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五 (6)
卷二十五 (6)
1. 四彎風門主論
《心法》曰:四彎風,生於兩腿彎及兩腳拗,每月一發,形如風癬,乃風邪襲入腠理而成。其癢無度,搔破津水形如濕癬,治當大麥一升熬湯,先熏後洗,搽三妙散滲濕殺蟲之藥,其癢自止,緩緩取效。(《金鑑》)
白話文:
《心法》這本書說:四彎風這種病,是長在兩腿的彎曲處和腳踝,每個月會發作一次,看起來像風癬,是因為風邪侵入皮膚的紋理而造成的。這種病會非常癢,如果抓破了,會流出像濕疹一樣的液體。治療方法是將一升大麥煮成湯,先用熱氣熏,再用湯洗,然後塗上三妙散這種可以去除濕氣、殺蟲的藥,這樣癢就會停止,慢慢就會見效。(出自《金鑑》)
2. 流火門主論
凡腿上或頭面紅赤腫熱,流散無定,以鹼水掃上旋起白霜者,此流火也。流火兩腳紅腫光亮,其熱如火者是。
駱潛庵曰:腿腳紅腫名火延丹。
白話文:
凡是腿上或頭面出現紅腫發熱,並且紅腫會擴散移動,沒有固定的位置,用鹼水塗抹後,紅腫處會浮現一層白霜,這就是流火。如果雙腳紅腫發亮,熱得像火燒一樣,也是流火。
駱潛庵說:腿腳紅腫,名稱叫做火延丹。
3. 流火門主方
貼骨火,天茄子搗爛,醋調敷之。
諸般火。
黃柏,草烏(各等分)
研細末,用水口中漱過吐出調藥,鵝毛掃數次。
腳下火,煤炭研細,陳醋調敷。
流火(《衛生備要》)。野辣芥子五錢,研細醋調敷。
腳上流火,廣煤用紅糖醋磨敷。
流火。
當歸,生地,防己,川牛膝,知母(各三錢)
生薑汁半杯,水煎。臨晚服,服後再吃晚飯。不可過飽,一劑自好。
流火。
蘇薄荷,黃柏,豬苓,赤芍,木瓜,甘草,陳皮,川芎,蒼朮,川牛膝,羌活,薏苡仁,天花粉
蔥姜引服一二劑,加當歸、澤瀉、木通,引換薑棗自愈。
敷流火。
雄黃,百草霜,食鹽(各等分),蚯蚓糞塊煤炭(加倍),醋調敷。
流火,馬前子水磨濃汁,雞翎掃紅腫上,一日五七次,其疼即止,紅自退,兩三日腫全消。
流火腿腳通紅,用炭三斤燒紅,以水一盆,將紅炭淬入水內,其水必熱,將紅處洗之,即消。
流火腳氣,取活大蛤蟆肚子合足底,以絹帛縛好,看蛤蟆眼睛紅即解下放去,另換一個再縛之,自愈。
火延丹,白海蜇皮洗淨拭乾,包紮腫處一伏時,揭開看,如蜇皮黃枯,即另換一張包裹,如此者三四張,即能消散矣。
白話文:
[流火門主方]
貼骨火:將天茄子搗爛,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。
各種火症:將黃柏和草烏(等量)研磨成細末,用水在口中漱過後吐出,用漱過的水調藥,再用鵝毛沾取藥液掃在患處數次。
腳底火:將煤炭研磨成細末,用陳醋調和後敷在患處。
流火(《衛生備要》):用野辣芥子五錢研磨成細末,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。
腳上流火:用廣煤加上紅糖、醋研磨後敷在患處。
流火:用當歸、生地、防己、川牛膝、知母(各三錢),加入半杯生薑汁,用水煎煮。在晚上臨睡前服用,服藥後再吃晚飯。切記不可過飽,服用一劑即可痊癒。
流火:用蘇薄荷、黃柏、豬苓、赤芍、木瓜、甘草、陳皮、川芎、蒼朮、川牛膝、羌活、薏苡仁、天花粉,用蔥、薑作藥引服用一到兩劑,如果沒有好轉,再加入當歸、澤瀉、木通,並以薑、棗作藥引,即可痊癒。
敷流火:用雄黃、百草霜、食鹽(等量),加上兩倍量的蚯蚓糞塊和煤炭,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。
流火:將馬前子用水磨成濃汁,用雞毛沾取藥汁塗在紅腫處,一天塗五到七次,疼痛會立刻停止,紅腫也會消退,兩三天後腫脹會完全消失。
流火,腿腳通紅:用三斤炭燒紅,準備一盆水,將燒紅的炭放入水中淬火,水會變熱,用熱水清洗紅腫處,紅腫就會消退。
流火腳氣:抓一隻活的大蛤蟆,將其肚子貼在腳底,用布條綁好,等蛤蟆眼睛變紅就解開,放走蛤蟆,再換一隻重複此步驟,即可痊癒。
火延丹:將白海蜇皮洗淨擦乾,包紮在腫脹處,等候一伏時間(約半天),揭開觀察,如果蜇皮變黃枯萎,就換上另一張包裹,如此重複三到四次,腫脹就能消散。
4. 腓腨部
自三里穴起至腓腨止,一切癰疽瘡毒,皆匯於此部,以便檢閱參治。
白話文:
從足三里穴開始,到小腿肚(腓腨)結束的這段區域,所有癰、疽、瘡、毒等病症,都會在這部位顯現,方便檢查與治療。
5. 三里發門主論
《鬼遺方》云:三里兩處起癰疽名三里發。初發如牛眼睛,青黑五七日,破穴出黑血汁膿,腫攻膀肚連腿里,拘急冷痛,此因傷筋氣勞力所成,宜用湯藥注射,其外毒自平息矣。
《心法》曰:三里發生膝眼下三寸外側前廉兩筋間。初腫形如牛眼,拘急冷痛,由勞力致傷筋骨,鬱熱凝結而成,漸增腫痛,其色青黑,潰出紫血,次出稀膿,治同癰疽。(《金鑑》)
白話文:
《鬼遺方》說:在小腿外側,有兩處穴位長出癰疽,稱為三里發。剛開始發病時,腫塊像牛眼睛一樣,呈現青黑色,大約五到七天後,腫塊會破潰,流出黑色的血水和膿液。腫脹會蔓延到腹部和腿部內側,導致肌肉抽筋、發冷疼痛。這是因為筋骨受傷或過度勞累所造成的,應該用湯藥內服,並配合外敷,這樣外在的毒素自然就會消退。
《心法》說:三里發的位置在膝蓋下方三寸,小腿外側前方,兩條筋的中間。剛開始腫起來時,形狀像牛的眼睛,會有肌肉抽筋、發冷疼痛的感覺,這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筋骨受傷,鬱積的熱氣凝結而成的。腫痛會逐漸加劇,顏色會呈現青黑色,潰破後會先流出紫色的血,然後流出稀薄的膿液。治療方法和癰疽相同。(出自《醫宗金鑑》)
6. 合陽疽門主論
汪省之曰:合陽疽,乃足太陽膀胱經濕熱之毒,在膝下腿外側。(《理例》)
白話文:
汪省之說:合陽疽這種病,是足太陽膀胱經的濕熱毒邪引起的,它發生在膝蓋以下,腿的外側部位。(出自《理例》這本書)
7. 腳氣瘡門主論
《心法》曰:腳氣瘡生於膝之下,足之上,腿脛腫胖癢痛,破津黃水上結黃痂,皆由濕熱內搏,滯於膚腠,外為風乘,不得宣通,形類黃水瘡,惟身體壯熱,心神煩躁,經久難瘥為異。(《金鑑》)
白話文:
腳氣瘡這種病,是長在膝蓋下方、腳踝以上的位置,患處的腿脛會腫脹肥胖,而且會癢痛。如果抓破,會流出黃色的水,然後結成黃色的痂。這些都是因為體內濕熱之氣互相搏擊,停留在皮膚的紋理間,加上外感風邪侵襲,使得體內氣機無法順暢宣洩所導致的。這種病症外觀看起來很像黃水瘡,但不同的是,腳氣瘡會伴隨著身體發熱、心神煩躁等症狀,而且病程很久不容易痊癒。
8. 臁瘡門主論
陳實功曰:臁瘡乃風熱濕毒相聚而成也。外臁多服四生丸,內臁多服腎氣丸。(《正宗》)
馮魯瞻曰:婦人兩臁生瘡,或胎產調理失宜,傷損脾胃,或憂思鬱怒,虧損肝脾,以致濕熱下注。外臁屬足三陽易治,內臁屬三陰難痊。若初起發腫赤痛,屬濕毒所乘,人參敗毒散。若漫腫作痛,或不腫不痛,屬脾虛濕熱下注,補中益氣湯,或八珍湯加萆薢、銀花之類。若膿水淋瀝,體倦少食,內熱口乾,屬脾氣虛弱,補中益氣湯加白茯苓、酒炒白芍。
若午後發熱體倦,屬血虛,前湯加川芎、熟地,或六味地黃丸。若肢體畏寒,飲食少思,脾腎虛寒,十全大補湯、八味地黃丸。色赤屬熱毒易治,色黯屬虛寒難治。(《錦囊》)
周文採曰:夫臁瘡者,皆由腎臟虛寒,風邪毒氣外攻三里之旁,灌於陰交之側,風熱毒氣流注兩腳生瘡,腫爛疼痛臭穢,步履艱難。此瘡生於臁骨為重,以其骨上肉少皮薄,故難易愈也。(《集驗》)
申鬥垣曰:里臁是足厥陰肝經,外臁是足陽明胃經主之。(《啟玄》)
又曰:裙邊瘡是受裙邊風所致,不戒房事,故久久不瘥。
又曰:腿臁生瘡,最忌房事,犯之則漸漸開張腐臭,故有傷守瘡之名,言其不守禁忌也。今人因其搔癢,遂疑瘡中惹指甲鋒,名之曰傷手瘡,實非也。
又曰:裙邊瘡,即褲口風瘡。
又曰:褲口毒,生踝骨之上者是也。
《明醫集》云:一女子患臁瘡,百藥罔效,每月醫治新肉長滿,忽瘡中流血,三日漸止,別無他苦,眾醫不識,或一醫問曰:月經如期否?女曰:已一年不至矣。醫遂用引血歸經藥服之月餘,外以生肌膏丹收口而愈。此乃抑鬱損傷肝脾,錯經之證,所以引血歸經,歸故道而瘡自愈矣。
《心法》曰:外臁屬足三陽經,濕熱結聚而成,早治易於見效。內臁屬足三陰經,濕兼血分虛熱而成,且臁骨皮肉澆薄,難得見效,極其纏綿。(《金鑑》)
蔣示吉曰:臁瘡紅者多熱,腫者多濕,癢者多風,痛者屬實,早寬而暮腫者屬氣虛下陷。初起者風熱濕毒為多,日久者下陷濕熱為勝。(《說約》)
白話文:
陳實功說:臁瘡是風熱濕毒聚集在一起形成的。長在外側的臁瘡,多服用四生丸;長在內側的臁瘡,多服用腎氣丸。
馮魯瞻說:婦女兩腿長臁瘡,可能是因為懷孕生產後調養不當,損傷了脾胃;也可能是因為憂愁思慮、生氣發怒,導致肝脾虧損,以致濕熱往下流注。長在外側的臁瘡屬於足三陽經脈,比較容易治療;長在內側的臁瘡屬於足三陰經脈,比較難痊癒。如果剛開始發病時,出現紅腫疼痛,這是濕毒侵襲,可以服用人參敗毒散。如果只是漫腫作痛,或者不腫不痛,這是脾虛濕熱下注,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,或八珍湯加上萆薢、銀花之類的藥材。如果膿水不斷流出,身體疲倦、食慾不振,內熱口乾,這是脾氣虛弱,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白茯苓、酒炒白芍。
如果下午發熱、身體疲倦,這是血虛,可以在之前的藥方中加上川芎、熟地,或者服用六味地黃丸。如果四肢畏寒、食慾不振,這是脾腎虛寒,可以服用十全大補湯、八味地黃丸。顏色發紅的臁瘡屬於熱毒,比較容易治療;顏色暗淡的臁瘡屬於虛寒,比較難治療。
周文採說:臁瘡的產生,都是因為腎臟虛寒,風邪毒氣從外侵襲到足三里穴附近,灌注到陰交穴的旁邊,風熱毒氣流竄到兩腳而生瘡,出現紅腫潰爛、疼痛難忍、臭穢不堪的狀況,導致走路困難。這種瘡長在脛骨上比較嚴重,因為脛骨上的肌肉少、皮膚薄,所以很難治癒。
申鬥垣說:內側的臁瘡屬於足厥陰肝經所管,外側的臁瘡屬於足陽明胃經所管。
申鬥垣又說:裙邊瘡是因為受到裙邊的風邪所導致,如果不戒除房事,就會很久都好不了。
申鬥垣又說:腿上長臁瘡,最忌諱房事,如果犯了,就會逐漸擴大潰爛、發臭,所以有「傷守瘡」的說法,意思是說不遵守禁忌。現在的人因為搔癢難耐,就懷疑瘡裡面是因為指甲抓傷所導致,所以稱之為「傷手瘡」,其實並不是這樣。
申鬥垣又說:裙邊瘡就是褲口風瘡。
申鬥垣又說:褲口毒,是指生長在踝骨上面的瘡。
《明醫集》中記載:一位婦女患了臁瘡,用了很多藥都沒有效果,每個月治療後新肉長滿,卻又突然從瘡口流血,過了三天就止住了,也沒有其他痛苦,很多醫生都不知道是什麼原因。後來有個醫生問她:「月經是否按時來?」婦女說:「已經一年沒來了。」醫生就用了引血歸經的藥給她服用,過了一個月左右,再用生肌膏丹讓瘡口癒合,就好了。這是因為情緒壓抑損傷了肝脾,導致經血錯亂的病症,所以引血歸經,讓經血回到原本的運行軌道,瘡自然就好了。
《心法》中說:外側的臁瘡屬於足三陽經脈,是因為濕熱聚集形成的,及早治療比較容易見效。內側的臁瘡屬於足三陰經脈,是因為濕熱加上血虛,而且脛骨上的皮膚肌肉稀薄,很難見效,病情會拖延很久。
蔣示吉說:臁瘡顏色發紅的,多屬於熱;腫脹的,多屬於濕;搔癢的,多屬於風;疼痛的,多屬於實證。早上還好,傍晚腫脹的,屬於氣虛下陷。剛開始發病的,以風熱濕毒為主;時間久了的,以下陷濕熱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