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六 (14)
卷六 (14)
1. 論瘡瘍發熱惡寒煩躁頭痛
夫瘡瘍初起,未潰膿時,有發熱惡寒者,乃營衛不行,經絡阻塞,瘡毒焮發之所為也。如已潰之後,膿血大泄,未有不虛者也。經曰:陽微即惡寒,陰弱還生熱是也。丹溪曰:惡寒非寒,是衛氣虛衰,不能溫分肌肉,實於腠理而惡寒者;又有上焦之邪鬲絕,營衛不能升降,出於表而惡寒者。
東垣曰:夜則惡寒,晝則安靜,是陰血自旺於陰分也;有日夜惡寒,而不發熱者,是重陰無陽也;當泄其陰而峻補其陽也。又夜則安靜,晝則惡寒,是陰盛而上溢於陽分也,如晝則發熱,夜則安靜,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;晝則安靜,夜則發熱,是陽氣下陷入陰分也,名曰熱入血室;如晝夜俱發熱煩躁,是重陽而無陰也;當亟泄其陽,而峻補其陰。王注云:病熱而脈數,按之不鼓動,乃寒盛格陽而致之,非熱也。
形證俱寒,而脈鼓擊於手下者,此為熱甚拒陰而生病,非寒也。如脈浮數而弱,惡寒者,陽氣虛也,宜補氣;如脈澀而熱者,血虛也,宜補血;又午前發熱,宜補氣;午後發熱,宜補血;如脈浮數,發熱而痛者,邪在表,宜散之;脈沉數,發熱而痛者,邪在裡,宜下之。
又法:候之以手,捫摸分輕重五法,以輕手按之於皮毛間熱者,肺熱也;微重於肌肉間熱者,脾熱也;再微少重於血脈間熱者,心熱也;又重手按之,於血脈之下筋骨之間者,肝熱也;又至重按之於骨分,其熱蒸手如火,其人骨蘇蘇如蟲食其骨,困熱不任其身,亦不能起於床者,腎熱也。又一法,十二經候之於十二時中,發熱形證可推,亦隨證施治,無不驗耳。
薛立齋曰:夫瘡瘍發熱煩躁,或出血過多,潰膿大泄,或汗多亡陽,或下多亡陰,以致陰血耗散,陽無所依,浮散於肌表之間,而非火也。若發熱無寐,血虛也,用聖愈湯。兼汗不止,氣虛也,急用獨參湯。發熱煩躁,肉瞤筋惕,氣血虛也,用八珍湯。大渴面赤,脈洪大而虛,陰虛發熱也,用當歸補血湯。
肢體微熱,煩躁面赤,脈沉而微,陰盛發躁也,用四君子湯加姜附。東垣曰:晝發熱而夜安靜,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。晝安靜而夜發熱,是陽氣下陷於陰中也。如晝夜俱發熱者,重陽無陰也,當峻補其陰。故王太僕云:如大寒而甚,寒之不寒,是無水也,熱動復止,倏忽往來,時動時止,是無水也,當助其腎,是心盛則生熱,腎盛則生寒。腎虛則寒動於中,心虛則熱收於內。
又熱不勝寒,是無火也;寒不勝熱,是無水也。夫寒之不寒,責其無水;熱之不熱,責其無火。熱之不久,責心之虛;寒之不久,責腎之弱,治者當深味之。
汪省之曰:凡瘡瘍膿血大泄,當大補氣血為先,雖有他證,當末治之。故癰疽潰後發熱惡寒者,皆屬氣血虛甚,若左手脈不足,補血藥當多於補氣藥,右手脈不足者,補氣藥當多於補血藥,切不可發表以犯虛虛之禍,故東垣曰:七情皆能動火,各經之熱不同,宜分治之。
白話文:
瘡瘍初期,還沒潰爛流膿時,若發燒畏寒,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,經絡阻塞,導致瘡毒腫脹發炎。如果已經潰爛,膿血大量流出,必然會導致身體虛弱。經書上說:「陽氣虛弱就會畏寒,陰氣不足就會發熱。」丹溪先生說:畏寒並不一定是因為真的寒冷,而是衛氣虛衰,無法溫煦肌肉,邪氣鬱積於肌膚表面而畏寒;也可能是上焦的邪氣阻滯,氣血運行失調,導致邪氣外泄而畏寒。
東垣先生說:晚上畏寒白天安靜,是因為陰血充盈於陰分;若晝夜都畏寒但不發熱,是陰盛無陽,需瀉陰補陽。又若晚上安靜白天畏寒,是陰盛而上溢於陽分;若白天發熱晚上安靜,是陽氣充盈於陽分;若白天安靜晚上發熱,是陽氣下陷於陰分,稱為「熱入血室」;若晝夜都發熱煩躁,是陽盛無陰,需瀉陽補陰。王注說:發熱脈數,按之無力,是寒邪盛極抑制陽氣所致,並非真正的熱證。
症狀表現為畏寒,但脈搏有力,這是熱邪過盛抑制陰氣所致,並非寒證。脈浮數而弱,畏寒,是陽氣虛弱,應補氣;脈澀而熱,是血虛,應補血;午前發熱,宜補氣;午後發熱,宜補血;脈浮數,發熱疼痛,邪在表,應疏散;脈沉數,發熱疼痛,邪在裡,應攻下。
另外一種診斷方法:用手觸診,輕輕按壓皮膚,感到發熱的是肺熱;稍微加重按壓,肌肉間發熱的是脾熱;再稍微加重按壓,血脈間發熱的是心熱;用力按壓,血脈以下筋骨之間發熱的是肝熱;用力按壓骨骼處,熱氣蒸騰,患者感到骨頭痠痛如蟲蛀,疲倦不堪,無法起床的是腎熱。還有一種方法,根據十二經絡與十二時辰的關係,判斷發熱的部位和原因,再對症下藥,都能收到效果。
薛立齋先生說:瘡瘍發熱煩躁,可能是出血過多,膿血大量流出,或出汗過多耗損陽氣,或大便過多耗損陰液,導致陰血耗損,陽氣失去依託,浮散於肌膚表面,這並不是真正的火熱。若發熱失眠,是血虛,可用聖愈湯;兼有汗出不止,是氣虛,應急用獨參湯;發熱煩躁,肌肉抽搐,是氣血虛弱,可用八珍湯;口渴面紅,脈洪大而虛弱,是陰虛發熱,可用當歸補血湯。
肢體微熱,煩躁面紅,脈沉而細弱,是陰盛導致煩躁,可用四君子湯加生薑附子。東垣先生說:白天發熱晚上安靜,是陽氣充盈於陽分;白天安靜晚上發熱,是陽氣下陷於陰分;若晝夜都發熱,是陽盛無陰,應峻補其陰。王太僕說:寒邪很重,但用寒涼藥物治療卻不見效,是因為體內缺水;熱症反覆發作,時好時壞,也是因為缺水,應補益腎水。心氣盛則生熱,腎氣盛則生寒;腎虛則寒邪內動,心虛則熱邪內斂。
熱症治不好,是因為缺乏陽氣;寒症治不好,是因為缺乏陰液。寒邪治療無效,是因為缺乏陰液;熱邪治療無效,是因為缺乏陽氣。熱症持續時間短,是因為心氣虛弱;寒症持續時間短,是因為腎氣虛弱。醫生應該仔細體會這些道理。
汪省之先生說:瘡瘍膿血大量流出後,應該先大補氣血,其他症狀可以後治。所以癰疽潰爛後發熱畏寒,都是氣血虛弱所致。左手脈象虛弱,補血藥應多於補氣藥;右手脈象虛弱,補氣藥應多於補血藥。絕對不能使用發散藥物,以免加重虛弱的病情。東垣先生說:七情都能導致心火亢盛,各經的熱證不同,應分別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