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六 (6)
卷六 (6)
1. 論瘡瘍三因受病主治不同
三因者,內因、外因、不內外因,此說從於先古。其詞意尚有發而未盡者,內因者,皆起於七情,蘊結於內,又兼厚味膏粱,熏蒸臟腑,房欲勞傷,虧損元氣,乃五臟受之,其病由此內發者,但發之多在富貴人及肥胖者,十有八九。其見證瘡多堅硬,根蒂深固,二便不調,飲食少進,外軟內堅,平陷無膿,表實裡虛,毒多難出,得此者,即病證之內傷也,故曰內因。
外因者,皆起於六淫,體虛之人,夏秋露臥,當風取涼,坐眠濕地,以致風寒濕氣襲於經絡;又有房事後得之,其寒毒乘虛深入骨髓,與氣血相凝者,尤重;或外感風寒,發散未盡,遂成腫痛,此肌肉、血脈、筋骨受之;其病由此外來者,發之多在不善調攝,澆薄勞碌人,十有八九。
見證多寒熱交作,筋骨疼痛,步履艱辛,濕痰流毒,以及諸風癱瘓,口眼歪斜,半身不遂,風濕風溫,天行時毒等證得此者,即疾病之外感也,故曰外因。又有不內外因,內無七情干內,外無六淫傷外,何由來也?其病得之於飢飽勞役,喜怒不常,飲食者,冷熱不調,動作者,勤勞不惜,以致臟腑不和,營衛不順,脾胃受傷,經絡凝滯,故為疾者,外無六經形證,內無便溺阻隔,其病多生於膜外、肉裡、肌膚之間,如瘰癧、痰注、氣痞、癭瘤之屬,治法不必發表攻裡,只當養氣血,調經脈,健脾和中,行痰開鬱治之,法為最善。此是三因,理之盡矣。
白話文:
論瘡瘍三因受病主治不同
造成瘡瘍的三個原因,分別是內因、外因和非內外因,這種說法源自古代。但其含義還有未盡之處。內因,皆起於七情鬱結於內,再加上經常食用肥甘厚味,熏蒸臟腑,以及房事過度、勞傷損耗元氣,導致五臟受損,從而內發疾病。這種情況多見於富貴之人和肥胖之人,佔了十之八九。其症狀表現為瘡瘍堅硬,根蒂深固,二便不通暢,食慾不振,外軟內堅,平坦無膿,表面實證,內裡虛弱,毒素不易排出。患有這種病症,就是內傷,故稱之為內因。
外因,皆起於六淫侵襲。體質虛弱的人,夏秋季節露宿,貪涼受風,或睡在潮濕的地方,導致風寒濕邪侵襲經絡;也有房事後感染者,寒邪乘虛而入,深入骨髓,與氣血凝結,病情尤為嚴重;或者外感風寒,邪氣未能完全發散,便形成腫痛。這是肌肉、血脈、筋骨受損的結果。這種病症由外來侵襲引起,多見於不善保養,勞碌貧苦之人,佔了十之八九。
其症狀表現為寒熱交替,筋骨疼痛,行走困難,濕痰流注,以及各種風寒痺證,如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、風濕、風溫、流行性疾病等。患有這種病症,就是外感,故稱之為外因。
還有一種既非內因也非外因的情況。既沒有七情所傷,也沒有六淫侵襲,那又是怎麼引起的疾病呢?這種病症是由於飢飽勞累,情緒起伏不定,飲食冷熱不調,以及過度勞作,導致臟腑失調,氣血運行不暢,脾胃受損,經絡阻塞而發病。這種疾病沒有六經病證的表徵,也沒有大小便不通的症狀,病灶多長在膜外、肉裡、皮膚之間,例如瘰癧、痰核、氣痞、癭瘤等。治療這種情況不必發汗解表,攻下裡實,只需滋養氣血,調和經脈,健脾和胃,行氣化痰,疏肝解鬱,這種方法最佳。這就是三因的全部道理。
2. 論醫者膽大心小
薛立齋曰:大抵病有淺深,效有遲速,亦有陰虛陽實,呼吸轉移,醫者須要膽大心小。膽欲大者,有決斷之才,識見之能,當刺則刺,當攻則攻,不宜攻刺者止之,則能知標本矣。心欲小者,有救義之心,無苟取之念,富者辭之傷廉,貧者取之傷惠,須要見利思義,庶稱醫職。
澄曰:膽欲大者,非不辨虛實陰陽,不察穴道虛怯,妄施刀針,溷投攻伐,橫行放膽,罔顧病人性命,必須臨證時,先看初起時病者元氣虛實,次看瘡之陰陽險否,然後用藥調治,當攻即攻,可補便補,不可因循耽誤,致令變態不虞,認得真確,膽量方可放大,若臨證不多,妄用刀針,亂施攻補,則誤事不淺矣。
白話文:
論醫者膽大心小
薛立齋認為:疾病的輕重深淺不一,療效的快慢也有差異,有的病是陰虛,有的病是陽實,病情也可能在臟腑間轉移。醫生必須膽大心小。所謂「膽大」,是指要有果斷的決策能力和精準的判斷能力,該用針灸就用針灸,該攻伐邪氣就攻伐邪氣,不該用針灸或攻伐的就停止,這樣才能掌握疾病的根本和表面症狀。所謂「心小」,是指要有濟世救人的仁心,不能有貪圖私利的念頭,富人給錢也要拒絕,以免有損醫德;窮人求醫也要慎重施治,以免有損仁愛之心。醫生必須要能做到見利思義,才能稱得上是合格的醫生。
澄先生說:「膽大」並不是指不辨別虛實陰陽,不察看穴位虛弱與否,就胡亂使用針灸,濫用攻伐之法,膽大妄為,不顧病人生命。必須在診斷時,首先觀察疾病初期病人的元氣虛實,其次觀察病灶的陰陽性質和險惡程度,然後再用藥物進行調理,該攻則攻,該補則補,不能拖延耽誤,導致病情變化難以預料。只有真正認識到疾病的本質,才能放膽施治。如果臨床經驗不足,就胡亂使用針灸,亂用攻補的方法,就會造成很大的醫療事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