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六 (1)

1. 腳氣部

自男婦緩風腳氣起,至揚州江甘儀婦女腳氣,治各不同,法則俱匯於此部中,以便檢閱參治。

白話文:

從男性和女性的緩慢風濕腳氣開始,到揚州江甘儀地區婦女的腳氣,治療方法各不相同,這些治療法則都彙集在這一部書中,方便查閱和參考治療。

2. 男婦緩風腳氣門主論

《太陰陽明論》曰:陽受風氣,陰受濕氣。傷於風者,上先受之。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。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;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。

白話文:

《太陰陽明論》中說:陽氣感受風氣,陰氣感受濕氣。受到風寒侵襲的人,上半身先受到影響。受到濕氣侵襲的人,下半身先受到影響。風寒濕氣侵襲到空虛虛弱的部位,就會出現疾病。所以,風寒濕氣侵襲身體後,疾病會從下半身開始;風雨侵襲身體後,疾病會從上半身開始。

《邪氣臟腑病形篇》曰:身半已上者,邪中之也,身半已下者,濕中之也。

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曰: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肉筋脈。

《通評虛實論》曰:蹠跛寒風濕之病也。

《臟氣法時論》曰: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,禁濕地濡衣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個人身體上半部分生病了,就是外邪入侵造成的。如果一個人身體下半部分生病了,就是濕氣入侵造成的。

地上的濕氣,如果人體接觸到它,就會傷害到皮膚、肌肉、筋脈。

腳趾彎曲,是寒風濕引起的疾病。

脾臟害怕濕氣,所以應該吃苦味的食物來乾燥它。同時要避免濕地,衣服也要保持乾燥。

《調經論》曰:寒濕之中人也,皮膚不收,肌肉堅緊,營血泣,衛氣去,故曰虛。虛者聶闢氣不足,按之則氣足以溫之,故快然而不痛。

《五常政大論》曰:太陰司天,濕氣下臨。

白話文:

《調經論》說:寒濕這種毒氣進入人體,皮膚失去收縮功能,肌肉變得堅緊,血液的運行變慢,抵抗力下降,所以才會虛弱。虛弱的人,不能自發產生足夠的熱氣,用手按壓可以讓身體溫暖起來,所以會很快好轉而且不痛。

《六元正紀大論》曰:太陽司天之政,民病寒濕,發肌肉萎,足萎不收。太陰司天之政,民病寒濕,腹滿身䐜憤胕腫。太陰所致為重胕腫。

白話文:

《六元正紀大論》中提到,太陽主宰天界的政事,人如果受到寒濕的侵襲,就會產生肌肉萎縮、足部萎縮且無法收回的症狀。太陰主宰天界的政事,人如果受到寒濕的侵襲,就會產生腹脹、身體沉重、胕肉腫脹的症狀。太陰所引起的胕腫,會比其他原因造成的胕腫更嚴重。

《生氣通天論》曰:因於氣為腫,四維相代,陽氣乃竭。

《經脈篇》曰:胃病則大腹水腫,膝臏腫痛。足陽明實則狂顛,虛則足不收脛枯。

《平人氣象論》曰:足脛腫曰水。

白話文:

《生氣通天論》提到:由於氣的問題導致腫脹,身體四個方向互相影響,陽氣就會耗盡。

《經脈篇》指出:胃部有病會造成腹部水腫,膝蓋和小腿腫脹疼痛。足陽明經實證會出現瘋狂的情況,虛證則腳無法收縮,小腿枯萎。

《平人氣象論》說:小腿腫脹是因為水濕引起的。

張景岳曰:腳氣之說,古所無也,自晉蘇敬始有此名。然其腫痛麻頑,即經之所謂痹也;其縱緩不收,即經之所謂痿也;其甚而上衝,即經之所謂厥逆也。逮夫後世,則有類傷寒四證,而以腳氣居其一,謂凡頭痛發熱,身痛便閉,而但見腳膝屈弱無力者,便是腳氣,此說太混,予不然之。夫腳氣本水濕下壅之病,而實非陽邪外感證也,若諸證之兼見者,則若有之。

若以外感之腳軟者,便認作腳氣,則淆亂意見,大不通也。

白話文:

張景嶽說:腳氣這個病名,古時候沒有,是從晉朝蘇敬開始纔有的。但它的腫痛麻木僵硬,就如同經書中所謂的「痹病」;它的癱軟無力、無法收縮,就如同經書中所謂的「痿病」;它的病情嚴重而往上衝擊,就如同經書中所謂的「厥逆」。到了後世,就有人把它歸類為類似傷寒的四種證候之一,並認為凡是頭痛發熱、全身疼痛、大便不通,而只是腳部和膝蓋彎曲無力,那就是腳氣。這種說法太過混亂,我不認同。腳氣基本上是水濕下注阻滯而造成的疾病,而不是陽邪外感的證候,但如果有其他症狀同時出現的話,那麼也可能與腳氣有關。

又曰:腳氣之證,其初甚微,飲食動作無不如故,或無他疾而急得之,或因病後而漸得之,及其病也,則自膝至足,或見麻痹,或見冷痛,或見痿弱,或見攣急,或腫或不腫,或日漸枯細,或蒸蒸惡熱,或洒洒惡寒,或如冰冷,或如火熱,或到底能食,或不能食,或有物如指,發自腨腓而氣上衝心,是皆腳氣之正病也。

白話文:

此外還說,腳氣的症狀,在最初非常輕微,吃喝行動都像以前一樣,或者沒有其他疾病卻很快患上,或者因為疾病之後慢慢患上,等患上此疾病之後,從膝蓋到腳,有的會麻痺,有的會疼痛,有的虛弱無力,有的抽搐僵直,有的腫脹有的不腫脹,有的逐漸枯瘦,有的發熱,有的發冷,有的像冰一樣冷,有的像火一樣熱,有的還能吃飯有的吃不下飯,或者有東西像手指一樣,從小腿腓骨處發出,氣往上衝到心臟,這些都是腳氣的正病。

其有為發熱頭痛,寒熱往來,或腹內作痛,或見飲食則嘔吐,或惡聞食氣,或不欲見明,或語言錯亂,精神昏憒,是皆腳氣之兼證也。大抵此證有緩急,緩者其來漸,或二三月而日甚,其來速或一二日而即起,治之若緩,恐其氣上衝心,亦能殺人。

白話文:

其中有些有發熱頭痛、忽冷忽熱反復發作,或者腹部疼痛,或者看到食物就嘔吐,或者厭惡聞到食物的味道,或者不喜歡見光,或者言語錯亂,精神昏沉,這些都是腳氣病的兼證。總的來說,這種疾病有緩有急,緩慢發作的逐漸加重,可能二三個月後才非常嚴重;發作快的可能一兩天就突然出現。如果治療緩慢,恐怕氣上衝心,同樣也能殺人。

又曰:腳氣之因有二:一則自外而感,一則自內而致也。自外而感者,以陰寒水濕雨霧之氣,或坐臥濕地,致令濕邪襲人皮肉筋脈,而凡清濕襲虛則病始於下,致為腿足之病,此外因也。自內而致者,以肥甘過度,酒醴無節,或多食乳酪濕熱等物,致令熱壅下焦,走注足脛,而日漸漸腫痛,或上連手節者,此內因也。

白話文:

也就是說,腳氣的成因有兩種:一種是外感,一種是內致。外感是指受到陰寒水濕、雨霧等氣候的影響,或者是在潮濕的地面上坐臥,導致濕邪入侵人體的皮肉筋脈。由於清濕之邪通常會襲擊虛弱之處,因此病症通常會從下肢開始,形成腿足的疾病,這就是外感的原因。內致是指食用過多肥甘之物,飲酒過量,或者經常食用乳酪等濕熱的食物,導致熱氣鬱積在下焦,並逐漸流注到足脛,日漸腫痛,甚至蔓延到手部關節。這就是內致的原因。

然在古人謂南方卑濕,病多外因,北方嗜酒酪,病多內因,此固一說,然北方亦有寒濕,南方豈少酒濕,此固不必分南北,其或內或外,凡受邪氣,有病始於足而漸致他證者,即腳氣之謂也。必察其因而治之,則自無失矣。

又曰:方書以腫為濕腳氣,不腫者為乾腳氣,濕者宜除濕,乾者宜行氣。

白話文:

過去,古人認為南方低窪潮濕,疾病多由外因引起。北方人嗜好飲酒吃酪,疾病多由內因引起。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,但北方也有寒冷潮濕的季節,南方也不乏飲酒過度而導致的疾病。因此,不能簡單地以南北來區分疾病的成因。不論是內因還是外因,凡是受到邪氣侵襲,都有可能發展成疾病。其中,有一種疾病,最初始於足部,逐漸發展成其他症狀,這就是腳氣。治療腳氣時,必須找出病因並針對病因進行治療,這樣纔能有效地治癒疾病。

陳無擇曰:腳氣不專主一氣,亦不專在一經,兼有雜生諸病,未易分別,須尋經絡之陰陽,再察脈息之虛實,以為治也。凡自汗走注者為風勝,無汗攣急制痛者為寒勝,腫滿重著為濕勝,煩渴燥熱為暑勝,若四氣兼中者,但察其多者為勝,分其表裡以施治也。

白話文:

陳無擇說:腳氣不是單純的由一種氣所引起,也不僅僅侷限於一個經絡,常常會合併其他各種不同的疾病,很難單純的辨別出來。必須先找出經絡的陰陽,再觀察脈息的虛實,纔能夠做出診治。如果自汗、走注,這是風氣盛;沒有汗、攣急、制痛,這是寒氣盛;腫脹、滿悶、沉重,這是濕氣盛;煩渴、燥熱,這是暑氣盛。如果四種氣同時存在,就要觀察哪種氣的表現最明顯,再區分其表裡,纔能夠決定治療方法。

張景岳曰:腳氣之病,實三氣之所為也,然亦有虛實之異。又腳氣本為壅疾,古云忌用補劑,然必下元不足,及陽明之氣有虧者,而後邪氣得以犯之,此其中亦有虛證。總之,凡治此者,只因證施治則萬全,但察其因於表者,以發散為主;因於里者,以疏利為主,外因者多寒濕,宜用濕熱;內因者多濕熱,宜用清涼。若元氣本虛及病久致虛者,必當培補下元,不得以忌補之說為拘也。

白話文:

張景嶽說:腳氣病,是由三種氣造成的,但也有虛實之分。另外,腳氣病原本是由壅塞導致的疾病,古人說忌用補藥,但如果下元不足,或陽明之氣虧損,邪氣就會趁虛而入,這就是虛證。總之,治療腳氣病時,應根據證狀施以治療,才能萬無一失。只要觀察出病因於表,以發散為主;病因於裏,以疏通為主。外因多為寒濕,宜用溫熱之藥;內因多為濕熱,宜用清涼之藥。如果元氣本虛或病久致虛,就必須培補下元,不能拘泥於忌補之說。

又曰:腳氣初起,無非濕滯,如無他證兼見,而身體重著者,單宜治濕以分利為主。凡腳膝中濕,或腰腿痠痛,重著腫痛者,宜除濕湯,不問久近乾溼並可用。若腳膝痠軟重著,而胃氣不清,或見噫氣吞酸脹滿者,平胃散。若腳氣浮腫而兼泄瀉者,宜五苓散或胃苓湯。

白話文:

另外說腳氣病剛開始發作時,都離不開濕氣停滯,若沒有其他症狀一起出現,而身體沉重明顯的,只應以治療濕氣、分散寒濕為主要目的。凡是腳、膝蓋部位有濕氣,或腰、腿痠痛,重、腫、痛的症狀的人,都可使用除濕湯,不論是病症發作時間長短,或是乾濕的病因,都可以用。如果腳、膝蓋痠軟,沉重明顯,而且胃氣也不清爽,或出現打嗝、泛酸、肚子脹滿的狀況,則應該使用平胃散治療。如果腳氣病伴有水腫以及腹瀉的狀況,應該用五苓散或胃苓湯治療。

又曰:寒濕外浸致成腳氣者,十居六七,其證疼痛拘攣,惡寒清厥,脈多弦細,治宜以溫經除濕為主,是以古人治此之法,大抵熱藥多寒藥少,故每用麻黃、川烏、桂、附、乾薑之屬。《內經》曰:濕淫於內,治以苦熱。正以烏附麻黃走而不守,故能通行經絡,乾薑、官桂辛甘大熱,故能助陽退陰,清濕既除病無不愈。凡感寒濕雨水,或四氣流注,致成腳氣腫痛不可忍者,宜雞鳴散如神。

白話文:

另外也有人說:寒濕從外面侵入身體,導致腳氣的,佔了十個人中有六七個,其症狀包括疼痛、痙攣、怕冷、手腳冰冷,脈搏大多弦細,治療時應該以溫經除濕為主,因此古代治療這種病的方法,大多是使用熱藥多、寒藥少,所以常常使用麻黃、川烏、桂枝、附子、乾薑等藥物。《內經》說:濕邪侵襲體內,要用苦熱的藥物治療。正是因為烏附麻黃走而不守,所以能夠通行經絡,乾薑、官桂辛甘大熱,所以能夠幫助陽氣祛除陰氣,濕氣清除了,疾病自然就痊癒了。凡是感染了寒濕雨水,或者四氣流注,導致腳氣腫痛難忍的,使用雞鳴散就如同神藥一樣有效。

若寒濕內侵,陽虛陰盛,胃氣不強,經氣不行,頑木浮腫,或疼痛不用者,獨活湯。若寒邪入腹,喘急疼痛,或筋急上衝,悶亂危急欲絕者,茱萸丸或茱萸木瓜湯。若寒濕在經,血脈不和,腰腳筋骨痠軟無力,或拘攣疼痛,脈弱而澀者,酒浸牛膝丸。若寒濕壅腫,氣滯不行,或冷或痛者,立效散。

白話文:

  • 如果寒濕侵襲人體內部,導致陽氣虛弱、陰氣旺盛,胃氣不強健,經絡氣血不暢通,肌肉、關節腫脹疼痛,甚至麻木不仁,可以使用獨活湯來治療。

  • 如果寒邪進入腹中,引起呼吸急促、疼痛,或筋脈抽搐、上衝,胸悶氣短、情況危急,可以使用茱萸丸或茱萸木瓜湯來治療。

  • 如果寒濕滯留在經絡中,導致血脈不通暢,腰腿筋骨痠軟無力,或抽搐疼痛,脈搏虛弱且遲緩,可以使用酒浸牛膝丸來治療。

  • 如果寒濕壅滯,氣血運行不暢,引起寒冷或疼痛,可以使用立效散來治療。

若寒濕兼風者,如五積散、小續命湯皆宜用。

白話文:

如果是寒氣、濕氣和風邪同時出現的,如五積散、小續命湯都適合使用。

又曰:濕熱內蒸,致成腳氣者,多因酒食不節,其證必煩熱多渴,脈見滑數,二便或多不利,治宜利濕清火為主。若濕熱下壅,足脛腫痛不消者,防己飲加減治之,或蒼朮黃柏丸,或二妙散,或加味二妙丸俱妙。若濕熱氣壅,上衝胸腹,煩渴悶亂,頭痛口乾者,活人犀角散。

白話文:

另外說:體內濕熱蒸發,導致腳氣的人,多半是飲食不節制所引起。其症狀必定是心煩燥熱、口渴,脈象滑而數,排泄可能不順暢。治療時應以利濕清火為主。如果濕熱下注、小腿腫痛不消,可以用防己飲加減治療,或用蒼朮黃柏丸、二妙散、或加味二妙丸,這些藥方都很好。如果濕熱氣體壅塞,衝擊胸腹,煩渴悶亂,頭痛口乾的人,可以用活人犀角散。

若濕熱流注經絡,肢節煩疼,脊背沉重,手足遍身疼痛熱腫者,當歸拈痛湯。若感冒暑濕,肢節疼痛,身熱口渴,小便赤澀,氣虛氣促者,清暑益氣湯。若肝腎陰虛血熱,腳脊疼痛,行止艱難,小水不利者,續斷丸。

白話文:

如果濕熱侵入經絡,導致四肢關節酸痛、腰背沉重、手腳全身疼痛發熱腫脹,可以使用當歸拈痛湯。如果因暑濕感冒,造成四肢關節疼痛、發燒口渴、小便赤色澀滯、氣虛氣促,可以使用清暑益氣湯。如果肝腎陰虛血熱,導致腰腿疼痛、行動困難、小便不利,可以使用續斷丸。

又曰:腳氣壅滯氣逆者,其證必喘滿氣急,上攻心腹,甚至危急可畏,治宜行滯降氣為主。凡腳氣上衝,心腹喘急不得眠臥者,紫蘇散、檳榔湯或加減檳榔湯,甚者四磨飲。若腳氣喘急,腹滿腳腫者,桑白皮散或木通散。若腳氣臍下氣升衝心煩悶者,木香散或檳榔散。若腳氣心胸壅悶,嘔逆多痰不食者,半夏散或紫蘇湯。若浮腫心腹痞悶,小水不利,大腹皮散。

白話文:

又說,腳氣的症狀是身體出現淤堵不通、逆氣上升,最常見的是呼吸急促、胸悶、心悸,甚至危急可以產生畏懼。治療應該以疏通淤滯、降低氣逆為主。那些因腳氣導致喘急、心腹悸動、整夜不能睡覺的人,可以服用紫蘇散或檳榔湯,病情嚴重的可以服用四磨飲。如果腳氣導致喘急、腹滿、腳腫,適合服用桑白皮散或木通散。如果腳氣導致肚臍下方的氣上升、心慌、煩悶,適合服用木香散或檳榔散。如果腳氣導致胸悶、嘔吐、痰多、食慾不振,可以服用半夏散或紫蘇湯。如果出現浮腫、心腹脹滿、小便不通暢,適合服用大腹皮散。

又曰:風濕合邪而為腳氣者,其證必兼外感,而或為寒熱往來,或為喘咳氣急,或流走無常,或筋骨疼痛,治宜以散風除濕,通行經絡為主。若感四時風疫風濕,或處陰濕之地,致為腳氣痿弱,筋骨疼痛,或寒熱往來者,敗毒散。若寒熱如瘧,赤腫疼痛者,加味敗毒散。若腳氣以風寒濕邪客於經絡,而骨髓痠痛不可忍,或遍身疼痛,惡寒嘔逆者,五積散。

白話文:

又說:風濕兩邪合在一起而成腳氣的,其症狀一定兼有外感,有的寒熱往來,有的喘咳氣急,有的遊走不定,有的筋骨疼痛,治療應該以祛風除濕,疏通經絡為主。如果感受四時風疫風濕,或處於陰濕之地,導致腳氣痿弱,筋骨疼痛,或寒熱往來的,用敗毒散治療。如果寒熱像瘧疾,紅腫疼痛的,加味敗毒散。如果腳氣是風寒濕邪客於經絡,骨髓痠痛難忍,或遍身疼痛,惡寒嘔吐的,用五積散治療。

一法加全蠍三個,入酒煎服。若腳氣以風濕留滯,而陰寒外閉,表邪不解,或咳嗽喘滿寒熱者,小青龍湯。若風濕留滯,肢節煩疼,心神壅悶者,經絡。《千金》云:若腳氣脈大而緩,宜服小續命湯二劑立瘥。《活人》云:腳氣屬冷者,以小續命湯煎成,入生薑自然汁服之,最快。

白話文:

  1. 只需要蠍子三個,融入酒中煎服。如果腳氣因為風濕而停留在原地,而陰寒在外阻隔著,表邪無法消除,或是咳喘又寒又熱的人,可以服用小青龍湯。

  2. 如果風濕停留在原地,肢體關節痠痛,心神鬱結的人,可以服用經絡。

  3. 《千金》說:如果腳氣的脈搏大又緩慢的,可以用小續命湯服用兩劑立馬痊癒。

  4. 《活人》說:腳氣是屬於寒冷的,用小續命湯煎煮成汁,加入生薑自然汁服用,最快見效。

若腳氣風濕勝而兼發熱咳嗽,肢體疼痛者,芎芷香蘇散。若腳氣風濕流注,憎寒發熱,無汗惡寒者,麻黃左經湯。

白話文:

  1. 若腳氣風濕勝而兼發熱咳嗽,肢體疼痛者,芎芷香蘇散。
  • 如果腳氣風濕很嚴重,而且還伴有發熱、咳嗽、肢體疼痛等症狀,可以使用芎芷香蘇散來治療。
  1. 若腳氣風濕流注,憎寒發熱,無汗惡寒者,麻黃左經湯。
  • 如果腳氣風濕在體內流竄,導致怕冷、發熱、沒有汗、怕冷等症狀,可以使用麻黃左經湯來治療。

又曰:腳氣有虛證,凡脾胃肝腎之脈,皆出於足,邪之易入,多有乘虛,故肝虛則筋病,腎虛則骨病,脾虛則肌肉病,胃虛則宗筋病,或以勞欲不節,或以酒濕太過,或以病後失調,凡內有虧損,而外有腳氣者,無非虛證,此當以調補為主,而兼察四氣以治之。若肝腎陰虛,感觸四氣而癱瘓頑木,半身不隨,腳膝無力,遍體疼痛者,神應養真丹,或三因四斤丸,或虎骨酒,或八味地黃湯。若脾胃大虛,陰寒在下,陽氣不行而病腳氣者,獨活湯,附子八味湯。

白話文:

又說:腳氣有虛證,凡是脾胃肝腎的脈,都匯聚在腳上,邪氣容易入侵,多有乘虛而入,所以肝虛則筋脈生病,腎虛則骨頭生病,脾虛則肌肉生病,胃虛則宗筋生病。或由於勞累慾望不節制,或由於喝酒過多,或由於生病後沒有調理。所有內有虧損,而外有腳氣的人,都屬於虛證。這種情況應以調補為主,並同時觀察、治療四季氣候的變化。如果肝腎陰虛,受到四季氣候的影響而使半身麻痺,行動不便,腳膝無力,遍體疼痛的,可以使用神應養真丹、三因四斤丸、虎骨酒、八味地黃湯。如果脾胃大虛,陰寒在下,陽氣不行而患有腳氣的人,可以使用獨活湯、附子八味湯。

若精血不足,陰虛於下,氣不歸精,而腳氣上逆衝心者,地黃湯。若脾胃虛寒,兼風濕外邪而成腳氣者,用引獨活湯,或追毒湯。若腳氣以脾腎虛寒而兼咳嗽、氣逆嘔吐者,兼補,厚朴湯。

白話文:

如果精血不足,導致陰虛下陷,氣血無法歸於精氣,而引起腳氣上衝心臟,可以用地黃湯治療。如果脾胃虛寒,加上風濕外邪導致腳氣,可以用引獨活湯或追毒湯治療。如果腳氣是因為脾腎虛寒,同時伴隨咳嗽、氣逆嘔吐,則需要同時補益,可以用厚朴湯治療。

  1. 若脾胃虛寒,兼風濕外邪而成腳氣者,用引獨活湯,或追毒湯。

    翻譯:如果脾胃虛寒,加上風濕外邪而形成腳氣,可以使用引獨活湯或追毒湯。

  2. 若腳氣以脾腎虛寒而兼咳嗽、氣逆嘔吐者,兼補,厚朴湯。

    翻譯:如果腳氣是因脾腎虛寒而引起的,同時伴有咳嗽、氣逆嘔吐等症狀,可以用厚朴湯來補益脾腎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脾胃虛寒,再加上風濕外邪,導致腳氣,可以使用引獨活湯或追毒湯。若是腳氣是由於脾腎虛寒引起的,同時伴有咳嗽、氣逆嘔吐等症狀,可以用厚朴湯來補益脾腎。

又曰:腳氣有實邪,凡壅盛腫痛,而或為閉結,或為脹滿者,治宜以疏導通利為主。若風濕壅盛,腳氣腫痛,便結腹滿者,羌活導滯湯,或枳實大黃湯。若四氣流注,陽明風熱,腰腳腫痛,大小便秘,喘滿腹痛者,大黃左經湯。若腳氣飲食不消,心下痞悶,腿腳腫痛者,開結導飲丸。

白話文:

另外說,腳氣有實邪,凡是身體積聚過多而導致腫痛,而且可能出現閉結或脹滿的情況,治療應該以疏導通利為主。如果風濕積聚,導致腳氣腫痛,還有便秘和腹部脹滿,可以使用羌活導滯湯,或者枳實大黃湯。如果四氣流注,陽明風熱,腰腳腫痛,大小便不通,喘不過氣,腹部疼痛,可以使用大黃左經湯。如果腳氣導致飲食難以消化,心下發悶,腿腳腫痛,可以使用開結導飲丸。

又曰:凡腳氣腫痛之甚者,可用敷藥以散之,或用椒艾囊以溫之,或用香散之藥煎湯以洗之,如百草煎及防風、荊芥、威靈仙、艾葉、蒼朮、蛇床子、當歸、烏藥之類皆可用,或單用紫蘇,或忍冬藤煎湯淋洗,俱妙。

白話文:

另外還說:凡是腳氣腫痛得很厲害的人,可以用敷藥來擴散腫脹,也可以用花椒和艾葉做成的藥囊來溫暖腫脹的地方,或者用香散藥材煎煮藥湯來清洗腫脹的地方,像百草煎劑和防風、荊芥、威靈仙、艾葉、蒼朮、蛇牀子、當歸、烏藥等類型的藥材都可以用,或者單獨使用紫蘇,或者忍冬藤煎煮藥湯淋洗,都很有效。

觀《活人》等書云:凡腳氣服補藥及用湯淋洗者,皆醫之所禁也,此亦一偏之說耳。蓋補有宜禁者,以邪壅氣實者也。淋洗有宜禁者,以水濕湯氣之宜避者也。如果下部虛寒,或以病後,或以克伐太過,而腳氣不愈者,豈尚堪禁補乎!又寒邪濕熱壅結不散,而為腫為痛者,最宜以辛香疏散之藥,煎湯蒸洗,則退邪極速,豈禁洗乎!惟是濕熱逆而上衝心腹者,不可驟洗,恐助濕氣上升也。

此必先降其氣,俟其毒止在腳,再行熏洗,自無不利,蓋補以補其弱也,洗以逐其滯也,夫何禁之有!

白話文:

《活人》等醫書上說:凡是腳氣患者服用補藥和用熱水淋洗的,都是醫生所禁止的,這也是一種偏頗的說法。補藥有應該禁止服用的,那是因為邪氣壅塞、氣血實盛的人。淋洗有應該禁止的,那是因為水濕湯氣應該避免接觸的人。假如下半身虛寒,或者是因為生病後,或者是因為過度克伐,而腳氣長期不癒的人,難道還忍心禁止他們服用補藥嗎!另外,寒邪、濕熱壅結不散,而導致腫脹和疼痛的人,最適合用辛香疏散的藥物煎湯蒸洗,這樣可以迅速祛除邪氣,難道要禁止他們淋洗嗎!只有濕熱逆而上衝心腹的人,不可以突然淋洗,恐怕會助長濕氣上升。

又曰:有當禁於未發之先者,如《外臺秘要》云:第一忌嗔,嗔則心煩,煩則腳氣發;又禁大語,大語則傷氣,氣傷病亦發;又不得露足當風入水,以冷水洗足,兩足脛尤不宜冷,雖暑月當著帛袴,至冬寒加綿,常令兩脛及腿溫暖,微汗尤佳,依此將息,腳氣自消,而無邪氣留連之患。夏月腠理開,不宜當風取涼,涼處坐臥,須得勞動關節,令其氣暢。

此拒邪之法,養生之要也。每食後宜行三五百步,疲倦便止,則腳中惡氣,隨即下散,雖有浮腫,氣亦不上也。

白話文:

另外,有些禁忌應該在疾病發作之前就開始避免,就像《外臺祕要》所說的:第一個要忌諱生氣,生氣就會導致心情煩躁,煩躁就會使腳氣發作;又要禁止大聲說話,大聲說話就會傷氣,氣如果受損,疾病也會發作;另外,不能在風中或水中露出腳丫子,也不能用冷水洗腳,尤其是腳脛,更不能受寒,即使在炎熱的夏天,也要穿著絲綢褲子,到了寒冷的冬天,還要加穿棉褲,經常讓腳脛和小腿保持溫暖,微微出汗最好,按照這樣的做法養生保健,腳氣自然會消失,也不會留下邪氣纏繞的隱患。夏天毛孔腠理張開,不應該在風中貪涼,在涼爽的地方坐臥,必須勞動關節,讓氣血通暢。

孫真人曰:古人少有此疾,自永嘉南渡,衣冠之人多有之,此皆濕鬱於內所致也。故凡四時之中,皆不得久坐久立濕冷之地,亦不得因酒醉汗出,脫衣洗足,當風取涼,皆成腳氣。暑月久坐久立濕地,則濕熱之氣蒸人經絡,病發必熱,而四肢痠痛,煩悶,胕腫寒熱,此又山野農夫多有之,以久濕傷於外也。

白話文:

孫真人說:古代人很少有這種疾病,自從永嘉南渡以來,衣冠楚楚的人就很多了,這都是因為體內濕氣鬱結所致。所以,無論在什麼季節,都不要長時間坐在或站立在潮濕寒冷的地方,也不要因為喝酒出汗而脫衣洗腳,迎風取涼,這些都會導致腳氣。炎熱的夏季長時間坐或站立在潮濕的地方,那麼濕熱之氣就會蒸入經絡,患病後一定會發熱,而且四肢痠痛,煩悶,小腿腫脹,寒熱交替,這又是山野農夫多發的疾病,是因為長期濕氣傷於體外。

楊大受曰:腳氣是壅疾,當用宣通之劑,使氣不能成壅也。如羌活導滯湯之類所宜通用。又如蒼白朮、防己、南星以去濕,羌獨活、木瓜、檳榔行氣利關節以去壅,佐木通、牛膝以引經,當歸、生地以和血,此必用之藥也。又如東垣拈痛湯之類亦甚捷。余因證之虛實寒熱而辨治之,此即通變活法也。

白話文:

楊大受說:腳氣是一種氣血壅滯的疾病,應該使用宣通氣血的藥物,使氣血不能壅滯。像羌活導滯湯之類的藥方應該通用。另外像蒼白朮、防己、南星可以祛除濕氣,羌獨活、木瓜、檳榔可以行氣利關節以祛除壅滯,輔以木通、牛膝以引經,當歸、生地以和血,這些都是必須使用的藥物。像東垣拈痛湯之類的藥方也非常有效。我根據證型的虛實寒熱而辨證施治,這就是通變活法的應用。

又曰:凡腳氣初覺,即灸患處二三十壯,或用雷火針以導引濕氣外出,及飲醪醴以通經散邪,其要法也。若壅既成而邪盛者,必腫痛熱甚,一時藥餌難散,宜砭去惡血,以消熱腫,砭刺之後,以藥繼之。

白話文:

另外,中醫古籍中記載,如果腳氣剛剛開始出現症狀,就要立即在患處針灸二、三十次,或者使用雷火針來引導濕氣排出體外,並飲用醪醴(一種發酵酒)來疏通經絡,驅散邪氣。這是治療腳氣的主要方法。如果腳氣已經發展成嚴重的腫痛發熱,並且在短時間內難以通過藥物治療緩解的話,那麼應該使用砭刺療法來去除惡血,消腫止痛。在砭刺治療後,再配合藥物治療。

古無腳氣,《內經》名厥,兩漢名緩風,宋齊謂腳氣。

《內經》曰: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。(發於外者,屬足少陰、太陽;發於內者,屬足太陰、陽明。)

白話文:

古代沒有腳氣這個說法,《內經》中稱之為厥,兩漢時期叫做緩風,到了宋齊時代則稱為腳氣。

《內經》說:受到濕邪傷害的人,會先從下部受到影響。(如果症狀表現在外部,屬於足少陰和太陽經;如果症狀出現在內部,則屬於足太陰和陽明經。)

《千金》論曰:此病初得,即先從腳起,因即脛腫,時人號為腳氣。經曰:緩風濕痹。深師云:腳弱者即此義也。得此病者多不令人即覺,或會他病一度,乃始發動,或奄然大悶,經二三日不起,方乃覺之,久而不瘥,遍及四肢腰背頭項也。始起甚微,食飲嬉戲,氣力如故,惟卒起腳屈弱不能動,有此為異耳。

或熱悶驚悸,心煩嘔吐,或覺臍下冷痞,愊愊然不快,兼小便淋漓,不似生平,皆其候也。

白話文:

《千金》一書中說:患上腳氣的病人,起初都是先從腳部開始,然後小腿腫起來,一般人把它叫做「腳氣」。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風濕痹緩。孫思邈說:腳氣病是指腳部虛弱的病症。患上此病者,多數都不會在剛開始時就察覺,或者會和別的疾病混淆一段時間,然後才開始發作,或者突然間感到非常不舒服,經過兩三天都不見好轉,這時才發覺患了腳氣,如果長時間不能治癒,就會蔓延到四肢、腰背、頭部和頸部。病情初始時很輕微,吃飯、玩耍、體力都和以前一樣,只不過突然站起來時,腳部無力,不能動彈,這一點比較異常。

馮魯瞻曰:經曰:諸濕腫滿,皆屬脾土。又曰: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。蓋脾主四肢,足居於下,而多受濕,濕鬱成熱,濕熱相搏,其痛作矣。古名為壅疾,當用宣通之劑,如羌活導滯湯、當歸拈痛湯之類,使氣不壅而痛自愈矣。古無腳氣之說,《內經》名厥,兩漢間名緩風,宋齊之後謂之腳氣。

白話文:

馮魯瞻說:經典上記載:各種濕性腫脹,都歸屬於脾土。又說:因濕邪而受傷的,下肢最容易受到侵犯。因為脾臟主導四肢,腳的位置較低,容易受到濕邪的侵襲。濕邪鬱結而化熱,濕熱相互激盪,就會產生疼痛,古時候把這種病叫做壅疾,要使用疏通氣血的藥方來治療,例如羌活導滯湯、當歸拈痛湯這類藥方,使氣血不壅滯,疼痛就會自行痊癒了。古時候沒有腳氣的說法,在《內經》中,把這種病稱為厥,在兩漢時期稱為緩風,在宋齊時期之後,才稱為腳氣。

凡腫者名濕腳氣者,筋脈弛長而軟,或浮腫是也,治宜利濕疏風。如不腫者名乾腳氣者,干即熱也,筋脈蜷縮攣痛,枯細而不腫者是也,治宜潤血清燥,有從外感者,有從內傷者,其為濕熱則一而已。北方高燥,多飲𨣒酪肉食醇酒,濕熱下流所致,南方卑下多濕,血氣虛弱之人,或遇房勞,負重遠行,沖冒雨雪,寒濕乘虛所致。大抵風寒暑濕之氣中於諸陽,則病在外,其證多在足外踝及足背,宜散之而愈。

白話文:

凡是腫脹的,叫做濕腳氣,筋脈鬆弛綿長而柔軟,或者浮腫的,就是這種情況,治療宜以利濕疏風。如果不腫脹的,叫做乾腳氣,乾即熱,筋脈蜷縮攣痛,枯細而不腫脹的,就是這種情況,治療宜以潤血清燥。有從外感而來的,有從內傷而來的,這些都是濕熱引起的。北方高燥,多飲酒酪肉食,濕熱下流所致,南方卑下多濕,血氣虛弱的人,或者房勞過度、負重遠行、沖冒雨雪,寒濕乘虛而入所致。總之,風寒暑濕之氣侵入了諸陽,則病在體外,其症狀多在足外踝和足背,宜散之而愈。

中於諸陰則病在裡,其證多在足內踝及臁內,宜溫利之,外證自汗走注為風勝,無汗疼痛攣急為寒勝,腫滿重著為濕勝,煩渴熱頑為暑勝,如四氣兼有,但推其多者為勝。麻者為風,痛者為熱,腫者為濕,寒勝則蟲,(皮膚中如蟲行之狀。)熱勝則縱,蓋足六經皆能致病,惟手六經不與焉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中氣受諸陰侵襲,則疾病在體內,其症狀多在足內踝和臁內,應溫暖通利之。外症見出汗而汗液亂流,則為風勝;無汗而疼痛、攣急,則為寒勝;腫滿、沉重、疼痛,則為濕勝;煩渴、發熱、頑固,則為暑勝。如果四氣兼備,則以其中最明顯的症狀為主要病因。麻木為風,疼痛為熱,腫脹為濕,寒勝則肢體似有蟲子爬行之狀,熱勝則肢體縱任妄行。六條腿經絡都能致病,只有手上的六條經絡不與之相關。

寒則溫之,熱則寒之,在表則散,在裡則下,若大虛氣乏,間作補湯,隨病冷熱而用之,不可拘執。其人黑瘦者易治,胖大赤白者難愈,黑人耐風濕,赤白人不耐風寒,瘦人肉硬,肥人肉軟耳。其用藥當分虛實寒熱表裡,如黃柏、蒼朮乃濕熱必用之藥也。

白話文:

遇到寒症就用溫熱的藥物治療,遇到熱症就用寒涼的藥物治療,病症在體表就用發散的藥物,病症在體內就用攻下的藥物。如果病人體質非常虛弱、氣血不足,可以偶爾服用一些補益氣血的湯藥,但要根據病人的冷熱症狀來選擇使用,不能拘泥於某一種藥方。病人如果膚色黝黑、身材瘦弱的比較容易治療,膚色紅潤、身材肥胖的比較難以治癒。膚色黝黑的人比較耐受風濕,膚色紅潤的人比較不耐受風寒。瘦的人肌肉堅硬,胖的人肌肉鬆軟。用藥時應該分清虛實、寒熱、表裡。例如:黃柏、蒼朮是治療濕熱症的必用藥物。

防己、獨活治腰以下至足濕熱腫盛也,木瓜取入肝走筋也,赤苓、木通滲利其濕也,肉桂、烏附散寒濕也,木香、檳榔、香附、烏藥宣行氣道之劑也,紅花、桃仁活血行凝之劑也,牛膝、杜仲、萆薢、虎骨壯筋骨之劑也,參、耆、白朮、歸、芍、地黃補養氣血之劑也,合宜而用,則或攻或補,皆可奏功。(《錦囊》)

白話文:

防己、獨活用來治療腰部以下到足部的濕熱腫盛;木瓜被肝臟吸收,用於治療肌肉病症;赤苓、木通可以滲利濕熱;肉桂、烏附可以散寒濕;木香、檳榔、香附、烏藥可以宣暢氣道;紅花、桃仁可以活血化瘀;牛膝、杜仲、萆薢、虎骨可以壯筋骨;參、耆、白朮、歸、芍、地黃可以補養氣血。合理使用,則可以攻補兼施,都能起到治療作用。(《錦囊》)

又曰:腳氣初起甚微,多不令人識也。食飲嬉戲,氣力如故,惟卒起腳屈弱不能動為異耳。南北所感,雖有內外之殊,然皆由腎虛,婦人病此者,亦由血海虛而得之,與男子腎虛同也。若入腹衝心,嘔吐不止,危在頃刻,宜八味丸溫以逐之。入腎則腰腳腫,小便不通,目額皆有黑氣,沖胸喘而呻吟,左尺脈絕者死。

白話文:

另外,說到腳氣病初期非常輕微,多數人都不會留意到。病患飲食嬉戲,力氣依舊正常,只是突然站起來,腳彎曲無力無法動彈,這點和其他症狀不同。南北地區感染腳氣病的原因,雖然有內外因素的不同,但都是由腎氣虛弱所引起的。女性罹患腳氣病,也是因為血海虛弱所致,和男性的腎氣虛弱相同。若是腳氣病深入腹部衝擊到心臟,就會嘔吐不止,危及生命,此時應使用八味丸溫和地將病氣驅逐出去。腳氣病深入腎臟,就會導致腰部、腳部腫脹,小便不通暢,眼睛和額頭都有黑氣,胸悶喘息,呻吟不止,而且左尺脈搏消失的人就會死亡。

蓋腎虛陽衰之人多犯此,腎乘心水剋火也。故腎氣腳氣,當以金匱腎氣丸預為服之也。

白話文:

凡腎虛陽衰的人多犯此病,是腎水邪氣乘心火剋制了心火。因此,當腎氣不足,肢體腫脹時,應該服用《金匱要略》中的腎氣丸,以達到預防的目的。

又曰:南方自外而入者,止下脛腫痛,北方自內而致者,乃或致於手節也。治法初用解散,次必推蕩大便,以導其邪氣。

經曰:臥出汗而風吹之,凝於膚者為痹,凝於脈者為泣,凝於足者為厥。

白話文:

另外,南方的病自體外而入,只會導致脛部腫痛;北方的病自體內而來,則有可能導致手關節疼痛。治療方法:初期應以解散藥物為主,然後必須推蕩大便,以引導邪氣外出。

《至真要大論》云:太陰之勝,火氣內郁,流散於外,足脛胕腫,飲發於中,胕腫於下。凡內傷酒食,脾胃營運之氣有虧,不能上升,乃下流乘其肝腎之位,注於足脛,加之房事不節,邪氣乘虛,乃為腳氣,久而不愈,遂成痼疾。堅硬如石謂之石疽,肉色紫赤,皮肉潰爛,名為緩疽,惟宜溫補。

白話文:

《至真要大論》中說:太陰經的正氣力量強盛,而火熱之氣鬱結在體內,並從體內流散到體外,導致小腿脛骨和肌肉腫脹,飲水也從體內散發出來,這時小腿腿彎部位會腫起來。如果是由於內傷,如飲酒和飲食不當,脾胃的運化之氣不足,就不能上升到體內,只能向下流動,損害肝臟和腎臟的位置,停留在小腿。如果再加上房事不節,邪氣就會乘虛而入,就會患腳氣,久治不愈,就會成為痼疾。石疽是指堅硬如石頭的皮膚潰瘍,而緩疽是指肉色紫紅,皮肉潰爛的潰瘍,這兩種情況都宜採用溫補的方法治療。

又曰:腳氣或見食嘔吐,憎聞食氣,腹痛作瀉,或二便阻塞,或精神昏憒,或妄語錯亂,或壯熱頭痛,有類傷寒,名腳氣攻心多死。

白話文:

此外,腳氣病的症狀還有看到食物就嘔吐,厭惡聞到食物的味道,腹痛腹瀉,或者小便和大便不能正常排出,或精神昏沉不清醒,或者胡言亂語、神志錯亂,或者高熱頭痛,這些症狀與傷寒類似,稱為腳氣攻心,死亡率很高。

又曰:其脈浮弦者風,濡弱者濕,洪數者熱,遲者寒,微者虛,牢堅者實,結則因氣,散則因憂,緊則因怒,細則因悲。

白話文:

古書上又說:浮而弦狀的脈象是風,濡而弱小的脈象是濕,洪大而數多的脈象是熱,遲緩的脈象是寒,微弱的脈象是虛,牢固堅實的脈象是實,脈象結實是因氣鬱,脈象散亂是因憂慮,脈象緊促是因憤怒,脈象細小是因悲傷。

又曰:婦人腳十指如熱油煎者,皆由榮衛氣虛,濕毒之氣流滯經絡,上攻心則心痛,下攻腳則腳痛,腳指如焚,如腳氣之類,經云熱厥是也。

白話文:

另外,有的人說:婦女腳趾就像是熱油煎過一般難受,都是因為血液及促進氣血運行的力量不足,濕毒之氣滯留在經絡之中,濕毒之氣向上攻則心臟疼痛,向下攻則腳疼痛,腳趾火燒火燎般的,像腳氣病一樣。醫書中說,那是熱厥的病症。

《醫論》曰:腳氣之疾,皆由脾腎二經虛弱,坐臥行動之間,而為風寒暑濕之氣所幹,流注而成此疾。得病之始,多不令人便覺,必感他病,乃始發動,或奄然太悶,經兩三日方覺之,先從腳起,或緩弱疼痹,行起忽倒,或脛腫滿,或足膝枯細,或心中忪悸,或小腹不仁,大小便秘澀,或舉體轉筋,骨節痠疼,或惡聞食氣,見食吐逆,或胸滿氣急,壯熱憎寒,傳足六經,外證與傷寒相似,但卒然腳痛為異耳。

白話文:

《醫論》上說:腳氣病,都是由於脾腎兩經虛弱,在坐、臥、行、動之間,被風寒暑濕之氣侵襲,流注而形成這種疾病。得病之初,大多不讓人立刻察覺,一定感染了其他疾病,然後才開始發作,有的時候突然感到很悶,經過兩三天才能感覺到,先從腳開始,有的時候緩慢虛弱疼痛麻木,走路的時候忽然跌倒,有的時候小腿腫脹充盈,有的時候足膝枯瘦,有的時候心裡感到憂慮心悸,有的時候小腹裏沒有知覺,大小便不通暢,有的時候全身筋骨抽搐,骨節痠痛,有的時候厭惡聞到食物的氣味,見到食物就嘔吐,有的時候胸中充盈氣急,壯熱怕冷,傳遍足陽明經、陽經、少陽經、太陽經、少陰經、厥陰經,外證與傷寒相似,但突然腳痛是其特點。

其為候不一,若寒中三陽所患必冷,暑中三陰所患必熱,脈浮而弦者起於風,濡而弱者起於濕,洪而數者起於熱,遲而澀者起於寒,風者汗之,濕者燥之,熱者清之,寒者溫之,又當隨四時表裡虛實治之,切不可用溫補及湯淋洗,此醫家之大戒也。蓋補則氣實,多致不救,淋洗則邪毒入內,亦難治矣。

治之不早,使毒氣入腹衝心,攻築作痛,喘滿上氣,嘔吐異常,此則漸致傾危,其可忽耶!

白話文:

他們的症狀不一樣,如果在寒冷的季節裡,患了三陽病,必會受寒;在炎熱的夏季裡,患了三陰病,必會發熱;脈搏浮而緊是因為風邪造成的,脈搏濡緩而弱是因為濕邪造成的,脈搏強盛而數是熱邪造成的,脈搏遲緩而不暢是寒邪造成的。針對風邪,治法是發汗;針對濕邪,治法是燥化;針對熱邪,治法是清熱;針對寒邪,治法是溫熱。另外,還應根據季節的變化和身體狀況的虛實情況來進行治療。切不可使用溫補藥物或湯藥淋洗身體,這是醫家的戒律。因為補藥會使正氣強盛,反而會使病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;而淋洗身體會使邪毒進入體內,也難以治癒。

林氏曰:或問足跗腫痛,明系濕熱,如何謂之腳氣?既以氣稱,亦不失為濕熱,如何又有外感內因之別,乾溼寒熱之異,甚至衝心嘔逆,譫語神昏,以致於死也?答曰:此一氣字,自與平常濕熱不同,蓋非一朝一夕所致,此證雖由濕熱微邪,然而沉伏於足三陰經既久,不能發泄,鬱蒸為熱,瘀而紅腫,腫而後痛,且足三陰之脈從足之內踝而上,至於大小腹,更由腹而上溢手包絡咽嗌之間,故腫痛必然牽引經絡,而鬱蒸之氣又自下而上逆於心胸,遂至寒熱似瘧,噁心嘔逆,所以有類傷寒之別名。

白話文:

林醫師說,曾經有人問到足跗腫痛,顯然是濕熱,怎麼會稱為腳氣病?既然稱之為「氣」,也不失為濕熱,怎麼又有外感內因之分,乾、濕、寒、熱之異,甚至衝擊心臟導致嘔吐逆流、胡言亂語、精神昏迷,以至於死亡呢?回答是,這個「氣」字,和平常的濕熱不一樣,大約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,這個病癥雖然由細微的濕熱邪氣引起,但沉積於足三陰經很長時間,不能發泄出來,積鬱成熱,淤積後紅腫,腫脹後疼痛,而且足三陰的經脈從足內踝往上,直至大小腹,再由腹往上溢於手部包絡咽喉之間,所以腫痛必然牽引經絡,而積鬱之氣又從下往上逆流至心胸,因而出現寒熱似瘧疾、噁心嘔吐,所以有類似傷寒的別名。

況病發之初,未有不由外感內因,或暴怒房勞所觸發,於是內外兼證夾雜,倉卒難辨,初學臨證,茫然昧於用藥,倘使表裡虛實之不別,補瀉寒熱之妄投,未有不至於衝心危殆者也。(《活人編》)

白話文:

當病症狀開始發作時,通常由外感內因引起的。例如,暴怒或房事不節,會引起內、外因素共同影響,並使症狀複雜化。所以倉促間很難區分。初學者在臨證時,常因脈象混亂而難以用藥。如果不能區別出表裡虛實、補藥或清涼藥方更與病症不合,那麼就會使病症更加惡化,甚至危及生命。(《活人編》)

又曰:或問雖曰腳氣,亦不過濕熱久鬱而成,有何利害以至於死?若果可以致人於死,則其證更凶於傷寒,何以又謂之類傷寒耶?況曰類者,亦正與傷寒相近,故亦有七日而愈,七日而死,十四日而愈,十四日而死,據此豈不可謂之腳氣傷寒乎?答曰:腳氣與傷寒原屬二證,難以溷淆,只有寒熱嘔逆,及三陰三陽傳變深淺,與傷寒相似,故曰類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說腳氣,不過是濕熱積聚,纏綿沉鬱所成,有什麼嚴重性以至於死亡呢?如果真的可以致人於死,那麼它的症狀更加兇險於傷寒,為什麼又說它類似傷寒呢?況且「類似」這個詞語,表示它和傷寒非常接近,所以也有七日而癒、七日而死、十四日而癒、十四日而死的情況,根據這些情況,難道不可以把它叫做腳氣傷寒嗎?

回答說:腳氣和傷寒本來是兩種不同的證候,很難混淆,只有寒熱嘔逆,以及三陰三陽傳變深淺等方面,與傷寒相似,所以說它類似。

若論致死之因,凡風寒暑濕之邪,無有不由於經絡而傳於六腑,以至五臟,自輕至重,自重至危,何獨腳氣為然,而必與傷寒並論哉。

白話文:

如果討論致死的因素,凡是風寒暑濕的病邪,沒有不通過經絡而傳到六腑,再到五臟,由輕到重,由重到危重,為什麼只有腳氣病這樣,而一定與傷寒一起討論呢?

又曰:脈與形證,此證濕熱為本,客邪觸發為標。發時還從足胕紅腫微痛而起,腫甚則痛愈甚,而鬱蒸之氣由經絡入於足三陽之腑,故有寒熱交作,畏寒煩躁,噁心嘔逆,煩渴引飲,喘急譫語,惡食而復能食,二便秘結不通,其脈浮洪弦數有力者,謂之乾腳氣,乃三陽經受病也。

白話文:

又說:脈象和症狀,這種證候是濕熱為根本原因,外來的邪氣作為誘因。發病時還從腿肚子紅腫微痛而開始,腫得厲害了疼痛就更加劇烈,而鬱積蒸發的邪氣沿著經絡進入足三陽的腑,所以有寒熱交錯發作、怕冷煩躁、噁心嘔吐、口渴引飲、氣喘急促說胡話、厭惡食物而又能吃東西、大便祕結不通暢,其脈象浮、洪、弦、數而有力,叫做乾腳氣,是三陽經受到病邪侵襲。

若二便通利,汗多不渴,噁心嘔逆,湯飲不受,肢厥戴陽,神昏譫語,六脈沉伏細軟無力者,謂之濕腳氣,乃三陰經受病也。

又曰:腳氣治法,乾腳氣初則疏散,中則和解,末則潤下。濕腳氣初亦疏散,中亦和解,末則宜乎清補。

白話文:

如果小便、大便通暢,汗多不感到口渴,噁心嘔吐,喝湯水也不舒服,四肢冰涼,陽熱氣走不到手足,精神昏亂,說胡話,六種脈象沉伏而細微、柔軟無力的人,這種病被稱為濕腳氣,是三陰經受到外邪的侵襲而引起的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