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
1. 卷二十一
2. 內癰部
五臟六腑內癰、內疽、癥瘕、痞癖止,皆匯於此部中,以便檢閱參治。
白話文:
五臟六腑內部的癰疽、腫塊、積聚、痞塊等病症,都歸納在這「內癰部」中,方便查找和參考治療方法。
3. 內癰門主論
凡人胸腹有十一募。募者,各臟腑陰會之所也。《靈樞》云:發內癰內疽者,其本經募上肉必浮腫,募中必時時隱痛,浮腫為癰,隱痛為疽,此即內癰內疽之驗也。但內癰有治法,而內疽無治法,何也?蓋內癰內疽其病原無殊,唯在根淺根深之別耳。根淺者為癰,根深者為疽,若臨證用藥,攻補得宜,無不收效。
至募有十一,而內癰僅九證者,何也?蓋膽府形如膜皮,無出無納,汁清氣潔,不生內癰內疽,若夫膀胱,亦如膜皮,中惟濁水,故古今書籍,並無講及內癰內疽者,是以未敢詳載。雖然中極穴即膀胱募也,今人間有中極穴或浮腫或隱痛者,所見證候竟同小腸癰相似,則治法亦當按小腸癰治之可也。俟後之學者留意焉。
驗內癰法:凡遇生內癰疑似者,但與生黃豆五粒,令病人嚼之,口中無豆腥味者,是其候也。
書云:凡內癰俱系膜內成患,外皮不腐。
齊氏曰:臟腑腸胃,內癰內疽,其疾隱而深藏,目既不見,手不能近,所至難矣。但以診脈辨之,亦可知也。若其脈洪數者,膿已成也;設脈遲緊,雖膿未就,已有瘀血也,宜急治之。不爾,則邪氣內攻,腐爛腸胃,不可救也。
白話文:
內癰門主論
人體胸腹部有十一處募穴,這些募穴是各臟腑陰氣匯聚的地方。《靈樞》說:患內癰或內疽的人,其經絡循行的募穴上方的肌肉一定浮腫,募穴處一定時常隱隱作痛,浮腫的是癰,隱痛的是疽,這就是內癰內疽的驗證方法。但是內癰有治療方法,而內疽沒有治療方法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內癰和內疽的病因沒有區別,只是根部淺深不同而已。根部淺的為癰,根部深的為疽,如果診斷用藥,攻補得當,都能收到療效。
既然有十一處募穴,為什麼內癰只有九種症狀呢?因為膽腑形狀像薄膜一樣,沒有輸出輸入,汁液清澈氣息潔淨,不會產生內癰或內疽;膀胱也像薄膜一樣,裡面只有濁水,所以古今醫書都沒有詳細記載膀胱的內癰內疽。雖然中極穴是膀胱的募穴,但現代人有些中極穴出現浮腫或隱痛,其症狀和腸癰相似,治療方法也應該按照腸癰的方法治療。希望後世的學者們注意這一點。
驗證內癰的方法:遇到懷疑是內癰的患者,給他幾粒生黃豆讓他嚼,如果口中沒有豆腥味,就是患病的徵兆。
書上說:所有內癰都發生在臟腑膜內,外皮不會腐爛。
齊氏說:臟腑腸胃的內癰內疽,病症隱蔽而深藏,眼睛看不見,手也摸不到,所以很難診斷。但是通過診脈可以辨別。如果脈象洪數,膿已形成;如果脈象遲緊,雖然膿還沒形成,但已有瘀血,應該及時治療。否則,邪氣內攻,腐爛腸胃,就無法挽救了。
4. 心癰門主論
經曰:巨闕隱隱痛者心疽,其上肉微起者心癰。(巨闕穴在鳩尾下一寸,心之募也。)
王肯堂曰:心癰始發巨闕穴,必隱痛微腫,令人寒熱身痛,頭面色赤,口渴隨飲隨干。由心火熾盛,更兼酷飲嗜熱而成,宜服涼血飲。如酒毒為病,宜升麻葛根湯治之。但此證甚屬罕有,而治法不可不備。
白話文:
心癰門主論
經書上說:巨闕穴隱隱作痛的是心疽,如果患處皮膚略微隆起,那就是心癰。(巨闕穴位於鳩尾穴下一寸,是心的募穴。)
王肯堂說:心癰初期症狀會出現在巨闕穴,必然隱隱作痛且略微腫脹,患者會感到寒熱、全身疼痛、臉色發紅、口渴,喝多少水都覺得不夠。這是由於心火旺盛,再加上經常飲酒嗜熱所致,應該服用能清熱涼血的藥物。如果是因為酒精中毒引起的,則應該服用升麻葛根湯治療。不過這種病症相當罕見,但治療方法還是必須記載在案。
5. 心癰門主方
涼血飲
生地,麥門冬,連翹,天花粉,木通,赤芍,荊芥,車前子,瞿麥,白芷,甘草,薄荷,山梔(各等分)
燈芯為引。潮熱引加淡竹葉。
升麻葛根湯
升麻,柴胡,黃芩,白芍,葛根,木通,山梔,黃連,甘草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心癰門主方
涼血飲:生地、麥門冬、連翹、天花粉、木通、赤芍、荊芥、車前子、瞿麥、白芷、甘草、薄荷、山梔(份量相同)
以燈芯引藥。若有潮熱,可加淡竹葉。
升麻葛根湯:升麻、柴胡、黃芩、白芍、葛根、木通、山梔、黃連、甘草,水煎服。
6. 肝癰門主論
經曰:期門隱隱痛者肝疽,其上肉微起者肝癰。(期門穴,又名肝募,在乳旁一寸半,再直上一寸半。)
《素問》曰:肝癰兩胠滿,臥則驚,不得小便。
華真君曰:肝癰不可用針刺,須用內消內散。(《秘錄》)
陳遠公曰:人素多惱怒,容易動氣,一旦兩脅脹滿,發寒發熱,已而脅痛之至,按之疼不可忍,人以為肝火盛也,誰知肝葉生瘡乎!人但知肺生癰,不知肝亦能生癰也,且《靈》、《素》諸書,亦未詳言,得毋創論以驚俗乎!余聞異人云:脅疼手不可按者,肝葉生癰也。《靈》、《素》未詳者,以肝癰世不常有,所以略之也。
凡古今之氣運不同,癰毒之生長不一,肝能生癰,烏可缺而不論乎!況肝之生癰,未嘗無理也,肝一惱怒,則葉開張,肝氣即逆,大怒之後,肝葉空脹,未易平復。設使時加惱怒,是肝葉竟不得安,且怒後必然動火,怒益多而火益盛,盛必灼干肝血,血乾則肝氣大燥,無血養肝,更易發怒,欲不鬱結成癰,烏可得乎?然癰生於內,何從而見,然外可辨也。肝癰生在左而不在右,左脅之皮必見紅紫之色,而舌必見青色也。
此而辨之,斷斷無差,治必以平肝為主,佐以瀉火去毒,切不可因循令其潰爛而不可救也。化肝消毒湯:白芍、當歸各三兩,金銀花五兩,黑山梔五錢,生甘草三錢。水煎三劑疼止,又減半服,數服全愈。(《冰鑑》。此方以歸芍入肝以滋肝血,則肝血驟生,易平肝血之燥,又得甘草緩急,梔子清火,銀花解毒,安得不效哉。唯是火毒大盛,肝血大虧,不如此大劑,亦自徒然。
倘執以肝火之旺,非肝癰之證,只用當、芍治脅痛,必不效也。)
又曰:有左脅大痛,按之尤甚,此肝癰耳,非脅痛也。肝癰多得之惱怒,前條已論之矣。然而憂鬱亦能生癰也,惟惱怒得者其痛驟,憂鬱得者其痛緩,初痛之時,逍遙散大劑煎飲,痛立止矣,何至成癰也。因失於速治,而肝中鬱氣,若不能宣,而血因之結矣。血結不通,遂化膿而成癰,其勢似緩,然肝性最急,癰成而毒發甚驟也。
有脅疼數日而死者,正因生癰毒敗而死,非脅痛能死也,可不急為治之乎!宣郁化毒湯:柴胡、薄荷、香附各二錢,白芍、當歸、金銀花各一兩,生甘草、天花粉各三錢,陳皮、枳殼各一錢,水煎服,四劑全愈,重則六劑,後用四物湯大劑調治,不再發也,此證世不常有,前論已悉,然肝癰少見,而脅痛世所常有,余特發明憂鬱之能成癰,又如此人知急治,何至成癰哉。
朱丹溪曰:肝癰始發期門穴,必隱痛微腫,令人兩腳脹滿脅痛,側臥則驚,便溺艱難,由憤鬱氣逆而成。初服復元通氣散,次服柴胡清肝湯;痛脹已止,宜六味地黃丸;脾虛食少,佐以八珍湯滋腎補脾治之。
白話文:
肝癰門主論
經書記載:期門穴隱隱作痛是肝疽,如果患處皮膚微微隆起,就是肝癰。(期門穴,又名肝募,位於乳房旁開一寸半,再向上直推一寸半。)
《素問》記載:肝癰患者兩側脅肋部脹滿,臥下時會驚恐不安,並且小便困難。
華佗說:肝癰不能用針刺,必須用內服藥物消腫散結。(出自《秘錄》)
陳氏醫師說:平時容易生氣惱怒的人,一旦兩脅脹滿,出現寒熱交替,接著脅肋疼痛難忍,人們往往以為是肝火旺盛,卻不知道是肝臟生了瘡!人們只知道肺部會生癰,卻不知道肝臟也能生癰,而且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等醫書也沒有詳細論述,難道是我的創見而驚世駭俗嗎?我聽一位奇人說:脅肋疼痛,手按壓不得的,就是肝葉生了癰。《靈樞》、《素問》沒有詳述,是因為肝癰很少見,所以略過不提。
古今之氣運不同,癰毒的發生發展也不盡相同,肝臟可以生癰,怎麼能忽略不論呢!況且肝臟生癰並非沒有道理。肝臟一旦惱怒,就會擴張,肝氣就會逆亂;大怒之後,肝葉空脹,不容易恢復。如果經常生氣,肝葉就一直不得安寧,而且生氣之後必然會動火,生氣越多火氣就越盛,火盛就會灼傷肝血,肝血乾枯就會導致肝氣燥盛,沒有血液滋養肝臟,更容易發怒,這樣怎能不鬱結化膿而形成癰呢?然而癰在內部,怎麼能看見呢?其實可以從外部辨別。肝癰長在左側而不是右側,左側脅肋的皮膚會出現紅紫顏色,舌頭則會呈現青色。
根據這些特徵來判斷,絕不會有錯。治療一定要以平肝為主,輔以瀉火解毒,絕對不能拖延,以免潰爛而無法挽救。化肝消毒湯:白芍、當歸各三兩,金銀花五兩,黑山梔五錢,生甘草三錢。水煎服三劑,疼痛停止後,再減半服用,幾服藥便可痊癒。(出自《冰鑑》。此方用當歸、白芍滋養肝血,使肝血迅速增加,容易平復肝血的燥熱,又用甘草緩解疼痛,梔子清熱,金銀花解毒,怎能不奏效呢?只是火毒非常盛,肝血嚴重虧損,不用這麼大劑量,也是徒勞無功。)
如果只認為是肝火旺盛,不是肝癰,只用當歸、白芍治療脅痛,肯定無效。
又說:如果左側脅肋劇痛,按壓更甚,這就是肝癰,不是一般的脅痛。肝癰大多是由於惱怒引起的,前面已經論述過了。然而憂鬱也能生癰,只是惱怒引起的疼痛劇烈,憂鬱引起的疼痛緩慢。初期疼痛時,服用大劑量的逍遙散,疼痛立刻就能止住,何至於形成癰呢?因為沒有及時治療,肝臟鬱氣不能宣洩,導致血液凝結。血液凝結不通,就化膿形成癰,雖然看似發展緩慢,但肝臟的性質最急,癰一旦形成,毒性發作就非常迅速。
有的人脅肋疼痛幾天就死亡的,正是因為生了癰,毒素敗壞而死,並不是一般的脅痛就能致死的,難道不應該及時治療嗎?宣郁化毒湯:柴胡、薄荷、香附各二錢,白芍、當歸、金銀花各一兩,生甘草、天花粉各三錢,陳皮、枳殼各一錢,水煎服,四劑痊癒,病情嚴重者六劑,之後服用大劑量四物湯調理,就不會再復發了。此病很少見,前面已經詳細論述過了。然而肝癰少見,而脅痛卻很常見,我特別說明憂鬱也能導致癰的形成,如果人們知道及時治療,又怎會形成癰呢?
朱丹溪說:肝癰初期,期門穴必然隱隱作痛微腫,讓人兩腳脹滿,脅肋疼痛,側臥時驚恐不安,大小便困難,這是由於憤怒鬱結,氣機逆亂而引起的。初期服用復元通氣散,然後服用柴胡清肝湯;疼痛腫脹停止後,服用六味地黃丸;如果脾虛食少,再輔以八珍湯滋補腎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