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六 (2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27)

1. 論瘡瘍用香散藥

伍氏曰:氣血聞香則行,聞臭則逆,大抵瘡瘍多因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,故郁聚為膿,得香散藥則氣流行,故當多服五香連翹湯、萬金散、清心內固金粉散。凡瘡本腥穢,又聞臭觸,則愈甚者,若毒氣入胃,則為咳逆,古人用此,可謂有理。且如飲食調令香美,則益脾土,養真元,保其無虞矣。

澄曰:脾喜馨香,藥品香燥,固能行氣散郁。若真陰不足,虛火上炎,素多痰火之人,又所當禁。

又曰:潰後瘡瘍生肌藥中,務須少加冰麝,蓋冰麝香竄,多用則走泄真氣,反令瘡口難斂。

又曰:潰後忌房內焚燒安息、沉香,燒則瘡口燥癢。

又曰:潰後忌佩香囊、離宮錠等物,不獨耗散真氣,且恐引動相火遺泄。

白話文:

伍氏認為,氣血聞到香味就會運行順暢,聞到臭味則會逆行。大多數瘡瘍都是因為營氣運行不順,逆行於肌肉組織,所以鬱積成膿。使用芳香的散劑,可以使氣血流通,因此應該多服用五香連翹湯、萬金散、清心內固金粉散等藥方。凡是瘡瘍原本就腥臭,又聞到臭味或受到刺激,病情就會加重。如果毒氣入胃,還會引起咳嗽嘔逆,古人使用這些藥方,是有道理的。而且,像飲食調配得香美可口,就能益脾健胃,滋養元氣,預防疾病。

澄氏認為,脾臟喜歡馨香之物,藥物中的香燥之品,確實可以行氣散瘀。但是,如果真陰不足,虛火上炎,或者素體痰火較多的人,就應該禁忌使用。

此外,潰爛後的瘡瘍,在生肌藥中,務必少量添加冰片和麝香。因為冰片和麝香走竄性很強,用量過多會耗散真氣,反而使瘡口難以癒合。

潰爛後,忌諱在房內焚燒安息香、沉香等香料,焚燒會使瘡口乾燥瘙癢。

潰爛後,忌諱佩戴香囊、離宮錠等物品,不僅會耗散真氣,而且可能引動相火而導致遺精。

2. 論瘡瘍泥用止痛藥

薛立齋曰:夫瘡瘍之作,由六淫七情所傷而痛也。因氣血凝滯所致,假如熱毒在內,便秘而作痛者,內疏黃連湯導之。熱毒熾盛,焮腫而作痛者,黃連解毒散治之。不應,仙方活命飲解之。瘀血凝滯而作痛者,乳香定痛散和之。作膿而痛者,托裡消毒散排之。膿脹而痛者,針之。

膿潰而痛者,補之。若因氣虛而痛,四君加歸、耆。血虛而痛,四物加參、耆。腎虛而痛,六味地黃丸。口乾作渴,小便頻數者,加減八味丸,此皆止痛之法也。丹溪云:膿出而反痛,此為虛也,宜補之。穢氣所觸者,和解之,風寒所逼者,溫散之,若泥用乳沒,斯執方矣。

李東垣曰:夫瘡疽之證候不同,寒熱虛實皆能為痛,止痛之法,殊非一端,世人皆謂乳沒珍寶之藥可住疼痛,殊不知臨病制宜,自有方法。蓋熱毒之痛者以寒涼之劑折其熱,則痛自止也。寒邪之痛者,以溫熱之藥,熨其寒,則痛自除矣。

因風而有痛者,除其風,因濕而痛者導其濕,燥而痛者潤之,塞而痛者通之,虛而痛者補之,實而痛者瀉之,因膿鬱而閉者開之,惡肉浸潰者引之,陰陽不和者調之,經絡秘澀者利之。臨機應變,方為上醫,不可執方而無權也。(《十書》)

白話文:

薛立齋認為:瘡瘍的產生,是因為外邪(六淫)和內傷(七情)損傷導致疼痛,主要是氣血凝滯所引起。如果內有熱毒,便秘而疼痛,則服用黃連湯來疏導;熱毒很盛,紅腫疼痛,則用黃連解毒散治療;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見效,就用仙方活命飲;若因瘀血凝滯而疼痛,則用乳香定痛散;化膿而疼痛,則用托裡消毒散排出膿液;膿腫疼痛,則用針刺;膿液潰出而疼痛,則要補益身體。如果因為氣虛而疼痛,則服用四君子湯加當歸、黃耆;血虛而疼痛,則服用四物湯加人參、黃耆;腎虛而疼痛,則服用六味地黃丸;口乾舌燥,小便頻繁,則服用加減八味丸。這些都是止痛的方法。

朱丹溪說:膿液排出後反而疼痛,這是因為身體虛弱,應該補益。若因污穢之氣觸犯而疼痛,則應調和解表;若因風寒侵襲而疼痛,則應溫散寒邪。如果只拘泥於使用乳沒藥,那就是死守方劑了。

李東垣認為:瘡瘍疽的症狀不同,寒熱虛實都能導致疼痛,止痛的方法並非只有一種。世人普遍認為乳沒是珍貴的止痛藥,卻不知道臨證用藥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。熱毒引起的疼痛,要用寒涼的藥物來降低熱度,疼痛自然就會減輕;寒邪引起的疼痛,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溫暖驅寒,疼痛自然就會消除。

因風而痛,則去除風邪;因濕而痛,則疏導濕邪;因燥而痛,則滋潤;因阻塞而痛,則通利;因虛而痛,則補益;因實而痛,則瀉下;因膿液鬱積阻塞而痛,則使其排出;惡肉浸蝕潰爛,則引導其排出;陰陽失調而痛,則調和陰陽;經絡不通而痛,則使其通暢。臨證治療要靈活應變,才是上等的醫生,不能死守方劑而不知變通。(出自《十書》)

3. 論瘡瘍輕投十宣散等劑

今人有瘡瘍,不審元氣虛實,病之表裡,病者多喜內消,而醫者即用十宣散及敗毒飲、流氣飲之類。殊不知十宣散雖有參耆,然防風、白芷、厚朴、桔梗皆足以耗氣,況不分經絡時令,氣血多少,而概用之乎?敗毒散乃發表之藥,果有表證,亦止宜一二服,多則元氣反損,其毒愈盛,雖有人參,莫能補也。

況非表證而用之乎?流氣飲乃耗血之劑,果氣結膈滿,亦止宜二三服,多則血氣愈傷,夫血氣凝滯,多由營衛氣弱,不能運行,豈可復用流氣飲以益其虛,況諸經氣血多寡不同,而流氣飲通行十二經,則諸經皆為所損,反為敗證,雖有耆歸,亦難倚仗,若服之過度,則氣虛血耗,何以成膿,苟不察其由,而泛投克伐之劑,能無危乎!此三方者,其不可輕用亦明矣。

河間云:凡瘡止於一經,或兼二經者,止當求責其經,不可干擾余經也。

白話文:

現在有些人患了瘡瘍,不仔細辨別元氣虛實、疾病的表裡,病人多喜歡內服藥物消腫,醫生就常用十宣散、敗毒飲、流氣飲等藥方。卻不知道,十宣散雖然含有黨參、黃耆,但防風、白芷、厚朴、桔梗等藥物都容易耗傷元氣,何況不分經絡、季節、氣血盛衰,就一概使用呢?敗毒散是發表解毒的藥物,如果確實有表證,也只適合服用一兩劑,服用太多反而會損傷元氣,毒邪更盛,即使有參藥也無法補救。

況且如果不是表證就使用它呢?流氣飲是耗傷血液的藥物,如果真的氣血凝滯,胸膈滿悶,也只適合服用二三劑,服用太多則會更加損傷氣血。氣血凝滯,大多是因為營衛氣虛弱,不能正常運轉,怎麼還能再用流氣飲來加重虛弱呢?何況各個經絡的氣血多少不同,而流氣飲通行十二經,就會損傷所有經絡,反而變成敗壞的症狀,即使有黃耆、當歸,也難以依靠。如果服用過度,就會氣虛血耗,怎麼能使膿瘍成熟?如果不仔細觀察病因,而盲目使用攻伐的藥物,怎麼能沒有危險呢?這三種藥方,都不能輕易使用,這點已經很清楚了。

河間先生說:凡是瘡瘍只侷限於一條經絡,或兼及兩條經絡,就應該針對這些經絡治療,不能干擾其他的經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