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六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20)

1. 論瘡瘍欲嘔作嘔呃逆

薛立齋曰:熱毒內攻而嘔者寡,脾胃虛寒而嘔者多,當脈證辨之。

楊氏曰:鼻衄初愈,不曾表汗,毒在經絡,則背發大疽,自肩下連腰脅,腫硬如石,其色紫黑,以涼藥投之,終夜大嘔,連進內托散嘔止。

李東垣曰:嘔吐無時,手足厥冷,臟腑之虛也。

婁全善治一男子腫瘍,嘔,諸藥不止,用獨參湯一服,嘔即止。

薛立齋曰:喜熱惡寒而嘔者,宜溫養胃氣;喜寒惡熱而嘔者,宜降火。

南院使戴元禮曰:如噁心者,無聲無物,欲吐不吐,欲嘔不嘔,雖曰噁心,實非心經之病,皆在胃口,止宜用生薑,蓋能開胃豁痰也。

張景岳曰:予嘗飲食少思,吞酸噯腐,諸藥不應,惟服理中湯,及附子理中丸有效。蓋此證,皆因中氣虛寒,不能運化鬱滯所致,故用溫補之劑,使中氣溫和,自無此證矣。

胡公弼曰:若氣血兩虛發嘔,而舌尖乾燥者,必死。

蔣示吉曰:脾胃將傾,則飲食作嘔,宜六君子湯加木香、砂仁,不應加附子(《說約》)

經曰:諸吐嘔酸水,及水液渾濁者,皆屬熱,諸嘔吐涎,澄澈清冷者,皆屬寒。如天寒則水清,天熱則水濁之義。又有胃熱胃寒之分,辨之以口渴與不渴耳。

白話文:

薛立齋說:因為熱毒侵犯內臟而嘔吐的情況比較少,大多是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,應該仔細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判斷。

楊氏說:鼻子出血剛好,沒有發汗解表,毒素還留在經絡裡,就會在背部生出很大的癰疽,從肩膀下一直延伸到腰部和脅肋,腫硬像石頭一樣,顏色呈紫黑色。如果用寒涼的藥物治療,就會整夜嘔吐不止,後來服用內托散才止住嘔吐。

李東垣說:嘔吐沒有固定的時間,而且手腳冰涼,這是臟腑虛弱的表現。

婁全善治療一個男子患腫瘤,並出現嘔吐,各種藥物都無法止住,後來用獨參湯一服,嘔吐就停止了。

薛立齋說:喜歡溫暖、怕寒冷而嘔吐的,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來調養胃氣;喜歡寒涼、怕熱而嘔吐的,應該用降火的方法來治療。

南院使戴元禮說:像噁心想吐,但沒有聲音,也沒有東西吐出來,感覺想吐又吐不出來的情況,雖然叫噁心,實際上不是心經的病,都是胃的問題,只需要用生薑來治療,因為生薑能夠開胃、化痰。

張景岳說:我曾經食慾不振,吞酸、噯氣腐臭,各種藥物都沒效果,只有服用理中湯和附子理中丸才有效。這種情況都是因為中氣虛寒,不能運化食物積滯所導致的,所以用溫補的藥物,使中氣溫和,自然就不會有這些症狀了。

胡公弼說:如果氣血兩虛引起嘔吐,而且舌尖乾燥的,必定會死亡。

蔣示吉說:脾胃快要衰敗時,就會因為飲食而嘔吐,應該用六君子湯加上木香、砂仁來治療,如果沒有效果,就再加上附子。(出自《說約》)

醫書上說:各種嘔吐酸水,以及吐出來的水液混濁的,都是屬於熱證;各種嘔吐清稀的涎液,澄澈清冷的,都是屬於寒證。就像天氣冷水就清澈,天氣熱水就渾濁一樣。另外還有胃熱和胃寒的區別,可以通過口渴與不口渴來判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