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五 (3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32)

1. 癰疽論

羅曰:頭面赤腫,耳前後尤甚,脈浮緊,按之洪緩,此寒覆皮毛,郁遏經絡,熱不得升聚而赤腫。經云:天寒地凍則水冰,人氣在中,皮膚致,腠理閉,汗不出,血氣強,肉堅澀,當是之。善行水者不能注冰,善穿地者不能鑿凍,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厥,必待天溫冰釋凍解,而水可行,地可穿,人脈亦猶是也。又曰:冬月閉藏,水冰地坼,故用藥多而少針石也,宜用苦溫之劑,溫經散寒則已。

所謂寒微,腠理以苦發之,以辛散之也,宜以托裡溫經湯:麻黃苦溫,發之者也;防風辛溫,散之者也。升麻苦平,葛根甘平解肌,專治陽明經中之邪,故以為臣。血流而不行者則痛,以香白芷、當歸身,辛溫以破血散滯;濕熱則腫,蒼朮苦甘溫,體輕浮,力雖壯,能泄皮膚腠間濕熱;人參、甘草甘溫,白芍藥酸微寒,調中益氣,使托其里也,故以為佐。

各銼如麻豆大,用秤水煮餌之,以薄衣覆其手,以厚被覆其身,且臥於暖處,則經血溫,腠理開,寒乃散,陽氣伸,大汗出,腫減八九,再服去麻黃、防風,加連翹、牛蒡子,痛腫悉去,經言汗出則瘡已,信哉。

薛立齋曰:瘡瘍之作,皆由膏粱厚味,醇酒炙煿,房勞過度,七情鬱火,陰虛陽湊,精虛氣節,命門火衰,不能生土,營衛虛弱,外邪所襲,氣血受傷而為患。當審其經絡受證,標本緩急以治之。

陳良甫曰:外面如麻,里可如瓜,外小如錢,內可容拳。

陳自明曰:病有甚而致生,有微而致死,病證難辨,死生何從決乎?答曰:發背潰透內膜者死。未潰內陷,面赤唇黑便汙者死。煩悶者,不治。潰喉者,不治。陰患入腹者,不治。入囊者,不治。鬢深寸許者,不治。頤後一寸三分名銳毒,亦不治。無此者生,流注雖多,療之必愈。

《集驗》云:癰疽之名,雖有二十餘證,而其要有二:陰陽而已。發於陽者,為癰,為熱,為實;發於陰者,為疽,為冷,為虛。故陽發則皮薄,色赤腫高,多有椒眼數十而痛;陰發則皮厚,色淡腫硬,狀如牛領之皮而不痛。又有陽中之陰,似熱而非熱,雖腫而實虛,若赤而不燥,欲痛而無膿,既浮而後消,外盛而內腐。陰中之陽,似冷而非冷,不腫而實,赤微而燥,有膿而痛,外雖不盛,而內實煩悶。

陽中之陰,其人多肥,肉緊而內虛,陰中之陽,其人多瘦,肉緩而內實。又有陽變為陰者,草醫涼劑之過也;陰變而為陽者,大方熱藥之驟也。然陽變陰者,其證多,猶可返於陽,故多生;陰變為陽者,其證少,不能復為陰矣,故多死。然間有生者,此醫偶合於法,百中得一耳。

觀此則癰與疽但有陰陽深淺、內外虛實之分,而無大小之別。《精要》乃謂二寸至五寸為癰,五寸至一尺為疽者,謬也。

白話文:

癰疽論

羅先生說:頭臉部位出現紅腫,特別是耳朵前後更嚴重,脈象呈現浮緊,按下去卻感覺洪大而緩慢,這是因為寒氣覆蓋皮膚毛孔,導致經絡鬱結,熱氣無法向上發散而聚積形成紅腫。正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說:「天氣寒冷、大地冰凍時,水會結成冰,人體內的氣在內部,皮膚緻密,毛孔閉合,汗出不來,血氣強盛,肌肉堅硬澀滯,正是這種情況。」善於疏導水流的人不能在冰上注水,善於挖掘土地的人不能鑿開凍土,善於使用針灸的人也不能取出四肢厥冷的病症。必須等到天氣溫暖、冰雪消融、凍土解開,水才能流動,土才能開挖,人體的脈象也是一樣的道理。又說,冬天是閉藏的季節,水結冰、地裂開,所以用藥治療的情況多,用針石治療的情況少。應該使用苦溫性質的藥劑,溫通經絡、散發寒邪就能痊癒。

所謂寒邪輕微,可以使用苦味藥物來開泄毛孔,用辛味藥物來疏散邪氣。適合使用托裡溫經湯:麻黃性味苦溫,是發散的藥物;防風性味辛溫,是疏散的藥物。升麻性味苦平,葛根性味甘平,能夠解肌,專門治療陽明經中的邪氣,所以作為輔助藥。血液運行不暢就會疼痛,使用辛溫的香白芷、當歸身,能夠破血散滯;濕熱會導致腫脹,使用苦甘溫的蒼朮,性質輕浮,雖然藥力強勁,但能疏泄皮膚毛孔間的濕熱。人參、甘草性味甘溫,白芍藥性味酸微寒,能夠調和中氣、補益元氣,幫助藥力托住病邪,所以作為佐藥。

把所有藥材切成麻豆大小,用水煎煮後服用,用薄衣覆蓋手部,用厚被覆蓋身體,且躺在溫暖的地方,這樣就能使經血溫熱、毛孔打開,寒邪就能散去、陽氣伸展,大量出汗,腫脹就會消退八九成。再次服藥,去掉麻黃、防風,加入連翹、牛蒡子,疼痛和腫脹就都會消失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出汗後瘡瘍就會痊癒,真是可信啊。

薛立齋說:瘡瘍的產生,都是由於經常食用肥膩的食物、醇厚的酒、燒烤的食物,房事過度,七情鬱結化火,陰虛導致陽氣湊合,精氣虛弱導致氣機阻滯,命門火衰不能生養脾土,營衛虛弱,外感邪氣侵襲,導致氣血損傷而患病。應當仔細審查病邪侵犯的經絡,區分病情的標本緩急來進行治療。

陳良甫說:外表看起來像麻點一樣,裡面可能像瓜一樣大;外面看起來像錢幣一樣小,裡面可能像拳頭一樣大。

陳自明說:有些疾病病情嚴重而產生,有些疾病病情輕微而導致死亡,病情很難辨別,生死如何判斷呢?回答說:發背這種病,潰爛並穿透內膜的就會死亡;沒有潰爛但向內凹陷,面色赤紅、嘴唇發黑、大便汙濁的就會死亡;煩躁悶亂的,無法治療;潰爛到喉嚨的,無法治療;陰部疾病侵入腹部的,無法治療;侵入陰囊的,無法治療;鬢角深陷一寸左右的,無法治療;下巴後面一寸三分處稱為銳毒,也無法治療。沒有這些情況的就能存活,即使多處發生流注,治療也一定會痊癒。

《集驗方》中說:癰疽這種疾病,雖然有二十多種不同的證型,但其要點只有兩個方面:陰和陽。發生在陽經的,稱為癰,屬熱證、實證;發生在陰經的,稱為疽,屬寒證、虛證。所以陽證發作時,皮膚薄、顏色紅腫且高起,多有數十個像椒眼一樣的小膿點並伴有疼痛;陰證發作時,皮膚厚、顏色淡、腫脹堅硬,像牛頸部的皮膚一樣而不痛。還有陽中之陰的證型,看起來像熱證但不是真正的熱證,雖然腫脹但實際上虛弱,如果發紅但不乾燥,想要疼痛但沒有膿液,先是浮腫然後消退,外表看起來嚴重但內部已經腐爛。還有陰中之陽的證型,看起來像寒證但不是真正的寒證,不腫脹但實際上堅實,顏色微紅且乾燥,有膿液並伴有疼痛,外表雖然不嚴重,但內部卻感到煩躁悶亂。

陽中之陰證型的病人,大多肥胖,肌肉緊實但內部虛弱;陰中之陽證型的病人,大多瘦弱,肌肉鬆弛但內部堅實。還有陽證轉變為陰證的情況,這是因為庸醫誤用寒涼藥物造成的;陰證轉變為陽證的情況,這是因為急於求成而使用大量熱性藥物造成的。然而,陽證轉變為陰證的情況比較多,還可以重新轉變回陽證,所以大多能夠存活;陰證轉變為陽證的情況比較少,不能再轉變回陰證,所以大多會死亡。但偶爾也有存活的,這是醫生偶然符合了正確的治療方法,百中得一罷了。

由此看來,癰和疽只是在陰陽、深淺、內外、虛實方面有所區分,而沒有大小的區別。《精要方》說二寸到五寸為癰,五寸到一尺為疽的說法,是錯誤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