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七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)

1. 卷七

2. 論初起腫瘍

澄曰:初起腫瘍者,乃癰疽惡毒,始發壅腫,七日之內,未成膿者,目曰腫瘍,施治之早,僅可內消十之六七,縱不能全消,亦可移深居淺,轉重就輕。但不可驟用寒涼敷藥,冰凝肌肉,更勿輕投苦寒丸劑,凝滯氣血,遏郁毒氣,便難消散。若已八九朝,內膿已成,治無消法,若勉強消之,不獨不能消散,反致氣血受虧,根腳散漫,內膿不能外泄,膿汁清稀。所以消腫瘍之法,貴乎早也。

白話文:

論初起腫瘍

初期腫脹,是癰疽惡毒的開始,剛開始腫脹,七天之內還沒化膿的,稱為腫瘍。治療得早,就能內部消退六七成,即使不能完全消退,也能使深層的腫脹轉移到淺層,減輕病情。但是不可以立即使用寒涼的敷藥,以免寒氣凝結肌肉,更不要輕易服用苦寒的丸藥,以免凝滯氣血,遏制毒氣,導致難以消散。如果已經八九天了,裡面已經化膿,就沒有辦法再消腫了。如果勉強消腫,不僅不能消散,反而會導致氣血受損,病根散漫,膿液無法排出,膿汁還會變得稀薄。所以治療腫瘍的方法,貴在早。

3. 論內消法

王肯堂曰:癰疽之證,發無定處,欲令內消於初起紅腫結聚之際,施行氣活血、解毒消腫之藥是也。當審淺深大小,經絡處所,形脈虛實。如發於腦、背、腰、項、臀、腨者,乃太陽經也,宜黃連、羌活。背連脅處,為近少陽,宜柴胡,並宜敗毒散、仙方活命飲。形實脈實者,宜漏蘆湯、內疏黃連湯、追毒丸疏利之。

氣虛者,參耆為主,血虛者,歸芎為主,佐以消毒之藥,隨分野以引經藥行至病所。六經分野,上有癰疽,其五經各隨本經標本寒溫,氣血多少,以行補瀉。惟少陽一經,雖曰氣多血少,而氣血皆不足也,治與氣虛血虛同法。凡栝蔞、射干、穿山甲、金銀花、夏枯草、蟾酥、連翹、地丁、鼠黏子、木鱉子之類,為內消之藥。

仙方活命飲、內消丸、柞木飲子、牛膠飲子、車轍散、返魂丹、消毒飲,為內消之方,眾皆知之。殊不知補瀉虛實,平治寒溫,使氣血各得其常,則可內消也。其外用紫葛湯淋洗,及用散塗膏貼者,亦使氣血和平,而腫消熱退也。

李東垣曰:夫癰疽丹腫之生,皆由陰陽不調,營衛凝澀,氣血不流之所生也。古人有言曰:陽滯於陰則生瘡,陰滯於陽則生疽。瘡疽之生,有內有外,內生於臟腑胸腹之中,外生於膚肉筋骨之表,發無定處。夫鬱滯之本,則因氣血不流,蒸氣不能外達,留滯而成內熱,瘡疽所生焉。

若初覺氣血鬱滯,皮肉結聚,腫而不潰時,可疏滌風熱,通利臟腑,一二行後,徐次用諸湯溻漬,即得內消矣。不然,則治之稍慢,毒熱不散,反攻其內,致令膿血之聚也。《內經》謂:治病必求於本。蓋瘡疽本乎中熱之鬱結不通也,其風邪寒氣所聚也,治之宜溫熱之劑和血令內消也。

辨之有法,須認風寒則腫硬色白,熱毒則焮腫色赤,以為異也。如有氣已結聚,不可用內消之法,宜用排膿托毒之藥,此皆先後之次也。

又曰:消者,滅也,滅其形證也。經曰:諸痛癢瘡瘍,皆屬心火。火者,離卦也。離者,外陽而內陰,內陰壅滯,必然外攻,治當內消,使絕其源而清其內,不令外發,故云內消。乃初起微覺之時,即以湯液丸散,內服外敷,疏其源,絕其毒,即時消散,如形證已成,不用此法也。

程山齡曰:內消者,腫毒初起,即用藥消散也。凡病癰疽、發背、對口、疔毒,其初起憎寒壯熱,有似傷寒,而痛偏著一處,飲食如常者,蓄積有膿也。當初起時,膿尚未成,不過氣血乖違,逆於肉理耳。外敷遠志膏,或金黃如意散、鐵箍散,或貼普救萬全膏;內服銀花甘草湯,或內消散,即時消散。

若系疔瘡,即宜刺破,或艾灸腫處,上搽蟾酥餅,貼以萬全膏,內服菊花甘草湯,隨即平伏。菊花連根帶葉,皆治疔瘡之聖藥也。其中亦有挾風寒而發者,又宜先用荊防散,或芎芷香蘇飲,冬月萬靈丹以散之。隨服銀花、菊花等藥,即可內消,務須及早下手,不可遲滯。(《十法》)

白話文:

論內消法

王肯堂認為,癰疽發病部位不定,若要在初期紅腫結聚時使其內消,就要使用活血化瘀、解毒消腫的藥物。需仔細辨別癰疽的深淺、大小、所在經絡及脈象虛實。如長在腦、背、腰、項、臀、大腿等處,屬於太陽經,宜用黃連、羌活;長在背部靠近脅肋處,接近少陽經,宜用柴胡,並可配合敗毒散、仙方活命飲。若癰疽形實脈實,則宜用漏蘆湯、內疏黃連湯、追毒丸等疏利之藥。

氣虛者,以人參、黃耆為主;血虛者,以當歸、川芎為主,再佐以消毒藥物,並根據經絡循行路線,用引經藥引導藥力到達病灶。六經各有其病理特點,癰疽發生在不同經絡,需根據經絡的寒熱虛實、氣血盛衰,進行補瀉。唯獨少陽經,雖然說氣多血少,但其實氣血皆不足,治療方法與氣虛血虛相同。栝樓、射干、穿山甲、金銀花、夏枯草、蟾酥、連翹、地丁、鼠黏子、木鱉子等,都是內消的藥物。

仙方活命飲、內消丸、柞木飲子、牛膠飲子、車轍散、返魂丹、消毒飲等,都是內消的方劑,眾所周知。但很多人不知道,關鍵在於根據虛實寒熱,調整補瀉,使氣血恢復正常,就能內消。外用紫葛湯清洗,或用藥散、膏藥外敷,也能使氣血平和,腫消熱退。

李東垣認為,癰疽丹腫的產生,都是由於陰陽失調,營衛不和,氣血運行不暢所致。古人說:「陽氣滯留在陰分則生瘡,陰氣滯留在陽分則生疽。」瘡疽的產生,有內有外,內者生於臟腑胸腹之中,外者生於皮膚肌肉筋骨表面,發病部位不定。鬱滯的根本原因,在於氣血運行不暢,蒸騰之氣不能外達,留滯而產生內熱,於是瘡疽就產生了。

如果剛開始感覺氣血鬱滯,皮肉腫脹聚合,腫而不潰時,可以疏散風熱,通利臟腑,經過一兩次治療後,再慢慢使用各種湯劑浸洗,就能內消。否則,治療稍慢,毒熱不散,反而會內攻,導致膿血聚集。《內經》說:治療疾病必須從根本入手。瘡疽的根本原因是內熱鬱結不通,以及風邪寒氣聚集,治療應使用溫熱和血的藥物使其內消。

辨別方法是有規律的,需認識到風寒則腫硬色白,熱毒則紅腫色赤,以此區分。如果氣血已結聚,就不能用內消的方法,應該使用排膿托毒的藥物,這都是治療的先後次序。

李東垣又說:「消」就是滅除,滅除其形體症狀。《內經》說:諸痛癢瘡瘍,都屬於心火。火,是離卦。離卦,外為陽而內為陰,內陰壅滯,必然外攻,治療應內消,從根本上解決問題,使其內清,不讓它外發,所以稱為內消。在疾病初期,就應該用湯劑、丸藥、散劑內服外敷,疏通病源,消除毒邪,使之立即消散。如果形體症狀已成,就不能用這種方法。

程山齡認為,內消是指腫毒初期,立即用藥消散。凡是患有癰疽、發背、對口瘡、疔毒等,初期憎寒壯熱,類似傷寒,但疼痛集中於一點,飲食如常者,是蓄膿的表現。初期膿尚未形成,只是氣血失調,逆於肌理而已。外敷遠志膏,或金黃如意散、鐵箍散,或貼普救萬全膏;內服銀花甘草湯,或內消散,即可立即消散。

如果是疔瘡,就應該刺破,或在腫處艾灸,上面塗抹蟾酥餅,貼上萬全膏,內服菊花甘草湯,就能很快平復。菊花連根帶葉,都是治療疔瘡的聖藥。其中也有一些夾雜風寒而發的,就應該先用荊防散,或芎芷香蘇飲,冬天用萬靈丹散之。再服用金銀花、菊花等藥,就能內消。一定要及早治療,不能拖延。(《十法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