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二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二 (6)

1. 鼠攢瘡門主論

汪省之曰:鼠攢瘡,又名遊走血脾癰,生於脅背之間。此乃自幼受其胎毒,或因缺乳多食麵果熱毒之物,臟腑嬌脆,不能克化,久作寒熱,骨蒸內熱,日夜不寧。因此毒發生於皮膜之外,儼如流注一般,狀似鼠形,大小不一。七八日有膿可治,無膿難於收斂。(《理例》)

白話文:

汪省之說:鼠攢瘡,又名遊走血脾癰,發病於脅背之間。這是由於自幼感染胎毒,或因缺乳而多吃麵果類的熱毒食物,臟腑嬌嫩脆弱,不能消化,長久以來出現寒熱交替、骨蒸內熱的症狀,日夜不寧。因此毒發於皮膜之外,就像流注一樣,形狀像老鼠,大小不一。患病七八天後會有膿液,可以治癒,若是沒有膿液,就很難治癒。(《理例》)

王肯堂曰:老鼠攢,一名遊走血脾癰,生於背脅之間三兩處發疽。由怒氣積熱所致,多發於足少陽,足厥陰部位。七日不見膿及黑陷躁亂者死。(《準繩》)

白話文:

王肯堂說:老鼠攢,又叫遊走血脾癰,長在背部與後脅之間,長三四處毒瘡。是因為生氣積熱所引起的,多長在足少陽、足厥陰兩個部位。七天之內化膿變黑,煩躁混亂的人會死。

《心法》曰:串疽生於背脅之間,初發一處,挨次發出二三處,形雖不同,而色仍同也。潰後多相串通,故又名老鼠攢,又名遊走血脾癰。

白話文:

《心法》說:串疽生長在背部和脅部之間,最初只在一個地方發作,然後陸續發作在另外二三個地方,雖然形狀不同,但顏色都是相同的。潰爛後多個瘡口互相貫通,因此又叫老鼠攢,又叫遊走血脾癰。

2. 淵疽門主論

陳實功曰:淵疽發於脅下。初起不紅堅硬,久則破潰有聲如嬰兒啼狀,膏蓋無聲,去膏仍有。異哉難治,真不能也。(《正宗》)

白話文:

陳實功說:淵疽發作於脅下。初起時不紅不硬,時間久了就會破潰,有聲音像嬰兒啼哭一樣,但膏蓋沒有聲音,去掉膏蓋後仍然有聲音。真是奇特難治,真沒辦法治癒。(《正宗》)

《心法》:淵疽生於脅下三寸,憂恚太過,以致肝膽兩傷而成。初起堅硬腫而不紅,日久方潰,得稠白膿者順。如豆漿者險,瘡口有似乎兒啼,此屬內膜透也,可於陽陵穴(在膝臏骨外廉下一寸陷中,蹲。)灸二七壯,其聲即止;將潰未潰,宜坐取之即得,多服護膜散,可免透膜。

白話文:

《心法》:淵疽是發生在脅骨下三寸處的疾病,由於憂鬱惱怒情緒過度,導致肝膽兩臟受傷而形成。初期出現堅硬腫脹但沒有發紅,過後才會潰爛,膿液稠白的,預後良好。如果膿液像豆漿一樣,病情比較危險。如果有類似兒童哭泣的聲音從瘡口傳出,這是裡面已經穿破了氣膜的徵兆,可以在陽陵穴(位於膝蓋骨外側下方一寸的凹陷處,彎曲膝蓋時可以摸到)用灸法治療,灸27次即可停止。如果膿瘡還在腫脹階段尚未潰爛,坐著治療就能痊癒,服用護膜散這種藥物可以避免穿破膜層。

3. 淵疽門主方

護膜散

白蠟,白芨(各等分)

研末,輕者用一錢,微重用二錢,重者用三錢,或酒或米湯調下。

白話文:

護膜散

白蠟、白芨(各取相同份量)

研磨成粉末,病情較輕的使用一錢,稍重的使用二錢,嚴重的使用三錢,可用酒或米湯調服。

4. 石疽門主論

王肯堂曰:石疽生腰胯之間,肉色不變,堅硬如石,經月不潰者,此係屬少陽、陽明二經積熱所致。邪毒固結,元氣不足,故不能起發。若黑陷不起,麻木不痛,嘔噦不食,精神昏亂,脈散或代者死。(《準繩》)

白話文:

王肯堂說:石疽生長在腰胯之間,肉色不變,堅硬如石,幾個月都不破潰的,這是少陽經和陽明經積熱所引起的。邪毒凝結固執,元氣不足,所以不能發作。如果黑色下陷不鼓起,麻木不痛,嘔吐噁心不吃東西,精神昏亂,脈搏散亂或代脈的,就會死亡。(出自《準繩》)

汪省之曰:石疽乃寒氣所作,深伏於骨髓之間,腿膝有腫與皮肉相似,苦疼而堅硬如石,故謂之石疽。治宜溫補。(《理例》)

白話文:

汪省之說:石疽是由寒氣引起的,深藏於骨髓之間,腿部和膝蓋腫脹與一般的皮肉腫脹相似,非常疼痛而且堅硬得像石頭一樣,所以叫做石疽。治療宜用溫補法。(《理例》)

5. 腎俞發門主論

王肯堂曰:腎俞發即腰疽,又名連腎發,又名下搭,生十四椎傍腰腎之間,由房勞太過,致傷腎水,令人口乾,寒熱大作,百節俱痛。治之稍緩,潰爛透膜者死。若見咳嗽嘔噦,腰間似折,不能俯仰,飲食不納者死;潰而膿水清稀,腐爛腥穢,迷悶不醒厥逆者不治。(《準繩》)

白話文:

王肯堂說:所謂「腰上的『土』」就是指生長於第十四個胸腰交界處的「腰部」的疾病,通常因為過度房勞而傷及了「水」的能量,使得排尿也變少了,出現了發燒、怕冷,全身痠痛等症狀。如果治療不當,形成化太濃的狀況而穿破了包膜,就會死亡。如果出現咳嗽、大便時又鼻塞頭痛,腰部似乎折斷了,不能夠抬起或放低、大便不能夠容納的人,也都會死亡;如果傷口已經變成「囊」然後流出稀薄的、腐化而發散著沒什麼味道的液體出來,以及變得迷糊而無法自行恢復的人,也都是沒救了。

陳遠公曰:有腰眼間忽生疽毒,疼痛呼叫,似乎陽證,然腰腎乃至陰之地,未可作陽證治之也。此證雖本於忍精欲泄不泄以成,此毒似乎純是陰分之過,但腰雖不遠於內腎,火發而毒成,則陰中有陽,未可純以陰證治之也。必陰陽並治,以化毒則毒去如掃。倘不補陰,竟治其毒,則腎益傷而毒難速化;即補陰而不補陽,則陰無以生,毒且深藏腎宮,不得外泄矣。

白話文:

陳遠公說:「有人的腰眼之間忽然生了疽毒,疼痛得大聲呼叫,好像屬於陽性證狀,但是腰腎是屬於陰性的部位,不能當成陽性證狀醫治。這種病症雖然是因忍精導致腎水虧損、腎臟虛弱、毒熱內生而形成的,因此毒氣看似屬於陰性能量過剩的結果,但腰部雖然離內腎不遠,火氣發作導致毒氣生成,因此陰中有陽,不能單純地當成陰性證狀醫治。必須陰陽並補,以化解毒氣,毒氣就會像被掃掉一樣消失。如果只治毒,而不補陰,那麼腎臟會更受損傷,毒氣就難以迅速化解;如果只補陰而不補陽,那麼陰氣就沒有生機,毒氣就會深藏在腎臟之中,無法向外發泄。」

兩治散:白朮、杜仲、當歸各一兩,金銀花三兩,豨薟草三錢,防己一錢,水煎,一服痛輕,二劑痛止,三劑痊愈。(《冰鑑》。此方以杜仲、白朮利其腰臍,氣通毒自難結,又得銀花、當歸補中有散,而防己、豨薟直入腎宮,祛濕熱之毒,陰陽無偏勝之虞,邪正有解紛之妙,自然二三劑成功也。)

白話文:

兩治散:白朮、杜仲、當歸各一兩,金銀花三兩,豨薟草三錢,防己一錢,加水煎服,第一劑服用後疼痛減輕,第二劑疼痛停止,第三劑完全痊癒。(《冰鑑》。此方以杜仲、白朮疏通腰臍,氣血通暢,毒氣難以結集,又有金銀花、當歸補中有散的功效,而防己、豨薟直接進入腎臟,祛除濕熱之毒,陰陽不會偏盛,邪正之間的紛爭得以化解,自然二三劑就能成功治癒。)

申鬥垣曰:腰疽乃足太陽膀胱經多血少氣,生於腰間腎俞胃倉二穴。托之得膿則安。若上赤下黑,二十日不潰,或青黑色,無膿出血水者死。(《啟玄》)

白話文:

申鬥垣說:腰疽是足太陽膀胱經血多氣少,生長在腰間的腎俞、胃倉兩個穴位上。如果膿液排出則安好。如果上面是紅色的,下面是黑色的,二十天不潰爛,或者青黑色的,沒有膿液只有血水,這樣的患者會死亡。(《啟玄》)

又曰:腰癰發於軟肋下,近腰乃帶脈、五樞、維道穴,是少陽經多氣少血,寒熱焮腫作痛。余曾治一人,膿出一桶余,內託大補而愈。

竇漢卿曰:此證切忌怒氣行房,犯之不治。

白話文:

又說:腰癰發作在軟肋下面,靠近腰部的帶脈、五樞、維道穴,是少陽經氣多血少的緣故,寒熱交加,腫脹疼痛。我曾經治療過一個人,膿液流出超過一桶,內服大補藥而痊癒。

又曰:治宜補腎,加知母、黃柏、沒藥、廣膠。

白話文:

另外還說:治療宜補腎,再加入知母、黃柏、沒藥、廣膠。

胡公弼曰:此發生於兩腰陷肉之間,或生兩腰中間,在大杼下第十二椎是也。此乃欲火消陰,十五日前後必死,若瘡形紅活高腫有膿,尚有可生機括。(《青囊》)

白話文:

胡公弼說:這種病發生在兩側腰部凹陷的地方,或者發生在兩側腰部的中間,在大杼穴下第十二椎的位置。這是由於慾火耗損陰液導致的,在十五天前後必然死亡;如果瘡口紅活,腫脹高起,有膿液,還有一線生機。(《青囊》)

陳實功曰:腎俞發生於兩腰內腎陷肉之間,或正中亦發。凡生於此,最為險候。蓋腎為性命根本,藏精藏氣藏神,又乃受命先天,育女、育男、育壽,此必房勞過度,氣竭精傷,欲火銷陰,外陽煽動,以致真陰從此而耗,既耗之後,其臟必虛,所以諸火諸邪乘虛而入。如本臟稍有真陰制火,瘡形自可高腫紅活為膿,治以人參養榮湯加山萸肉、北五味子、知母、黃柏,及加減八味丸以救其源。若瘡形紫黑乾枯,堅硬不作膿者,為真陰內敗,再無可生之理,死在十五日前後。

(《正宗》)

白話文:

陳實功說:腎俞穴位於兩條腰內,腎臟陷落的肌肉之間,有時也會在正中部位出現。如果瘡癤生長在腎俞穴部位,是最危險的徵候。腎是生命之本,藏精、藏氣、藏神。它先天地稟受生命,孕育男女,延年益壽。如果因房勞過度,耗散精氣,導致體內陰氣衰竭,陽氣外煽,真陰從此耗盡。真陰耗盡後,腎臟必然虛弱,各種病邪就會乘虛而入。如果腎臟中還有一點真陰來制約虛火,那麼瘡癤就會高腫、發紅,並且有膿液生成。這時可以服用人參養榮湯,並加入山萸肉、北五味子、知母、黃柏等藥物,也可以加減八味丸來滋補腎陰,治療瘡癤。如果瘡癤呈現紫黑色、乾枯,堅硬不化膿的狀態,就表示真正的陰氣敗壞了。這種情況基本沒有生還的可能,死亡時間大約在十五天前後。

6. 對臍發疽門主論

王肯堂曰:對臍發,發於背下命門穴,與臍相對,故名。乃督脈經毒發,有膿者生,如出血水,譫語發渴者死。(《準繩》)

竇漢卿曰:對臍毒即沖疽,又名歷腎,生於腰腎間也。若內腎疼變為渴者,萬無一生。(《全書》)

白話文:

王肯堂說:對臍瘡,出現在背後的命門穴,與肚臍相對,因此得名。是督脈經絡上的毒素引起,有膿液的會存活,若出血水、胡言亂語、口渴的會死亡。(《準繩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