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六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28)

1. 論瘡瘍未潰不宜概用敗毒之藥

夫瘡瘍之證,當察經之傳受,病之表裡,人之虛實,而攻補之。假如腫痛熱渴,大便秘結者,邪在內也,疏通之。腫焮作痛,寒熱頭痛者,邪在表也,發散之。焮腫痛甚者,邪在經絡也,和解之。微腫微痛,而不作膿者,氣血虛也,補托之。漫腫不痛,或不作膿,或膿成不潰者,氣血虛甚也,峻補之。

色黯而微腫痛,或膿成不出,或腐肉不潰者,陽氣虛寒也,溫補之。若泥其未潰,而概用敗毒,復損脾胃,不惟腫者不能成膿,而潰者亦難收斂,七惡之證蜂起,多致不救。丹溪云:腫瘍內外皆壅,宜以托裡表散為主。如欲用大黃,寧無孟浪之非,潰瘍內外皆虛,宜以托裡補接為主。

如欲用香散,未免虛虛之失,治者審之。

白話文:

瘡瘍的治療,必須仔細觀察邪氣的傳播路線、疾病的表裡關係、病人的虛實狀況,再決定是用攻法還是補法。例如,腫痛、口渴、便秘的,邪氣在裡,就要疏通它;腫脹疼痛、寒熱頭痛的,邪氣在表,就要發散它;腫脹疼痛很厲害的,邪氣在經絡,就要調和它;輕微腫脹疼痛,沒有化膿的,是氣血虛弱,就要補益它;腫脹但不痛,或者沒有化膿,或者化膿了但不潰破的,是氣血非常虛弱,就要大力補益它;顏色暗淡且輕微腫痛,或者化膿了卻流不出來,或者腐肉不潰爛的,是陽氣虛寒,就要溫補它。

如果瘡瘍還沒潰破,就盲目使用敗毒藥,反而會傷損脾胃,不僅腫脹的無法化膿,已經潰破的也很難收斂,各種不好的症狀都會出現,往往導致無法治療。朱丹溪說:腫瘍內外都阻塞不通,應該以疏通裡表、散邪為主。如果想要用大黃,務必謹慎小心;潰瘍內外都虛弱,應該以托裡補益為主。如果想要用芳香類的散劑,恐怕會犯了補虛的錯誤,治療的人要仔細考慮。

2. 論煎藥必得其法

凡煎藥必須擇親信誠謹老實之人,洗淨新藥罐,用新汲甜水為上,慢火煎熬,紗絹濾渣,取清汁服之。不可近燈火之下吃藥,過口之物,酸味過口,則藥味甘甜,甜物過口,則藥味轉苦。又不宜服冷藥,脾喜熱,冷則不能運行。患在上,不厭頻而少,少服則滋榮於上;患在下,不厭頓而多,多服則峻補於下。

病在頭面、頸項、臂膊者,先食而後藥;病在胸膈、心下、肚腹、膀膝者,先藥而後食;病在四肢者,陽中之陽,須服藥於旦;病在骨髓,陰中之陰,須服藥於夜。

白話文:

煎藥一定要找可靠、謹慎、誠實的人來煎。要用乾淨的新藥罐,最好用新汲取的甜水,小火慢煎,用紗布過濾藥渣,服用清澈的藥汁。服藥時不能靠近燈火。吃藥前後的飲食需要注意,吃酸的東西後吃藥,藥會變甜;吃甜的東西後吃藥,藥會變苦。也不要服用冷藥,因為脾臟喜溫,冷藥會影響脾的運作。

如果病在上半身,藥量宜少而頻;少量多次服用,可以更好地滋養上焦。如果病在下半身,藥量宜多而少次;大量少次服用,可以更好地溫補下焦。

如果病在頭面、頸項、手臂,應先吃飯後服藥;如果病在胸膈、心窩、腹部、膀胱、膝蓋,應先服藥後吃飯;如果病在四肢(陽中之陽),應在早晨服用藥物;如果病在骨髓(陰中之陰),應在晚上服用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