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五 (2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7)

1. 癰疽論

《三因》云:癰疽瘰癧,不問虛實寒熱,皆由氣鬱而成。經曰:氣宿於經絡,與血俱澀而不行,壅結為癰疽。不言熱之所作而後成癰者,此乃因喜怒憂思,有所鬱而成也。

《精要》云:癰疽,憤郁不遂志欲之人,多犯此疾。

張景岳曰:凡瘡瘍之患,所因雖多,其要惟內、外二字。證候雖多,其要惟陰、陽二字。知此四者,則盡之矣。然內有由臟者,有由腑者,外有在皮膚者,有在筋骨者,此又其淺深之辨也。至其為病,則無非血氣壅滯,榮衛稽留之所致。蓋凡以鬱怒憂思,或淫欲丹毒之逆者,其逆在肝、脾、肺、腎,此出於臟而為內病之最甚者也。凡以飲食厚味,醇酒炙煿之壅者,其壅在胃,此出於腑,而為內病之稍次者也。

又如以六氣之外襲,寒暑之不調,侵入經絡,傷人榮衛,則凡寒滯之毒,其來徐,來徐者,其入深,多犯於筋骨之間,此表病之深者也。風熱之毒,其來暴,來暴者,其入淺,多犯於皮肉之間,此表病之淺者也。何也?蓋在臟在骨者,多陰毒,陰毒其甚也;在腑在膚者,多陽毒,陽毒其淺也。

所以凡察瘡瘍者,當識癰疽之辨。癰者熱壅於外,陽毒之氣也,其腫高,其色赤,其痛甚,其皮薄而澤,其膿易化,其口易斂,其來速者,其愈亦速,此與臟腑無涉,故易治而易愈也。

疽者結陷於內,陰毒之氣也,其腫不高,其痛不甚,其色沉黑,或如牛領之皮,其來不驟,其愈最難,或全不知痛癢,甚有瘡毒未形,而精神先困,七惡疊見者,此其毒將發而內先敗,大危之候也。知其陰陽內外,則癰瘍之概可類見矣。

然此以外見者言之,但癰瘍之發,原無定所,或在經絡,或在臟腑,無不有陰陽之辨,若元氣強則正勝邪,正勝邪則毒在腑,在腑者便是陽毒,故易發易收而易治;元氣弱則邪勝正,邪勝正則毒在臟,在臟者便是陰毒,故難起難收而難治。此之難易,全在虛實,實者易而虛者難也,速者易而遲者難也。

所以凡察癰疽者,當先察元氣,以辨吉凶,故無論腫瘍潰瘍,但覺元氣不足,必當先慮其何以收局,而不得不預為之地,萬一見病治病,且顧目前,則鮮不致害也。其有元氣本虧,而邪盛不能容補者,是必逆敗之證,其有邪毒熾甚,而脈證俱實者,但當直攻其毒,則不得誤補助邪,所當詳辨也。(《全書》)

馬益卿《癰疽論》曰:人有四肢五臟,一覺一寐,呼吸吐納,精氣往來,流而為營衛,暢而為氣色,發而為聲音,陽用其形,陰用其精,此人之常數所同也。至其失也,蒸則生熱,否則生寒,結則為瘤贅,陷則為癰疽。

伍氏曰:癰疽之疾,有三十餘證,曰熛發、痼發、石發、岩發、蜂窠發、蓮子發,椒眼發、連珠發、竟體發、腸癰內發、腦發、背發、眉發、腮頷發、肺癰、瓜瓠發,大率隨病淺深內外施治,不可遲緩,初發如傷寒,脈浮而緊,是其候也。

白話文:

癰疽論

《三因方》說:癰疽、瘰癧這些疾病,不論是虛證、實證、寒證、熱證,都是因為氣機鬱結造成的。醫書上說:氣鬱積在經絡中,和血液一起阻滯不通,積聚起來就會形成癰疽。這裡沒有說因為熱邪才造成癰,而是因為喜怒憂思這些情緒鬱結所導致的。

《醫學精要》說:癰疽這種病,多發於那些經常因為情緒不順、心願無法達成的人身上。

張景岳認為:各種瘡瘍的發生,雖然原因很多,但最主要的只有內外兩個方面;病症表現雖然很多,但最主要的只有陰陽兩個方面。了解這四點,就掌握了關鍵。從內在來說,有的是臟腑的問題,有的是六腑的問題;從外在來說,有的是在皮膚,有的是在筋骨,這就是疾病深淺的區別。而發病的原因,無非是氣血壅滯,營衛運行不暢所導致的。凡是因為鬱悶、憤怒、憂愁、思慮,或者縱慾、丹毒侵襲等因素導致的,這些因素會影響肝、脾、肺、腎,屬於臟腑問題,是內病中最嚴重的。凡是因為飲食過於肥膩、喝酒過多、食用燒烤油炸食物等導致的,這些因素會壅塞在胃部,屬於六腑問題,是內病中較輕的。

另外,像是外感六淫邪氣,寒暑失調,侵入經絡,損傷人體的營衛,如果是寒邪停滯造成的,病程發展緩慢,但會逐漸深入,多侵犯到筋骨之間,屬於表病中較深的。如果是風熱邪氣造成的,病程發展迅速,且比較淺,多侵犯到皮膚肌肉之間,屬於表病中較淺的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因為病在臟腑、筋骨的,多是陰毒,陰毒比較嚴重;病在六腑、皮膚的,多是陽毒,陽毒比較輕淺。

所以,診斷瘡瘍時,要區分癰和疽。癰是熱邪壅塞在體表,是陽毒之氣,它的特點是腫脹隆起,顏色紅赤,疼痛劇烈,皮膚薄而有光澤,膿液容易形成,瘡口容易癒合,來得快,好得也快,這種情況和臟腑沒有關係,所以容易治療,容易痊癒。

疽是毒邪深陷於體內,是陰毒之氣,它的特點是腫脹不明顯,疼痛不劇烈,顏色深黑,或者像牛脖子上的皮膚一樣,發病不是很快,很難痊癒,有時甚至沒有痛癢的感覺,甚至有瘡毒還沒出現,但精神已經很差,各種不適的症狀接連出現,這是毒邪將要爆發而體內已經衰敗的表現,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情況。了解陰陽內外的區別,就能對各種癰瘍有一個大概的認識。

上面是從外在表現來說的,但癰瘍的發生,並沒有固定的部位,有時在經絡,有時在臟腑,都存在陰陽之分。如果人體元氣強盛,就能夠戰勝邪氣,當正氣戰勝邪氣時,毒邪就會在六腑,在六腑的是陽毒,所以容易發出來,容易收口,也容易治療;如果人體元氣虛弱,邪氣就會戰勝正氣,當邪氣戰勝正氣時,毒邪就會在臟腑,在臟腑的是陰毒,所以很難發出來,很難收口,也很難治療。治療的難易,完全取決於虛實,實證的容易治療,虛證的難以治療;病情發展快的容易治療,病情發展慢的難以治療。

因此,診斷癰疽時,首先要了解人體的元氣狀況,以此來判斷吉凶。所以,不論是腫瘍還是潰瘍,只要感覺到元氣不足,就必須先考慮如何才能收尾,必須提前做好準備。如果只看到病就治療,只顧眼前,往往會造成不良後果。如果本身元氣就虧虛,而邪氣又很旺盛,無法承受補益,這必定是病情逆轉惡化的表現;如果邪毒非常嚴重,而且脈象和症狀都屬於實證,就應該直接攻伐邪毒,不能錯誤地補益邪氣,這是需要詳細辨別的。

馬益卿在《癰疽論》中說:人有四肢五臟,每天的睡眠與清醒、呼吸與吐納、精氣的運行往來,流動就形成了營衛,通暢就形成了氣色,發出就形成了聲音,陽氣作用於形體,陰氣作用於精微物質,這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。當這些正常現象失調時,體內就會產生熱,或者產生寒,如果氣機鬱結就會形成瘤贅,如果氣機陷下就會形成癰疽。

伍氏說:癰疽這種疾病,有三十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,例如:熛發、痼發、石發、岩發、蜂窠發、蓮子發、椒眼發、連珠發、竟體發、腸癰內發、腦發、背發、眉發、腮頷發、肺癰、瓜瓠發等等。治療原則總體上是根據病情的深淺、內外來進行治療,不能延誤。剛發病時,症狀就像傷寒一樣,脈象是浮而緊的,這就是發病的徵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