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二 (5)
卷二十二 (5)
1. 丹毒發疽門主論
王肯堂曰:丹毒發疽,背上細瘰無數,浸淫一二尺,如湯火傷,煩躁多渴,因服丹石剛劑所致。紅潤者生,紫黯者死,惡證少者,黃連消毒散、國老膏;惡證多,神昏脈躁,膨脹嘔噦者死。(《準繩》。)
白話文:
王肯堂說:丹毒這種病如果引發疔瘡,背上會長出許多細小的疙瘩,像水波一樣蔓延一兩尺,看起來像被開水燙傷一樣,患者會感到煩躁、口渴,通常是因為服用了含丹砂、礦石等藥性強烈的藥物所導致。如果患處呈現紅潤色,表示病情較輕,還有機會治好;如果呈現紫黑色,則表示病情嚴重,可能會有生命危險。如果病情較輕,可以服用黃連消毒散或塗抹國老膏來治療;如果病情嚴重,出現神志不清、脈搏快速、腹部脹大、噁心嘔吐等症狀,通常就難以救治了。(出自《準繩》)
2. 酒毒發門主論
王肯堂曰:酒毒發背當心而痛,麻木不常,累累如彈如拳,堅硬如石,痛徹五內,遍身拘急,由飢飽勞傷,炙煿厚味所致。神昏脈亂,大渴狂言,有妨飲食者死。二便閉結者死。有因寒變而內陷者,用托裡溫中湯。(《準繩》)
白話文:
王肯堂說:酒毒發在背部,會感到心痛,麻木的感覺時有時無,背上會長出許多像彈丸或拳頭大小的腫塊,堅硬如石頭,疼痛會深入內臟,全身都感到拘束緊繃。這是因為飢餓或過飽、勞累損傷、吃太多燒烤油膩食物所造成的。如果出現神智不清、脈象紊亂、極度口渴、胡言亂語,而且影響到進食的,就會死亡。大小便不通暢的也會死亡。還有一種情況是,因為受到寒邪影響導致病情惡化內陷的,要使用托裡溫中湯來治療。(出自《準繩》)
3. 上搭門主論
王肯堂曰:肩後疽,又名鼠疽,即上搭也。生肩膊後骨上,乃怒氣積鬱所致。屬太陽兼少陽經,宜灸。(《準繩》)
汪省之曰:凡辨手搭、腰搭、發背三證,務令患者以手搭肩上,搭著者左為左搭,右為右搭,頭多如蜂窠者易治。向下手搭著者,謂之腰搭。惟兩手上下俱搭不著者,謂之發背。(《理例》)
陳實功曰:肩下脊上癰疽者,乃脾經蘊積膏粱熱毒所致。腫形根腳不過兩肩者為順;如腫平堅硬,漸大漸開,攻注兩肩胸項,腫而不定者危。(《正宗》)
《心法》曰:上搭手生於脊骨第三節旁。中搭手生於脊骨第四節旁開三寸膏肓穴,名青龍疽。下搭手生脊骨第十四節腰窩內,旁開三寸肓門穴。
白話文:
王肯堂說:長在肩膀後面的毒瘡,又叫做鼠瘡,也就是所謂的「上搭」。它生在肩膀後面的骨頭上,是因為怒氣積鬱造成的。這個病屬於太陽經和少陽經的問題,適合用艾灸治療。(出自《準繩》)
汪省之說:要區分「手搭」、「腰搭」、「發背」這三種病症,務必讓患者用手搭在肩膀上,如果搭在左邊,就稱為左搭,搭在右邊就稱為右搭。如果頭部像蜂巢一樣有很多小膿包的,比較容易治療。如果手搭在下方,就稱為腰搭。只有兩隻手無論如何都搭不到的,就稱為發背。(出自《理例》)
陳實功說:長在肩膀下方、脊椎上方的癰疽,是因為脾經積聚了太多肥膩食物的熱毒所造成的。如果腫塊的根部範圍沒有超過兩邊肩膀,就表示情況比較好;如果腫塊平坦堅硬,逐漸變大、裂開,擴散到兩邊肩膀、胸部、頸部,腫脹不定,就表示情況危險。(出自《正宗》)
《心法》說:「上搭手」長在脊椎第三節旁邊。「中搭手」長在脊椎第四節旁邊三寸的膏肓穴,又叫做青龍疽。「下搭手」長在脊椎第十四節腰窩裡面,旁邊三寸的肓門穴。
4. 上搭門主方
消上搭方(《單方集驗》)
全蠍(三個),核桃肉(三個)
共研細,熱酒沖服,一二次自消。
白話文:
治療上搭(指頭部或上半身某處腫起)的藥方(出自《單方集驗》)
藥材:全蠍(三隻),核桃肉(三個)
將全蠍和核桃肉一起研磨成細末,用熱酒沖服,服用一到兩次就會自行消腫。
5. 中搭疽門主論
王肯堂曰:中搭即龍疽,生第九椎兩旁,忽腫痛而無頭,寒熱大作,屬太陽經。由七情不和,憤怒積熱所致。色赤起發潤澤者可治;色黑低陷,噁心眩暈,大便滑泄,小便如淋,譫語者死。(《準繩》)
白話文:
王肯堂說:所謂的「中搭」,就是俗稱的「龍疽」,它生長在第九節脊椎骨的兩側,突然腫起來又痛,而且表面沒有膿頭。發病時會出現嚴重的發冷發熱,這屬於太陽經的病症。主要是因為情緒不穩定,像是憤怒等,導致體內積熱所引起的。如果腫塊的顏色是紅色的,而且表面光滑潤澤,這種情況還可以治療;但如果腫塊顏色是黑色的,而且表面凹陷,同時伴隨噁心、頭暈、大便腹瀉、小便像淋雨一樣滴滴答答,甚至出現胡言亂語的情況,那就代表病情危急,有生命危險。
6. 左右搭串門主論
王肯堂曰:左右搭串者,左肩骨上生疽串於右者可治;右肩骨上生疽串於左者難治。古有此說,愚謂不然,攻注左右者,氣血不調,陰陽交錯也,七惡證少,何慮難痊?元氣虛憊,治之何補哉。(《準繩》)
陳實功曰:左搭屬肝,右搭屬肺,俱生於左右肩骨移動之處,為可治。如左搭串右,右搭串左,俱為難治(《正宗》)
申鬥垣曰:兩肩左右齊發,名雙串肩搭疽。(《啟玄》)
白話文:
王肯堂說:所謂的左右搭串,指的是左邊肩胛骨上長了瘡,然後串連到右邊的,這種情況可以治療;右邊肩胛骨上長了瘡,然後串連到左邊的,這種情況就比較難治療。古代有這樣的說法,我認為不對。這種瘡如果從左邊串到右邊,或是從右邊串到左邊,都是因為身體的氣血不調和,導致陰陽交錯。只要沒有出現太多嚴重的症狀,何必擔心無法痊癒?如果是因為身體的元氣虛弱,那麼無論怎麼補都難以有效。
陳實功說:左邊的搭串屬於肝臟的問題,右邊的搭串屬於肺臟的問題,都長在左右肩胛骨可以活動的地方,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的。如果左邊的搭串串連到右邊,或是右邊的搭串串連到左邊,這些情況都是難以治療的。
申鬥垣說:兩邊肩膀同時長瘡,而且左右互相串連,就叫做雙串肩搭疽。
7. 瘭疽發門主論
申鬥垣曰:瘭疽發,發於背之兩旁,屬足太陽膀胱經,多血少氣。發於脊中,屬督脈經。初起如豆如梅李,黑白色不定,慘痛應心,四畔如牛唇,四十歲以前可治。已衰弱者難痊。(《啟玄》)
白話文:
瘭疽這種疾病,如果長在背部兩側,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病變,通常是血多氣少的狀況。如果長在脊椎中間,則屬於督脈經的病變。剛開始發病時,像豆子或梅子李子般大小,顏色有黑有白不一定,疼痛劇烈難忍,感覺直達心臟,周圍像牛的嘴唇一樣腫脹。四十歲以前發病的人還可以治療,如果身體已經衰弱的人就比較難痊癒了。(出自《啟玄》)
8. 禽疽門主論
《鬼遺方》云:禽疽始發者如疹數十處,如拳打之狀,發寒齒噤。如此者十四日死;十日可刺,導引膿出即愈。
王肯堂曰:禽疽,背忽麻木拘急不痛,十數處肉紫色如拳觸狀。七日內寒熱口噤者死;得汗可治,無汗不治。神昏脈躁,或微或代者死。漫腫不潰,宜服臺閣紫微丸。(《準繩》)
白話文:
《鬼遺方》說:禽疽剛開始發病時,會像長了幾十處疹子,外觀像被拳頭打過一樣,發病時會感到寒冷、牙關緊閉。出現這種情況,如果持續十四天就會死亡;如果能在十天內用針刺破患處,引導膿液流出就能治好。
王肯堂說:禽疽的症狀是背部突然感到麻木、緊繃,但不會疼痛,背部會有十幾處呈現紫色,外觀像被拳頭撞擊一樣。如果在七天內出現寒熱、口噤的症狀,就會死亡;如果能發汗就可能治好,如果不能發汗就無法醫治。若出現神志不清、脈搏躁動,或微弱或時有時無的情況,就會死亡。如果患處腫脹卻無法潰爛,應該服用臺閣紫微丸。(出自《醫宗準繩》)
9. 九疽門主論
汪省之曰:九疽一生即有九處。當驗人之虛實,毒之淺深,膿之稀稠,遺之遲速,以決死生。如二三處者則輕。(《理例》)
白話文:
汪省之說:「所謂的九疽,指的是一個人身上同時長出九個瘡。治療時應該仔細檢視這個人的體質虛弱還是強壯、毒素侵入的程度是淺還是深、膿液是稀薄還是濃稠、以及瘡癒合的速度是快還是慢,以此來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,決定是生還是死。如果只有兩三個瘡,那情況就比較輕微。」
10. 小兒龜背門主論
龜背者,多因未滿半周,強令坐早,失護背脊,以致客風吹撲,傳入於髓,寒則體痿,故變成斯證。又謂五臟皆繫於背,凡五臟受過而成五疳,久則蟲蝕脊髓,背骨似折,高露如龜矣。書曰:腮腫疳還盛,脊高力已衰,腎無生氣,骨無堅長,故為惡候也。
白話文:
小兒龜背,多半是因為未滿半歲,就太早被強迫坐立,沒有好好保護背部脊椎,以致外來的風邪侵襲,傳入脊髓,受寒就會身體萎縮,因此變成這種病症。
還有一種說法是,五臟都與背部相連,如果五臟受到損害,就會形成五疳(多種小兒營養不良疾病),時間久了,蟲會侵蝕脊髓,導致背骨好像斷裂,高高隆起像烏龜的背部一樣。
書上說:腮腺腫大且疳病還很嚴重時,脊椎高聳表示身體已經虛弱,腎氣不足、生機衰退,骨骼也不堅固、難以生長,所以這是一種不好的徵兆。
11. 小兒龜背門主方
孫真人《千金方》,紅藥首烏研末,龜尿調敷脊骨,漸漸自平。
白話文:
孫思邈《千金方》記載的方子:用紅藥(可能是指紅色的藥材,具體藥材需要進一步考證)和何首烏研磨成粉末,再用龜的尿液調和成糊狀,敷在孩童的脊椎骨上,這樣慢慢地脊椎就會恢復平直。
12. 脊縫出蝨門主論
岐天師曰:如人背脊裂開一縫,出蝨千餘,此乃腎中有風,得陽氣吹之,不覺破裂而蝨出。治以活水止風丹。裂縫生蝨盡死。(《秘錄》)
白話文:
岐天師說:如果有人背部脊椎裂開一條縫,跑出上千隻蝨子,這是因為腎臟裡有風,受到陽氣吹動,才會不知不覺地裂開,導致蝨子跑出來。治療方法是用活水止風丹。裂縫裡的蝨子就會全部死掉。(出自《秘錄》)
13. 脊縫出蝨門主方
活水止風丹(岐天師)
熟地,山萸肉(各三兩),杜仲(一兩),白朮(五錢),防己(一錢),豨薟草(三錢),白水煎。
脊縫生蝨(張仲景)。萆麻子三粒,研成如膏,同紅棗三枚,搗成丸如彈子大,火燒之,薰衣上則蝨死而縫合。蓋萆麻子能殺蝨而去風,風去蝨出則脊自合縫矣。
白話文:
活水止風丹(岐天師的方子)
熟地黃、山茱萸(各三兩),杜仲(一兩),白朮(五錢),防己(一錢),豨薟草(三錢),用水煎服。
脊椎縫隙生蝨(張仲景的方法)
蓖麻子三粒,磨成膏狀,和紅棗三枚一起搗成彈珠大小的丸子。用火燒這個丸子,薰在衣服上,就能殺死蝨子,脊椎縫隙也會癒合。因為蓖麻子可以殺死蝨子,還能去除風邪,風邪去除,蝨子就死了,脊椎縫隙自然就會癒合了。
14. 肉龜瘡門主論
汪省之曰:肉龜瘡乃心腎二經受證。生於胸背兩脅間,有頭有尾,且有四足,皮色不紅,突起二寸。或有頭向上者,毒攻心口;或有毒向下者,足如刀割。或左或右,其痛難忍。急用神針,針住頭尾四足,上用艾灸二十八壯,龜瘡即死;不可去針,內服荊防敗毒散加天花粉、乳香、沒藥,然後再瀉其針。(《理例》)
白話文:
汪省之說:肉龜瘡是心經和腎經受到病邪侵擾所引起的疾病。這種瘡通常長在胸部、背部以及兩側脅肋之間,瘡體有頭、有尾,而且有四隻腳的樣子,皮膚顏色不紅,但會明顯突起約二寸高。有的瘡頭是朝上的,毒性會攻擊心口;有的瘡頭是朝下的,腳的地方會像刀割一樣疼痛。這種瘡可能長在左邊也可能長在右邊,疼痛起來難以忍受。必須趕緊用神奇的針法,針刺住瘡的頭、尾和四隻腳,然後在針刺部位用艾草灸二十八壯,這樣龜瘡就會死掉。針不可以拔出來,接著要內服荊防敗毒散,並加入天花粉、乳香、沒藥等藥材,等到藥效發揮後,才能把針拔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