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二 (4)
卷二十二 (4)
1. 上中下三發背門主方
發背毒瘡,用面調勻做圈,圈住瘡根,將黃蠟切薄片鋪平瘡內,勿使滲漏,以炭火炙化變青色,乃毒氣出也。再如法行之三五次,以黃蠟不變色為度,即消矣。
發背
白話文:
膿包瘡發作時,用麵粉調和均勻,做成一個圈圈,把瘡根圍住,再將黃蠟切成薄片,平鋪在瘡口內,不要讓它滲漏出來,用炭火烘烤,直到黃蠟變成了青色,表示毒氣已經出來了。再如法炮製三到五次,以黃蠟不再變色為止,膿包就會消除了。
滴乳香(去油),沒藥(去油),白兒茶,銀硃,貞定粉,黃丹(各四兩),銅綠(三錢)
白話文:
- 滴乳香:
- 去除油脂,具有消炎、鎮痛的作用。
-
沒藥:
- 去除油脂,具有消炎、鎮痛、抗菌的作用。
-
白兒茶:
- 具有清熱、解毒、消炎的作用。
-
銀硃:
- 具有清熱、解毒、明目的作用。
-
貞定粉:
- 具有清熱、解毒、止癢的作用。
-
黃丹:
- 具有清熱、解毒、消炎的作用。
-
銅綠:
- 具有清熱、解毒、殺蟲的作用。
白話文:
沒藥能去除油脂,並具有消炎、鎮痛、抗菌的效果。白兒茶具有清熱、解毒、消炎的作用。銀硃則有清熱、解毒、明目的功效。貞定粉能清熱、解毒、止癢。黃丹具有清熱、解毒、消炎的作用。銅綠則能清熱、解毒、殺蟲。
上研極細末。照瘡大小,用夾連四油紙戳孔,每張稱藥五錢,真麻油調攤,四圍用線縫好貼上,外用軟絹扎,自然止痛化腐生新,三日翻轉貼之。如對口調膏敷之。
白話文:
將藥物研磨成非常細小的粉末。根據傷口的長度和寬度,用夾子夾著四層油紙,在上面戳孔,每一張放五錢重的藥,用純麻油調勻攤平,四邊用線縫好,貼在傷口上。外面用軟絹繃帶纏繞固定,自然可以止痛,化腐爛的肉質,使新肉生長出來。三天後,把藥紙翻轉過來再貼。如果傷口在嘴邊,則用藥膏塗抹。
發背,大狗牙炒焦黑,研細,搽之如神。
又方,不拘男婦頭髮一把,入真麻油一斤,將發熬化,令病人飲之,則毒氣漸消,不致傷生也。
白話文:
治療發背,可以將大狗牙炒到焦黑,研磨成細粉,塗抹上去效果如神。
另有一種方法,不分男女,取一把頭髮,加入一斤純正麻油,將頭髮熬煮至融化,讓病人喝下,這樣毒素會慢慢消除,不會危及生命。
2. 對心發門主論
陳實功曰:對心發生於背,徑對前心者是也。此乃心火妄動熱極所致。心為君主之官,豈容毒邪干犯,誠乃毒剗君位,最易傷人,形截督經,害非輕淺。況心為一身之主宰,周身蘊熱流會於此,共結為患。且此穴背脊多坑,固難起發,瘡形落陷,腫不高尖,治當大降心火,急疏蘊熱,頂用針通,隨行拔法,務使毒氣內外宣通,各從門出,庶不內攻,方為成守。十五日後,內無變證,得膿為吉。
如至期變證漸生,堅硬漸大,不作膿者死,在二十二朝前後。(《正宗》)
白話文:
陳實功說:對心發生在背部,徑直對應前胸的就是對心。此乃心火妄動、熱極所致。心是君主之官,豈能容忍毒邪侵犯,這誠然是毒害君位,最容易傷人,形體截斷督脈,危害非同小可。況且心是一身的主宰,全身的熱氣流會於此,共同結成疾患。而且此穴背脊多為凹陷,固然難以發作,瘡形低陷,腫脹不高尖,治療應當大降心火,急於疏散蘊熱。用針刺通頂部,隨之拔罐,務使毒氣內外宣通,各從門出,這樣纔不致於內攻,方為治癒。十五日後,體內無變證,出現膿液為吉兆。
3. 蓮子蜂窩發門主論
王肯堂曰:蓮子發即太陰疽,生肩胛內,痛漸至潰爛,屬手太陰肺經積熱所致。赤色者可治,青黑者不治,喘嗽大渴,胸滿脈微者死。(《準繩》)
又曰:蜂窩髮狀如蜂房,十日平塌,寒熱痛楚。
白話文:
王肯堂說:蓮子發就是太陰疽,長在肩胛骨裡面,疼痛漸漸潰爛,是手太陰肺經積熱引起的。如果是赤色的,可以治好;如果是青黑色的,就治不好了。喘咳、很渴、胸悶、脈搏微弱的人會死亡。(出自《準繩》)
《鬼遺方》云:蜂窩疽發髀背,起心俞及心包絡俞,若肩髃,二十日不穴死,十日可刺。其色赤黑膿清者,可治。
白話文:
《鬼遺方》中說:蜂窩組織炎如果發生在大腿和背上,並且波及到心俞穴和心包絡俞穴,如果症狀在肩胛骨和脖子,那麼20天內如果不進行穿刺治療就會死亡,10天內還可以進行穿刺治療。如果膿液的顏色是赤黑色,而膿液是清澈的,那麼就可以治癒。
陳實功曰:蓮子蜂窩二發,此言其形似而名之也。多生於背,與心相近,與脊中平;輕者形長高腫,或偏半背,重則形斜平塌,兩脅俱傷,孔似蜂窩,突如蓮子。形雖可畏,常能多險多生,羸弱不堪,反取常安常穩,大規只怕不純陽,治法何妨瘡勢急,治宜護心護膜,謹防毒氣內攻。(《正宗》)
汪省之曰:蜂窩者,言其頭有五七十不止;蓮子者,頭不過一二十。通背腫者不救。(《理例》)
白話文:
陳實功說:蓮子蜂窩瘡有兩種發病形式,這種說法是根據其形狀而命名的。多半生長在背部,靠近心臟,與脊椎的中間部位齊平;輕症的表現是形狀修長而腫脹,或者只在背部的某一側;重症的表現是形狀斜平、塌陷,兩側肋骨都受傷,瘡口形狀類似蜂窩,凸起如蓮子。雖然這種瘡的形狀看起來可怕,但往往能多次發作而多生,患者虛弱不堪,但反而能平安安穩地生存下來。最怕的是這種瘡不是純陽的,治療的方法也不妨採取急救瘡勢的措施。治療時應該保護心臟和膜,謹防毒氣侵入到體內。
又曰:瘡頭向上發者名曰反,證最凶;瘡頭向下發者稍順;如無膿痰發及串流於肩膊者不治,穿膜者不治。又有兩頭開發者更凶。(《理例》)
白話文:
又說:瘡口向上發生的叫做反瘡,病情非常兇險;瘡口向下發生的稍微好一點;如果沒有膿痰溢出並且流串到肩膀和胳膊的,就不治了;穿透皮膜的,也不治了。還有兩頭一起發作的,更加兇險。(《理例》)
4. 兩頭尖疽門主論
申鬥垣曰:兩頭尖,又名滿天星,乃飲食辛熱,蘊釀鬱積毒壅所致。氣虛相沖,因虛成毒,故此證形口開而闊,上可至肩,下可至腰,此千無一有之證,治與癰疽同法。(《啟玄》)
白話文:
申鬥垣說:兩頭尖,又叫滿天星,是由於飲食辛辣熱毒,積鬱壅聚所導致。氣虛相衝,因虛成毒,所以這種病症的表徵是嘴巴張開且寬廣,往上可至肩膀,往下可至腰部,這是一種千例中難得一見的病症,治法與癰疽相同。(《啟玄》)
王肯堂曰:兩頭髮又名滿天星,又名廣錦背發。兩頭小,四邊散,因積怒蓄熱所致。腫高紅闊者生,低陷黑暗者死。(《準繩》)
白話文:
- 王肯堂說:兩頭髮又叫滿天星,又叫廣錦背發。兩頭小,四邊散,是因積怒蓄熱引起的。腫高紅闊的是活的,低陷黑暗的是死的。(《準繩》)
5. 癭瘤發門主論
申鬥垣曰:癭瘤發,發於脊之正中,近於大椎、(穴在第一椎上陷中,三陽督脈所發。)陶道、(穴在項大椎節下間,督脈足太陽經之會,俯而取之自得。)身柱(穴在第三椎節下間,俯而取之。三穴之端,)俱督脈所絡之處,甚利害,急早托之。此是陽維之海,督領百脈,若生癰疽,乃督脈不能統督之意,故凶。(《啟玄》)
白話文:
申鬥垣說:生長在脊柱正中、接近大椎穴(穴位位於第一椎骨上凹陷處,屬三陽督脈的起始點),與陶道穴(穴位位於項部大椎穴下凹陷處,屬督脈與足太陽經的交會穴,俯身向下取穴時自然可以找到)、身柱穴(穴位位於第三椎骨下凹陷處,俯身向下取穴時可以得到。這三個穴位,)都屬於督脈所連通的部位,情況非常嚴重,需要緊急治療。這是陽維脈的匯聚之處,統領著全身的脈絡,如果生長癰疽,表示督脈無法統御統領,所以是兇險的。(《啟玄》)
6. 體疽發門主論
申鬥垣曰:體疽發上至肺俞,(穴在第三椎下,各俠脊相去一寸五分。)下至肝俞,(穴在第九椎下,兩旁各一寸五分。出《出眺附經》)左右相同,在高骨之旁,乃足太陽膀胱經多血少氣,八日可刺。如不潰二十日死,或初發時腫上如椒子者死。(《啟玄》)
白話文:
申鬥垣說:體疽發作向上至肺俞穴,(穴位在第三椎下,各在脊椎旁一寸五分。)向下至肝俞穴,(穴位在第九椎下,左右各一寸五分。出自《出眺附經》)左右兩側相同,在高骨旁邊,這是足太陽膀胱經多血少氣,八天後可以針刺。如果不潰瘍,二十天後死亡,或剛開始發作時,腫脹像花椒那麼大的,會死亡。(《啟玄》)
王肯堂曰:竟體發,一名椒眼發。背上生疽,肉色不變,麻木微癢,頑如牛領之皮,二三尺,由盛暑時空腹感觸穢氣及憤怒積鬱所致。七日內未成膿,宜隔蒜灸,灸而起發,神清脈和者,可治;灸而不起,腹脹神昏,脈微或促或代者死。服汗劑得汗者生;無汗者死。服補劑紅潤起發知痛者生;膨脹不食,乾枯黑陷者死。(《準繩》)
白話文:
王肯堂說:全身出現發疹,又稱作「椒眼發」。背部長出疽瘡,肉色不變,麻木稍微發癢,堅硬像牛頸皮,大小約在二至三尺,是由於盛夏時肚子空虛接觸到穢氣,或是憤怒積鬱所致。在七天之內沒有形成膿瘡,適合隔著蒜灸,灸之後發疹出現,精神清明、脈象和緩者,可以治癒;灸了之後發疹沒有出現,肚子脹、精神昏迷、脈搏微弱或急促或代脈者會死亡。服用發汗的藥劑而能出汗者會活命;不能出汗者會死亡。服用補虛的藥劑後,臉色紅潤、發疹出現,並且知道疼痛的可以活命;腹脹不吃東西、乾枯發黑陷下去的會死亡。(《準繩》)
7. 陰陽疽門主論
王肯堂曰:陰陽疽,背上麻木不常,時腫時塌,忽軟忽硬,乍寒乍熱,由七情內乖,陰陽不和也。此證必大渴,神清脈定者可治;昏迷躁亂飲食不進者死。十日得黃白膿者可治;數日無膿者死。(《準繩》)
白話文:
王肯堂說:陰陽疽,背後麻木不常,有時候腫脹,有時候萎縮,有時軟,有時硬,時而寒冷,時而燥熱,是由於七情內部不協調,陰陽不平衡造成的。得這種病,一定會大口大口地喝水,神志清醒,脈象沉穩的可以治好。昏迷煩躁、飲食不進的死。十天有黃白色膿的可以治好,沒有膿的過幾天就死了。(《準繩》)
8. 特疽門主論
王肯堂曰:特疽發肺俞及肝俞。不穴二十日死,八日可刺,其色紅赤,內隱起如椒子者死。(《準繩》)
白話文:
王肯堂說:特別是癰長在肺俞穴和肝俞穴的位置。如果不治療二十天就會死亡,第八天可以針刺治療,如果顏色呈現紅赤,內部腫起像花椒籽一樣的就會死亡。
9. 陰陽二氣疽門主論
王肯堂曰:陰陽二氣疽,廣闊滿背,或大或小,不常腫熱脹大。十日可刺,導引出膿,不拘深淺多少,發渴體倦。十日外不見膿不治。(《準繩》)
白話文:
王肯堂說:陰陽二氣所引起的癰疽,廣大而佈滿整個背部,有小的有大的,不總是腫脹發熱的。十天以後可以刺破,放出膿液,不論深淺多少,(病人往往)感到口渴體倦。十天以後不見膿液,就不治了。(《準繩》)
10. 黃瓜疽門主論
王肯堂曰:黃瓜疽,一名肉龜,生背側,高二寸,長尺許,狀如黃瓜,肉色不變,疼痛引心,四肢麻木是也。此證多不可治。(《準繩》)
白話文:
王肯堂說:黃瓜疽,又名肉龜,生長在背部兩側,高出皮膚二寸,長約一尺左右,形狀像黃瓜,肉色不發生變化,疼痛牽連到心臟,四肢麻木。這種病症大多無法治癒。(《準繩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