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七 (2)
卷二十七 (2)
1. 足心癰門主論
《鬼遺方》云:兩腳心發徹骨者不治,如腳心微皮破,不至深發,膿不多者可治。
王肯堂曰:足心發毒腫痛,亦名湧泉疽,俗名病穿板,又名穿窟天虵,屬少陰腎經虛損所致。宜十全大補湯、八味地黃湯,大劑,不問晝夜投之,潰爛嘔逆迷悶,脈微代者死。(《準繩》)
馮魯瞻曰:腳心發,毒淺者可治,毒深者不治。(《錦囊》)
申鬥垣曰:腳心癰,乃心腎二經濕毒流注,發於足心。(《啟玄》)
又曰:腳底穿心疔,又名井泉疽,乃腎經外感風邪,濕毒流於腳底,久則穿爛,遂成漏證。
《心法》曰:湧泉疽,乃足少陰腎經虛損,兼濕熱下注而成,生足心湧泉穴故名。若十四日內即潰,膿淺則為癰,猶為可救,悉照癰疽施治,外用神燈照法。若虛甚膿遲十全大補湯,潰後八味地黃丸;若黑陷不疼,二十一日之內,不潰膿者為疽,屬陰敗之證難救。(《金鑑》)
白話文:
《鬼遺方》說:兩腳掌中心如果發生深入骨頭的潰瘍,無法治癒。如果腳掌中心只是輕微破皮,沒有深入內部,膿液不多,還可以治療。
王肯堂說:腳掌中心長毒瘡腫痛,也叫做湧泉疽,俗稱病穿板,又叫做穿窟天蛇,是屬於少陰腎經虛損所導致的。應該服用十全大補湯、八味地黃湯,而且要大量服用,不論白天晚上都立刻服用。如果潰爛、嘔吐、神智不清、脈搏微弱而且不規律,就是死亡的徵兆。(出自《醫宗準繩》)
馮魯瞻說:腳掌中心長瘡,毒淺的可以治療,毒深的就無法醫治。(出自《外科錦囊》)
申鬥垣說:腳掌中心長癰,是心經和腎經的濕毒往下流注,在腳掌中心發作。(出自《啟玄》)
申鬥垣又說:腳底穿心疔,又叫做井泉疽,是腎經感受外來的風邪,濕毒流到腳底,時間久了就會潰爛,形成傷口不斷流膿的病症。
《外科心法》說:湧泉疽,是腳少陰腎經虛弱,加上濕熱往下滲注而形成,因為發生在腳掌中心的湧泉穴而得名。如果在十四天內就潰爛,膿液淺就是癰,還可以救治,要依照治療癰疽的方法治療,外用神燈照射。如果身體虛弱,膿液遲遲不出,就要服用十全大補湯,潰爛後改服八味地黃丸。如果潰爛處呈現黑色而且凹陷,不疼痛,在二十一天內都還沒有潰爛出膿,就是疽,屬於陰氣衰敗的病症,很難救治。(出自《醫宗金鑑》)
2. 田螺疱門主論
《心法》曰:田螺疱多生足掌,而手掌罕見,由脾經濕熱下注,外寒閉塞,或因熱體涉水,濕冷之氣蒸鬱而成。初生形如豆粒,黃疱悶脹,硬疼不能著地,連生數疱,皮厚難於自破,傳度三五成片,濕爛甚則足跗俱腫,寒熱往來,治宜苦參、菖蒲、野艾熬湯熱洗,次用線針將疱挑破,放出臭水,加味太乙膏貼之,再將疱皮剪去,宜用石膏、輕粉等分,研末撒之,仍以膏貼,更有經年不愈者,系下部濕寒,以金匱腎氣丸常服甚效。(《金鑑》)
陳實功曰:田螺疱,乃脾經風濕攻注,多生手足,忽如火燒,隨生紫白黃疱,不久漸大,脹痛不安,用針挑破,泄去毒水,太乙膏蓋。如挑破又生者,須服解毒瀉脾湯。(《正宗》)
白話文:
《心法》說:田螺疱大多長在腳掌,手掌很少見,是由於脾經的濕熱往下流注,加上外來的寒氣閉塞,或者因為體質燥熱的人涉水,濕冷的氣悶蒸發而成。剛開始長出來像豆粒一樣,黃色的水泡悶脹腫痛,腳掌硬痛不能著地,會連續長出好幾個水泡,水泡皮厚難以自行破裂,蔓延開來三五個就連成一片,濕爛嚴重的話腳背也會腫起來,還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。治療上應該用苦參、菖蒲、野艾熬湯熱洗,然後用針把水泡挑破,放出臭水,再貼上加味的太乙膏,接著把水泡皮剪掉,用石膏、輕粉等份磨成粉末撒在傷口上,再貼上藥膏。如果還有長年不癒的,是屬於下焦濕寒的,經常服用金匱腎氣丸會很有效。(出自《醫宗金鑑》)
陳實功說:田螺疱,是脾經的風濕侵犯所致,大多長在手腳,突然感覺像火燒一樣,接著長出紫、白、黃色的水泡,不久水泡逐漸變大,脹痛難受,用針挑破,讓毒水流出,再用太乙膏蓋住。如果挑破了又長出來,就必須服用解毒瀉脾湯。(出自《外科正宗》)
3. 癆疽門主論
汪省之曰:癆疽,乃足太陽膀胱經多氣少血,生於足小指後趺,在京骨、金門二穴。五七日得膿不多者吉,如黑色不潰,癢甚者凶。(《理例》)
白話文:
汪省之說:癆疽這種病,是因為足太陽膀胱經的氣太多,血太少所引起的。它生長在腳小指後面的腳背上,位置大約在京骨穴和金門穴這兩個穴位附近。如果五到七天後有膿,但膿不多,那就是好的現象;如果呈現黑色,而且沒有潰爛,並且非常癢,那就是不好的現象。(這是《理例》這本書的記載)
4. 婦人腳十指油煎門主論
馮魯瞻曰:婦女腳十指如熱油煎者,此由榮衛氣虛,濕毒之氣流滯經絡,上攻心則心痛,下攻腳則腳痛,其腳指如焚,如腳氣之類。經云熱厥是也。
白話文:
馮魯瞻說:婦女的腳趾頭感覺像被熱油煎一樣,這是因為身體的營氣和衛氣虛弱,濕毒之氣停留在經絡裡,向上侵犯到心臟就會引起心痛,向下侵犯到腳就會引起腳痛,腳趾頭感覺像被火燒一樣,類似腳氣之類的病症。醫書上說的熱厥就是這種情況。
5. 脫疽門主論
《靈樞》云:發於足指,名曰脫癰。其狀赤黑者死,不治,不赤黑者不死,治之不衰,急斬之,否則死矣。
《鬼遺方》云:𤺄敦疽發兩足指。五日不穴死,四日可刺,其色發黑,癰不堪,未過節者可治。
王肯堂曰:足指生疔,重者潰而自脫,故曰脫疽。或曰惟足大指患之為脫疽,其餘之指患之曰敦疽易治。惟脫疽難治。(《準繩》)
陳遠公曰:有足指頭忽先發癢,已而作痛,指甲黑色,第二日足指俱黑,三日足面俱黑,黑至筋骨即死。此無名腫毒得之,多服春藥,乃火熱之毒,非足疽可比,若足疽止黑左足指也,然足疽最凶,雖不如無名腫毒之橫而速,殺人則一也。
蓋足為四餘之末,宜毒所不到,何以凶惡至此,正以毒所不至之處,而毒聚不散,反出於指甲間,則毒盛非常,而治之轉不可輕視,然則以泄毒之藥治之可乎?而誰知不然,人身之氣盛,則周流於上下,毒斷不聚於一處,惟氣血大虧,不能遍行經絡,而火毒惡邪乃固結於骨節之際,足疽之生,乃氣血之虧,不能周致之故,然則烏可單泄毒以重傷氣血乎!必大補氣血,加泄毒之味,則全勝之道也。
顧步湯:牛膝一兩,金釵石斛一兩,人參三錢,黃耆一兩,當歸一兩,金銀花三兩,水煎服,一劑黑色解,二劑疼止,三劑痊愈。若已潰爛,多服數劑,無不愈也。此方以銀花解毒,非牛膝、石斛不能直達足指,非人參、歸、耆不能氣血周流,使氣通血活以散毒也。即無名腫毒,此方治之亦效,不但治足疽也。
世醫有以刀切去足指,亦是治法,然不若此方補中敗毒,起死回生,既無痛楚之傷,又有全活之妙也。(《冰鑑》)
陳實功曰:夫脫疽者,外腐而內壞也,此因平昔房術澀精,丹石補藥消爍腎水,房勞過度,氣竭精傷而成。手足乃五臟枝幹,故凡患此者,多生於足。初生如粟,一點黃泡,其皮猶如煮熟紅棗,黑色侵漫相傳,五指傳遍,上至腳面,疼如湯泡火燃,其形骨枯筋縱,其穢異香難解,其命仙方難活,血死心敗,筋死肝敗,肉死脾敗,皮死肺敗,骨死腎敗,死生付於度外。孫真人曰:在肉則割,在指則切,即此病也。
乘其未及延散時,急用頭髮十餘根,纏患指本節盡處,繞扎十餘轉,漸漸緊之,毋使毒攻延良肉,隨用蟾酥餅放原起粟米頭上,加艾灸至肉枯瘡死為度;次日本指盡黑,方用利刀尋至本節縫中,將患指徐順取下,血流不止用金刀如聖散止之,余腫以真君妙貼散敷之,次日倘有黑色未盡,單用蟾酥錠研末摻之膏蓋,黑色自退,患上生膿,照常法用玉膏生肉護骨完口,此為吉兆。內服滋腎水,養氣血,健脾安神之劑。
若內無變證,外無混雜,此十中可保三四,凡治此症,不可一己醫治,必與高明眾議,聽患家願情割取,方可動手,因此證首尾吉凶變駁難定,故不可輕易用之。又有形似而來非,真穴而受異,治在活法,又不可妄行切割也,當臨證詳酌之。(《正宗》)
又曰:脫疽多生手足,初起如粟,漸大其色如褐,或似棗皮,漸黑漸開漸大,黑如烏羽,不知痛癢,熱臭難聞,小兒多從積熱積毒,大人多因誤服丹石興陽等藥,霸阻精道房術所致。古人雖有割截之法,予見三人,俱至七八日而死。
馮魯瞻曰:脫疽多因房術,虧損腎水,鬱怒有傷肝脾,地位偏僻,藥力罕到,氣血難達,易致筋潰骨脫,故猶宜補托氣血為主,以脈消息,若黑色者不治。(《錦囊》)
竇漢卿曰:脫疽乃肺經受熱,發於兩手五指頭上,七八日不瀉必死,四日可刺,如發黑,癰不甚過節猶可治也。黑甚過節者死,雖過節猶可治者,藥入及之也。其狀因小黯,肉中生點子,點小者如粟豆大,惟大者如梅李,或赤或黑,乍青乍白,有實核即根也。不浮腫,慘痛應心至骨,或身體發熱,若不急治,毒遂衝上,面悉腫泡點紫黑,爛壞入心殺人,南方人得此,名曰榻著毒。
即截去其指,恐毒上攻,罕有一生,十指端忽然策策痛入於心,不可忍也,嚮明望者晃晃黃赤,或黯青黑,是熛疽,齒間出臭水血者,七日亡矣。但厚肉處即割去,用烙鐵烙之,令焦如炭,亦如治疽之法,灸百壯為佳,須頓飲葵根汁、青靛花、竹瀝、犀角汁、枳殼湯、消毒飲。若吐膿血不治,宜以灰掩膿血上,否則毒氣著人,亦相染矣。
熛疽害人不旋踵,惡風入肌脈,初未知覺,毒郁既發,若火之烈,其上隱小而深,實點黑而不明,其病應心,稍緩則入臟矣。
《心法》曰:脫疽多生足指之間,手指生者間或有之,蓋手足十指,乃臟腑枝幹,未發疽之先,煩躁發熱,頗類消渴,日久始發此患。初生如粟,黃疱一點,皮色紫暗,猶如煮熟紅棗,黑氣漫延,腐爛延開,五指相傳,甚則攻於腳面,痛如湯潑火燃,其臭氣雖異香難解,皆緣膏粱藥酒,及房術丹石熱藥,以致陽精煽惑,淫火猖狂,蘊蓄於臟腑,消爍津液而成。斯時血死心敗,皮死肺敗,筋死肝敗,肉死脾敗,骨死腎敗,此五敗證雖遇靈丹亦難獲效。
初起宜服解毒濟生湯,外用大麥米煮飯,拌芙蓉葉、菊花葉各五錢敷之止痛,消之如不應,必施割法,須患者情願,將死生付之度外,不可輕易動手。(《金鑑》)
又曰:諸方書論脫疽,單生於足大指,而別指生者俱是敦疽,此非確論。然脫疽偏生於屬足陰經之指者居多,學者宜詳審之。
白話文:
【脫疽門主論】
《靈樞》記載,病症開始於腳趾,稱之為脫癰。若是呈現赤黑色,代表病情危急,治療難度高,大多數情況下無法救治,若不及時處理,後果嚴重。反之,若不是赤黑色,病情尚有可挽回的餘地。如果治療沒有顯著改善,應立即採取緊急措施,否則性命堪憂。
《鬼遺方》提到,脫疽通常發生在雙腳的腳趾。若五天內未能妥善治療,患者可能喪命。第四天時,可以進行針刺治療,若出現黑色,且癰腫嚴重,但只要尚未擴散至關節,仍有可能救治。
王肯堂表示,腳趾生疔,嚴重的情況下會自行潰爛脫落,因此被稱為脫疽。有人認為只有大拇指發生此狀況才被定義為脫疽,其他腳趾出現同樣症狀則被視為敦疽,較容易治療。但脫疽相對難以治療。
陳遠公描述,有患者腳趾頭突然奇癢,接著疼痛,指甲轉為黑色。隔天,整個腳趾都變黑,第三天,腳面也跟著變黑,若黑色蔓延至筋骨,即宣告死亡。這種無名腫毒,多半由於過量服用春藥,導致火熱之毒,其毒性遠超一般腳疽。雖然腳疽只會使腳趾變黑,然而腳疽極為危險,儘管不如無名腫毒那樣迅速致命,但同樣能奪人性命。
腳趾作為四肢末端,通常不會受到毒素影響,為什麼會變得如此兇險?原因在於毒素聚集於此處,無法散發,反而從指甲間滲出,毒素濃度高,治療時絕不能掉以輕心。然而,單純使用排毒藥物是否有效?事實上並非如此。人體氣血充足時,能流通全身,毒素自然不會集中在某一部位。唯有氣血大量流失,無法正常循環,導致火毒和邪氣凝結在骨節之間,腳疽的產生正是因為氣血不足,無法遍及全身。因此,單純排毒會進一步傷害氣血,應採取大補氣血的方式,輔以排毒成分,纔是最理想的治療方法。
顧步湯是一種治療腳疽的藥方,配方包括牛膝、金釵石斛、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金銀花等,水煎服。初次服用後,黑色症狀得以緩解;第二次服用,疼痛減輕;第三次服用,病情痊癒。即使已經潰爛,多服幾劑,也能達到治療效果。金銀花具有解毒作用,牛膝和石斛能將藥效直接輸送到腳趾,而人參、當歸和黃耆則有助於氣血流通,讓氣血通暢,以幫助毒素散發。此方同樣適用於無名腫毒,不僅限於腳疽。
有些醫生採用切除腳趾的方法,這確實是一種治療方式。然而,相比顧步湯的補中敗毒,這種方法缺乏活血化瘀的功效,無法實現起死回生的效果。顧步湯不僅避免了手術帶來的痛苦,更具有全面療效。
陳實功解釋,脫疽是由於外在腐敗和內部機能衰弱所致。這是因為過度性行為、服用丹藥和補藥消耗腎水,以及過度房事導致氣血耗盡,最終形成脫疽。手腳如同五臟的延伸,因此腳部易發病。初期症狀類似粟粒,皮膚呈現紅棗般的煮熟狀態,黑色逐漸擴散,直至覆蓋五個腳趾,蔓延至腳背,疼痛感猶如沸水燙傷。形態上,骨骼萎縮,肌腱鬆弛,異味難以消除。生命垂危時,連神仙也難以挽救。血液死亡,心臟衰竭;肌腱死亡,肝臟衰竭;肌肉死亡,脾臟衰竭;皮膚死亡,肺臟衰竭;骨骼死亡,腎臟衰竭。生死已成定局。孫真人曾說,若疾病位於肉體,應割除;若疾病位於腳趾,應截肢。這正是描述脫疽的病情。
在病情尚未擴散前,應立即用十多根頭髮纏繞在患趾關節下方,纏繞十幾圈,慢慢收緊,防止毒素擴散至健康組織。然後將蟾酥餅放置於粟粒狀起點,加上艾灸,直到肉質枯萎,瘡口死亡。次日,整個腳趾變黑,使用利刃沿關節縫隙順勢割下患趾,若出血不止,可使用金刀如聖散止血,剩餘腫脹部位敷上真君妙貼散。次日,若仍有黑色未消褪,單獨使用蟾酥錠研磨成粉,撒在藥膏上,黑色會逐漸消退。一旦傷口生膿,按照常規方法使用玉膏促進肉芽組織生成,保護骨骼,完成癒合過程,這是好兆頭。同時,內服滋腎水、養氣血、健脾安神的藥物。
若無其他併發症,且無混雜症狀,患者中有三到四成可獲得良好預後。對於此症狀的治療,不可單獨診斷,必須與高級醫生共同商討,尊重患者意願,才能進行手術。由於病情兇險程度難以預測,因此不可輕易嘗試。此外,還存在形似卻不同的情況,看似真實但實際不同,治療需遵循靈活原則,不可隨意切割。應根據具體病情詳細斟酌。
再者,脫疽多發生在手腳,初始如粟粒大小,漸漸增大,顏色呈褐色或類似棗皮,逐漸轉黑,擴大,黑色如同烏鴉羽毛,無痛無癢,散發惡臭,令人難以忍受。兒童病例多由積累熱毒所致,成人則多因誤服丹藥、興奮劑等藥物,阻礙精道運行,導致房事失調。古人雖有截肢的方法,但據我所見,三位患者均在七八天內死亡。
馮魯瞻指出,脫疽多由房事過度導致腎水虧損,情緒鬱悶損傷肝脾,部位偏僻,藥力難以到達,氣血運行困難,容易導致筋骨腐爛脫落。因此,應以補充氣血為主,根據脈象調整治療方案。若出現黑色,則治療難度大。
竇漢卿認為,脫疽是由肺經受熱引起的,通常發生在雙手五個手指上,若七八天內未得到治療,患者將面臨生命危險。在第四天時,可進行針刺治療。若出現黑色,癰腫未過節,仍可治療。黑色嚴重且過節者,病情危急,但若藥物能及時到位,仍有救治機會。脫疽特徵為皮膚呈現暗色,肉中生出小點,小點大小如粟豆,大者如梅李,顏色或紅或黑,時青時白,有實核為病根。不會浮腫,劇烈疼痛穿透心臟至骨髓,或伴有身體發熱。若不及時治療,毒素會向上衝擊,面部出現腫泡,點狀紫色或黑色,破壞心臟,導致死亡。南方人稱此為「榻著毒」。
即使截去手指,也可能無法阻止毒素上攻,罕見存活案例。十個手指尖端突然劇烈疼痛,穿透心臟,無法忍受。在光線下觀察,手指呈現黃赤色或暗青黑色,這是「熛疽」的徵兆。若牙齒間流出臭水和血液,七日內可能死亡。對於厚肉部位,應立即割除,使用烙鐵烙燒,使其焦黑如炭,類似治療瘡的方法。灸治百壯為佳,應大量飲用葵根汁、青靛花、竹瀝、犀角汁、枳殼湯、消毒飲。若出現膿血,則難以救治。應將灰覆蓋在膿血上,以免毒氣影響他人,避免交叉感染。
「熛疽」的病情發展迅速,惡風侵入肌膚和脈絡,起初不易察覺,毒素積聚後爆發,如同烈火燎原,病竈表面看似微小,實際深入,實質為黑色不明顯的小點,病情與心臟相關,若不及時治療,毒素將侵入臟器。
《心法》提及,脫疽多發生在腳趾間,偶爾手指也會受影響。手腳十指是臟腑的延伸。在未發病前,患者會感到煩躁和發熱,症狀類似糖尿病。長期後,才會出現此病。初期如粟粒大小,黃色小皰,皮膚呈紫暗色,類似煮熟紅棗。黑色氣息蔓延,腐爛擴展,傳播至五個腳趾,嚴重時甚至擴及腳面,疼痛如熱水潑灑或火燒,其惡臭難以用香氣消除。病因主要來自於膏粱、藥酒、房術、丹石和熱藥,導致陽精興奮,淫火肆虐,毒素積聚於臟腑,消耗津液而形成。此時,血液死亡,心臟衰竭;皮膚死亡,肺臟衰竭;肌腱死亡,肝臟衰竭;肌肉死亡,脾臟衰竭;骨骼死亡,腎臟衰竭。這五種敗證,即使遇到靈丹妙藥,也難以取得效果。
在疾病初期,應服用解毒濟生湯。外部治療方面,可用大麥米煮成飯,混合芙蓉葉、菊花葉各五錢,敷於患處,以止痛和消炎。若無改善,必須採用割除法,但需確保患者願意接受治療,並將生死置之度外,不可輕易動手。
另外,許多醫書認為脫疽單獨發生在大腳趾,其他腳趾出現相同症狀則為敦疽,這種觀點並不完全正確。然而,脫疽確實多發生在屬於足陰經的腳趾,學習者應詳細審視這一現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