餅子,徑一寸,厚二分貼著瘡上,以艾炷灸之,一炷一易餅子。其瘡粟米大時,可灸七七壯;其瘡如錢許大,日夜不住灸,以差為度。
已上數方,並依本方,一一親驗,所以載之。愚謂瘡醫自幼至老,凡所經驗,必須寫之。嘗記疳瘻、惡瘡,諸醫不驗者,取蠐螬剪去兩頭,安瘡口上,以艾灸之,七壯一易,不過一枚,無不效者。又法:用乞火婆蟲灸之同前法,累驗之神效,人皆秘之,往往父子不傳。又法:赤皮蒜搗爛捏作餅子,一如豆豉餅子灸法灸之,彌佳。
(《十書精義》)
蔣示吉曰:凡瘡初起,不論陰陽,俱用灸火灸之,是開門逐賊法也。(《說約》)
又曰:試瘡頭在何處,好於瘡頂灸法。先以濕紙覆瘡上,立視其紙先干處,乃瘡結頭處也。
又曰:初起一二日,灸可立愈;三四日,十愈六七;若過七日之關,內膿將成,則不可灸矣。
程山齡曰:隔蒜艾灸,灸法勝於刀針。書云:不痛灸至痛,痛灸不痛時。凡治癰疽,疔毒流注,及一切無名腫毒,以大蒜切片安瘡頂上,用陳艾炷安蒜上,香點灸之。其艾炷大小,看瘡毒大小取裁。若癰疽之大者,以蒜搗餅敷上,必須不痛者灸至大痛而止,疼痛者,灸至不知痛而後止。若灸不透,反能為害。若內已有膿,則不須灸矣。(《十法》)
陳實功曰:癰疽發背怎生醫,不論陰陽先灸之,不痛灸至痛,痛灸不痛時。(《正宗》)
又曰:考之方書,凡頭上瘡面疔毒、腎俞發,俱禁艾火。以頭為諸陽之首,又乃純陽無陰之位,生瘡俱是亢陽熱極,如再加艾火,使毒氣熾甚,隨後必加大腫,最能引動內痰,發之必死。又有面瘡為陽毒,腎俞發多因房勞素虧,腎水枯竭,真陰銷爍其源,必致內外乾涸,多成黑陷,昏悶而死。
白話文:
論艾灸法
李東垣認為:疽適合灸,不適合烙;癰適合烙,不適合灸。丹瘤腫毒,應該熱敷;腫脹的皮膚光滑柔軟,則用針刺開,排出毒素。治療瘡瘍的方法,大概就這些,但各有其適用場合。《聖惠方》記載:如果是疽瘡,最好灸一百到二百壯,如綠豆大小,火灸後感覺像發炎疼痛,過一夜,這是火氣向下透徹,腫脹處的熱氣被火引導出來,所以如此。
如果瘡瘍發癢,宜隔著豆豉餅子灸,餅子需將椒、薑、鹽、蔥混合搗爛,捏成餅狀,厚度約為三錢硬幣疊加的高度,放在瘡瘍上灸。如果感覺太熱就抬起,再放上去,餅子用完就換新的更好。如果瘡瘍疼痛,就必須快速灸,灸的壯數越多越好。如果已經化膿,就絕對不能灸,應立即用針刺開,就能痊癒。如果各種瘡瘍久治不愈,變成廔管,應該用硫黃灸法灸治。
方法是:取一塊硫黃,根據瘡瘍大小,放在瘡口上,再取少量硫黃放在火上燒,用針尖挑起,點燃硫黃,反覆點三到五次,以膿水乾燥為度。如果發背初起,就應該用隔餅灸法;初覺背上有瘡,疼痛瘙癢異常,判斷是發背,就取乾淨的土水和成泥捏成直徑一寸、厚度二分的餅子貼在瘡瘍上,用艾炷灸之,灸完一炷就換一個餅子。如果瘡瘍像粟米般大小,可以灸七七四十九壯;如果瘡瘍像錢幣般大小,則日夜不停地灸,以痊癒為度。
以上幾種方法,都是根據實際經驗一一驗證過的,所以才記錄下來。我認為,醫生從年輕到年老,所有經驗都必須記錄下來。我曾經記住治療疳瘡、惡瘡的方法,這些方法是其他醫生沒驗證過的:取蠐螬剪去兩端,放在瘡口上,用艾灸,七壯換一次,只需用一枚,沒有不有效的。還有方法:用地蜈蚣灸,方法同上,經過多次驗證,療效神奇,人們都秘而不宣,往往父子都不傳授。還有一種方法:用赤皮蒜搗爛捏成餅子,如同豆豉餅子灸法一樣灸治,效果更好。
(《十書精義》)
蔣示吉說:凡是瘡瘍初起,不論陰陽,都用灸火灸之,這是打開門戶驅除賊寇的方法。(《說約》)
他又說:試探瘡瘍的中心位置,最好在瘡頂灸。先用濕紙覆蓋在瘡瘍上,觀察紙張先幹的地方,就是瘡瘍的中心位置。
他又說:初起一兩天,灸治就能痊癒;三四天,能治好六七成;如果超過七天,膿液將要形成,就不能灸了。
程山齡說:隔蒜艾灸,療效勝過刀針。書上說:不痛的灸到痛,痛的灸到不痛。凡是治療癰疽、疔毒流注,以及一切無名腫毒,用大蒜切片放在瘡頂上,用陳艾炷放在蒜片上,點燃灸之。艾炷的大小,根據瘡毒的大小決定。如果癰疽很大,就將蒜搗成餅敷上,必須是沒有疼痛感的灸到非常疼痛為止,疼痛的,灸到感覺不到疼痛為止。如果灸的不透,反而會造成傷害。如果裡面已經有膿,就不需要灸了。(《十法》)
陳實功說:癰疽發背怎麼治療?不管陰陽先灸之,不痛灸到痛,痛灸到不痛。(《正宗》)
他又說:參考方書,凡是頭上瘡瘍、面疔毒、腎俞穴發病,都禁止用艾火。因為頭是諸陽之首,又是純陽無陰的地方,生瘡都是陽氣亢盛,熱極,如果再加艾火,使毒氣更加熾盛,隨後必然腫脹加劇,最容易引動內痰,發作就會死亡。還有面瘡是陽毒,腎俞穴發病大多是因為房事過度,身體虛弱,腎水枯竭,真陰耗損,必然導致內外乾燥,多變成黑色凹陷,昏迷而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