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一 (14)
卷一 (14)
1. 五臟生成篇
《五臟生成篇》曰:諸脈者,皆屬於目;(脈者,血之臟,久視傷血。明諸脈皆屬於目也。)諸髓者,皆屬於腦;(腦為髓海,故諸髓屬之。)諸筋者,皆屬於節;(筋氣之堅結者,皆絡於骨節之間也。久行傷筋,明諸筋皆屬於節也。)諸血者,皆屬於心:(血居脈內,屬於心也。
血氣者,人之神。然神者,心之主,由此故謂血皆屬於心也。)諸氣者,皆屬於肺。(肺臟主氣故也。)故人臥血歸於肝,(肝藏血,心行之,人動則血運於諸經,人靜則血歸於肝臟,何者?肝主血海故也。)肝受血而能視,(言其用也。目為肝之官,故肝受血而能視。)足受血而能步,(氣行乃血流,故足受血而能行步也。
)掌受血而能握,(以當把握之用。)指受血而能攝。(以當攝受之用也。血氣者,人之神,故所以受血者,皆能運用。)
白話文:
五臟生成篇
所有經脈都屬於眼睛;(經脈是血液的通道,長時間用眼會損傷血液,所以說所有經脈都屬於眼睛。)所有骨髓都屬於腦;(腦是骨髓的匯集之處,所以所有骨髓都屬於腦。)所有筋腱都屬於關節;(筋腱堅韌的連結,都連接著骨骼關節之間。長時間行走會損傷筋腱,所以說所有筋腱都屬於關節。)所有血液都屬於心臟;(血液在經脈中運行,屬於心臟。血氣是人的精氣神,而精氣神由心臟主宰,因此說所有血液都屬於心臟。)所有氣都屬於肺;(肺臟主宰呼吸之氣。)所以人睡覺時血液回歸肝臟,(肝臟貯藏血液,心臟運行血液,人活動時血液流遍全身經脈,人靜止時血液回歸肝臟,這是因為肝臟是血液的貯藏庫。)肝臟接受血液就能夠視物,(說明肝臟的功能。眼睛是肝臟的官竅,所以肝臟接受血液就能夠視物。)腳接受血液就能夠行走,(氣血運行才能血液流通,所以腳接受血液就能夠行走。)手掌接受血液就能夠握物,(說明手掌的功能。)手指接受血液就能夠拿取東西。(說明手指的功能。血氣是人的精氣神,所以凡是接受血液的部位,都能夠發揮其功能。)
2. 五臟別論篇
《五臟別論篇》曰:腦、髓、骨、脈、膽、女子胞,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,皆藏於陰而象於地,故藏而不瀉,名曰奇恆之腑。(腦、髓、骨、脈雖名為腑,不正與神臟為表裡。膽與肝合,而不同六腑之傳瀉。胞雖出納,納則受納精氣,出則化出形容,形容之出謂化極而生。然出納之用,有殊於六腑,藏而不瀉,其臟為奇,有恆不變,名曰奇恆之腑也。
)夫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,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,其氣象天,故瀉而不藏,此受五臟濁氣,名曰傳化之腑,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。魄門亦為五臟使,水穀不能久藏。(魄門者,即肛門也。以肺主魄,通於大腸,故名之。)謂五臟者,藏精氣而不瀉也,故滿而不能實。
(精氣為滿,水穀為實,但藏精氣,故滿而不能實。)六腑者,傳化物而不藏,故實而不能滿。(以其不藏精氣,而受水穀故也。)所以然者,水穀入口,則胃實而腸虛。(以未下也。)食下,則腸實而胃虛。(水穀下也。)故曰實而不能滿,滿而不實也。
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?(氣口,則寸口也,亦謂脈口。以寸口可候氣之盛衰,故云氣口,可以切脈之動靜,故云脈口。)胃者,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(人有四海,水穀之海則其一也。受水穀,營養四旁,故以其當運化之源者,所以為六腑之大源也。)五味入口,藏於胃,以養五臟氣,氣口亦太陰也。
(氣口之所候,脈動者是手太陰脈氣所行,故言氣口亦太陰也。)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,皆出於胃,變見於氣口。故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心肺有病,而鼻為之不利也。(此明氣口之脈,獨為五臟主。氣口者,右手之寸口脈,即手太陰經肺經太淵穴也。《靈樞》名曰脈口,皆以脈氣必會於此也。
名之曰寸口,以此部即太淵穴,去魚際僅一寸也。其左手寸部,則《內經》諸篇皆謂之人迎耳。脈之動靜,氣之盛衰,人之生死,雖見氣口,而實本之於脾胃也。胃者,足陽明也;脾者,足太陰也。足陽明為六腑之先,足太陰為五臟之本,胃主納受,凡水穀以是為市,為六腑之大源。
五味入口,藏於胃而得脾以為之運化,致五臟之氣無不籍之以資養。則是脾者,足太陰也。肺者,手太陰也。其氣本相為流通。谷入於胃,氣傳於肺,而肺氣行於氣口,故云變見於氣口也。《玉機真臟論》云:五臟者,皆稟氣於胃,胃者,五臟之本也。臟氣者,不能自致於手太陰,必因於胃氣乃致於手太陰也,蓋言胃而脾可知矣。
五味入口,入於腑,五氣入鼻,入於五臟,五臟惟心肺居於膈上受此五氣,故心肺有病,而鼻為之不利矣,然則脾有病者,安能辨其五味哉。)
白話文:
五臟別論篇闡述了臟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關係。腦、髓、骨、脈、膽、女子胞,這些器官由地氣生成,藏於陰,如同大地般,故藏而不瀉,稱為奇恆之腑。雖然腦、髓、骨、脈名為腑,但與五臟並非表裡關係;膽與肝相合,也不參與六腑的傳化和瀉泄;女子胞雖有出納功能,但其出納與六腑不同,納精氣,出則化生形體,藏而不瀉,故為奇恆之腑。
胃、大腸、小腸、三焦、膀胱則由天氣生成,其氣象徵天,故瀉而不藏,負責傳化五臟的濁氣,稱為傳化之腑。這些腑不能久留,需及時傳輸和瀉泄。魄門(肛門)也為五臟服務,水穀不能久留其中。肺主魄,與大腸相通,故名魄門。
五臟藏精氣而不瀉,故而滿而不實;六腑傳化而不藏,故而實而不滿。這是因為水穀入口,胃實而腸虛;食物下行,則腸實而胃虛。因此,六腑是實而不滿,五臟是滿而不實。
寸口(脈口)為何獨為主宰五臟氣機呢?因為它可以診斷氣之盛衰。胃是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源,五味入口,藏於胃,以滋養五臟之氣,寸口脈亦屬太陰。五臟六腑的氣味皆由胃而出,並在寸口脈上反映出來。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心肺有病,則鼻竅不通。
寸口脈(右手寸口脈,即手太陰肺經太淵穴)獨為主宰五臟,是因為脈氣彙集於此。左手寸口則為人迎。脈象的動靜、氣的盛衰、人的生死,雖可從寸口脈觀察,但根本源於脾胃。胃屬足陽明,脾屬足太陰,足陽明為六腑之首,足太陰為五臟之本。胃主納受,水穀在此運化,為六腑之大源。五味入口,藏於胃,並由脾運化,以滋養五臟,脾與肺的氣機相通。谷物入胃,氣傳於肺,肺氣運行於寸口,故在寸口脈上可以觀察到變化。《玉機真臟論》也說,五臟皆受氣於胃,胃為五臟之本。五味入腑,五氣入鼻,入於五臟,其中心肺位於膈上,直接受五氣影響,故心肺有病,則鼻竅不通。但若脾臟有病,則難以分辨五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