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二 (3)
卷二十二 (3)
1. 對口門主方
秘方
連翹(去心),牛蒡子(研),蟬蛻,白芍,川芎,當歸尾,防風,赤芍藥(各一錢五分),甘草節(必要真節),川貝母(去心,各三錢),蒲公英(二錢),厚朴(一錢),桔梗(一錢四分),乳香(去油,研),沒藥(去油,研,各七分)
白話文:
連翹(去除核),牛蒡子(研磨成粉末),蟬蛻,白芍,川芎,當歸尾,防風,赤芍藥(各一錢五分),甘草節(一定要用真正的甘草節),川貝母(去除核,各三錢),蒲公英(二錢),厚朴(一錢),桔梗(一錢四分),乳香(去除油脂,研磨成粉末),沒藥(去除油脂,研磨成粉末,各七分)
逐味另秤,分釐不可增減,水二盅煎,加童便一盞和服,服後出汗,二三劑即愈。
對口初起,鮮烏魚皮貼瘡上,干則以火酒掃之,日換五次。
白話文:
每種藥材要單獨稱量,分毫都不能多或少,用兩杯水煎煮,加入一杯童子尿混合服用,服用後會出汗,兩三次就能痊癒。
對於剛開始出現的口腔潰瘍,可以將新鮮烏魚皮貼在患處,乾了就用酒精擦拭,每天更換五次。
又方,豬首眼瞠中肉,取下兩塊,盛碗內,用木箸搗極爛如糊,敷四圍,中留豆大一孔透氣,至重敷二次,即消。
白話文:
還有另一種方法,豬頭眼睛下方的肉,取下兩塊,放入碗裡,用木筷搗成糊狀,敷在患處周圍,中間留一個像豆子大小的孔洞用於透氣,敷到很厚重,重複敷兩次,腫脹就會消退。
又方,山藥同獨核肥皂搗敷。
又方,蝣蜒蟲同霜梅搗敷。
又方
上好心紅(三錢),蝣蜒(十條)
搗膏,視毒大小貼之,未成即消,已成即出膿,立時見效。
對口背癰仙方
活鯽魚(一尾,去鱗、腸。),頭垢(五錢)
共搗爛,加蜜半杯攪勻,從外圍入裡面,留一孔出毒氣,二次全消,即時止痛。
對口癤初起,桃葉尖九個搗爛摻上。
又方,抱小雞的母雞熱屎塗消。
又方,豬膽剖汁,碗盛,塗完即愈。(男子用雄豬膽。女用母豬膽。)
又方,天茄(即白牽牛)葉帶莖、子,採來同生薑三片搗敷,早晚一換,三日全愈。
又方
甘蔗渣(焙乾),白狗屎(焙燥)
研末和勻,用竹管將稀絹蒙一頭入藥,篩膏藥上貼之。雖垂危亦愈。
對口,薺菜同醋搗爛敷立消。
白話文:
另外一個方法,將山藥與獨核肥皂搗碎敷在患處。
另一個方法,將蝣蜒蟲與霜梅搗碎敷在患處。
又有一個方法,取上好的心紅(三錢)與蝣蜒(十條)搗成膏狀,根據毒瘡大小敷貼,若毒瘡尚未形成便可消散,若已形成則會化膿,立即見效。
治療對口背癰的仙方:
取活鯽魚(一條,去除鱗片和內臟),加上頭垢(五錢),一起搗碎,加入半杯蜂蜜攪拌均勻,從瘡口外圍慢慢往裡面敷,留一個孔讓毒氣排出,兩次即可痊癒,並立即止痛。
治療對口癤初起,取桃葉尖九個搗碎敷在患處。
另一個方法,將抱小雞的母雞的熱屎塗在患處即可消散。
又一個方法,將豬膽剖開取汁,盛在碗中,塗抹在患處,即可痊癒。(男子用雄豬膽,女子用母豬膽。)
又一個方法,取天茄(也就是白牽牛)葉帶莖、子,採來與三片生薑一起搗碎敷在患處,早晚換藥,三天即可痊癒。
又一個方法:
取甘蔗渣(焙乾),與白狗屎(焙乾)研磨成粉末,混合均匀,用竹管裹上稀薄的絹布,一頭塞入藥粉,篩在膏藥上貼敷,即使危重病人也能治癒。
治療對口,將薺菜與醋搗碎敷在患處,即可消散。
2. 百脈疽門主論
《鬼遺方》云:百脈疽,腫起環圍頸項疼痛,身體大熱,不敢動止,悁悁不能食。此有大畏恐駭,上氣咳嗽,其發引耳,不可以腫。十五日可刺導引,不導引見血,八十日必死。(《準繩》)
白話文:
《鬼遺方》中記載:百脈疽,症狀為腫起環繞頸項疼痛,身體高熱,不敢動彈,昏昏沉沉不能進食。此病因過度恐懼驚駭,引起上氣咳嗽,其發病原因在於耳部,不可以腫脹。十五天後可針刺引導,如果不引導出血,八十天內必死。(《準繩》)
3. 肩癰門主論
陳實功曰:肩毒左肩為癰屬肝,右肩為疽屬肺。(《正宗》。)
胡公弼曰:發肩乃腎與膀胱受證,氣血凝滯,不得流行,結成癰疽,得膿為吉。(《青囊》)
白話文:
陳實功說:肩膀的疾病,左肩的疔瘡屬於肝臟的問題,右肩的疔瘡屬於肺臟的問題。
胡公弼說:肩膀發生的疾病是腎臟和膀胱受病所導致,氣血運行不暢,凝滯不前,因而形成疔瘡,如果能出膿則是好的徵兆。
4. 肩疽門主論
王肯堂曰:肩疽此處,乃手足三陽交會之所,由風熱鬱結所致,或因負重損傷而作。(《準繩》)
《靈樞》云:發於肩及臑,名曰疪癰,其狀赤黑,急治之,令人汗出至足,不害五臟;癰發四五日,逆𤋲之。
白話文:
王肯堂說:肩部長了疽,這裡是手三陽經和足三陽經交會的地方,是由風熱鬱積所導致,或者因為負重受傷而引起。
《靈樞》說:在肩部和上臂發生的,稱為疪癰,它的形狀呈現紅黑色,應該及早治療,使病人出汗直到腳底,這樣不會傷害到五臟;如果癰腫發作四、五天後,就應該採用逆刺的方法來治療。
《鬼遺方》云:丁疽發兩肩,惡血留結內外,榮衛不通,發成疔疽,五日腫大,令人口噤寒戰。十二日可刺;不治,二十日死。
白話文:
《鬼遺方》中說:丁疽發作在兩肩,惡血積聚在體內體外,氣血運行不暢,發成疔瘡,五天後腫大,使人嘴巴緊閉、畏寒戰慄。十二天後可以刺破它;不治療,二十天後死亡。
陳氏曰:干疽腫發,起兩肩及兩大臂連胛骨,二七日痛不息,亦不可動;五十日身熱不赤。六十日可刺;刺之無血者死。
白話文:
陳氏說:癰疽腫脹發作,起於兩肩及兩大臂連胛骨處,連續49天疼痛不止,且不能夠活動;50天時身體發熱但不發紅。60天時可以針刺;針刺後沒有血流出者,會死亡。
薛立齋曰:肩疽生於肩骨之上,乃肝脾二經積熱,毒上衝肩井,始生多不知覺,惟肩骨中痠痛,竟有六七個月,方現形影。既潰失治,五六載不能收功,甚至肩井骨露則危矣。初起宜用艾灸。
白話文:
薛立齋說:肩疽長在肩骨上,是肝脾二經積熱,毒素上衝到肩井穴,一開始通常沒什麼感覺,只有肩骨痠痛,往往六七個月後,纔出現明顯症狀。潰爛後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治療,可能五六年都無法痊癒,甚至可能危及肩井骨。因此在初期應該及時用艾灸療法。
《心法》曰:肩中疽生肩正中,左右相同,屬三焦膽二經,一名疪癰。
又曰:肩風毒生於肩稍臑上骨尖處,屬大腸肩髃穴。由邪風深襲骨縫,與濕稽留,化熱而成。
又曰:干疽生於肩前廉,左右皆同,屬大腸經,一名疔疽。
白話文:
《心法》說:肩中疽長在肩膀正中央,左右兩邊都一樣,屬於三焦膽二經,又叫做疪癰。
又說:肩風毒長在肩膀稍靠近手臂骨頭尖的地方,屬於大腸經的肩髃穴。這是因為邪風深入骨縫,與濕氣停留在一起,化熱而成。
又說:干疽長在肩膀前面靠近脖子的地方,左右兩邊都一樣,屬於大腸經,又叫做疔疽。
5. 過肩疽門主論
王肯堂曰:過肩疽,又名筋疽,生肩後夾脊兩邊,腫硬痛疼,寒熱似瘧。但初起無頭,急用灸法。
《鬼遺方》云:筋疽髮夾脊兩邊大筋上,其色蒼。八日可刺,有癰在肥腸中,九十日死。
《心法》曰:過肩疽生在肩後廉,左右皆同。總由濕熱風邪遏鬱而成;亦有負重瘀血凝結而成。
白話文:
王肯堂說,過肩疽又叫做筋疽,長在肩膀後面靠近脊椎兩側,腫脹堅硬,疼痛難忍,還會發燒發冷,像是瘧疾。不過剛開始的時候沒有膿頭,要趕快用灸法治療。
《鬼遺方》記載:筋疽長在靠近脊椎兩側的大筋上,顏色呈青色。八天後可以針刺治療,這時候已經有膿包長在腸子裡了,九十天就會死亡。
《心法》提到:過肩疽長在肩膀後側,左右兩邊都可能出現。主要原因是濕熱風邪阻塞鬱結導致,也可能是因為長時間負重造成瘀血凝結而成。
6. 肩井毒門主論
申鬥垣曰:肩井毒,又名氣癰,其穴在肩上骨膠動處陷中是也。乃怒氣相干,氣血凝滯而成。初起必用鐵箍散圍住根腳,否則毒流肩脊,不可治矣。(《啟玄》)
白話文:
肩井有毒,又稱作氣癰,這個穴位在肩胛骨上,骨骼會動的地方的凹陷處。是因憤怒之氣相互牽引,氣血凝滯而成。初期一定要用鐵箍散環繞其根部,否則毒會流向肩胛骨和脊椎,到時就無法治療了。(《啟玄》)
7. 擔肩門主論
申鬥垣曰:此乃肩挑負重,壓傷肩頭,氣血凝滯而成;或因枕臥冷處,致令隧道不通,蓄血而成。破則流膿出血,此外因也。治當早灸,始能消散。(《啟玄》)
又有匾擔因婦女在上跨過,即害擔肩。
白話文:
申鬥垣說:這是由於挑擔負重,壓傷肩膀,氣血瘀滯而成;或者由於枕著寒冷的地方睡覺,導致經絡不通,積血而成。破了就會流膿出血,除此之外也是原因。治療應該及早針灸,才能消散。
8. 擔肩門主方
驗方,剪貓頭上毛用,不語唾黏之。
9. 上中下三發背門主論
王肯堂曰:上中下三發背俱在脊中,屬督脈。上發者,傷於肺,發於天柱骨下;中發者,傷於肝,為對心發;下發者,傷於腎,為對臍發。皆由積熱怒氣所致。初如粟米,或麻或癢,或拘急,或不痛,或大痛。初覺便宜隔蒜灸之,或汗、或下、或托,量其虛實施治。(《準繩》)
白話文:
王肯堂說:上、中、下三發背,都在脊椎中央的督脈上。上發背,是肺臟受傷,發於天柱骨下面;中發背,是肝臟受傷,發於相對心臟的位置;下發背,是腎臟受傷,發於相對肚臍的位置。這些都是由積累的熱氣和怒氣引起的。剛開始的時候,症狀像粟米粒一樣大小,或者麻痺,或者發癢,或者緊繃,或者不痛,或者很痛。剛覺察到症狀的時候,可以隔著蒜泥灸治,或者發汗,或者瀉下,或者吐出,根據病人的虛實情況施治。(《準繩》)
又曰:腦發背發在上者,不可用木通,恐導虛下元故也,老弱者尤宜戒。然三發背總要之地,與他處不同,尤所當謹,微有痛癢,宜速治之。
白話文:
又說:腦發背發在上部者,不可使用木通,因為恐怕會導引虛邪下行到元氣所在的部位,老年人和體弱者尤其應該注意。但是,三種背發總的要領與其他部位不同,尤應謹慎,稍有疼痛或瘙癢,應及早治療。
《鬼遺方》云:人生最可憂者,發背也。其種有五:一曰:陽毒發背,因風而有。或患熱毒消渴,或先患傷寒,余有陽毒未解,蓄積起於背脊膂之間,不問椎數,但從兩夾脊起止,腰上滿背焮腫,熱如炊之狀,赤紫或紅如焰,膿毒難成,成後不止,止後痛不除,驀忽數日之間,復平如舊,將謂腫消,此是內攻肉陷,不可療矣。二曰:陰毒發背,是氣冷而作。
白話文:
《鬼遺方》中說:人生中最令人擔憂的疾病,就是發背。發背的種類有五種:第一種叫做「陽毒發背」,是由風引起的。或者因為患上了熱毒引起的消渴症,或者之前患有傷寒,體內還殘留著陽毒沒有解除,積聚在背脊和脊椎之間,不管有多少椎骨,只從兩條夾脊開始發病,腰部和背部腫脹發紅,熱得像蒸煮一樣,呈赤紫色或火紅色,膿毒難以形成,形成後又不能停止,停止後疼痛也不消退,幾日之間突然又平息了,好像腫脹消退了一樣,這其實是內部攻入肌肉,沒法治療了。第二種叫做「陰毒發背」,是由寒氣引起的。
初如黍米粒起,情緒不快,愔愔而痛,直應前心,心內忪怔,頭目昏重,寒熱如瘧;五七日後始發引攻腫,開闊難收,內積有膿,深沉遲緩未透。宜急以補氣湯藥內托,外以抽膿藥貼之。宜急見膿,無膿即平愈無期。三曰:有人多服金石燒煉之藥,毒惡流滯成發背者。
白話文:
一開始如黍米粒大小隆起,情緒不快,隱隱疼痛,一直應至前胸,心內慌張,頭昏眼花,寒熱似瘧疾;五到七天後才開始發作,腫脹擴散難以收斂,內部積膿深沉遲緩未透發。應立即用補氣湯藥內服託扶正氣,外用拔膿藥貼敷。應儘快見到膿液,若無膿液則難以痊癒。另外,有人多服金石燒煉的藥物,導致毒邪流滯而成發背。
初起如丹疹之狀,漐漐漸開如湯火,瘡面色如朱,心膈煩躁,多渴嗜冷,其瘡難起,起即驚人,猶勝於陰陽兩毒者,緣此有解金石藥毒湯散治其內也,賴有根底分明,亦須急療方安。四曰:人有患酒食毒發背者。此疾非近得之,乃臟腑久積,乘飢乘困,食之便睡,或多食酒肉,冷熱黏滯,肥鮮熾膩,未下胸膈,房室不禁,恣意當風取快,脾臟氣虛不能受乘,發毒攻背兩夾脊,不問椎數。
白話文:
疾病一開始時,就像丹毒的樣子,逐漸蔓延擴散像碰到沸水火一樣,患處皮膚顏色鮮紅如朱,心胸煩躁不安,口渴想喝冷飲,瘡毒很難發出來,發出來後,病情更加嚴重,甚至比陰陽兩毒引起的瘡更加厲害,因此有解金石藥毒的湯藥來治療內部的病因,好在病人有根基分明,也必須趕緊治療才能安康。四種情況:有人因為飲食不當,毒素發作在背部。這種疾病不是最近才引起的,而是臟腑長期積累的毒素,乘著飢餓睏乏的時候,吃過東西就睡覺,或者過量吃酒肉,冷熱黏膩的食物,還沒消化就進入胸膈,房室不禁,恣意當風取快,脾臟氣虛無法承受,毒素發作攻入背部兩側,不分椎骨多少。
初起癰頭如小彈子,後大如拳,堅如石,痛遍四肢,加之拘急口苦,舌乾腹急,大小便澀,十數日後頭面手足虛腫,及臟腑通泄如利,內急痛者,是其證也。乘方腫引,急用攻腫發穴潰膿湯藥,內實外泄膿水,不可放縱,遲緩則皮肉腐壞,傷骨爛筋,漸成膿多,因而感邪內敗者死矣。五曰:人有冒山嵐瘴氣發背,毒氣先在臟腑,年月浸遠,氣血虛損衰弱。
白話文:
(1)膿瘡初起時,長在頭部的像小彈珠,後來長大如拳,堅硬如石,疼痛遍佈四肢,伴有拘急、口苦、舌乾、腹部緊急,大小便不通暢,十幾日後頭面、手腳浮腫,以及臟腑通洩,下瀉如利,內部急痛,符合這些病徵的患者,就是患了膿瘡疾病了。膿瘡發展時腫脹嚴重,須立即應用攻腫發穴潰膿的湯藥,讓體內的膿水向外排出,不可延緩治療,延遲治療將使皮肉腐爛,傷及骨骼,腐爛筋脈,逐漸形成大量膿水,因而感邪氣內敗者死亡。
(2)五曰:某人受到山洪暴雨的瘴氣,背部發病,毒氣先在臟腑,時日長了,氣血虛損衰弱。
初起腫色青黑如靴皮,頑痹痛深,附筋骨徹髓,按之如木石,引手加深,方覺似有痛處,至五七日,毒氣浮淺腫高,色變青白,有如拳打之狀,寒戰似瘧,及有風候,頭動口偏,手足厥逆,眼黑睛小白多而慢。此內有邪氣相搏,急破出清血三五升,有黃膿白汁相和發泄,其皮不寬,不慢亦急,脹痛亦不住,直至色退,熱痛方愈,亦宜急追趕膿與毒氣外出,無害。初患腫三日內灸者生。
白話文:
開始發作時,腫處的顏色青黑,就像靴子的皮革一樣,疼痛深入骨髓,附著在骨頭和筋上,按壓起來就像木頭或石頭一樣,拉扯手部會加重疼痛,才勉強感覺到好像有疼痛的地方。到了五七天左右,毒氣浮出,腫脹加劇,顏色變成青白色,就像拳頭打過一樣,伴有寒戰,像瘧疾一樣,而且還會出現中風的症狀,頭部活動受限,嘴巴歪斜,手腳冰涼,眼白變多而緩慢。這是因為體內邪氣互相搏擊,需要立即膿血排出三到五升,同時伴有黃膿和白色液體排出,皮膚不會變寬鬆,雖然不慢但也不快,腫脹和疼痛也不會停止,直到顏色褪去,熱痛才開始好轉。也應該及時追趕膿液和毒氣排出體外,這樣就沒有危害了。患病後三天內灸治的人就可以痊癒。
八日內膿成針烙導引者生。未瘥慎勞力者生。慎忌食者生。慎喜怒者生。懼腫猛療者生。急療者生,不諱發背者生。待膿自出,不導引者死。未內攻而針烙用藥導引者生。內攻後導引針烙者死。腫焮熱痛方盛已前療者生。如過此後已內攻者死。膿成後不出不導引,但敷藥者死。
白話文:
八日內膿腫生成,若以針烙法治之及導引的,則可生。若膿腫未癒合則過度勞累者,可致死。飲食需謹慎,忌吃或過量或不該吃者,可致死。喜怒忌太過,可致死。恐腫疾猛烈,而行急治者,可致死。急於治癒者,可致死。不忌諱發背者,可生。膿腫待自行化膿排出,而不用導引法者,可致死。膿腫未向內攻入,而用針烙法、用藥、及導引法者可生。膿腫已向內攻入的,再使用導引法、針烙法者,可致死。膿腫紅腫、熱痛劇烈時而治療者,可生。若超過此時期,膿腫已向內攻入了,治療者可致死。膿腫形成後仍不出膿,而不以導引法治療,而只敷藥者,可致死。
如赤白痢氣急者,是已內攻,醫療無益,必死。癰不救十得五生。疽不療十全死。輕腫怕痛者必死。不遇良方者死。節候不依法者必死。愚執恣意用性逸情者死。
白話文:
王肯堂說:患有發背癰疽的人,毒氣猛烈,如火燎茅,容易潰壞。剛開始如黍米粒大小,兩三天逐漸紅腫如手掌面大小,五七天如碗麪大小,即易於潰破,灼熱赤紅,如火燒一樣,表面逐漸潰爛闊開,內部腫脹如蒸熟的樣子,外面皮肉潰爛如削去,紫瘀膿汁多而腫不退,疼痛不斷,發渴發逆,飲食不下,嘔吐氣急,浮淺開闊的人,尤其適宜服發膿託毒湯藥,才能痊癒。(陽證,實證。)
王肯堂曰:有發背癰,有發背疽,如毒氣勇猛而發,如火燎茅,易於敗壞。初起如黍米粒大,兩三日漸赤引腫如手掌面大,五七日如碗麵大,即易為攻,焮熱赤引如火燒之狀,浮面漸潰爛闊開,內發腫如炊之狀,外爛皮肉如削去,紫瘀膿汁多而腫不退,疼亦不止,發渴發逆,飲食不下,嘔吐氣急,浮淺開闊者,尤宜發膿托毒湯藥服之,必愈。(陽證,實也。
)其間有隻如盞面大者,此非不大,緣為毒氣深沉,內虛毒氣近膜也。此必內攻,近入臟腑,卻外入四肢,先攻頭面虛浮,後攻手面,次攻兩足面腫,名曰毒氣散入四肢,其人聲嘶氣脫,眼睛黑小,十指腫黑乾焦不治。(陰證,虛也。)始發一粒如麻豆大,身體便發熱,生疽處腫大熱痛,此為發於外,雖大如盆,治之百可百活。(陽證,實也。
白話文:
其間有像盞口那麼大的,這種情況並不是真的很大;原因是毒氣深沉,內部虛弱,毒氣接近粘膜。這種情況一定會內攻,先是侵入臟腑,然後再侵入四肢,先攻打頭面,使其虛浮,接下來攻打手面,最後攻打兩足,使臉面腫脹,這種情況可稱為毒氣散入四肢,這種情況患者聲音嘶啞,呼吸淺促,眼睛發黑變小,還有十個手指腫大發黑、乾枯焦灼,這種情況是無法治癒的。(陰證,虛證。)一開始時只是長了一個像麻豆那麼大的小粒,身體隨即發熱,生瘡處腫大疼痛,這種情況屬於生長在外面,即使這個瘡大得像盆子,治癒率也是接近百分之百。(陽證,實證。)
)或身體不熱,自覺倦怠,生疽處亦不熱,數日後漸大,不腫不痛,低陷而壞爛,此為發於內,雖神仙無如之何。(《準繩》)
白話文:
或者身體不發熱,自己覺得疲倦,生疽處也不發熱,幾天後逐漸增大,不腫不痛,凹陷而壞爛,這是發於內部,即使是神仙也沒有辦法。
陳遠公曰:背心間先發紅瘰,後漸紅腫,此發背之兆也,最為可畏。古人云:外大如豆:內大如拳,外大如拳,內大如盤,言外小而內實大也。然癰疽大毒,必辨其陰陽。有先陰變陽者,有先陽變陰者,有前後俱陽者,有前後俱陰者。
白話文:
陳遠公說:背部的中間部位首先長出紅腫的瘡,然後逐漸變紅腫,這是發背的徵兆,最讓人害怕。古人說:外面的瘡像黃豆那麼大,裡面的瘡像拳頭那麼大;外面的瘡像拳頭那麼大,裡面的瘡像盤子那麼大,說的是外表的瘡小,實際上裡面的瘡很大。但是,癰疽是大毒,一定要辨別其陰陽屬性。有的先陰變陽,有的先陽變陰,有的前後全是陽症,有的前後全是陰症。
陽證雖重而實輕,陰證雖輕而實重,先陰變陽者生,先陽變陰者死,何以知之?陽證形高大而腫起,陰證形底平而陷下,陽證色紅,陰證色帶黑,陽證初起必痛,陰證初起必癢,陽證潰爛多膿,陰證潰爛多血,陽證收口身必輕爽,陰證收口身必沉重,至於辨陰辨陽,以此消息,必不差也。凡紅腫高突,乃陽證也。
白話文:
陽證的症狀雖然很嚴重,但實際上很輕微,陰證的症狀雖然很輕微,但實際上很嚴重。先由陰變陽的會生,先由陽變陰的會死。如何知道呢?陽證的形狀高大腫脹,陰證的形狀低平凹陷。陽證的顏色是紅色的,陰證的顏色帶有黑色。陽證剛開始一定會疼痛,陰證剛開始一定會癢。陽證潰爛後會有大量的膿,陰證潰爛後會有大量的血。陽證收口後身體一定會感到輕爽,陰證收口後身體一定會感到沉重。至於辨別陰、陽,根據這些症狀的變化,一定不會錯。凡是紅、腫、高突的,都是陽證。
乘其肉腫初發,肉猶未化,急以散毒之藥治之,可隨手愈也。發背至橫決者,皆因循失治,以至破敗而不可救,陽變陰者多矣。救癰如救火,宜速撲滅,否則延燒屋舍,不盡不止,切勿見為陽證,輕緩治也。急消湯:金銀花二兩,紫花地丁一兩,茜草、甘菊花、桔梗、天花粉、生甘草各三錢,貝母二錢,黃柏一錢。水煎服,三劑全消,不四劑也。
白話文:
當腫瘤剛開始生成時,腫肉還未完全形成,趕緊用散毒的藥物治療,就可以輕易治癒。背部的腫瘤發展到破裂潰爛,都是因為治療延誤,導致潰爛敗壞而無法挽救,陽症轉變為陰症的情況很多。治療腫瘡就像救火,應該迅速撲滅,否則蔓延開來,燒毀房屋,永無止境。千萬不要因為腫瘡是陽症,就輕視治療。
急消湯:
- 金銀花二兩
- 紫花地丁一兩
- 茜草、甘菊花、桔梗、天花粉、生甘草各三錢
- 貝母二錢
- 黃柏一錢
水煎服用,三劑即可完全消除腫脹,超過四劑也不會再有。
(《冰鑑》。此方消陽毒初起極神,既無迅烈之患,大有和解之妙,人不知法則,謂陽毒易於祛除,浪用虎狼之味,毒雖消散而真氣耗損,往往變成他證,乃醫者成之也,何若王霸並施,有益無損為妙。)
白話文:
這道藥方可以消除陽毒發作的早期階段,非常有效。既沒有急速劇烈的傷害,又有和解順暢的妙處。一般人不知道這個規律,以為陽毒容易去除了,就胡亂使用猛烈霸道的藥物,雖然可以消除毒素,卻會損耗真氣,往往轉變成其他疾病,這是醫生造成的。哪有像王霸那樣統治方法並用,既有利益又無損害,這纔是高明的方法。
又曰:背心發瘰癢甚,已而背如山重,隱隱發紅暈如盤大。此陰癰初起之形,最為可畏,非前證可比,乃一生罪孽,鬼祟憑身,必胡言譫語,將平日欺心之事,盡情宣布,此證本不可救,然人心善惡,成於一念,苟能悔艾而刀圭無術,亦見吾道之無奇矣。夫陽證有救之條,陰證豈無可生之理,惟在治之得法耳。
白話文:
另外還有一種說法:後背發腫瘙癢很厲害,隨後背部像山一樣沉重,隱隱約約地散發出紅暈,像盤子那麼大。這是陰癰初起的症狀,最讓人畏懼,一般的症狀根本比不上它,這是因為一生作孽,鬼魂附身, обязательно胡言亂語,把平時欺騙自己的事情全部都說出來,這種病本來是無法救治的,但是人的善惡,在一念之間, если能夠悔過斬斷罪孽,即使通過刀圭之術無法治好,也可以看到我們醫治方法的奧妙。陽性病症有可以救治的條例,陰性病症難道就沒有可以讓人生存的道理嗎?關鍵在於治療方法是否得當。
陰證雖成於鬼祟之纏,亦必正氣大虛,邪得入之也。故治法必用補氣血之藥,佐以散郁解毒之品,則正旺邪自散矣。變陽湯:人參、黃耆各二兩,金銀花八兩,白芍一兩,天花粉、生甘草各五錢,荊芥炒黑三錢,柴胡二錢,附子一錢。水十餘碗,煎汁二碗,先服一半,後又服一碗,陰必變陽而作痛,又一劑痛消,再一劑痊愈。
白話文:
陰證雖然是鬼祟纏身造成的,但身體正氣虛弱,邪氣才能入侵。因此,治療方法必須使用補氣血的藥物,並輔以解鬱解毒的藥物,那麼正氣旺盛,邪氣自然消散。
變陽湯:人參、黃耆各二兩,金銀花八兩,白芍一兩,天花粉、生甘草各五錢,荊芥炒黑三錢,柴胡二錢,附子一錢。
用水十多碗,煎成兩碗湯汁,先服一半,之後再服一碗,陰證必定轉變為陽證而產生疼痛,再服用一劑,疼痛就會消失,再服用一劑,就可以痊癒了。
(世人不見皮破血出,斷不可信,然先用此方以治發背,無論病人不肯服,即醫士亦不肯用,往往決裂潰爛,瘡口至如碗大而不可收,始悔參耆之遲用矣。所以論證而多戒辭,勸人早服此方,以免喪命。
白話文:
一般人沒有看到皮膚破損和流血,絕對不會相信這帖藥方有用,不過一開始就用這帖藥方來治療發背的膿瘡,無論病人不願意服用,還是醫生不願意使用,通常病情會慢慢惡化,會慢慢破潰流膿,瘡口會變大到像一個碗一樣大,到那個地步就很難治癒了,病人和醫生才會後悔沒有早點使用人參和黃耆。因此,在醫書中特別叮囑並勸告大家,如果患有發背膿瘡,一定要早點服用這帖藥方,避免喪命。
蓋陽毒可用攻毒,陰毒必須補正,以參耆補氣,氣旺則幽陰之毒不敢入心肺之間,金銀花性補,善解陰毒,得參耆而功益大,然非附子不能直入陰毒之中,而又出於陰毒之外,毒深者害深,又加生甘草以解餘毒,然毒結於背者,氣血之壅也,壅極者郁之極也,故加柴、荊、粉、芍消痰通滯,開鬱引經,自然氣宣血活,痰散毒消也。)
白話文:
對於陽毒,可以使用攻毒的方法來治療。而對於陰毒,則必須用補正的方法,來壯旺人體的氣血,使幽陰之毒不敢侵入心肺之間。金銀花性情溫補,善於化解陰毒,配以參耆能增強藥效。然而,附子才能直接深入陰毒之中,並且將毒氣從體內排出。對於毒症較深的人,需要服用劑量較重的附子。另外,加入生甘草可以化解體內的殘留毒素。若毒素凝聚在背部,則是由於氣血壅塞所致,壅塞到極點便會形成鬱結之毒,因此加入柴胡、荊芥、升麻、芍藥,可以化痰通滯,舒解鬱悶,引導經脈暢通,自然氣血運行順暢,痰散毒消。
又曰:背癰潰爛,洞見肺腑,瘡口黑陷,身不能臥,口渴思飲,人以為陽證敗壞,孰知陰虛不能變陽乎!夫癰雖有陰陽之分,及至潰膿之後,宜補內而不宜消,則陰陽之證一也。潰爛而見肺腑,足見失補之故,使毒過於延燒,將好肉化為瘀肉耳。肉瘀必腐,腐則洞見底裡,此證九死一生之兆,倘胃氣健,能食者,猶可治,若見食則惡者,必無生理,然能受參耆峻補者,尚可生也。
白話文:
又說:背上的癰瘡潰爛,洞見肺腑,瘡口黑陷,病患無法躺臥,口渴想喝水,人們都認為這是陽證敗壞,誰知道是陰虛不能變陽造成的呢?癰瘡雖然有陰陽之分,但是到了潰膿之後,應該要補內而不是消散,那麼陰陽的證狀就 一樣了。潰爛而看到肺腑,充分說明瞭沒有補養的緣故,使毒氣過度蔓延,把好肉化成瘀肉。瘀肉一定腐爛,腐爛則洞見底裡,這個證狀是九死一生的徵兆,如果胃氣健壯,能吃飯,還可治療,如果看到食物就噁心,就一定沒有生機,但是,如果能接受人蔘、耆草等峻補藥物的,還有機會活命。
轉敗湯:人參、熟地各二兩,生黃耆、當歸、山萸各一兩,白朮、金銀花各四兩,麥冬二兩,遠志三錢,肉桂、茯苓各二錢,北五味一錢。水煎,一服胃氣大開者,即可轉敗為吉,倘服後少能健飯,亦在可救,若杳無應驗者,胃氣將絕無救矣。
白話文:
轉敗湯:人參、熟地黃各 60 公克,生黃耆、當歸、山茱萸各 30 公克,白朮、金銀花各 120 公克,麥冬 60 公克,遠志 9 公克,肉桂、茯苓各 6 公克,五味子 3 公克。以上藥材水煎服,服用後胃氣大開的,即可轉敗為吉。如果服藥後稍微能吃飯,也還有救。如果一點效果都沒有的,胃氣將絕,無法挽救。
(此方補氣血,更補肺腎之陰,蓋陰生則陽長,陰陽生長則有根,易於接續,後以銀花解餘毒,則毒散而血生,血生而肉長,肉長而皮合,倘以解毒為事,不補氣血之陰陽,則陰毒不能變陽,有死而已矣,不亦悲哉!倘服之而飽悶,少頃漸安者,尚有生機,不可棄置。)
白話文:
這藥方不僅補氣血,更補肺腎之陰。因為陰生則陽長,陰陽生長則有根,易於接續。之後用銀花化解餘毒,則毒散而血生,血生而肉長,肉長而皮合。倘若只把解毒當作目的,不補氣血之陰陽,則陰毒不能變陽,人只有死亡一途,豈不悲哀!倘若服用此藥而感到飽悶,過一陣子漸漸安穩下來的,尚有生機,不可棄置。
又曰:背癰將愈,瘡口不收,治無一效,人以為餘毒未盡也,孰知陰虛不能濟陽乎!夫癰疽初起則毒盛,變膿則毒衰,膿盡則毒化矣。瘡口不收,乃陰之虛,非毒之旺,人不知治法,以敗毒攻之,是重虛其虛,欲肌肉之長,得乎,或亦有補而不效者,必系只用陽分之品以補陽,不用陰分之品以補陰也。蓋獨陰不長,獨陽不生,今膿血已盡,陰必大虛,只補陽則陽旺陰虛,陰不能交於陽矣。
白話文:
人們常說,背部膿瘡快要好了,但傷口卻遲遲不癒合,無論用什麼藥都無效,認為是毒素未清。其實,這並非餘毒未盡,而是因為體內陰虛,無法滋養陽氣。癰疽剛開始時毒性很強,化膿後毒性就減弱了,膿液排盡後毒素也就消散了。傷口不癒合是因為陰氣不足,並非毒性仍然旺盛。有些人不知道治療方法,反而用清熱解毒的藥物來攻毒,這就加重了陰虛,想要讓傷口癒合就更難了。即使使用補藥,也可能無效,因為只用補陽的藥物,卻沒有使用補陰的藥物。只有陰陽調和,才能使傷口癒合。現在膿血已經排盡,陰氣必然非常虛弱,如果只補陽,會導致陽氣旺盛而陰氣更加虛弱,陰氣無法與陽氣相合,傷口自然無法癒合。
雖陽有濟陰之心,而陰無濟陽之力,所以補陽而陰愈虛,瘡口愈難合也。治必大補其陰,使陰精盛滿,自能灌注瘡口,不必生肌外敷,瘡口之肉自生矣。生膚散:麥冬、山萸、銀花、當歸各一兩,熟地二兩,人參、白朮各五錢,肉桂一錢。水煎二服,肉自內長,又二服外口自平,又二劑痊愈。
白話文:
陽氣雖然有扶助陰氣的心意,但陰氣卻沒有補益陽氣的能力,所以補益陽氣但陰氣會更虛弱,瘡口越難癒合。治療一定要大力滋補陰氣,使陰精充盛且圓滿,自然就能灌注瘡口,不必另以生肌藥外敷,瘡口的肉就能自行生長了。生膚散:麥冬、山茱萸、金銀花、當歸各一兩,熟地黃二兩,人參、白朮各五錢,肉桂一錢。用清水煎煮,分兩次服用,瘡口肉由內而生,再喝兩次瘡口外緣會平整,再喝兩劑藥就痊癒了。
(此方補陰多於補陽,使陰勝於陽也。然補陽之藥,仍是補陰之助,以其能入陰中交於陽內也,銀花非恃以解餘毒,取其能領各味至瘡口之間也。)
白話文:
這個藥方補充陰氣多於補充陽氣,使陰氣勝過陽氣。然而補充陽氣的藥物,仍然是補充陰氣的幫助,因為它能夠進入陰中交融於陽內。銀花並不是依靠它來解除餘毒,而是取其能夠引領各種藥味到瘡口之間。
又曰:背瘡長肉,瘡口已平,忽開裂流紅,人以為瘡口肉未堅也,孰知色欲惱怒不謹乎!夫癰證最忌色欲,次忌惱怒,犯惱怒,新肉有開裂之虞,犯色欲,新肉有流水之害,然此猶些小瘡癰也。其在背癰,犯惱怒者,不過疾病,犯色欲者,多致死亡,瘡口開裂之處,色必變紫黑,流血之處,肉必變敗壞矣。
白話文:
又說:背上的瘡口長出肉來,瘡口已經平了,突然裂開流出紅色的液體,人們以為是瘡口的肉還沒有長結實,哪知道是沒有注意戒除色慾和惱怒的情緒!患有癰瘡最忌諱色慾,其次是忌諱惱怒,觸犯惱怒的情緒,新長出的肉容易裂開,觸犯色慾的情緒,新長出的肉容易流膿血,但是這些還只是小瘡小癰。如果是背部的癰瘡,觸犯惱怒的情緒,只不過是病情加重,觸犯色慾的情緒,多會導致死亡,瘡口裂開的地方,顏色一定會變成紫黑色,流血的地方,肉一定會變成腐敗變壞。
此時必急補氣血,切不可仍治其毒,蓋前毒未盡,必難收口,復至敗壞,實新肉不堅而自決裂也。況發背新愈,其精神氣血空虛,交合泄精,遂變出非常,舍補氣血,又安求活乎!然補氣血,必用大劑方能收危亂之功也。定變回生湯:人參四兩,黃耆三兩,當歸、麥冬、白朮、銀花各二兩,茯苓一兩,山萸五錢,肉桂三錢,北五味二錢。水煎,二服肉自生矣,三劑皮仍合矣,平復如故。
白話文:
這個時候一定要趕緊補氣血,絕對不可以繼續治療他的毒,因為前面的毒還沒完全痊癒,勢必無法癒合,又會繼續潰爛,實際上新長的肉不堅固而自行裂開。何況發背的瘡口才剛癒合,他的精神氣血都很虛弱,再加上交合洩精,所以衍生出這種不尋常的症狀,如果不補氣血,又怎麼能奢求活命呢!但是,補氣血一定要用大劑量的藥,才能收穫化險為夷的功效。定變回生湯:人參四兩,黃耆三兩,當歸、麥冬、白朮、銀花各二兩,茯苓一兩,山茱萸五錢,肉桂三錢,北五味二錢。水煎服,喝兩次肉就會自己長出來,喝三劑皮膚就會長回去了,恢復以往的樣子。
再犯禁忌,無不死矣,此方難救。(此方救瘡瘍壞證仙丹,不止治發背愈後犯色敗腐也,人疑泄精以至決裂,宜熟地大補之,何故不用,因熟地補陰最緩,而證犯甚急,所以不用熟地,多用氣血之藥救其垂危,非熟地不可用,輕棄之也,此方數劑之後,正宜減半而多加熟地,以為善後計耳。)
白話文:
如果再犯禁忌,一定會死亡,用這個藥很難救治。(這個藥方可以治療瘡瘍壞證,不只能治癒背部發瘡後再染上色敗腐的症狀,有人懷疑是洩精導致決裂,應該用熟地來大補,為什麼不用呢?因為熟地補陰最慢,而這個症狀發展得非常快,所以不用熟地,多用氣血藥物來挽救垂危的狀況,並非熟地不可用,只是不適合。服了這個藥方幾劑之後,就會減少一半的藥量,而多加熟地,這是為了善後著想。)
又曰:夏日生背癰,瘡口不起,脈大無力,發熱作渴,自汗盜汗,用參耆補劑,益加手足逆冷,大便不實,喘促嘔吐,人以為火毒太盛也,誰知元氣大虛,補不足以濟之乎!夫癰分陰陽,瘡口不起乃陰證也,脈大似乎陽證,大而無力,非陰而何!發熱作渴,此水不足以濟火,故作渴作熱也。即陰證似陽,用參、耆助陽,足以祛陰而返陽矣。
白話文:
另外還有一種說法:夏天長了背上的膿瘡,瘡口久久不癒合,脈搏粗大、力道薄弱,發熱、口渴,常常自己出汗、或盜汗,用了人蔘、黃耆等補益的藥方,手腳反而更冰冷,大便也不是很成型,常常喘不過氣、嘔吐,人人都以為是火毒太大,誰能知道其實是元氣大虛,補品不足以濟助元氣呢!膿瘡可以分成陰證和陽證,瘡口久久不癒合就是陰證,脈搏粗大像陽證,但是大且無力,不也是陰證嗎!發熱、口渴,這是水不足以濟火,所以才口渴、發熱。就是陰證看起來像陽證,用人蔘、黃耆這類藥物來幫助陽氣,足以去除陰氣而恢復陽氣。
何以愈補,反作逆冷嘔吐,此陰寒之氣甚,而微陽之品力不能勝耳,非加附子之辛熱,何能斬關以祛蕩陰邪哉!助陽消毒湯:人參八兩,黃耆一斤,當歸、白朮各四兩,陳皮一兩,附子五錢。水煎膏,二次服,諸證退,服數劑瘡起,乃減半,又服數劑而愈。(此非治癰之法也。
白話文:
為什麼越吃補藥,反而會逆冷嘔吐,這是因為體內的陰寒之氣太盛,而溫陽的藥力無法勝過它。如果不加入附子的辛熱之氣,怎麼能夠攻破關卡,把體內的陰邪驅散呢?
助陽消毒湯的配方是:人參八兩,黃耆一斤,當歸、白朮各四兩,陳皮一兩,附子五錢,水煎成膏狀,分兩次服用。當各種證狀消失後,再服用幾劑,然後減半服用,再服用幾劑就痊癒了。(但這個湯方不是治療癰疽的方法。)
然以治癰之法輕劑治此,鮮不立亡,可見治癰不可執也。大約陽癰可用消毒化痰,而陰癰切不可用消毒化痰之藥,今舍癰從證,乃治癰變法,醫者不可不知也。)
白話文:
然而,用治療癰瘡的方法來治療這種疾病,用藥量輕微,很少有不死亡的,由此可見,治療癰瘡不能拘泥於一種方法。總體來說,陽癰可以用清熱化痰的藥物,而陰癰絕對不能用清熱化痰的藥物。現在捨棄癰瘡的病症,而從它所表現出來的證候來治療,這就是治療癰瘡的變法,醫生必須知道這一方法。
又曰:背生癰疽,潰膿之後,或發熱,或惡寒,或作痛,或膿多,或流清水,自汗盜汗,膿成不潰,口爛不收,人以為毒氣未盡也,誰知五臟虧損,血氣大虛之故也。凡人氣血壯盛,陰陽和平,何能生毒?惟臟腑內損,而毒氣得以內藏,久之外泄,及至癰疽發出,其毒自不留內,臟腑原虛,又加流膿血則已虛益虛,觀其外面瘡口未斂,似乎有餘,審其內而氣血未生,實為不足,法當全補,不必偏補一臟,致有偏勝之虞,用十全大補湯為妙,以其兼補氣血耳,然有不效者,非方之不佳,乃用之不得法也。
白話文:
另外還說:背上長有膿瘡,膿瘡潰爛之後,有的人發燒,有的人怕冷,有的人疼痛,有的人膿多,有的人流清水,自汗盜汗,膿瘡長成但不潰爛,嘴巴爛了也不收口,人們都認為這是毒氣沒有散盡,卻不知道這是五臟虧損,血氣大虛的緣故。凡是氣血旺盛,陰陽平衡的人,怎麼會生出毒氣?只有臟腑內部受損,毒氣才能積存在體內,時間長了就會發泄出來,等到膿瘡發作,毒氣自己不會留在體內,臟腑本來就虛弱,再加上流膿出血,就更加虛弱了,看其外表的瘡口還沒收口,好像還有餘力,但仔細觀察其內部,氣血並沒有生長出來,實際上是虛弱的,治療方法應該是全面補益,不必偏補某一個臟腑,以免造成偏勝的弊端,最好是用十全大補湯,因為它兼補氣血。即使這樣還沒有效果,並不是方子的不好,而是使用的方法不對。
夫背癰何等之證,豈細小之劑所能補哉!必大劑始克有濟,余酌一方:人參、當歸各一兩,黃耆、熟地各二兩,白芍、白朮、茯苓各五錢,川芎、生甘草各三錢,肉桂二錢,水煎服。一劑有一劑之效也。
白話文:
背部長癰疽,怎麼會是一般小劑量的藥物能夠補救的呢!一定要大劑量的藥物治療纔能有效,我開一個方子:人參、當歸各一兩,黃耆、熟地各二兩,白芍、白朮、茯苓各五錢,川芎、生甘草各三錢,肉桂二錢,用清水煎服。一劑藥就會有明顯的效果。
(人以此方絕不敗毒,如何毒化肉生,不知癰疽未潰,以化毒為先,癰疽已潰,以補正為急,縱有餘毒未盡,不必敗毒也,敗毒之味,非寒涼即消耗,消耗即損人真氣,寒涼敗傷人胃氣,胃氣傷則穀氣全無,真氣損則邪氣反盛,何能生肌肉哉!此方專助真氣以益胃氣,故能收全效。且此方不但治背癰已潰,凡瘡瘍已潰者,皆宜用之,惜世人未知也。
白話文:
申鬥垣說:上搭(胸部疼痛)、中搭(肝氣上逆,伴有呃逆)、下搭(心腹脹痛,嘔吐酸水)都是由酒色過度、怒氣相干、寒熱壅盛而引起。膿血稀少稱為裡虛,難以治療。(《啟玄》)
胡公弼曰:按足太陽膀胱一經,始於睛明、攢竹,終於通谷、至陰,凡六十三穴,去脊中寸半之間,貼脊而行,自大杼而下,第三椎肺俞,五椎心俞,七椎肝俞,十椎膽俞,十一椎脾俞,十四椎腎俞。生髮背者上發則傷肺,中發則傷心與肝,名為對心發;下發則傷脾與腎,名曰對臍發。
白話文:
胡公弼說:足太陽膀胱經,從眼睛的睛明穴、攢竹穴開始,到通谷穴、至陰穴結束,總共有六十三個穴位,從脊椎的中間向外一寸半的距離,緊貼著脊椎走,從大杼穴往下,第三個椎骨是肺俞穴,第五個椎骨是心俞穴,第七個椎骨是肝俞穴,第十個椎骨是膽俞穴,第十一個椎骨是脾俞穴,第十四個椎骨是腎俞穴。生長在背部的頭髮,上面生髮則傷肺,中間生髮則傷心和肝,稱為對心發;下面生髮則傷脾和腎,稱為對臍發。
家秘云:發背一日生,二日大,三日爛,一七出水。一七不遇良醫,爛開四圍,毒熾甚矣。若爛見心,透膜犯主,神手醫救亦難。余以為初起莫妙於灸,中間莫妙於熏,若有腐而不潰,白降紅升提腐去毒,俟毒盡肌生之時,再行生肌,自無鎖口之患。(《青囊》)
白話文:
家中的祕方說:發背如果在第一天長出來,在第二天會變大,第三天就會潰爛,需要隔十天左右才能排除膿水。如果超過十天還沒有遇到好醫生,膿水就會向四面八方擴散,毒性會非常劇烈。如果潰爛的膿水都已經看到心臟,穿透心包膜侵犯到主要器官,那麼即使是神一樣的醫生也很難救治。我認為在發背開始的時候,沒有什麼比灸更好的治療方法了;在發背的過程中,沒有什麼比燻更好的治療方法了;如果有膿水產生卻潰爛不出來,可以用白降丹和紅升丹提膿排毒,等到毒性都清除了,肌肉生長出來的時候,再進行生肌治療,這樣自然就不會出現鎖口的問題了。
汪省之曰:凡辨發背,令患者以兩手上下摸看,搭不著著方是發背。若搭的著者,上為上搭,下為下搭,左為左搭,右為右搭,中為中搭,俱以手搭治之。若手摸不著,則是真正發背,必須內外相參,上緊醫救,方可保其無變也。(《理例》)
白話文:
汪省之說:凡是辨別發背,讓患者用雙手上下摸看,摸不到的地方纔是發背。如果摸到的地方,上面摸到的是上搭,下面摸到的是下搭,左邊摸到的是左搭,右邊摸到的是右搭,中間摸到的是中搭,都用手搭治。如果手摸不到,那就是真正的發背,必須內外兼治,趕快醫治,才能保住患者不發生變化。
陳實功曰:心之以上多危險者,因屬於五臟故也。蓋心肝脾肺四臟,皆繫於背,惟腎經一臟,獨居於下,雖居於下,其本臟精華津液,元氣元神,盡行灌溉榮注於上,故四臟之火,皆賴一臟之水以濟之,所謂五臟根本,皆繫於背,即此之義也。況背乃太陽膀胱、督脈所主,太陽者,乃六經之首領,督脈者,十二經絡之統脈,瘡生於背,毒犯於此,須分陰陽虛實治之。(《正宗》)
白話文:
陳實功說:心臟以上的部位大多很危險,是因為它屬於五臟的緣故。心、肝、脾、肺四臟都位於背部,只有腎臟一臟獨居於下,雖然位於下部,但腎臟的精華、津液、元氣、元神,都滋潤著上部的臟器,因此四臟之火,都依靠腎臟的水分來滋潤,所謂五臟的根本,都繫於背部,就是這個意思。況且,背部是太陽膀胱經、督脈所主,太陽經是六經的首領,督脈是十二經絡的總脈,瘡瘍生在背部,毒邪侵犯於此,必須分別陰陽虛實來治療。(《正宗》)
又曰:發背在心之以下,腎俞以上者輕,因屬於腑分,故曰心之以下多成順,蓋其形在下,其氣主表,其病為癰。(《正宗》)
白話文:
另有醫書中記載:發背發生在下心到腎之間的背部,這種情況較輕微,因為它屬於腑,腑是屬於陽的,所以發背在心以下長出來的癰瘡多順利痊癒。這是因為它的形狀在下,它的氣主表,其病多發生在身表。
汪省之曰:癌發生於神道、靈臺二穴,乃督脈、膀胱經。初起時不作寒熱疼痛,紫黑色,不破里而先自黑爛,二十歲以後,房勞積熱所生,皮黑者不治。(《理例》)
白話文:
胡公弼說:對心發、蜂窠發、蓮子發、兩頭尖都是瘡癤的一種,取決於瘡口開張的深淺。患這種病最忌食香蕈、燒酒、豬肉、羊肉、牛肉、驢肉等,前後皆忌服用寒涼藥物,以免毒素攻入體內。(《青囊》)
胡公弼曰:對心發、蜂窠發、蓮子發、兩頭尖皆發背之別名,以瘡口開張深淺而言也。此證最忌香蕈、燒酒,豬、羊、牛、驢等肉,前後切忌寒涼之劑,以免毒攻內陷。(《青囊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