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五 (3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31)

1. 癰疽論

蓋此方消毒而不散氣,尚補而不尚攻,治陰毒之癰疽,實有鬼神莫測之妙。(《秘錄》)

華真君曰:夫癰疽之作,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,氣血壅滯而成病,其發也有處,其生也有歸。假令發於喉舌者,心之毒;發於皮毛者,肺之毒;發於肌肉者,脾之毒;發於筋脈者,肝之毒;發於骨髓者,腎之毒;發於內者,五臟之毒;發於外者,六腑之毒。故在外曰潰,在內曰壞;在上曰從,在下曰逆;發於上,得之速;發於下,得之緩;感於六腑則易治,受於五臟則難療。凡癰疽之近骨者多冷,近膚者多熱。

近骨者,久不愈則化血為蟲;近膚者,久不愈則傳氣成漏。成蟲者則多癢少痛,成漏者則多痛少癢。內虛外實者,則痛多而癢少;外虛內實者,毒易腫而易消。血出不止者,內多死膿;膿清不厚者,元陽不足。瘡潰而嘔吐無度,飲食少進者,皆癰疽毒熾使然,腫候證之多端,務宜詳察施治。

(《秘錄》)

汪省之曰:瘡瘍雖火之屬,須分內外以治其本。經曰:膏粱之變,足生大疔。其源在裡,發於表也,受如持虛,言內結而發於外,皆是從虛而出也。假如太陽經虛,從鬢而出,陽明經虛,從髭而發,督脈經虛,從腦而發,治當疏通以絕其源。經曰: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肉筋脈,其源在外,感則內行也,治當托裡,以防邪氣內侵。

經曰:營氣不從,逆於肉裡,乃生癰腫。此邪氣至盛,遏絕經絡,故發癰腫,是內外之中者,治當和營衛為主。(《理例》)

又曰:凡發背、腦疽、脫疽,腫痛赤色,乃水衰火旺之色,尚可治。若黑或紫,火極似水,為腎水已竭,精氣已涸,決不治。

竇夢麟曰:發背內攻平塌,用手按之如牛頸之皮,上有黃泡出腥水,乃毒入於肺,若不速治,即死。(《經驗全書》)

周文採曰:凡人年四十以上,頂、項、鬢、頤、背、膂、腰、脅,或筋骨之上,所視不見之處,稍有瘡癤,便不可輕易待之。若視之怠慢,以為常疾,每見至微至著喪命者多矣,便宜急治之,庶幾得救。譬之救火,初起則易救,至於燎原之勢,不可撲滅耳。(《集驗》)

又曰:夫五發癰疽者,謂發背、發腦、髮鬢、發眉、發頤是也。人之一生,血氣周流而無間,稍有壅聚,莫不隨所至而發焉,又豈特五者哉。俗以癌、痼、瘭附於癰疽之列,以是為五發,豈知瘭與痼癌,不過壅疽之一物,古書僅有所謂瘭疽,則瘭亦同出而異名也。若癌與痼,前所未聞,合是為五發,其可乎?夫發背者,乃五臟風熱,六腑邪毒,灌於筋骨之間,發於經絡之內,榮衛虛損,氣血衰殘所致也。其初發如粟米大,最不可輕忽,後必大發也。

若初起紅腫高起者,後必不為害,故曰外形如粟,中可容谷,外貌如錢,里可著拳。如惡毒深管寸長深滿,膿血交黏,用藥可痊,若膿臭穢無絲,此血敗氣衰,陽絕陰盛,必難療理。

白話文:

這個藥方主要是用來消毒,而不是用來疏散氣,著重於補養身體,而不是攻伐病邪。它對於治療陰毒引起的癰疽,確實有非常神奇的效果。

華真君說:癰疽的發生,都是因為五臟六腑累積了毒素無法順利排出,導致氣血阻塞而形成的疾病。它發病的位置各有不同,而病根也有所歸屬。像是長在喉嚨或舌頭的,是心臟的毒素;長在皮膚毛髮的,是肺的毒素;長在肌肉的,是脾的毒素;長在筋脈的,是肝的毒素;長在骨髓的,是腎的毒素;長在內部的,是五臟的毒素;長在外部的,是六腑的毒素。因此,發在體表的稱為「潰」,發在內部的稱為「壞」;發在上面的叫「從」,發在下面的叫「逆」;發在上部的,病程發展快;發在下部的,病程發展慢;侵犯六腑的容易治療,侵犯五臟的難以醫治。一般來說,癰疽靠近骨頭的多半是寒性的,靠近皮膚的多半是熱性的。

靠近骨頭的,如果久治不癒,就會化血成蟲;靠近皮膚的,如果久治不癒,就會傳染氣變成瘻管。變成蟲子的,通常是癢多於痛;變成瘻管的,通常是痛多於癢。身體內部虛弱而表面看起來強壯的,通常是痛多於癢;身體表面虛弱而內部強壯的,毒素容易腫起來也容易消退。如果出血不止的,內部多半已經化膿;如果膿液清稀而不濃稠的,表示身體的陽氣不足。瘡瘍潰爛而出現嚴重的嘔吐,食慾不振的,都是癰疽毒性太強造成的,腫脹的表現有很多種,必須仔細觀察才能對症下藥。

汪省之說:瘡瘍雖然屬於火熱的病症,但是必須區分內外來治療它的根本。古書上說:吃太多肥甘厚膩的食物會產生大疔瘡。它的病源在體內,卻表現在體外,就像拿著空虛的東西,意思是說病邪是從體內凝聚然後發出來的,都是從虛弱的地方出現的。例如,太陽經虛弱,就會從鬢角發病;陽明經虛弱,就會從鬍鬚處發病;督脈經虛弱,就會從頭部發病。治療的時候應當疏通經絡,斷絕病源。古書上說:地面的濕氣,侵入人體會損害皮膚、肌肉和筋脈,它的病源在體外,如果受到侵犯,就會向內傳導。治療的時候應當扶正祛邪,防止邪氣向內侵犯。

古書上說:營氣不能順利運行,逆行到肌肉裡面,就會產生癰腫。這是因為邪氣太過旺盛,阻塞了經絡,所以才會產生癰腫,這是內外都有問題的,治療時應當以調和營衛為主。

古書又說:凡是發生在背部、頭部、脫疽的癰疽,如果腫痛且呈現紅色,表示水衰火旺,還能治療。如果呈現黑色或紫色,表示火熱到了極點,反倒像水,是腎水已經枯竭,精氣也已經耗盡,無法治癒了。

竇夢麟說:發背如果向內侵犯而且平塌下去,用手按壓感覺像牛頸部的皮膚一樣,上面還會冒出黃色水泡,流出腥臭的液體,這是毒素侵入肺部,如果不趕快治療,就會死亡。

周文採說:凡是年紀超過四十歲的人,如果頭頂、後頸、鬢角、下巴、背部、脊椎、腰部、脅肋等這些不容易看到的地方,稍微長了瘡癤,就絕對不可以輕忽。如果輕視它,認為是普通的疾病,往往會看到病情從輕微到嚴重而喪失生命的例子。所以應該趕快治療,或許還有得救的機會。就像救火一樣,剛開始的時候容易撲滅,等到火勢蔓延開來,就難以收拾了。

古書又說:所謂的「五發癰疽」,指的是發背、發腦、髮鬢、發眉、發頤這五種。人的一生中,血氣在身體內循環流動,沒有間斷,如果稍微有阻塞的地方,就會隨著阻塞的地方而發病,又怎麼只會在這五個地方呢?一般人把癌、痼、瘭也歸類在癰疽之中,認為這就是五發,卻不知道瘭和痼癌,其實都只是癰疽的一種表現,古書上只有提到「瘭疽」,所以瘭也是癰疽的別名。至於癌和痼,以前從未聽聞,把它們合在一起說成是五發,這合理嗎?所謂的「發背」,是因為五臟的風熱,六腑的邪毒,侵入到筋骨之間,從經絡內發出來,是榮衛虛損,氣血衰弱所造成的。剛開始發病的時候像小米粒一樣大小,最不可以輕忽,之後一定會嚴重發作。

如果剛開始出現紅腫而且凸起的,之後不一定會造成危害,所以說「外形如粟,中可容谷,外貌如錢,里可著拳」。如果毒很深,膿管深長,膿血黏稠,用藥還能痊癒,如果膿液惡臭沒有絲狀物,表示血已經敗壞,氣也衰弱了,陽氣已經耗盡而陰氣旺盛,一定難以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