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五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五 (5)

1. 小兒鶴膝門主論

馮魯瞻曰:小兒鶴膝如鶴之膝,又名鶴節。因稟受腎虛,血氣不充,以致肌肉瘦削,形如鶴膝,外色不變,膝內作痛,屈伸艱難。若焮赤壅腫而作膿者,為外因可治;若腫硬色白不作膿者,是屬本性難療。屬外因者,以荊防為主,佐以益氣養榮;屬本性者,以六味加鹿茸補其精血,仍須調補脾胃,以助生化之源。(《錦囊》)

白話文:

馮魯瞻說:小兒鶴膝就像鶴的膝蓋,又稱鶴節。由於稟賦腎虛,血氣不足,導致肌肉瘦削,形狀像鶴膝,外觀顏色不變,膝蓋內部疼痛,屈伸困難。如果發紅腫脹並化膿,則為外因可治;如果腫脹堅硬,顏色發白,不化膿,則屬於本性難治。屬於外因者,以荊防為主藥,佐以益氣養榮的藥物;屬於本性者,以六味地黃丸加鹿茸補其精血,仍須調補脾胃,以幫助生化之源。(《錦囊》)

2. 人面瘡門主論

陳實功曰:人面瘡,瘡象全似人面,眼鼻俱全,多生膝上,亦有臂上患者。據古書云:積冤所致,先須清心懺悔,改過自新,內服流氣飲,外用貝母為末敷之,乃聚眉閉口,次用生肌斂口,兼服調理藥。(《正宗》)

白話文:

陳實功說:人面瘡,瘡的樣子很像人的臉,眼睛、鼻子都具備,多生長在大腿上,也有生長在胳膊上的患者。據古書說:是積怨引起的,首先要清心懺悔,改正錯誤,內服「流氣飲」,外用貝母研末敷上,這樣會使瘡聚攏眉毛、閉合嘴巴,然後再用生肌斂口藥,同時服用調理身體的藥物。(《正宗》)

岐天師曰:人生人面瘡,有口鼻雙眼之全,與之肉且能食,豈非怪病乎!世人有以貝母末敷之,而即愁眉閉口,人以為冤家債主也,而余以為不然。蓋亦有祟憑焉,用輕雷丸其效甚捷。蓋雷丸最能去毒而逐邪,加入輕粉深入骨髓,邪將何隱,用茯苓不過去其水濕之氣耳。(《秘錄》)

白話文:

岐天師說:有人生出人面瘡,有完整的嘴巴、鼻子和眼睛,甚至還能吃東西,這不是怪病嗎?世人有人拿貝母末來敷人面瘡,它就會皺起眉頭、閉上嘴巴,人們認為這是冤家債主來了,但我卻不這麼認為。其實這是因為邪祟憑依造成的,用輕雷丸來治療非常有效。輕雷丸最能去除毒素,驅逐邪氣。再加入輕粉,可以深入骨髓,邪祟無處躲藏。再用茯苓來去除瘡中的水濕之氣。

又曰:如有人臂上忽生頭一個,眼耳口鼻俱全,且能呼人姓名,此乃債主索負之鬼,結成此奇病也。此證初起之時,必然臂痛發癢,以手搔之,漸漸長大,久則漸漸露形,大如茶盅,但無頭髮鬚眉而已。如用刀割之,立刻死亡不救,宜服解冤神丹,服後亦宜懺經唸佛為妙。

申鬥垣曰:此瘡似人而有口鼻眼,多生肘膝。一種活者能食,口眼能動;一種死者,口眼不能動。(《啟玄》)

白話文:

又說:如果有人手臂上突然長了一個頭,具有眼睛、耳朵、鼻子和嘴巴,而且會呼喚人的名字,這是債主討債鬼造成的一種奇怪疾病。這種疾病剛開始的時候,一定會手臂疼痛和發癢,用手抓的時候,漸漸變大,久了就會逐漸顯露形狀,變得像茶杯一樣大,只是沒有頭髮和眉毛而已。如果用刀割掉它,立刻就會死亡,無法挽救,應該服用「解冤神丹」,服用後念誦經文、唸佛也是很好的方法。

3. 人面瘡門主方

輕雷丸(岐天師)

輕粉,白茯苓(各一錢),雷丸(三錢)

研細,敷上即消。

解冤神丹(岐天師)

白話文:

滑石粉、白茯苓(各五公克),雷丸(十五公克)

人參(八兩),白朮(五兩),川貝母,白芥子,白茯苓,生甘草,青鹽(各三兩),半夏白礬(各二兩)

白話文:

人參(三百二十公克),白朮(二百公克),川貝母、白芥子、白茯苓、生甘草、青鹽(各一百二十公克),半夏和白礬(各八十公克)

共為末,米飲為丸。每早晚白湯各送下五錢,自然漸縮小而愈。病雖奇而方更神也。

治人面瘡痛甚者,精豬肉切片貼之。

又方,川貝母研末小蘆筒灌瘡口,數日愈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米湯調成丸子。每天早晚各服用五錢,用白湯送服,自然會逐漸縮小而痊癒。雖然病症奇特,但這個方子卻很神奇。

治療面部瘡瘍疼痛嚴重的,可以用精豬肉切片貼在患處。

另一個方法是用川貝母研成粉末,裝在小竹筒裡,灌入瘡口,幾天就能治癒。

治死人面瘡法(《啟玄》)。雖瘡有口眼,人面俱全,不能動,不能食,故名曰死人面瘡也。須俟人家有死人裝棺材煞釘時,斧頭敲釘一下,用手指將瘡按一下,男人患瘡用女人手按,女人患瘡用男人手按,按一下問患人一聲「瘡好了?」患人即答應一聲「好了,好了。」待敲釘聲止則止,即愈。

白話文:

治療死人面瘡的方法(出自《啟玄》)。雖然瘡口有嘴巴和眼睛,看起來就像人的面孔一樣,但它不能動,也不能吃東西,所以稱為死人面瘡。必須等到某戶人家裝棺材、打入棺釘時,趁木工拿起斧頭敲打棺釘的那一刻,用手指按壓瘡口,如果是男人患病,就請女人按壓,如果是女人患病,就請男人按壓。每按壓一下,就問患病的人一句「瘡好了嗎?」患病的人就回答一聲「好了,好了。」等到棺釘打完,聲音停止時,就停止按壓,瘡就會痊癒。

4. 骨槽疽門主論

申鬥垣曰:骨槽疽生於膝蓋上並腳跗上,腕痛如刀割,癢似蟲鑽,急用艾灸疽上三五壯,治同附骨疽。(《啟玄》)。

白話文:

申鬥垣說:骨槽疽生長在膝蓋上面和腳背上面,疼痛像刀割一樣,癢得像蟲子在鑽,趕緊用艾條灸患處三到五壯,與附骨疽的治療方法相同。(《啟玄》)。

5. 伏兔疽門主論

《心法》曰:伏兔疽乃胃經穴道,在膝蓋之上六寸正中,用力大如手掌一堆高肉處是也。患疽禁用針灸,如發寒熱交作,疼痛徹心,由胃火毒滯而成,潰後最難收斂。

白話文:

《心法》中記載:伏兔顬是胃經的穴位,在膝蓋以上六寸的正中間,使盡力氣捏起來像手掌那麼大一塊高肉的地方,就是伏兔顬。患有伏兔顬的病人禁止針或刺。如果發熱時同時感到寒冷,病痛會蔓延到心部, 由於胃火毒堆積而引起的,一旦破裂後很難治療。

6. 下石疽門主論

《心法》曰:下石疽生於膝間,毋論膝蓋及左右俱可生,堅硬如石,牽筋疼痛,腫如雞卵,皮色不變,並無焮熱,難消難潰難斂。但此證腫潰俱涼,若能涼化為熱,見諸善證者始吉,否則難痊。

白話文:

《醫宗金鑑.外科心法要訣》裡記載:下石疽就生長在膝蓋部位,無論是膝蓋頭還是左右側都有可能出現它。下石疽堅硬得如石頭一般,會讓肌肉筋絡牽動疼痛,腫到像雞蛋一樣,但皮膚顏色沒有變化,也沒有出現發熱的症狀。它的病勢很難消散,也很難潰爛,同時也不容易自動癒合。這種病症的腫脹和潰爛都屬涼性,若是能夠將它轉化為熱性,就能看見其他的好徵兆,預後也較為吉利。否則很難痊癒。

7. 腿膝緩疽門主論

王肯堂曰:緩疽其患熱緩慢,積日不潰,久乃赤紫黯色,皮肉俱壞,故名緩疽。是寒氣深伏腿膝骨間而成,治宜溫補。(《準繩》)

白話文:

王肯堂說:緩疽是患處炎熱緩慢,積日不化膿,日久後發為赤紫黯色,皮膚與肉一起壞死,所以叫做緩疽。這是寒氣深入到大腿與膝蓋骨之間所形成的,治療應以溫暖滋補為主。(《準繩》)

《心法》曰:緩疽由外寒深襲,血瘀凝滯而成。生於兩膝上,或生於兩膝傍,腫硬如饅,木痛日增,其色紫黯,積日不潰。證之情形與下石疽相似,惟多焮熱,腫久則腐爛肌肉皮膚,治與癰疽門法同。

白話文:

《心法》中記載的緩疽疽的病因是外寒深襲,血液瘀積凝滯而形成。這種病症多發於兩膝上或兩膝旁,腫塊堅硬如饅頭,疼痛逐日加劇。腫塊顏色紫黯,數日不潰。其症狀與下石疽類似,但緩疽更加焮熱,腫塊久而久之會腐爛肌肉皮膚。治療方法與治療瘡癰疽的方法相同。

8. 下𤷍𥱽門主論

申鬥垣曰:下𤷍𥱽又名膝彎癰,乃腎經感受寒濕,攻注膀胱,血凝氣滯,風寒不散,遂成此證。治當千金內托散加木通、車前子、何首烏、淡竹葉。(《啟玄》)

白話文:

申鬥垣說:下𤷍𥱽也叫膝彎癰,是腎經感受寒濕,攻注膀胱,血凝氣滯,風寒不散,最終形成此病。治療應採用千金內託散,加上木通、車前子、何首烏、淡竹葉。(《啟玄》)

9. 委中毒門主論

王肯堂曰:委中毒在膝後折紋,即膝後膕內約紋中,堅硬如石,微紅微腫,屬少陽膽經。由臟腑積熱流入膀胱,治之稍遲,則筋縮必成廢疾。(《準繩》)

申鬥垣曰:委中毒生於膝彎內,乃腎經氣血阻滯而成。(《啟玄》)

白話文:

王肯堂說:委中穴的中毒在膝蓋後面的折紋處,也就是膝蓋後面的膕骨內側的約紋中,堅硬如石,微紅微腫,屬於少陽膽經。由臟腑的積熱流入膀胱,治癒稍微遲緩,則筋縮一定會變成廢疾。(《準繩》)

《心法》曰:委中毒生委中穴。(穴在膝後膕中央約紋陷中即是。約紋者,折紋也,又名血郄穴,屬膀胱經,俗名腿凹。)經曰:膕中由膽經積熱流入膀胱,壅遏不行而成。木硬腫痛微紅,屈伸艱難,治宜速用活血化瘀,逐下惡血為效;緩則筋縮而成廢疾。諸書皆云:兼刺委中穴血出自消,然刺穴,必兼有腰痛不能轉移者,方可刺之,即出血亦不可過多,多則令人身撲,面色脫色。亦有焮痛色赤潰速者,由濕熱凝結所致故耳。

白話文:

《心法》說:委中穴中毒就會長腫瘤。(穴位在膝蓋後面的中央,小腿肌肉內側的凹陷中。折紋,就是橫紋,也稱為血郄穴,屬於膀胱經,俗稱腿凹。)經書上說:小腿後方由膽囊經積熱流入膀胱,積聚堵塞而形成。腫瘤堅硬腫痛,微紅,彎曲伸展都很困難;治療應盡快活血化瘀,排出惡血纔有效;行動緩慢的話,肌腱就會攣縮而成為廢疾。歷代醫書都說:同時刺委中穴,血就會自己消失;但若刺委中穴,必伴隨著腰痛不能轉動的症狀,才能刺穴,而且出血量不可過多,否則會讓人虛弱無力,面色蒼白。也有腫瘤疼痛發紅潰爛很快的,那是因為濕熱凝結所造成的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