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五 (1)

1. 腿膝部

自胯至腿膝彎止,一切癰疽、疔毒,皆匯於此部中,以便檢閱參治。

2. 骨痿瘡門主論

申鬥垣曰:骨痿瘡,乃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,其瘡生於兩胯,骨上漸大,筋骨俱痛,蔭開流水,水盡則死。如胯間相對生瘡者,十無一生,用大馬屁勃墊睡,莫令磨著,內服補中益氣湯。(《啟玄》)

白話文:

申鬥垣說:骨痿瘡,是因為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,這種瘡生長在兩胯,漸漸地在骨頭上變大,筋骨都疼痛,陰囊潰爛流膿,膿水流盡了人就死了。如果胯部相對的地方生瘡,十個人中沒有一個能活下來的。用大馬的屁股毛墊著睡,不要讓瘡口磨擦到,內服補中益氣湯。

3. 腿遊風門主論

王肯堂曰:腿遊風,腿股忽然赤腫,風熱相搏,屬足太陽經,宜砭去惡血。(《準繩》)

《心法》曰:腿遊風在兩腿,忽里忽外,忽上忽下不定,紅色形如堆云焮痛,由榮衛風熱相搏結滯而成。凡遇此證,先施砭石,砭去惡血,外貼牛肉片以拔風甚效。

白話文:

《心法》說:腿遊風在兩條腿上游移不定,忽而在此,忽而在彼,忽而往上,忽而往下,疼痛的位置不定。疼痛處發紅,狀似堆積的紅雲,伴有灼熱刺痛,是由榮氣、衛氣、風邪、熱氣相互搏擊、膠著所致。凡是遇到這種情況,首先採用砭石治療,用砭石去除淤血,然後在患處外貼一片牛肉片拔除風熱,效果很好。

4. 肚門癰門主論

《心法》曰:肚門癰生於大腿肚,屬足太陽膀胱經所主。

5. 上水魚門主論

《心法》曰:上水魚生委中折紋兩梢,腫如高埂,長若魚形,色紫作痛,由血熱遇外寒稽留,則血瘀凝結而成。外宜向腫埂上砭出惡血,用二黃散(即顛倒散)香油調敷,甚效。

白話文:

《心法》中說:腿彎的側面生長著像魚一樣的腫物,兩端彎曲如魚尾,腫脹像高高的土埂,長得像魚的形狀,顏色紫紅並疼痛,是由於血熱遇外寒稽留,淤血凝結而成的。治療方法是:用針刺破皮下腫處,放出惡血,用二黃散(即顛倒散)香油調敷,效果很好。

6. 黃鰍癰門主論

申鬥垣曰:黃鰍癰,生於大腿外側連臀處,有一條如鰍形,深陷窄長,或不見紅腫,堅硬如石,約長七八寸,大者為頭,小者為尾。鰍頭向上者防毒內攻小腹,難治;鰍頭向下,毒雖凶不傷命,名為順證。凡醫必尋其頭,用三稜針先針住鰍肚,次針鰍尾,再用小針針住鰍頭兩邊,當用艾灸三十壯,左右轉針,先起尾針,視鰍形不動,是鰍已死。如動再依前法灸之。

白話文:

申鬥垣說:黃鰍癰發於大腿外側,靠近臀部的地方,有一條像鰍魚的形狀,深陷細長,有時候沒有紅腫,堅硬如石,大約長七八寸,大頭小尾。如果鰍頭朝上,要小心毒氣會攻入小腹,難以治癒;如果鰍頭朝下,毒性雖烈也不會致命,稱為順證。醫生一定要找到它的頭,先用三稜針扎住鰍肚,再扎鰍尾,然後用小針扎住鰍頭兩邊,當用艾灸三十壯,左右轉動鍼灸,先起尾針,如果鰍形不動,說明鰍已死。如果它還在動,就照著前面的方法再灸一遍。

內服內托流氣飲,或真人活命飲,外以薑汁豬膽汁好醋同調,鐵箍散敷之。(《啟玄》)

白話文:

內服「內託流氣飲」或「真人活命飲」,外用薑汁、豬膽汁和好醋混合,鐵箍散敷上。

《心法》曰:黃鰍癰生小腿肚裡側硬腫,長有數寸,形如泥鰍,其色微紅,由肝脾二經濕熱凝結而成。如期潰出稠膿者吉,如潰流汙水敗漿者凶,治同癰疽。(《金鑑》)

白話文:

《心法》中記載:黃鰍癰生長在小腿肚的內側,腫塊堅硬,長度有幾寸,形狀像泥鰍,顏色微紅,是由肝脾兩條經絡的濕熱凝結而成的。如果按期潰爛出稠膿的,預後良好;如果潰爛流出汙水和敗壞的膿液的,預後不良。治療方法與癰疽相同。(《金鑑》)

王肯堂曰:腔陰疽,又名黃鰍癰。生足小肚內側,微紅微腫,堅硬如石,三四寸許,痛楚難禁,足太陰與足厥陰二經濕熱,又積憤所致。若過時潰出清水,虛火上升,嘔吐不食者,不治。(《準繩》)

白話文:

王肯堂說:腔陰疽,又名黃鰍癰。長在靠近腳踝的內側,微微發紅、腫脹,堅硬如石頭,約三四寸大小,疼痛難忍,是由足太陰和足厥陰兩條經絡的濕熱,加上積鬱的憤怒情緒所引起的。如果超過一定時間後潰爛流出清澈的水,虛火上升,嘔吐不吃東西的,無法治癒。(出自《準繩》)

7. 大腿癰門主論

陳遠公曰:有腿上忽腫一塊,其色如常不疼,人以為癰疽也,誰知氣虛之故乎!夫癰成於腫,未有腫而不變為癰者,予謂氣虛非癰,人誰識之。嗟乎!氣所以行血者也,氣行則血行,總有邪氣,斷難成腫,彼邪氣之盛,每成於氣血之衰,其腫為癰,每每作痛,色必變紅赤也。今即不疼,色又不變,是有腫之名,無腫之實,全是氣虛血無以養,非邪盛而氣不能鼓也。

白話文:

陳遠公說:有個人的腿上突然腫了一塊,但顏色如常而且不痛,人們都以為是癰疽,誰知道是氣虛引起的。癰瘡是由腫脹形成的,沒有腫脹就不會演變成癰瘡。我認為氣虛不是癰瘡,但很少人明白這個道理。唉!氣是推動血液運行的原因,氣運行則血液運行,即使有邪氣,也不至於形成腫脹。邪氣的盛行,往往是由於氣血衰弱引起的。這種腫脹是癰疽,往往會疼痛,而且顏色必定變紅發赤。現在這種情況既不疼痛,顏色也沒變,雖然看上去像腫脹,但實際上不是真正的腫脹,完全是因為氣虛血虛而無法滋養,不是邪氣盛行而氣血無法鼓動造成的。

治法補氣以扶正,不必化毒以祛邪,用補中益氣湯人參五錢,白朮一兩,生黃耆一兩,當歸五錢,柴胡一錢,升麻五分,陳皮一錢,生甘草二錢,半夏二錢,茯苓三錢。水煎服。十劑腫消,此方益氣聖藥,非消毒之劑,何以用之消腫耶?蓋真氣奪則虛,邪氣盛則實,真氣既虛,邪氣益盛,不用補氣,氣何以行,腫何以化耶!此方補氣即所以消腫也,況益以化痰去濕之品,故更易收功耳。(《冰鑑》)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是使用滋補氣血的方法來扶助正氣,不必使用解毒祛邪的藥物,服用補中益氣湯:人參五錢,白朮一兩,生黃耆一兩,當歸五錢,柴胡一錢,升麻五分,陳皮一錢,生甘草二錢,半夏二錢,茯苓三錢。用煎服。服用十劑,腫脹消除。這個方劑是滋補氣血的聖藥,並不是消毒的藥物,為什麼能夠消除腫脹呢?這是因為正氣被奪就會虛弱,邪氣盛就會強盛,正氣虛弱,邪氣就會更加盛行,不用滋補氣血的方法,氣血怎麼能夠運行,腫脹怎麼能夠消除呢?這個方劑滋補氣血也就是用來消除腫脹的,況且又添加了化痰祛濕的藥物,所以更容易收到療效。(《冰鑑》)

馮魯瞻曰:腿癰者,發於內側,屬肝脾二經,發於外側,屬膽胃二經。平陷堅硬者為氣虛,當用內補黃耆湯;勢焮腫痛者,當用內托柴胡湯,外用蒜灸。(《錦囊》)

白話文:

馮魯瞻說:腿上的癰,長在內側,屬於肝和脾兩條經絡,長在外側,屬於膽和胃兩條經絡。平坦下陷,堅硬不軟,是氣虛,治療應由內部補充氣,用黃耆湯。來勢洶洶,腫脹疼痛,應由內部祛除病邪,用柴胡湯,外部用大蒜灸治。

申鬥垣曰:陰包毒,在大腿內,是足厥陰肝經風熱之毒,宜黃耆柴胡湯,此湯治腿內近股癰疽,大有神功。(《啟玄》)

白話文:

申鬥垣說:陰包毒在人體的大腿內部,它是足厥陰肝經受到風熱侵襲所產生的毒證,應該用黃芪柴胡湯來治療。這個藥方治療大腿內部靠近大腿根部處生瘡流膿的症狀,非常有效。(出自《啟玄》)

竇漢卿曰:肫疽在腿內側,腫高而硬,俗言此疽堅硬無膿,殊不知內膿已成,一時不能透出皮膚,須用內托方潰,膿急宜針。

白話文:

竇漢卿說:肫疽長在腿的內側,腫脹很高並且堅硬,一般人認為這樣的疽堅硬沒有膿,殊不知膿已經形成了,只是暫時還不能穿透皮膚,需要用內託的方法來潰破,膿急的話就應該用針。

馮魯瞻曰:腿前廉為陽明,白芷、升麻為引;後廉太陽,羌活防風為引;外廉少陽,柴胡為引;內廉厥陰,青皮、吳萸為引;內前廉太陰,蒼朮、白芷為引。治無遺法矣。

白話文:

馮魯瞻說:大腿前外側是陽明經的循行區域,可用白芷、升麻作為引經藥。大腿後外側是太陽經的循行區域,可用羌活、防風作為引經藥。大腿外側是少陽經的循行區域,可用柴胡作為引經藥。大腿內側是厥陰經的循行區域,可用青皮、吳萸作為引經藥。大腿內前側是太陰經的循行區域,可用蒼朮、白芷作為引經藥。這樣治療腿部疾病的方法,可謂無所遺漏了。

8. 附骨疽門主論

陳實功曰:附骨疽,乃陰寒入骨之病,凡受者皆由體虛之人,夏秋露臥,寒濕內襲,或房欲之後,蓋覆單薄,寒氣乘虛入里。初起寒熱交作,狀似風邪,隨後臀腿筋骨作痛,不熱不紅,疼至徹骨,甚者曲伸不能轉側,日久陰變為陽,寒化為熱,熱甚則腐肉為膿,此疽已成也。

白話文:

陳實功說:附骨疽,是陰寒侵蝕骨骼的疾病,凡是患上此病的人,都是體虛之人,在夏秋季節露臥,寒濕之氣侵入體內,或者在房事之後,蓋的被子太薄,寒氣乘虛而入。初期會出現寒熱交作的症狀,狀似風邪,隨後臀部、大腿、筋骨疼痛,但不發熱、不發紅,疼痛至骨髓,嚴重的甚至不能轉動側身。時間久了,陰寒之氣轉化為陽熱之氣,寒氣化為熱氣,熱氣嚴重則腐肉化膿,這就是附骨疽形成的過程。

初起萬靈丹發汗散寒,通行經絡;次以大防風湯行經活血,滲濕補虛;如生於尻臀部位,漫腫作痛者,內托羌活湯;腿內近膝股漫腫木痛者,內托耆柴湯;腿外側者內托酒煎湯;虛者十全大補湯羌活、牛膝、防風防己;如已成欲作膿者,附子八珍湯;膿成脹痛者針之,切不可誤用損脾泄氣敗毒等藥。

白話文:

初期使用萬靈丹來發汗散寒,以利於經絡的通暢;接著改用大防風湯來通經活血,並去除濕氣、補虛;若是長在臀部的部位、腫脹疼痛,則內服羌活湯;若是長在腿內側靠近膝蓋的位置、腫脹疼痛麻木,則內服耆柴湯;若是長在腿的外側,則內服酒煎湯;如果是體虛的人,則服用十全大補湯,再添加羌活、牛膝、防風、防己;若是已經膿腫,就要使用附子八珍湯來治療;膿腫脹痛的話,可以用針刺治療,但千萬不可誤用損脾泄氣敗毒等藥物。

外忌寒涼敷搽,誤治必致冰凝氣血,內肉瘀腐,日久化為汙水敗膿,流而不禁,大腿漸漸腫如東瓜,上過胯腹,下連足底,牽連漫腫,皮色不紅,日久潰膿,色白腥穢,腫仍不消,痛仍不減,元氣日衰,身體縮小,唇舌乾焦,二便枯秘,飲食不進者,終為不吉。(《正宗》)

白話文:

外在應避免接觸寒涼的東西,如果誤用寒涼藥物治療,必定會導致氣血凝固,內裡的肌肉腐爛,日積月累就會變成污水膿液,不斷地流出;大腿逐漸腫脹得像冬瓜一樣,往上蔓延到腹部,往下到達腳底,牽連著腫脹蔓延,皮膚顏色不紅,時間久了就會潰爛化膿,膿液呈白色,散發出腥臭的味道,腫脹仍然不消退,疼痛仍然不減輕,元氣一天天衰弱,身體日漸消瘦,嘴脣和舌頭乾枯焦渴,大小便乾結不通暢,飲食也進不下去,最終會導致死亡。(《正宗》)

馮魯瞻曰:如環跳穴即胯眼,及腳跟徹痛不已,外皮如故,脈沉數或滑者,防生附骨疽。乃三陰經虛,寒濕流注,毒氣附著於骨而成。究竟有何毒氣,乃腎經陽和之氣不足,故腎部隧道骨縫之間,氣不宣行,陰血凝滯,內郁濕熱,為潰為膿,所以有久服八味丸,令人無骨疽之語,謂骨暖氣行血無壅滯,毒何生焉。(《錦囊》)

白話文:

馮魯瞻說:如果環跳穴也就是胯骨眼,以及腳跟都感到疼痛不止,外面皮膚沒有變化,脈搏沉數或者滑動的,要預防產生附骨疽。這是因為三陰經虛,寒濕流動,毒氣附著在骨頭上而形成。究竟是什麼毒氣呢?是腎經的陽氣不足,所以腎部隧道骨縫之間,氣血不流暢,陰血凝滯,內部鬱積濕熱,形成潰瘍和膿液,所以有長期服用八味丸,可以讓人不生附骨疽的說法,這是因為骨頭溫暖,氣血流動,沒有壅滯,毒氣又怎麼會產生呢?

又曰:凡一切附骨癰疽,皆起於腎,腎主骨,治宜溫補腎氣,骨得陽和則腫硬自能冰解矣。

李東垣曰:附骨疽者,以其毒氣深沉附著於骨也,此疾與賊風相類而不同,人能辨此,庶無誤焉。蓋附骨疽者,由秋夏露臥,為冷折之,風熱伏結,附骨成疽。賊風之候,由風邪之氣搏於骨節,故其痛深徹骨髓,遇寒則痛甚,附骨疽痛而不能轉側,初按之應骨,皮肉微急,洪洪如肥狀是也。

白話文:

李東垣說:附骨疽,是因為毒氣深沉附著於骨頭上而得名。這種疾病與賊風相似,但不同於賊風。人能辨別它們,就不會誤診了。附骨疽多是秋天夏天不注意防寒,受了風寒,風熱侵襲附於骨上而化膿成瘡。賊風是指風寒之氣搏擊骨節而引起的疾病,所以其疼痛深徹骨髓,遇寒則疼痛加劇。而附骨疽的疼痛是不能轉側的,起初按壓患處會引起骨頭疼痛,皮肉微微緊張,而且肥腫浮漲,像肥胖一樣。

其賊風,皮骨不甚熱,而索索惡寒,時復汗出,常欲熱熨痛處,即得少寬;其附骨疽,初時但痛無時,乍寒乍熱而無汗者,經久不消,極陰生陽,寒化為熱而潰也。賊風不治,久而變為攣曲偏枯,所以不同也。

白話文:

賊風病它皮、骨不甚熱,卻瑟瑟惡寒,有時會出汗,常常想用熱熨,疼痛可稍稍緩解。附骨疽的病,初期只有疼痛不分時辰,忽冷忽熱卻不出汗的,長時間不消,極陰生出了陽氣,寒氣化成熱氣而潰爛。賊風病如不及時診治,久後會變成攣曲偏枯,所以它不能與附骨疽的病相提並論。

竇漢卿曰:附骨疽,又名貼骨疽。初起用箸頭按患處,極痛是穴,以墨點定灸百壯為率,不拘壯數,總以艾壯爆起,乃其驗也,可不必多灸矣。大法初宜灸之,方可保命,若待膿成,然後火針刺之,百人之中,能生幾何?

白話文:

竇漢卿說:附骨疽,又名貼骨疽。一開始用筷子頭按患處,極痛的地方就是穴道,用墨點作為標記,灸百次為標準,沒有固定的壯數,只要灸到艾灸爆起來了,就達到效果了,不需要再灸了。大原則是初期就要灸,才能保住性命,如果等到膿形成了才用火針刺,一百個人之中,能夠活下來的有幾個?

又曰:骨疽之發,皆由血凝氣滯,徹骨痠疼,或房事過勞,或乘虛入水感風合寒,或風毒邪熱侵乎榮衛,或憂鬱傷於心、肝、膽、腎,或醇酒炙煿,是以腫痛,日久成膿。初起宜灸百壯,以骨熱為度,久則宜用銀針破之,血膿乃元氣盛易愈,白膿乃氣弱難愈。治法以獨活寄生湯,兼服十全大補湯倍加茅蒼朮、新昌白朮肉桂乾薑人參黃耆當歸為先鋒之要劑,治之無不愈者。

白話文:

同時醫典又記載:患上骨疽大多因為血液凝結以致氣血阻滯,導致骨頭疼痛難忍。可能由房事過度疲勞、在虛弱的情況下下水而感染風寒或是風毒邪熱入侵血液所致。有時也可能是因為憂鬱情緒,傷害了全身器官,又或者因為飲酒過度,導致身體出現腫痛的狀況,最後隨著時間推移,腫脹部位就會開始化膿。

在骨疽剛發作的時候,以施加艾灸的方式予以治療是最適合的,以骨頭表面感覺到溫熱為施灸的標準。如果病情已經持續很長時間了,則應該使用銀針來刺破腫脹的部位,讓血液和膿液流出來。如果膿液是白色的,那麼這表明病人的元氣不足,治療起來就會比較困難。

在治療骨疽時,通常會使用獨活寄生湯。在服用獨活寄生湯的同時,也可以服用十全大補湯,並適當增加蒼朮、白朮、肉桂、乾薑、人參、黃耆、當歸的用量,這些藥物能夠增強人體的元氣,對骨疽的治療有輔助作用。總括而言,使用這些治療方法,一般都能夠治癒骨疽。

外用肉桂、乾薑、白芷、防風、蒼朮烏藥、龜版酥炙、五倍子、陳小粉各等分,為末,加麝香少許和勻,老薑汁五合,醋三合,蔥半斤,蜜一兩,同搗取汁,火上熬滾,乘熱調藥搽患處四向,空中出毒氣,時用余汁煎熱潤之,以助藥力,少勞戒氣,絕欲除想,十旬方愈。

白話文:

將肉桂、乾薑、白芷、防風、蒼朮、烏藥、龜板酥炙、五倍子、陳小粉等藥材等份混合研磨成粉末,再加入少許麝香混合均勻。取老薑汁五勺、醋三勺、蔥半斤、蜂蜜一兩,一起搗碎取汁,在火上熬煮至沸騰,趁熱將藥粉調勻,塗抹在患處四周。將多餘的藥汁加熱後塗抹,以增強藥效。患者在治療期間應減少勞動、避免生氣、戒除色慾、去除雜念,堅持十個療程才能痊癒。

若病人不遵從醫師之訓,任一己之見,恣情傲物,憂慮萬端,不能制六氣七情之私,雖天醫院靈官,亦不能治,何況中醫乎!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不依照醫生的指示,任性胡為,放縱自己的慾望,擔憂曚的想法,不能控制六氣七情之私,即使是天醫院的靈官,也不能治癒,更何況是中醫呢!

胡公弼曰:貼骨癰,即附骨疽,生大腿外側骨上,高不見高,腫不見紅,痛深至骨者是也。(《青囊》)

陳實功曰:初起通用人參敗毒散木瓜、牛膝、蘇木紅花;虛者十全大補湯加羌活、防己、牛膝;已成欲作膿者,附子八珍湯;膿成針之,體實膿黃,十全大補湯;體弱膿清,保元大成湯

白話文:

陳實功說:早期(瘡瘍)通用人參敗毒散,再加入木瓜、牛膝、蘇木、紅花;體質虛弱者,使用十全大補湯,再加入羌活、防己、牛膝;已經化膿或快化膿者,使用附子八珍湯;膿瘡成形後,抽膿,體質實壯,膿液黃稠者,使用十全大補湯;體質虛弱,膿液清稀者,使用保元大成湯。

又曰:又有風濕相乘之證,初起寒熱交作,次傳腿腫作痛,其形光亮微紅,發熱腫痛,按之如泥不便起者,宜當歸拈痛湯

白話文:

還有風濕同時發作的症狀。初期是寒熱交替發作,接著是腿部腫脹疼痛。腿部腫脹的光滑微紅,發熱腫脹疼痛,按壓起來像泥巴一樣,活動不便的,適合使用當歸拈痛湯。

又曰:又有房欲傷寒受熱互變,氣血乖違,經脈橫解,受病日深,此等證候,皆由元氣不足中來,切不可誤用寒涼。

白話文:

胡公弼曾說:附骨疽,皮膚顏色不改變,熱度不高,微覺疼痛或癢,長久不潰爛且沒有膿血,是因為它發於骨髓。腎臟主導骨骼,腎經虛弱,寒邪容易侵入,寒邪一旦入侵,骨頭就會變寒冷而形成疽毒,緊緊附著在骨頭上,外表卻沒有明顯的症狀,這是因為疽毒的根源在於腎臟。應該使用八味丸,增加附子以溫暖腎氣,再以十全大補湯輔助治療,腎氣一旦溫暖,骨頭就不會寒冷,毒氣就會向外排出,如此一來,附骨疽就不會附著在骨頭上,病人也就能夠獲得生機。(《青囊》)

胡公弼曰:附骨疽,皮色不變,熱不高阜,微覺痛癢,經久不潰,又無膿血者,發於骨髓,腎主骨,腎經虛憊,寒邪易入,入則骨氣冷而患成疽毒,緊附骨而外無形證,是疽之根原起於腎也。宜用八味丸,多加附子以溫腎氣,更以十全大補湯助之,腎氣一溫,骨不寒而毒勢外出,則疽不附骨,病者自得生機矣。(《青囊》)

汪省之曰:附骨疽,乃流注之敗證也。如用涼藥,則內傷其脾,外冰其血,脾主肌肉,脾氣受傷,飲食必減,肌肉不生,血為脈絡,血既受冰,則血氣不旺而愈滯,宜用甘溫大理脾氣,脾氣一健則中州不寒,而生機暢達,肌肉自長,氣血自運行矣。(《理例》)

白話文:

汪省之說:附骨疽,是流注的敗證。如果使用寒涼藥物治療,就會損傷脾臟,使血液凝固。脾臟主肌肉,脾氣受損,飲食減少,肌肉就不能生長。血液在脈絡中運行,血液受到寒涼藥物的影響,就會導致血氣不旺,更加凝滯。應該使用溫熱藥物調理脾氣,脾氣健旺,中焦就不會寒冷,生機就能暢達,肌肉就能生長,氣血就能自行運行。

按:《準繩》等書咸云,傷寒汗後餘邪成流注,流注之壞證成附骨疽。夫汗後流注易愈,惟失治乃為壞證不能復生,似不能變成附骨疽。況附骨疽系調治可愈之證,若果數變之後,則壞而又壞矣,又豈能復有成功乎!是流注壞證變成附骨疽之說,存而不論可也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準繩》等醫書的說法,傷寒出汗後,餘邪會變成流注,流注的壞證會變成附骨疽。汗出後出現流注容易治癒,如果治療不當,流注就會變成壞證,無法再生,似乎不能變成附骨疽。而且,附骨疽是經治療可以治癒的疾病,如果經過多次變化後,壞證又壞,那麼怎麼可能再次成功治療呢?所以我認為,流注壞證變成附骨疽的說法,可以不予採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