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五 (6)
卷二十五 (6)
1. 四彎風門主論
《心法》曰:四彎風,生於兩腿彎及兩腳拗,每月一發,形如風癬,乃風邪襲入腠理而成。其癢無度,搔破津水形如濕癬,治當大麥一升熬湯,先熏後洗,搽三妙散滲濕殺蟲之藥,其癢自止,緩緩取效。(《金鑑》)
白話文:
《心法》說:四彎風,產生於兩腿彎曲處和兩腳彎曲處,每個月發作一次,形狀像風癬,是風邪侵入肌膚而形成的。癢得很厲害,抓破後有水液滲出,形狀像濕癬,治療時應該用大麥一升熬成湯,先燻後洗,再塗抹三妙散,這種藥可以滲濕殺蟲,就能止癢,緩慢地見效。(《金鑑》)
2. 流火門主論
凡腿上或頭面紅赤腫熱,流散無定,以鹼水掃上旋起白霜者,此流火也。流火兩腳紅腫光亮,其熱如火者是。
駱潛庵曰:腿腳紅腫名火延丹。
白話文:
如果腿上或頭臉出現紅腫熱痛,並且紅腫部位會流動不固定,用鹼水塗抹後會迅速形成白霜,這就是流火的症狀。流火表現為兩腳紅腫且皮膚發亮,摸起來非常熱。
駱潛庵說:腿腳紅腫的情況被稱作火延丹。
3. 流火門主方
貼骨火,天茄子搗爛,醋調敷之。
諸般火。
黃柏,草烏(各等分)
研細末,用水口中漱過吐出調藥,鵝毛掃數次。
腳下火,煤炭研細,陳醋調敷。
流火(《衛生備要》)。野辣芥子五錢,研細醋調敷。
腳上流火,廣煤用紅糖醋磨敷。
流火。
白話文:
貼骨火,將天茄子搗爛,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。
各種火傷,將黃柏和草烏研磨成細粉,用水漱口後吐掉,再用藥粉調和,用鵝毛刷塗抹患處多次。
腳底火傷,將煤炭研磨成細粉,用陳醋調和後敷在患處。
流火,將野辣芥子研磨成細粉,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。
腳上流火,將廣煤用紅糖醋磨成糊狀後敷在患處。
流火。
當歸,生地,防己,川牛膝,知母(各三錢)
生薑汁半杯,水煎。臨晚服,服後再吃晚飯。不可過飽,一劑自好。
流火。
白話文:
當歸、生地黃、防己、川牛膝、知母(各15克)
蘇薄荷,黃柏,豬苓,赤芍,木瓜,甘草,陳皮,川芎,蒼朮,川牛膝,羌活,薏苡仁,天花粉
白話文:
蘇薄荷:具有辛、涼特性,可疏風散熱,清利頭目,具有提神醒腦、緩解頭痛、鼻塞、喉嚨痛、咳嗽等症狀的作用。
黃柏:具有苦、寒特性,可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,具有清熱消炎、抗菌、止瀉等作用,常與有滋陰涼血藥一起使用能起到清熱涼血作用。
豬苓:具有甘、淡特性,可利水滲濕,清熱解毒,消腫利尿,促進腎臟排泄水分,具有緩解水腫、尿頻、尿急等症狀的作用。
赤芍:具有苦、微寒特性,可活血化瘀,清熱涼血,具有緩解疼痛、抗炎、抗菌、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,常與其他疏肝理氣藥一起使用能起到疏肝理氣、活血止痛的作用。
木瓜:具有甘、平特性,可消食化積,潤腸通便,具有緩解消化不良、腹脹、便祕等症狀的作用,常與其他健胃消食藥一起使用能起到健胃消食、理氣化積的作用。
甘草:具有甘、平特性,可益氣補中,調和諸藥,具有增強體質、緩解疲勞、抗炎、抗菌等作用,常與其他補氣養血藥一起使用能起到益氣補血、健脾益胃的作用。
陳皮:具有辛、溫特性,可理氣健脾,燥濕化痰,具有緩解胃脹、消化不良、咳嗽等症狀的作用,常與其他健胃消食藥一起使用能起到健胃消食、理氣化痰的作用。
川芎:具有辛、溫特性,可活血化瘀,舒經活絡,具有緩解疼痛、抗炎、抗菌、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,常與其他補血活血藥一起使用能起到補血活血、調經止痛的作用。
蒼朮:具有苦、辛、溫特性,可燥濕健脾,祛風散寒,具有緩解腹瀉、嘔吐、腹脹等症狀的作用,常與其他健脾益氣藥一起使用能起到健脾益氣、燥濕祛風的作用。
川牛膝:具有甘、苦、寒特性,可利尿通淋,清熱除濕,具有緩解水腫、尿頻、尿急等症狀的作用,常與其他清熱利尿藥一起使用能起到清熱利尿、祛風除濕的作用。
羌活:具有辛、溫特性,可祛風散寒,活血止痛,具有緩解頭痛、鼻塞、喉嚨痛、咳嗽等症狀的作用,常與其他驅風散寒藥一起使用能起到驅風散寒、止痛消炎的作用。
薏苡仁:具有甘、淡特性,可健脾祛濕,清熱利尿,具有緩解腹瀉、水腫、尿頻、尿急等症狀的作用,常與其他健脾益氣藥一起使用能起到健脾益氣、祛濕健胃的作用。
天花粉:具有甘、寒特性,可清熱涼血,生津止渴,具有緩解口乾舌燥、咳嗽等症狀的作用,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一起使用能起到清熱解毒、生津止渴的作用。
蔥薑引服一二劑,加當歸、澤瀉、木通,引換薑棗自愈。
敷流火。
白話文:
喝上一、兩劑蔥薑湯,再加入當歸、澤瀉、木通,換成薑棗水服用,就能自愈。
雄黃,百草霜,食鹽(各等分),蚯蚓糞塊煤炭(加倍),醋調敷。
流火,馬前子水磨濃汁,雞翎掃紅腫上,一日五七次,其疼即止,紅自退,兩三日腫全消。
白話文:
雄黃、白霜、食鹽(各等分),蚯蚓糞塊、煤炭(加倍),用醋調和敷在患處。
流火腿腳通紅,用炭三斤燒紅,以水一盆,將紅炭淬入水內,其水必熱,將紅處洗之,即消。
流火腳氣,取活大蛤蟆肚子合足底,以絹帛縛好,看蛤蟆眼睛紅即解下放去,另換一個再縛之,自愈。
白話文:
夏天炎熱,腿腳紅腫疼痛,用三斤炭燒紅,以一盆水將紅炭熄滅在水裏,水就會變熱,用熱水洗患處,疼痛就會消退。
火延丹,白海蜇皮洗淨拭乾,包紮腫處一伏時,揭開看,如蜇皮黃枯,即另換一張包裹,如此者三四張,即能消散矣。
白話文:
火延丹:將白海蜇皮洗淨拭乾,包裹在腫處一夜的時間。揭開一看,如果海蜇皮已經變黃枯萎,就換另一張新的包裹上。如此更換三四次,腫脹就會消散了。
4. 腓腨部
自三里穴起至腓腨止,一切癰疽瘡毒,皆匯於此部,以便檢閱參治。
5. 三里發門主論
《鬼遺方》云:三里兩處起癰疽名三里發。初發如牛眼睛,青黑五七日,破穴出黑血汁膿,腫攻膀肚連腿里,拘急冷痛,此因傷筋氣勞力所成,宜用湯藥注射,其外毒自平息矣。
白話文:
《鬼遺方》中說:三里穴的兩個部位出現了癰疽,稱為三里發。初發時像牛的眼睛,青黑色,經過五到七天,在穴位中破出一洞,流出黑色的血汁膿液,腫脹攻連至膀胱、腹部和大腿裡,拘緊、寒冷、疼痛,這是因為損傷筋氣、過度勞累所造成的,應該使用湯藥注射治療,這樣,外表的毒氣自然會平息下來。
《心法》曰:三里發生膝眼下三寸外側前廉兩筋間。初腫形如牛眼,拘急冷痛,由勞力致傷筋骨,鬱熱凝結而成,漸增腫痛,其色青黑,潰出紫血,次出稀膿,治同癰疽。(《金鑑》)
白話文:
《心法》中記載:三里發生在膝蓋下方三寸外側的前緣,兩條肌腱之間。一開始腫脹的形狀像牛眼,感到拘急、寒冷和疼痛,是由於勞動過度導致肌肉和骨骼受傷,鬱熱凝結而成。腫脹和疼痛會逐漸加重,顏色呈青黑色,潰爛後流出紫色的血液,然後流出稀薄的膿液。治療方法與癰疽相同。(《金鑑》)
6. 合陽疽門主論
汪省之曰:合陽疽,乃足太陽膀胱經濕熱之毒,在膝下腿外側。(《理例》)
白話文:
汪省之說:合陽疽是足太陽膀胱經濕熱引起的毒素,出現在膝蓋下方腿的外側。
7. 腳氣瘡門主論
《心法》曰:腳氣瘡生於膝之下,足之上,腿脛腫胖癢痛,破津黃水上結黃痂,皆由濕熱內搏,滯於膚腠,外為風乘,不得宣通,形類黃水瘡,惟身體壯熱,心神煩躁,經久難瘥為異。(《金鑑》)
白話文:
《心法》上說:腳氣瘡長在膝蓋以下、腳部以上的地方,小腿和脛骨腫脹肥大、發癢疼痛,慢慢破潰流出黃色液體,上面結著黃色的痂,都是因為濕熱在體內相互搏擊,滯留在皮膚之間,外感風邪,不能宣通,它的形狀很像黃水瘡,但它身體壯熱、心神煩躁,時間長了難以治癒,是與黃水瘡不同的特點。(《金鑑》)
8. 臁瘡門主論
陳實功曰:臁瘡乃風熱濕毒相聚而成也。外臁多服四生丸,內臁多服腎氣丸。(《正宗》)
白話文:
陳實功說:臁瘡是風熱濕毒聚積而成的。長在體外的臁瘡,多服四生丸,長在體內的臁瘡,多服腎氣丸。(《正宗》)
馮魯瞻曰:婦人兩臁生瘡,或胎產調理失宜,傷損脾胃,或憂思鬱怒,虧損肝脾,以致濕熱下注。外臁屬足三陽易治,內臁屬三陰難痊。若初起發腫赤痛,屬濕毒所乘,人參敗毒散。若漫腫作痛,或不腫不痛,屬脾虛濕熱下注,補中益氣湯,或八珍湯加萆薢、銀花之類。若膿水淋瀝,體倦少食,內熱口乾,屬脾氣虛弱,補中益氣湯加白茯苓、酒炒白芍。
白話文:
馮魯瞻說:婦女兩腿生瘡,或者因為胎產調理失宜,損傷脾胃,或者因為憂思鬱怒,損傷肝脾,導致濕熱下注。外側大腿屬於足三陽,比較容易治療,內側大腿屬於三陰,比較難以治癒。如果剛開始發腫、發紅、疼痛,屬於濕毒所侵,可以使用人參敗毒散。如果腫脹疼痛,或者不腫不痛,屬於脾虛濕熱下注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,或者八珍湯加萆薢、銀花之類的藥物。如果膿水淋漓,身體倦怠,食慾不振,內熱口乾,屬於脾氣虛弱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白茯苓、酒炒白芍。
若午後發熱體倦,屬血虛,前湯加川芎、熟地,或六味地黃丸。若肢體畏寒,飲食少思,脾腎虛寒,十全大補湯、八味地黃丸。色赤屬熱毒易治,色黯屬虛寒難治。(《錦囊》)
白話文:
如果下午發熱、身體疲倦,屬於血虛,可以將前一個湯方加上川芎、熟地,或服用六味地黃丸。如果四肢畏寒、飲食減少、思考力減弱,屬於脾腎虛寒,可以服用十全大補湯、八味地黃丸。顏色偏紅屬於熱毒,容易治療;顏色偏暗屬於虛寒,難以治療。(《錦囊》)
周文採曰:夫臁瘡者,皆由腎臟虛寒,風邪毒氣外攻三里之旁,灌於陰交之側,風熱毒氣流注兩腳生瘡,腫爛疼痛臭穢,步履艱難。此瘡生於臁骨為重,以其骨上肉少皮薄,故難易愈也。(《集驗》)
白話文:
周文採說:生在臁上的瘡,都是由於腎臟虛寒,風邪毒氣從體外侵犯三里穴附近,灌注在陰交的旁邊,風熱毒氣流注到兩腳上,產生瘡,腫爛疼痛、臭穢難聞,行走困難。這種瘡生在臁骨上最為嚴重,因為臁骨上肌肉少、皮膚薄,所以難以治癒。(《集驗》)
申鬥垣曰:里臁是足厥陰肝經,外臁是足陽明胃經主之。(《啟玄》)
又曰:裙邊瘡是受裙邊風所致,不戒房事,故久久不瘥。
白話文:
申鬥垣說:內側的小腿部位屬於足厥陰肝經,外側的小腿部位則是由足陽明胃經所主管。
又提到:裙邊瘡是因為受到了裙邊風的影響而產生的,如果不節制房事,這種病就會長期不好。
又曰:腿臁生瘡,最忌房事,犯之則漸漸開張腐臭,故有傷守瘡之名,言其不守禁忌也。今人因其搔癢,遂疑瘡中惹指甲鋒,名之曰傷手瘡,實非也。
白話文:
《明醫集》中記載:有一位女性患有臁瘡,用盡各種藥物都無法治癒。每個月,瘡口上的新肉都會長滿,但突然之間,瘡口開始流血,三天後才漸漸停止,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不適。眾多醫生都不知如何診治。有一位醫生問她:「妳的月經有按時來嗎?」女士回答:「已經一年沒有來了。」醫生於是開了一帖引血歸經的藥方,讓她服用了一個月。同時,還在瘡口外敷生肌膏丹,最終治癒了瘡口。這是由於抑鬱損害了肝脾,導致經血錯亂,所以使用引血歸經的藥物,讓經血恢復正常,瘡口自然而然地癒合了。
又曰:裙邊瘡,即褲口風瘡。
又曰:褲口毒,生踝骨之上者是也。
《明醫集》云:一女子患臁瘡,百藥罔效,每月醫治新肉長滿,忽瘡中流血,三日漸止,別無他苦,眾醫不識,或一醫問曰:月經如期否?女曰:已一年不至矣。醫遂用引血歸經藥服之月餘,外以生肌膏丹收口而愈。此乃抑鬱損傷肝脾,錯經之證,所以引血歸經,歸故道而瘡自愈矣。
《心法》曰:外臁屬足三陽經,濕熱結聚而成,早治易於見效。內臁屬足三陰經,濕兼血分虛熱而成,且臁骨皮肉澆薄,難得見效,極其纏綿。(《金鑑》)
白話文:
《心法》中說:外側臁瘡屬於足三陽經,因濕熱凝結而形成,早期治療容易見效。內側臁瘡屬於足三陰經,因濕氣鬱積加上氣血虛弱而形成,而且臁瘡部位骨骼皮肉都很薄,因此難以見效,並且纏綿難愈。(《金鑑》)
蔣示吉曰:臁瘡紅者多熱,腫者多濕,癢者多風,痛者屬實,早寬而暮腫者屬氣虛下陷。初起者風熱濕毒為多,日久者下陷濕熱為勝。(《說約》)
白話文:
蔣示吉說:瘡癤呈紅色多屬熱證,腫脹多屬濕證,瘙癢多屬風證,疼痛多屬實證,早晨寬鬆而傍晚腫脹多屬氣虛下陷。瘡癤初起多因風熱濕毒所致,時間久了多以濕熱下陷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