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六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5)

1. 論嬰孩瘡瘍

嬰孩之輩,乃氣血未充,筋骨未堅,脾胃尚脆,凡有癰疽,多是胎毒,或母不慎調護,致令血氣壅滯,多生瘡腫,只宜內托內疏湯劑,和緩之藥,不可用大猛峻之劑,有傷胃氣。外有無辜疳毒,不同大人治法,只宜消疳大補之劑即安。

澄曰:嬰孩皮肉嬌嫩,不可輕用白降丹,不但疼痛難經,且易焮腫嚇人。

又曰:小兒瘡毒,切勿妄用水銀、輕粉、硫黃,收斂毒氣,每致殺人。

白話文:

嬰兒因為氣血不足,筋骨尚未發育完全,脾胃也比較脆弱,所以一旦長癰疽(指較大的膿瘡),大多是胎毒,或是母親孕期或產後調養不當,導致氣血瘀滯,而產生瘡腫。治療時,只宜使用溫和的內服湯藥,以調理內臟,疏通氣血,絕對不能使用猛烈的藥物,以免傷及脾胃。如果外在的瘡瘍是因疳積(營養不良)引起的,更不能用成人的治療方法,應當使用能夠消疳積並滋補身體的藥物。

此外,嬰兒的皮膚嬌嫩,不能輕易使用白降丹等刺激性藥物,不僅會疼痛難忍,而且容易引起紅腫,嚇壞孩子。

而且,小兒瘡毒絕對不能隨便使用水銀、輕粉、硫磺等毒性藥物,這些藥物雖然可以收斂毒氣,卻也容易致命。

2. 論痘後瘡瘍

或問小兒痘已出盡,胎毒已化,復生瘡疽疔毒,是何氣使然?答曰:胎毒雖化,氣血已虧,皆由失於調護,致令陰陽壅塞經絡,營氣不從,逆於肉裡,乃生癰腫疔毒,變生異證,亦皆有之,何況瘡瘍乎?故痘後不可不慎調護也。

澄曰:每見小兒痘後,月餘忽發癰疽,咸謂痘漿不足,餘毒為害;殊不知痘後氣血未復,脾胃失調所致,若妄用敗毒清涼之品,內服外敷,則鮮有不危者。必須培補氣血,扶脾內托,可消自消,即潰亦易於斂口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小孩的痘疹都已出完,胎毒也已化解,為何又長出瘡、疽、疔、毒等?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?

回答說:雖然胎毒已化解,但氣血已經虧損,都是因為調養護理不當,導致陰陽阻塞經絡,營氣運行不暢,逆行於肌肉組織內,於是就生長出癰腫、疔毒等,甚至出現其他的病症,這都是有可能的,何況只是普通的瘡瘍呢?所以,痘疹後一定要小心謹慎地調養護理。

澄清一下:經常見到小孩出完痘疹後,一個多月忽然長出癰疽,大家都認為是痘漿不足,餘毒作祟;卻不知道這是因為痘疹後氣血尚未恢復,脾胃功能失調造成的。如果胡亂使用敗毒清熱涼血的藥物,內服外敷,很少有不危及生命的。必須要培補氣血,扶助脾胃的運化功能,這樣瘡瘍就能自行消退;即使潰爛,也容易癒合。

3. 論妊娠瘡瘍

大凡婦人有孕,忽生瘡疽疔毒,始發當已潰未潰之時,須知雙身而用藥,豈比常人,如砒、硇、巴、麝之類,有犯於胎禁,及硝黃大下之藥,焉可混用。止宜調氣養血,安胎托裡之劑,可保無虞。此乃攸關生死之大要,不可不知也。

澄曰:凡看婦人瘡瘍,須先問明月信,如已懷孕,不得妄用皂針、山甲、桃仁、紅花、冰麝、大黃、巴霜等味,冀其消散,設經水適至,亦不得大發其汗。

白話文:

懷孕婦女若突然長出瘡、疽、疔、毒等,無論是尚未潰爛或已潰爛,用藥都必須特別謹慎,不能像一般人一樣用藥。例如砒霜、硇砂、巴豆、麝香等,以及硝石、硫磺等峻下藥物,都因為會傷及胎兒而不能使用。治療應以調理氣血、安胎固本的藥物為主,這樣就能確保母子平安。這關係到母子性命的大事,絕對不可輕忽。

總之,治療孕婦的瘡瘍,必須先詢問是否懷孕。如果懷孕了,就不能隨便使用皂角刺、穿山甲、桃仁、紅花、冰片、麝香、大黃、巴豆霜等藥物,企圖使其消散;即使月經剛來,也不能大量使用發汗的藥物。

4. 論產後瘡瘍

大凡婦人生產之後,氣血大虧之際,而感受七情六淫,致令營衛不行,逆於肉裡,乃生癰腫。況元氣不足,豈可輕投巴硇慓悍之劑,只宜大補氣血,托裡八珍湯丸內少加溫暖藥,使營衛通行,毒氣消散,無不安矣。不然反致虛損,瘡亦敗壞,潰而不斂,多致不救。

新產半月左右,忽發癰腫於四肢胸腹者,是敗血不盡,流滯經絡,或氣血虛弱,營氣不從,逆於肉裡也。如敗血瘀滯者,則焮腫赤痛,而脈弦洪有力,當補血行血之中,佐以導瘀疏氣為主。如氣血虛弱,營澀衛逆者,則平塌散漫,而脈虛微無力,當大補氣血為主;如十全八珍之屬,以固本元,扶胃氣,氣壯血和,其毒自解。若以毒治,而用清涼解毒,勢必不膿不潰,變成壞證矣。

白話文:

論產後瘡瘍

婦女生產後,氣血嚴重不足,如果又受到七情六慾(指喜怒哀樂憂思恐)或外邪(指風寒暑濕燥火)的侵襲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逆行於肌膚之中,就會產生癰腫(即膿瘡)。因為產後元氣不足,不能輕易使用辛辣峻猛的藥物,應該著重補益氣血,在八珍湯或八珍丸的基礎上,加入少量溫和的藥物,使氣血運行通暢,毒氣自然消散,就不會有問題了。否則,反而會加重虛損,瘡瘍也會惡化,潰爛而不癒合,最終可能無法治療。

產後約半個月左右,如果突然在四肢或胸腹部出現癰腫,這是因為瘀血未盡,停滯在經絡之中,或者氣血虛弱,氣血運行失調,逆行於肌膚所致。如果屬於瘀血停滯,則會出現紅腫疼痛,脈象有力且弦急,治療上應以補血行血為主,輔以導瘀疏氣的藥物。如果屬於氣血虛弱,氣血運行不暢,則癰腫會呈現平塌散漫的樣子,脈象虛弱無力,治療上應以大補氣血為主,比如十全大補湯或八珍湯等,以鞏固根本,扶助胃氣,使氣血充足,則毒氣自然會消散。如果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治療,反而可能導致膿液不外洩,病情加重惡化。

5. 論師尼孀婦處女瘡瘍治法不同

此輩雖云牝體,豈異於妻妾乎?雖無房室,常有憂思之苦,欲心蒙而不遂,有失交歡,氣血欠和,陰陽乖戾,凡有瘡瘍治法亦異。雖內托補中,必須調經舒郁安神之藥,隨證治之為當。

澄曰:此等人所患癰疽、瘰癧、失營、乳痞、陰䘌等證,生於厥陰、少陽部位者居多,皆緣抑鬱不舒,所求不遂,群火沸騰,真陰銷爍,施治之法,專主養血舒郁寧神,兼用托裡排膿之品,庶可保無變證。更有愆期處女,鬱結於中而成瘡瘍者,又當勸其父兄,早為完配,俾天地和而雨澤降,夫婦和而家道成,畢姻之後,未潰者每多消散,久不斂者,亦易於收功矣。

白話文:

雖然這些女子都是女性,但身體狀況與已婚婦女並不同。即使沒有性生活,她們也常因憂慮苦悶,慾望受阻,缺乏性生活,導致氣血失調,陰陽紊亂,因此治療瘡瘍的方法也與已婚婦女不同。治療時,除了要內服補益中氣的藥物,更必須加入調經、舒緩鬱結、安神的藥物,根據具體情況用藥。

總而言之,這些女子患有癰疽、瘰癧、失營、乳房腫塊、陰部腫瘍等疾病,多發生在厥陰、少陽經絡部位,都是因為鬱結不舒,願望無法實現,導致內火旺盛,陰液虧損所致。治療方法應以養血、舒緩鬱結、寧神為主,同時配合托裡排膿的藥物,這樣才能避免病情變化。此外,對於月經不調的處女,因鬱結而生瘡瘍者,更應該勸其家人早日為其完婚,讓她身心得到平衡,如此才能使病情好轉。婚後,未潰瘍者往往能自行消散,久治不愈者也能容易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