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六 (2)
卷六 (2)
1. 論陰瘡毒似陽瘡
夫瘡之始發,於陰於陽,豈有定規,調護失宜,致令陰陽偏勝,即有變生之患。如毒之初起,筋攣骨痛之時,經曰:此寒氣之腫,八風之變,當以表散之,使邪易散,而毒易消。不知治此,再以內疏之劑,敷以寒涼,或食冷物,使瘡毒內陷,陰極而方生,陽氣漸悶,令人煩悶,譫語微渴,其脈沉細而數,治宜補中益氣湯,而加溫暖之藥治之,斯為上工矣。
張景岳曰:陰極反能躁熱,乃內寒而外熱,即真寒假熱也。假熱者,水極似火也。凡癰疽有因素稟虛寒,偶感邪氣而然者;有過於勞倦而致者;有過於酒色而致者;有過於七情而致者;有原非火證,因誤服寒涼而致者。凡真熱本發熱,而假熱亦發熱,其證則亦面赤躁煩,亦為大便不通,小便赤澀,或為氣促,咽喉腫痛,或為發熱,脈見緊數等證,昧者見之,便以為熱,妄投寒涼,下咽必斃。
不知身雖有熱,而裡寒格陽,或虛陽不斂者,多有此證,但其內證而口雖乾渴,必不喜冷,即喜冷者,飲亦不多,或大便不實,或先硬後溏,或小水清頻,或陰枯黃赤,或氣短懶言,或色黯神倦,或起倒如狂,而禁之則止,自與登高罵詈者不同,此虛狂也。或斑如蚊跡,而淺紅細碎,自與紫赤熱極者不同,此假斑也。
凡假熱之脈,必沉細遲弱,或雖浮大緊數,而無力無神,此乃熱在皮膚,寒在臟腑,所謂惡熱非熱,實陰證也。凡見此內頹內困等證,而但知清涼攻邪敗毒,則無有不死,急當四逆、八味、回陽湯之類,倍加附子填補真陽,以引火歸原,但使元氣漸復,則熱必退藏而病自愈,所謂火就燥者,即此義也。故凡見身熱脈數,按之不鼓擊者,此皆陰盛格陽,即非熱也。
東垣曰:面赤目赤,煩躁引飲,脈七八至,按之則散者,此無根之火也。以姜附湯加人參主之。
仲景曰:治少陰證,面赤者,以四逆湯加蔥白主之。
《外臺秘要》曰:陰盛發躁名曰陰躁,欲坐井中,宜以熱藥治之。
白話文:
論陰瘡毒似陽瘡
瘡瘍初發,陰陽部位並無一定規律。若調護不當,導致陰陽失衡,就會產生病變。例如毒瘡初起,筋攣骨痛,經書記載這是寒邪引起的腫脹,是八風侵襲所致,應當使用發汗解表的方法,使邪氣易於散去,毒素易於消解。但若不知此理,反而使用內疏之劑,外敷寒涼藥物,或食用寒涼食物,則會導致瘡毒內陷,陰氣極盛而陽氣衰微,患者會煩悶、神志不清、輕微口渴,脈象沉細而數。此時應當服用補中益氣湯,並加入溫暖的藥物治療,這才是上乘的治療方法。
張景岳說:陰氣極盛反而會出現躁熱的症狀,這是內寒而外熱,也就是真寒假熱。假熱如同水滿則溢,如同火一樣。癰疽的發生,有的是因為先天稟賦不足,虛寒體質偶感邪氣所致;有的是因為過度勞累所致;有的是因為縱慾過度所致;有的是因為七情鬱結所致;有的是原本並非熱證,因誤服寒涼藥物所致。真熱證會發熱,假熱證也會發熱,症狀包括面赤煩躁、大便不通、小便赤澀、氣促、咽喉腫痛、發熱,脈象緊數等。不明就裡的人看到這些症狀,便誤以為是熱證,妄用寒涼藥物,結果必然死亡。
雖然身體有發熱的症狀,但內裡卻是寒邪阻礙陽氣,或者虛陽不固,往往會有這些症狀。雖然口乾渴,但卻不喜冷飲,即使喜冷飲,飲水量也不多;大便可能不成形,或者先硬後溏;小便清而頻數;舌苔陰枯黃赤;氣短懶言;面色黯淡,精神倦怠;或坐立不安,如同發狂,但加以約束則停止,這與因興奮而大聲叫罵不同,這是虛狂;或者身上出現像蚊子叮咬一樣的斑點,顏色淺紅細碎,與紫赤色熱毒的斑點不同,這是假性斑點。
假熱的脈象,往往沉細遲弱,即使脈象浮大緊數,也沒有力量和神氣,這是熱在皮膚表面,寒在臟腑內部,所謂「惡熱非熱」,實際上是陰盛的證候。如果見到患者內部衰敗虛弱,而只知道清熱涼血攻邪解毒,那必然會導致死亡。此時應當使用四逆湯、八味丸、回陽湯等溫陽藥物,增加附子用量,補益真陽,引導陽氣歸位。只要元氣逐漸恢復,熱證就會自行退卻,疾病自然痊癒,這就是「火就燥」的道理。因此,凡是見到身體發熱,脈象數,按之不滿的,都是陰盛格陽,並非真正的熱證。
東垣說:面赤目赤,煩躁口渴,脈象七八次/分,按之則散漫,這是無根之火,應該用姜附湯加人參治療。
仲景說:治療少陰證,面赤者,用四逆湯加蔥白治療。
《外臺秘要》說:陰盛而發躁,稱為陰躁,患者想坐在井裡,應該用溫熱藥物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