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 (10)
卷二十 (10)
1. 爛臍門主論
臍乃腎經部位,濕熱積遏腎經,故臍中作爛也。亦由酒醉入房所致。
2. 爛臍門主方
龍骨散(《錦囊》)
龍骨(煅),黃連(各一錢),白礬(煅),輕粉(各五分)
研末乾摻臍中。
臍中生瘡,東壁土敷。
白話文:
龍骨(煅燒過的),黃連(各一錢),白礬(煅燒過的),輕粉(各五分)
3. 臍中出血門主論
臍中出血,乃腎火外越也。以六味地黃加骨碎補一錢飲之即愈。六味湯滋其水則火自息焰矣!骨碎補功能止竅補骨中之漏,故加入相宜耳。
白話文:
肚臍流血,是腎臟的火氣外散造成的。服用六味地黃湯加上一錢的骨碎補就能治癒。六味湯滋陰降火,腎火自然就會平息了!骨碎補有止血和補骨髓的作用,所以加進去是合適的。
4. 臍上疽門主論
王肯堂曰:臍上疽,臍上寸許,此名沖疽,又名中發疽,一名壅腎疽。由心火熾盛,流入腎經所致。腫高膿稠色赤可治;若平塌黑色,膨脹噁心,膿水清稀,內腎疼痛,渴甚瀉利無度,譫語直視者死。潰久不斂者死。凡此危證,只是虛耳,如能大補不死也。(《準繩》)
白話文:
王肯堂說:臍上長了毒瘡,在臍上約一寸的地方,叫做「沖疽」,又叫「中發疽」,也叫「壅腎疽」。是由於心火太旺,流入腎經所引起的。腫得很高,膿液黏稠呈紅色可以治癒;但如果瘡口平坦,膿液清稀,並且呈黑色,伴有噁心、膨脹、內腎疼痛、口渴、腹瀉厲害、譫語、直視等症狀,則會死亡。瘡口潰爛很久不癒合的也會死亡。凡是這些危險的症狀,都是由於虛證引起的,如果能夠大補,就不會死亡。(出自《準繩》)
《心法》曰:沖疽生於任脈臍上二寸,(下腕穴。)色赤黃腫,應在二十一日潰後,膿稠受補者順;若平塌紫黑,膿水清稀,七惡證見者逆。
白話文:
《心法》說:沖疽是長在任脈,臍上兩寸的位置(相當於下腕穴),顏色是紅黃色且腫脹,通常在二十一天後潰爛,膿液濃稠並且服藥後病情好轉的是順;如果潰爛處平坦且顏色是紫黑色,膿水清稀,並且出現七種惡性徵兆的,是逆。
5. 臍癰門主論
王肯堂曰:臍癰當臍生,由心經積熱流於大小腸二經所致。臍為任脈神闕穴禁針之所,早消散之,免使見膿為上。(《準繩》)
白話文:
王肯堂說:臍癰生長在肚臍上,是由於心經積熱流入大小腸二經所致。肚臍是任脈的神闕穴,是禁止針灸的地方,應儘早消散,以免出現膿液是最好的。(《準繩》)
竇漢卿曰:臍癰生於臍中,因食冷物油膩之物,積聚於氣海之間,聚結成癰。若不速治即內潰,臍內出膿,四圍堅硬,或出紫血水者,即難治也,無此則生。宜多服臘礬丸。
白話文:
竇漢卿說:臍瘡發於肚臍內,因吃了寒涼油膩的食物,積聚在氣海穴這個地方,聚集一起而形成瘡。如果不趕快治療就向內潰爛,肚臍會流膿,周圍變得堅硬,或流出紫色的膿水,這樣就很難治療了,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一般性的臍瘡。應多用蠟梅丹服藥。
胡公弼曰:臍癰乃心經受證流於小腸經,毒發於臍,甚至臍中出糞。(《青囊》)
《心法》曰:臍癰禁針,腫大如瓜,高突若鈴,無紅無熱,宜隔蒜灸之。潰後得稠膿者吉;時出汙水臭穢者逆。
白話文:
胡公弼說:臍癰是因為心經受病影響到小腸經,毒素在肚臍處發作,嚴重時甚至會從肚臍排出糞便。(出自《青囊》)
《心法》說:臍癰不能用針刺治療,如果腫得像瓜一樣大,高高突起形狀像鈴鐺,且沒有紅腫熱痛的情況,應該用蒜片隔著施灸。破潰後流出濃稠的膿液是好的徵兆;如果經常流出骯髒臭臭的水則是不好的徵兆。
6. 臍漏門主論
申鬥垣曰:一老人年將六十,妻少而不自悟,得漏臍瘡年半,臭不可近,百治不效,自分必死,其老母哭拜求余,且曰君能存吾子以繼香菸,則母子沒齒不忘大德,余以補劑治之,外以艾灸臍上,次日則不臭矣。余更以膏藥貼之,後用生肌散填滿臍口,又以補中益氣湯半月而安。
白話文:
申鬥垣說:有一個老人快要六十歲了,他的妻子年紀很輕,而且不懂得避嫌,得了漏臍瘡已經一年半了,臭得讓人無法靠近,試過各種治療方法都不見效,他自己也認為自己必死無疑了。他的老母親哭著拜託我,並說:「如果您能讓我的兒子活下去,讓他傳宗接代,我們母子永生難忘您的恩德。」我用補藥治療他,並在肚臍上用艾灸治療。第二天,就不臭了。我又用膏藥貼上,之後用生肌散填滿肚臍口,又用補中益氣湯治療了半個月,老人才康復。
又有一老翁年七十有五,因氣惱忽患臍漏三月餘,自分必死,余照前治之,不半月而愈,後至八十三歲而卒。噫,神哉方乎!(《啟玄》)
白話文:
還有一位75歲的老翁,因為生氣煩惱,突然得了臍漏症,已經三個多月了,他自認為必死無疑。我按照前面的方法治療他,不到半個月就痊癒了,後來活到83歲纔去世。唉,這個方劑真是神乎其技啊!(《啟玄》)
7. 肚皮青黑門主方
肚皮忽然青黑,不急治須臾即死。胡粉酒調敷之。
8. 肚癰門主論
汪省之曰:肚癰乃手陽明大腸、手太陽小腸二經受證,熱結之毒發出於表,壅聚成癰也。(《理例》)
白話文:
汪省之說:肚癰是由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陽小腸經受病,熱毒凝聚在體表所形成的腫塊。
竇漢卿曰:肚癰乃脾經之毒,因食煎煿油膩,酒醉太過入房,以致毒不流通,聚成此癰。或生於內,或生於外,若不速治,潰透脾膜則死。(《全書》)
白話文:
竇漢卿說:肚癰是脾經的毒素,因為吃了煎炸油膩的食物,喝酒過度後行房,導致毒素不流通,聚集形成了這個癰。癰瘍可能長在體內,也可能長在體外。如果不趕快治療,潰爛穿透脾膜就會死亡。(《全書》)
《心法》曰:腹皮癰生於腹,皮裡膜外,無論左右,隱痛日久,後發癰腫於皮外,右關脈見沉數而腹痛甚者是其候也。由膏粱火鬱而成,不可過服克伐之藥。若希圖消散,過傷胃氣,則腫不能潰,潰不能斂,立見危亡矣。
白話文:
《心法》說:背腹腫毒生長在腹部,在皮膚下面肌肉層外面,無論是左右,隱隱作痛時間久了,後來在皮膚外面發出腫毒,右關脈診見脈沉數,同時腹痛厲害的是它的症狀。是因膏粱厚味,使火氣鬱結而成,不能過多地服用克伐的藥物。如果妄想使它消散,過度損傷胃氣,那麼腫毒不能潰破,潰破了又不能合攏,立刻就會危及生命了。
9. 肚癰門主方
肚癰神效方,石楠樹嫩紅葉搗汁一茶盅,沖酒緩緩服之,渣敷癰上縛之,五服全愈。
白話文:
治療肚癰的靈驗藥方:將石楠樹嫩紅葉搗成汁液一茶盅,加入酒中慢慢服用。把渣敷在患處,包紮起來。服用五次即可痊癒。
10. 小腹癰門主論
王肯堂曰:小腹癰,臍下一寸五分為散火祛風之藥,乃補氣溫火之味耳。蓋陰成陰毒,乃寒虛之故,寒因虛而不行,毒因寒而凝結,用熱藥以祛寒,自能解寒散毒也。闢寒救腹丹:白朮三兩,茯苓三錢,肉桂三錢,金銀花三兩,附子二錢,當歸二兩,蛇床子五錢。水煎一服內消矣。
白話文:
王肯堂說:小腹癰腫,臍下一寸五分的部位,應用祛風散火之藥,就是補氣溫火之味。蓋因陰氣盛則生陰毒,乃寒虛之故,寒因虛而不行,毒因寒而凝結,用熱藥以祛寒,自然能解寒散毒。闢寒救腹丹:藥方由白朮三兩、茯苓三錢、肉桂三錢、金銀花三兩、附子二錢、當歸二兩、蛇牀子五錢組成。水煎一服,就能消解腹部的熱毒。
已潰者三劑膿盡肉生,四劑全愈。此以白朮氣海,二寸為丹田,三寸為關元,皆屬任脈。由七情不和所致,若潰而低陷,膿水清稀,或潰爛久不斂者死。(《準繩》)
白話文:
已經潰爛的患者,服了三劑藥後,膿液排盡,肌肉生長,四劑藥後痊癒。白朮主氣海,距離腹部二寸是丹田,三寸是關元,都屬於任脈。由此可知,潰瘍是由七情不和引起的。如果潰爛的地方低陷,膿水清稀,或者潰爛很久都不收斂的,這個人就會死。(出自《準繩》)
《鬼遺方》曰:小腹疽,又名沖疽發,小腹疼痛而振寒熱,四日悁悁,五日變色,可刺。不刺及導引出膿毒不治,五十餘日死。
白話文:
《鬼遺方》中記載:小腹膿腫,又名衝疽,患者會感到小腹疼痛,並且會伴隨著發冷發熱,四天下來會逐漸加劇,五天下來膿腫會變色,此時可以進行針刺治療。如果不進行針刺或引導膿液排出,膿毒無法排出,患者會在五十天左右死亡。
陳遠公曰:有生癰小腹間者,必無陽證,以地屬陰部位也。陰生陰毒,似乎至重,然純陰無陽,一用陽藥,立可成功,無奈世人一見肚腹生癰,多用陰藥消毒,反成不救,為可憫也。然余所謂陽藥者,非為君者,以其專利腰臍之氣也,腰臍利則下部盡利矣。
白話文:
陳遠公說:有的人在下腹部長了瘡癤,一定沒有陽症,因為這個部位屬於陰性。陰性部位發生陰毒,看起來很嚴重,但純陰沒有陽性,只要用陽性的藥物,就能立竿見影,可惜的是,世人一看到肚子上長了瘡癤,就多用陰性的藥物來消毒,反而會導致無法救治,實在令人惋惜。但我所謂的陽性藥物,並不是用來治病,因為這些藥物只對腰臍之氣有益,只要腰臍通暢,下部自然就會通暢。
後以蛇床、銀花祛毒氣易消,又恐寒極不能直入,故加附桂斬關而入,惟是一派乾燥之味,邪雖去除,未免耗血,故用當歸陽中之陰,少制其橫,則陰寒漸散,又無陽旺之患,所以奏功也。(《冰鑑》)
白話文:
後來使用蛇牀子、銀花,以清除毒氣,使毒氣容易消散。但也擔心寒氣過重,無法直入病竈,所以加入附子、肉桂來攻破進入。這些藥物雖然都是乾燥的,但雖是驅除了邪氣,卻也難免耗損血液。因此,使用當歸這個陰中之陽的藥物來稍微制約這些藥物的烈性,就可以逐漸散去體內的陰寒,也不會有陽氣過旺的問題,這就是藥物奏效的原因。(《冰鑑》)
(陳實功曰:小腹癰生小腹,漫腫堅硬,肉色不變,有熱漸紅者,屬陽易治。無熱不紅者,屬陰難治。此乃七情火鬱,以致脾虛氣滯而成也。(《正宗》)
白話文:
陳實功說:小腹部位生長腫瘤,此腫瘤腫脹堅硬,皮肉顏色不變,如果有熱症則逐漸發紅的,屬於陽症,容易治癒。沒有熱症,不發紅的,屬於陰症,難於治癒。這是由於七情過度,肝火鬱結,致使脾虛氣滯而形成的。(出自《正宗》)
又曰:初起七日以內者,艾灸七壯膏蓋,首尾內服壯脾胃,養氣血,行經補托之劑,可保無虞。如誤用克伐攻利涼藥,敗證必出,急用十全大補湯加參、耆、薑、附救之;如補托不應者,終久縱愈成漏。
白話文:
此外,還有一種說法:病情發作在七天之內的,可以用艾灸七壯、膏藥封蓋,同時服用溫補脾胃、益氣養血、活血化瘀的藥物,這樣可以保證病情不會惡化。如果誤用了攻伐寒涼的藥物,就會出現更加嚴重的症狀,這時需要緊急使用十全大補湯,並加入人參、黃耆、生薑、附子等藥物來搶救。如果溫補的藥物也不起作用,最終即使治癒了,也會變成漏證。
馮魯瞻曰:腹癰者,患於臍下,或旁二寸許,是屬脾經;若近脅者是屬膽經。是證多因脾家陰虛,氣凝血滯傷脾所致。(《錦囊》)
胡公弼曰:小腹癰又名丹毒癰。乃飲食不調,寒熱伏結於腸胃成毒,多生於小腹之側。(《青囊》)
白話文:
馮魯瞻說:長在下腹部或者肚臍下兩寸左右的癰病,是脾經的病。如果接近脅部的則屬於膽經。這種疾病大都是因為脾虛陰虛,又兼夾有氣血凝結,淤滯脾臟引起的。
《百效全書》云:腹癰生於皮裡膜外,乃七情火鬱,以致脾虛氣滯而成,小兒乃驚積虧損而致。但此證不問初起已潰未潰,宜壯胃氣而佐以行經活血之劑,若誤用克伐及下利寒涼,則腫不能潰,潰不能斂矣。倘服下利降火破氣消瘀等藥,急用大劑參、耆、薑、附或十全大補湯救之。
白話文:
《百效全書》上說:腹部的腫塊生長在皮下膜的外面,是七情之火鬱結,導致脾氣虛弱,氣血運行不暢而形成的,小兒則是驚嚇積食損傷身體所致。但治療此病,不論是剛開始發作還是已經潰破,都應當以補益胃氣為主,佐以行經活血的藥物,如果誤用攻伐氣血的藥物,或者使用下利清熱的寒涼藥物,那麼腫塊就會不能潰破,潰破後也難以收斂。如果服用了瀉下,清熱降火、破氣消瘀等藥物,要趕緊服用大劑量的參、耆、薑、附或者十全大補湯來搶救。
如瘡勢漫腫堅硬,肉色不變,未有膿也,四君子湯加川芎、當歸、白芷、枳殼。如焮腫痛甚,隔蒜灸五七壯以殺其毒,內用托裡之劑。如腫起而軟,色不赤者,膿已成也。膿成外不潰者,臥針刺之,以泄其毒。不可直針,以傷其膜,內服托藥,搽玉紅膏生肌收功。
白話文:
如果瘡口腫脹堅硬,肉色不變,沒有膿,使用四君子湯加上川芎、當歸、白芷和枳殼。如果瘡口腫痛劇烈,隔著蒜灸五到七壯以殺死毒素,內服託裡藥物。如果腫脹柔軟,顏色不紅,表示膿已經形成。膿已經形成但沒有潰爛,可以用臥針刺破,以將毒素釋放出來。不能使用直針,以免傷及皮膜,內服託藥,外敷玉紅膏以生肌收功。
《心法》曰:小腹癰由七情火鬱而生,每發於氣海穴、(在臍下一寸五分。)丹田穴、(在臍下二寸。)關元穴,(在臍下三寸。)皆屬任脈經。此三穴或一穴發腫,即為小腹癰。高腫紅活,疼痛牽背,易潰膿稠者易治;若漫腫堅硬,綿潰腐爛,膿稀如水者,為疽難治。
白話文:
《心法》中說:小腹癰是由七情的火的鬱積形成的,它通常發作在氣海穴(位於肚臍下 1.5 寸)、丹田穴(位於肚臍下 2 寸)、關元穴(位於肚臍下 3 寸),這些穴位都屬於任脈經脈。這三個穴位或其中一個穴位腫脹,這就是小腹癰。
如果腫脹紅活,疼痛牽背,容易潰膿稠,這種情況比較容易治癒;如果腫脹堅硬,潰爛化膿,膿稀如水,這種情況是疽,很難治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