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三 (8)
卷二十三 (8)
1. 寒火瘡門主論
王肯堂曰:寒火瘡生肛門外,潰爛如破,時流脂水,每晚發寒,繼如火燎,多癢少痛是也。(《準繩》)
澄曰:曾見江西班糧艘周姓患此,每晚必用礬末摻之,方能定癢安睡,想風濕相乘,濕邪化蟲使然也。
白話文:
王肯堂說:寒火瘡這種病是長在肛門外面的,潰爛就像破洞一樣,會不時流出黏液,每到晚上就會感到寒冷,接著又像火燒一樣灼熱,主要症狀是癢多於痛。《(準繩)》這樣記載。
張澄說:我曾經看過江西運糧船上的周姓船員得過這種病,他每天晚上都必須用明礬粉敷在患處,才能止癢安穩入睡,我認為這應該是風濕互相影響,濕邪造成蟲害所引起的。
2. 脫肛門主論
林氏曰:或問方書云:脫肛有氣虛者,有血虛者,有血熱或火盛者,人患此四者甚多,何遂至於脫肛也?答曰:肛乃大腸之盡處,凡有形之糟粕從此而出,為人一身之門戶,虛滑則滯下不收,枯燥則堅澀而難於轉出,皆足以致病,而必責之於一氣。
蓋凡有形之物,全賴無形之元氣以轉運出入,且肺與大腸為表裡,而肺正統一身之元氣,故人之登圊,亦由元氣為之傳導,使大腸有形之糟粕,得以傳導而出,出已則清升之氣復自下而上達於臟腑腠理四肢,是為常度。若脾肺久虛,氣血虧損,則統運轉輸之機不利,全藉勉力努送而出。
久久氣滯,則肛門因之脫下矣。其次有病久氣虛,氣陷而自脫者;亦有氣虛不能傳導,而血隨因之枯澀,於是努力掙脫者;有陽明燥火亢極而熱結便燥難出,因用力強掙,火性下迫肛門脫出者;有老年血燥,或產後血虛,液燥結滯難下,氣弱無力以送,勉強掙脫者。有久瀉或久痢,氣血兩虛,濕熱下陷於大腸,因而滑脫者;有小兒亦因瀉痢氣虛,濕火下迫而脫者,總由氣血不和,失其轉輸傳導出入升降之常度,則有是證。自在醫者參其脈證,體其虛實以治之。
(《活人錄彙編》)
又曰:久病虛陷自脫者,脈必虛微無力,以補氣升提為主;氣虛血竭,努力掙脫者,脈必澀弱而虛數,當以益氣之中,加補血潤燥升清之劑;大腸實火燥結,肛門腫痛而下迫者,其脈洪大而數,或沉實有力,以清火解毒之中,佐以升提;老年產後,總由氣虛血少,脈必澀數無力,當以滋補升提;久瀉久痢,無論大小脈,必虛微沉弱,雖主補益升提;倘余病未清,則清補相兼。(《活人錄彙編》)
《醫論選要》曰:脫肛治法,內宜溫胃厚腸,收斂解毒之劑,外宜溫湯頻洗令和軟,然後摩挲而入,則自愈矣。
馮魯瞻曰:夫肺與大腸為表裡,肛者大腸之門也,肺實則溫,溫則內氣充而有所蓄。虛則寒,寒則內氣餒而不能收。是以腸頭出露矣。多得於久痢不止,裡急後重,努力肛開,外風所吹而致者;或伏暑暴注洞瀉,腸頭不禁者;或稟賦怯弱,易於感冷,啼叫努氣,大腸虛脫者。
蓋瀉痢未有不因風、暑、濕、熱傷脾,脾虛則肺氣即弱,大腸亦虛,土為金母,母虛不能生金,是以少被風冷,則腸頭即為虛脫。治宜補脾溫胃,使金受母之益而上升,次投固腸之劑。外用熏摻等方,若久出而堅者,先以溫暖藥湯澆軟,漸漸納入。
又曰:肛門為大腸之使,大腸受熱受寒,皆能脫肛。且大腸者傳導之官,腎者作強之官,酒色過度,則腎虛而盜泄母氣,肺因以虛,大腸氣無所主,故令脫肛。小兒血氣未壯,老人血氣已衰,皆有此證。
按丹溪所論,脫肛因氣虛血虛者固多,亦有因氣熱血熱者,宜兼脈候詳察。氣虛者補氣,參、耆、朮、草、制升麻之類;血虛者四物湯;血熱者涼血,四物湯加炒柏;氣熱者條芩、升麻之類,並宜升提。
白話文:
林氏說:有人問,醫書上說,脫肛有氣虛、血虛、血熱或火盛這四種原因,很多人都患上這些問題,怎麼會導致脫肛呢?我回答說,肛門是大腸的末端,所有有形的廢物都從這裡排出,是人體的一個重要門戶。如果肛門虛弱滑脫,就會導致排泄不暢而難以收斂;如果肛門乾枯燥澀,就會難以順利排出,這些都可能導致疾病,但歸根結底都跟「氣」有關。
所有有形的物質,都要依靠無形的元氣來運轉和排出。而且肺與大腸互為表裡,肺主管全身的元氣,所以人排便,也是依靠元氣來傳導,使大腸裡的有形廢物得以排出。排出之後,清氣又會從下往上回到臟腑、肌肉和四肢,這是正常的規律。如果脾肺長期虛弱,氣血虧損,就會導致運轉和輸出的功能失常,只能勉強用力排泄。
久而久之,氣機滯澀,肛門就會因此脫落。其次,還有因為久病導致氣虛,氣下陷而自動脫落的;也有因為氣虛不能傳導,導致血液也跟著乾枯澀滯,於是努力掙脫而脫落的;還有陽明燥火過於旺盛,導致熱結便秘難以排出,因為用力掙脫,火的性質向下迫使肛門脫出的;還有老年人血燥,或者產後血虛,體液乾燥凝結難以排出,氣弱無力運送,勉強掙脫而脫出的。另外,還有因為長期腹瀉或痢疾,導致氣血兩虛,濕熱下陷到大腸,因而滑脫的;還有小兒也是因為腹瀉痢疾導致氣虛,濕火向下迫使而脫落的。總之,都是因為氣血不和,失去了轉輸、傳導、出入和升降的正常規律,才會出現這種情況。醫生應該根據病人的脈象和症狀,辨別虛實來治療。
(《活人錄彙編》)
又說,因為久病虛弱下陷而脫肛的,脈象一定虛弱無力,治療要以補氣提升為主;因為氣虛血竭,努力掙脫而脫肛的,脈象一定澀滯虛弱而頻數,應當在益氣的基礎上,加上補血潤燥提升清氣的藥物;大腸實火燥結,肛門腫痛下墜的,脈象一定洪大而頻數,或者沉實有力,應當在清熱解毒的同時,佐以提升的藥物;老年人和產後婦女,總是因為氣虛血少,脈象一定澀滯頻數無力,應當用滋補提升的藥物;長期腹瀉痢疾的,無論脈象大小,一定虛弱沉細,主要以補益提升為主;如果還有其他疾病未痊癒,就要清補兼施。(《活人錄彙編》)
《醫論選要》說,治療脫肛的方法,內部應該用溫養脾胃、增厚腸道、收斂解毒的藥物,外部應該用溫水頻繁清洗,使其柔軟,然後輕輕按揉使肛門回納,就能自行痊癒了。
馮魯瞻說,肺與大腸互為表裡,肛門是大腸的門戶,肺氣充實就會溫暖,溫暖則內氣充足而有所積蓄;肺氣虛弱就會寒冷,寒冷則內氣虛弱而無法收斂。所以腸頭才會脫出。大多是因為長期痢疾不止,裡急後重,用力使肛門張開,被外面的風吹到而導致;或者因為伏暑導致暴瀉,腸頭無法控制;或者因為體質虛弱,容易感受寒冷,啼哭用力,導致大腸虛脫。
腹瀉痢疾沒有不是因為風、暑、濕、熱損傷脾胃的,脾虛則肺氣也虛弱,大腸也跟著虛弱。脾是肺之母,母親虛弱就不能滋養肺金,所以稍微感受風寒,腸頭就會虛脫。治療應當補脾溫胃,使肺金得到母親的滋養而上升,再用固腸的藥物。外部用熏洗或外敷等方法,如果脫出時間長而且變硬,先用溫熱藥湯使其柔軟,再慢慢納入。
又說,肛門是大腸的通道,大腸受熱受寒,都能導致脫肛。而且大腸是傳導的器官,腎臟是主管強壯的器官。如果過度縱慾,就會導致腎虛而盜泄母親(指脾)的氣,肺也因此虛弱,大腸失去主導,所以導致脫肛。小兒的氣血尚未強壯,老人的氣血已經衰退,都會出現這種情況。
按照朱丹溪的論述,脫肛是因為氣虛血虛的原因固然很多,也有因為氣熱血熱的原因,應該結合脈象仔細觀察。氣虛的,就用補氣的藥物,如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甘草、製升麻之類;血虛的,就用四物湯;血熱的,就用涼血的藥物,四物湯加炒黃柏;氣熱的,就用黃芩、升麻之類的藥物,同時都應該用提升的藥物。
3. 脫肛門主方
驗方(李常山),梧桐葉煎湯熏洗。
提肛散,久痔氣虛,肛門下墜及脫肛便血,脾胃虛弱。
人參,白朮,川芎,黃耆,陳皮,當歸,甘草(各一錢),柴胡,升麻,條芩,黃連,白芷(各五分)
水煎,食遠服,渣再煎。
通治脫肛主方(《活人錄》)
生黃耆(三錢),人參,當歸(各一錢五分),白朮,川芎,陳皮(各一錢),柴胡,防風(各七分),升麻(五分)甘草(二分)
水煎,空心午前服。(補中益氣湯,加防風、川芎於至陰之中,升提清陽之氣,達於腠理,不外地氣上騰之義。若地氣上騰,則天氣自然下降矣。真氣虛寒而自脫者,加附子五分,血枯液竭燥結下墜,及老年產後血燥者,加松子泥五錢,生地三錢,減黃耆一錢五分,去白朮、川芎、防風,服益血潤腸丸,或滋燥養血潤腸丸。
陽明燥火自亢,實熱下墜者,加黃連一錢五分,生地三錢,白芍二錢,去參、耆、朮、芎、防。服搜風順氣丸,或潤下丸。脾胃氣虛,泄痢而脫者,加茯苓一錢五分,白朮、肉果各一錢,去芎、歸,服培元固本啟脾丸,或香連固本丸。小兒久痢久瀉,濕熱下迫而虛脫者,加白芍一錢,黃連三分,減黃耆一錢五分,人參五分,去芎歸,服香連健脾丸,或香連固本丸。)
脫肛,人參、黃耆、當歸身、升麻、川芎,水二碗,煎八分,食前服。血虛加芍藥、熟地,血熱加炒黃柏,虛寒加炒黑乾薑。外以五倍子末托而上之。
又方,剃頭店蕩刀舊青布煅灰,托之即上。
又方,以手托上,用烘熱舊鞋底熨之即上。
又方,番木鱉子去殼取仁,用冰麝油磨汁掃上,即縮入。
因久痢脫肛,蝸牛燒灰,豬油和敷立縮。
脫肛因久患瀉痢所致者,蔥湯熏洗令軟送上。或以五倍子末敷之,頻頻托入。或煎湯洗亦可
又方,生鱉頭燒存性研細,香油調敷托上。
小兒脫肛,黃狗一隻,將繩捆狗四足後,將狗倒掛,候其口中流出黏涎搽上,其肛即收矣。
脫肛,白礬三分,童便二盞,燉熱洗之即上。
龍骨散,小兒大腸虛肛門脫出。
龍骨(二錢五分),訶子(煨,去核),沒石子(各二個),赤石脂,罌粟殼(去蓋帶穰醋炒,各二錢)
為極細末,米飲調化,食前服。
伏龍肝散,治小兒陰證脫肛。
伏龍肝(一兩),鱉頭骨(五錢),百藥煎(二錢五分)
為細末。用紫蘇煎濃候溫和,清油同敷。
又方,五倍子(二錢,研),白礬(一錢)同煎湯洗。
又方,木賊草燒灰存性為末,摻肛門上,按入即愈。
又方,浮萍為末干貼。
又方,陳壁土泡湯,先熏後洗。
白話文:
脫肛的主要治療方
**驗方(李常山):**用梧桐葉煎湯來熏洗患部。
**提肛散:**這個方子適用於久病痔瘡導致氣虛、肛門下墜、脫肛便血,以及脾胃虛弱的情況。
藥材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川芎、黃耆、陳皮、當歸、甘草(各一錢),柴胡、升麻、條芩、黃連、白芷(各五分)。
用法:用水煎煮,飯前服用,藥渣可以再煎一次。
治療脫肛的主要方子(出自《活人錄》):
藥材組成:生黃耆(三錢)、人參、當歸(各一錢五分)、白朮、川芎、陳皮(各一錢)、柴胡、防風(各七分)、升麻(五分)、甘草(二分)。
用法:用水煎煮,空腹於上午服用。這個方子類似補中益氣湯,加入了防風、川芎來引導藥力到達陰部,使清陽之氣上升,到達皮膚毛孔,符合「地氣上升,天氣自然下降」的原理。
- **如果因為真氣虛寒而脫肛:**加附子五分。
- **如果因為血枯液竭、乾燥便秘、老年或產後血燥導致脫肛:**加松子泥五錢、生地三錢,減黃耆一錢五分,去掉白朮、川芎、防風,改服益血潤腸丸或滋燥養血潤腸丸。
- **如果因為陽明經燥熱過盛、實熱下墜導致脫肛:**加黃連一錢五分、生地三錢、白芍二錢,去掉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川芎、防風。改服搜風順氣丸或潤下丸。
- **如果因為脾胃氣虛、腹瀉導致脫肛:**加茯苓一錢五分、白朮、肉果各一錢,去掉川芎、當歸,改服培元固本啟脾丸或香連固本丸。
- **如果因為小兒久病腹瀉、濕熱下迫導致虛脫:**加白芍一錢、黃連三分,減黃耆一錢五分、人參五分,去掉川芎、當歸,改服香連健脾丸或香連固本丸。
脫肛的簡單藥方:
藥材組成:人參、黃耆、當歸身、升麻、川芎。
用法:用水兩碗煎至八分,飯前服用。
- **如果血虛:**加芍藥、熟地。
- **如果血熱:**加炒黃柏。
- **如果虛寒:**加炒黑乾薑。
同時,外用五倍子粉末托住肛門向上推。
其他治療脫肛的驗方:
- 將理髮店用過的舊青布燒成灰,塗抹在脫出的肛門上,即可使其復位。
- 用手將脫出的肛門托回,用烘熱的舊鞋底熨燙,即可復位。
- 取番木鱉子,去除外殼,取出種仁,用冰片和麝香油磨成汁,塗抹在脫出的肛門上,即可使其縮回。
- 因為久病腹瀉導致脫肛,將蝸牛燒成灰,用豬油調勻敷在肛門上,即可使其縮回。
- 因為久病腹瀉導致脫肛,用蔥湯熏洗患部,使其軟化後將肛門推回。也可以用五倍子粉末敷在患部,頻頻將肛門推回。或者煎湯清洗也可以。
- 將生鱉頭燒至保留藥性,研磨成細末,用香油調勻敷在脫肛處,並將其托回。
- 治療小兒脫肛,找一隻黃狗,用繩子捆住四肢後倒掛,等狗口中流出黏液,將黏液塗抹在患處,肛門即可收回。
- 用白礬三分,加上兩盞童子尿,燉熱後清洗患處,即可使脫出的肛門復位。
**龍骨散:**適用於小兒大腸虛弱導致肛門脫出的情況。
藥材組成:龍骨(二錢五分)、訶子(煨,去核)、沒石子(各兩個)、赤石脂、罌粟殼(去蓋帶瓤,用醋炒,各二錢)。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米湯調服,飯前服用。
**伏龍肝散:**治療小兒陰證脫肛。
藥材組成:伏龍肝(一兩)、鱉頭骨(五錢)、百藥煎(二錢五分)。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細末。用濃紫蘇煎湯放溫後,與清油調和,敷在患處。
其他治療脫肛的驗方:
- 五倍子(二錢,研磨成粉末)、白礬(一錢)一同煎湯清洗。
- 木賊草燒成灰,保留藥性,研磨成粉末,撒在肛門上,按壓使其復位。
- 將浮萍研磨成粉末,直接敷在患處。
- 用陳舊牆壁土泡水,先熏蒸後清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