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六 (15)
卷六 (15)
1. 論瘡瘍發熱惡寒煩躁頭痛
戴院使曰:未潰之際,憎寒壯熱,狂言妄語,如見鬼神,膿去已多,而大熱不休者,似為難治。蓋毒之得膿,猶傷寒表證之得汗,汗已而反大熱,則為壞傷寒矣。又云:患癰毒人,膿血已潰,所去過多,津液枯竭,多病於渴,縱有發熱躁擾等證,不可妄治。宜用益榮生津之劑,若大熱不止者,難治。
李東垣曰:癰疽發熱惡熱,大渴不止,煩躁肌熱,不欲近衣,脈洪大,按之無力,或目痛鼻乾者,非白虎湯證也。此血虛發躁,宜當歸補血湯主之。
張景岳曰:用手摸熱,有三法:以輕手捫之則熱,重按之則不熱,是熱在皮毛血脈也;重按之至筋骨之分,則熱蒸手極甚,輕手則不熱,是邪在筋骨之間也;不輕不重按之而熱,是熱在筋骨之上,皮毛血脈之下,乃熱在肌肉也。
張仲景曰:脈虛則血虛,血虛生寒,陽氣不足也。
又曰:寸口脈微,為陽不足,陰氣上入陽中,則灑淅惡寒;尺脈弱,為陰不足,陽氣下陷入陰中,則發熱也。
又曰: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。陽盛則外熱,陰盛則內寒。
又曰: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。(此言表邪之實也。)又曰: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。(此言陽氣之虛也。)又曰:發熱惡寒者,發於陽也;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又曰:極寒反汗出,身必冷如冰。(此與經旨義相上下。)
經曰:陰勝則陽病,陽勝則陰病,陽勝則熱,陰勝則寒。
張仲景曰:寒邪在表者,必身熱無汗,以邪閉皮毛也。
又曰:寒邪客於經絡,必身體疼痛,或拘急而酸者,以邪氣亂營氣,血脈不利也。
又曰:寒邪在表而頭痛者,有四經焉,足太陽經脈最長,挾於頭頂,其痛居多,足陽明脈上至頭維,足少陽脈上行兩角,三陰經無頭痛,三陰至頸而還,何得頭痛?厥陰脈與督脈上會於巔頂,都攝諸陽,故有頭痛也。惟太陰少陰,皆無頭痛之證,然厥陰頭痛,亦不常見,必嘔吐涎沫,內無熱證,乃直中也,當溫之。
又曰:寒邪在表,多惡寒者,蓋傷於此者必惡此,所謂傷食惡食,傷寒惡寒也。
又曰:太陽經脈起自內眥,上頂巔,下項挾脊行腰膕,故邪在太陽者,必惡寒發熱,而兼頭項痛,腰脊強,或膝臑痠痛也。
又曰:陽明經脈起目下,循面鼻,行胸腹,故邪在陽明者,必發熱微惡寒,而兼目痛、鼻乾、不眠也。
又曰:少陽為半表半裡之經,其脈繞耳前後,由肩井下協肋,故邪在少陽者,必發熱而兼耳聾脅痛,口苦而嘔,或往來寒熱也。
又曰:身雖微熱,而濈濈汗出不止,及無身體痠痛拘急,而脈不緊數者,此熱非在表也。
又曰:證似外感,不惡寒,反惡熱,而絕無表證者,此熱盛於內也。
又曰:表實者,或為發熱,或為身痛,或為惡熱掀衣,或為惡寒鼓慄;寒束於表者無汗,火盛於表者有瘍;走注而紅痛者,知營衛之有熱,拘急而痠痛者,知經絡之有寒。
白話文:
論瘡瘍發熱、怕冷、煩躁、頭痛
戴院使說:在瘡瘍還沒潰爛的時候,如果出現非常怕冷、高燒、胡言亂語、好像看到鬼神一樣的症狀,等到膿液排出很多之後,高燒還是不退,這種情況就比較難治。因為毒氣變成膿液,就好像傷寒表證發汗一樣,如果發汗之後反而更發高燒,那就是傷寒病情惡化了。又說:患有癰毒的人,膿血已經潰破,流出過多,導致體內津液枯竭,通常會感到口渴,即使有發燒、煩躁等症狀,也不可以亂治療,應該用滋養陰液、生津的藥物。如果高燒持續不退,就比較難治了。
李東垣說:癰疽發熱怕熱,口渴不止,煩躁不安,身體發熱,不想穿衣服,脈象洪大,但是按下去卻沒力,或者眼睛痛、鼻子乾燥,這不是白虎湯的適應症。這種情況是血虛導致的煩躁,應該使用當歸補血湯來治療。
張景岳說:用手摸熱,有三種方法:輕輕摸上去覺得熱,用力按下去反而不熱,這是熱在皮膚、毛孔、血管裡;用力按到筋骨的位置,反而覺得很燙手,輕輕摸又覺得不熱,這是邪氣在筋骨之間;不輕不重地按下去覺得熱,這是熱在筋骨之上、皮膚毛孔血管之下,也就是熱在肌肉裡。
張仲景說:脈象虛弱,就是血虛,血虛就會產生寒,這是陽氣不足的表現。
又說:寸脈微弱,是陽氣不足,陰氣向上侵入陽氣之中,就會感到怕冷發抖;尺脈虛弱,是陰氣不足,陽氣向下陷入陰氣之中,就會發熱。
又說:陽氣虛弱就會怕冷,陰氣虛弱就會內熱。陽氣旺盛就會發熱,陰氣旺盛就會內寒。
又說:陽氣有餘就會發熱且不出汗。(這是指表邪的實證。)又說:陰氣有餘就會多汗且身體發冷。(這是指陽氣虛弱。)又說:發熱又怕冷,是病在陽經;沒有發熱只有怕冷,是病在陰經。又說:極度寒冷反而出汗,身體一定會像冰一樣冷。(這與經典的道理相符合。)
經典說:陰氣勝過陽氣就會導致陽氣生病,陽氣勝過陰氣就會導致陰氣生病。陽氣勝過陰氣就會發熱,陰氣勝過陽氣就會發冷。
張仲景說:寒邪在表,一定會發熱卻不出汗,這是因為邪氣閉塞了皮膚毛孔。
又說:寒邪侵入經絡,一定會身體疼痛,或者出現拘攣、酸痛的感覺,這是因為邪氣擾亂了營氣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。
又說:寒邪在表引起的頭痛,與四條經脈有關,足太陽經脈最長,經過頭頂,所以這種頭痛比較常見;足陽明經脈上行到頭維穴;足少陽經脈上行到頭的兩側;三陰經不會引起頭痛,因為三陰經脈只到頸部就返回了,怎麼會導致頭痛呢?厥陰經脈和督脈在頭頂會合,統管所有陽氣,所以會引起頭痛。只有太陰和少陰經不會引起頭痛,但是厥陰經脈引起的頭痛也不常見,通常會伴隨嘔吐、流口水,體內沒有熱證,屬於直接中寒,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。
又說:寒邪在表,通常會怕冷,因為受到寒邪侵襲,所以會害怕寒冷,就像吃壞了東西會害怕這種食物一樣,受到寒邪侵襲就會害怕寒冷。
又說:太陽經脈起於眼內角,上行到頭頂,向下經過後頸,沿著脊椎到腰部,再到膝蓋後方,所以邪氣在太陽經脈,一定會怕冷發熱,同時伴有頭痛、後頸僵硬、腰背強直,或者膝蓋和腿肚子酸痛。
又說:陽明經脈起於眼下,沿著臉部、鼻子,經過胸腹部,所以邪氣在陽明經脈,一定會發熱,微微怕冷,同時伴有眼睛痛、鼻子乾燥、失眠。
又說:少陽經脈屬於半表半裡的經脈,它的循行經過耳朵前後,從肩膀下方經過脅肋,所以邪氣在少陽經脈,一定會發熱,同時伴有耳聾、脅肋疼痛、口苦、想吐,或者出現時冷時熱的症狀。
又說:身體雖然微微發熱,但是一直不斷地出汗,並且沒有身體痠痛、拘攣的感覺,脈象也不是緊而快的,這種熱不是在表面的。
又說:症狀看起來像是外感,但是不覺得怕冷,反而怕熱,並且沒有任何表證,這種情況是體內熱盛。
又說:表證屬於實證的,可能會發熱,或者身體疼痛,或者怕熱而掀開衣服,或者怕冷而發抖;寒邪束縛在表,就會不出汗;火熱在表,就會生瘡瘍;如果出現遊走性紅腫疼痛,就表示營衛之氣有熱;如果出現拘攣、酸痛,就表示經絡中有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