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 (9)
卷二十 (9)
1. 腰帶癰門主論
汪省之曰:腰帶癰生於脅下近腹束帶之處。乃風熱留滯膀胱,不能滲利,壅於肌表而成也。(《理例》)
白話文:
汪省之說:腰帶癰長在肋骨下方接近腹部束帶的位置。這是因為風熱滯留在膀胱,無法順利排出,阻塞在皮膚表面而形成的。
竇漢卿曰:火腰帶毒,乃心肝二經熱毒,流滯於膀胱不行,壅於皮膚,此風毒也。宜清肝為主,忌外敷藥。(《全書》)
白話文:
竇漢卿說:火腰帶是一種毒症,是由於心肝二經的熱毒流滯在膀胱,不能通暢,壅塞在皮膚上,這是一種風毒。治療火腰帶應該以清肝為主的,忌用外敷藥物。(出自《全書》)
薛立齋曰:火腰帶生繫帶之處,初起如桃,漸漸紅腫,宜用斷毒截腰法敷之。否則漸生五六小毒,沿腰如索纏繞,先赤腫,後潰爛,寒熱交作,疼痛難忍,其色紫惡。
白話文:
薛立齋說:火腰帶是長在腰帶處的皮膚病,剛開始像桃子一樣大小,逐漸變紅腫,應該用能截斷毒性、治癒腰部疾病的敷藥來治療。否則就會逐漸長出五六個小膿瘡,沿著腰部像繩子一樣纏繞,先變紅腫,然後潰爛,冷熱交替,疼痛難忍,膿瘡的顏色紫黑很不好看。
2. 腰帶癰門主方
斷毒截腰法
白芨,雄黃(各一兩)
研細末。雞蛋清調敷四圍六七重,干則易之。敷五六日不再流則妙。
白話文:
斷毒截腰法
白芨,雄黃(各一兩)
研磨成細末。用雞蛋清調勻後敷於四週六七層,乾了就換新的。敷五六天如果不再流液就表示效果好。
3. 幽癰門主論
《心法》曰:幽癰生臍上七寸,初起如粟,漸增漫腫疼痛,形如鵝卵,甚則堅硬,痛牽胸肋,由過食膏粱厚味,憂思氣結,腸胃不通,火鬱成毒,自內而外發也。
白話文:
《心法》中記載:幽癰生長在肚臍上方七寸的地方,一開始像粟米一樣大小,逐漸增大,腫脹疼痛,形狀像鵝卵。嚴重的會變得堅硬,疼痛牽扯到胸部和肋骨。這是由於暴飲暴食,過度飲用膏粱厚味,加上憂愁思考,導致氣結,腸胃不通暢,火氣鬱結而形成毒素,從內部向外發作而引起的。
4. 中脘疽門主論
《心法》曰:中脘癰,一名胃疽,發於心胸之下,臍上四寸,屬任脈經。(中脘穴。)隱痛日久,向外生疽,堅硬漫腫,皮色無紅無熱,由過食炙煿,以致胃腑火毒而成。人迎脈盛是毒氣攻裡,作嘔不食,咳吐膿痰者逆。
白話文:
《心法》中說:中脘疽,別稱胃疽,發作在心胸以下,肚臍以上四寸的位置,屬於任脈經。中脘穴隱痛數日,向外化膿成疽,堅硬腫脹,皮膚不紅不熱,是由於過度食用辛辣炙烤的食物,導致胃腑熱毒而形成。人迎脈盛是因為毒氣攻入體內,出現嘔吐、食慾不振,咳嗽吐出膿痰,都是毒氣上逆的表現。
5. 赫癰門主論
《心法》曰:赫癰,由七情鬱火凝結而成,生膿上三寸,屬任脈經。(建里穴。)初如粟米,瘡癰相兼,其腫迅速,寒熱往來,甚則嘔噦牽引臍痛,初腫微紅,頂尖根束,漸透赤色,時痛時止,十四朝得膿為吉。
白話文:
《心法》說:赫癰是由七情鬱結而產生的,開始長膿的時候在三寸以上,屬於任脈經,治療可以用建裏穴。一開始像粟米一樣大,很快就會長大,腫脹得很快,有時覺得冷,有時覺得熱,嚴重的會嘔吐、腹痛,剛開始腫的時候是淡淡的紅色,頂端有束狀的膿,逐漸變成鮮紅色,有時會痛,有時不會痛,十四天後膿會出盡,這時候纔算吉兆。
6. 小兒臍汁不幹門主論
馮魯瞻曰:夫臍為根本,風濕防護須嚴,一有所失,則臍腫不幹,久而作搐,入於經絡,即成風癇。並撮口臍風,皆為惡候。(《錦囊》)
白話文:
馮魯瞻說:肚臍是人體的根本,一定要嚴防風濕的侵襲。一旦有疏忽,就會導致肚臍腫脹不幹,時間久了就會引起抽搐,進入經絡,就會形成風癇。此外,口緊閉、肚臍有風,都是不好的徵兆。(《錦囊》)
又曰:若臍中不幹,常出青黃水者,此必初生有傷六腑耳,宜藥摻之。但此時僅如血塊,不可用冰麝之膏貼之。並忌大寒大熱之劑,蓋肌肉未堅,臟腑柔脆,難以抵當耳。
白話文:
又說:如果肚臍中沒有乾涸,經常出現青黃水的情況,這一定是剛出生時就傷害到六腑所致,應該用藥物敷貼。但此時肚臍中的傷口僅僅像血塊一樣,不能用冰麝膏藥敷貼。並且忌用大寒大熱的藥劑,因為肌肉還沒有堅固,臟腑柔弱脆弱,難以承受。
7. 小兒臍汁不幹門主方
驗方(《雷公》)。車前子炒焦為末,敷之即干。
又方(《錦囊》)。大紅羊絨燒灰為末,單敷。
又方(《啟玄》)。草紙灰加枯礬研細摻之,用紙包裹,勿令尿濕。
又方(《千金》)。亂髮燒灰敷之。
又方,黃柏末敷之。
又方(《千金》)
白話文:
車前子炒焦磨成粉,直接敷在患處就會乾。
另外,大紅羊絨燒成灰,磨成粉單獨敷用。
還有,草紙灰加枯礬研磨成細粉混合,用紙包起來敷用,不要讓尿液沾濕。
另外,亂髮燒成灰敷在患處。
還有,黃柏磨成粉敷在患處。
另外,千金方也有其他治療方法。
枯礬(五錢),龍骨,黃丹(各一錢),麝香(少許),研細敷之。
白話文:
枯礬(五錢),龍骨,黃丹(各一錢),麝香(少許),研磨成細粉,敷在患處。
臍內潰爛出水不止垂危者(張絅如屢驗方)。赤石脂研末,敷上立愈。
又方
白礬(煅),白龍骨(煅各等分),研細摻上。
又方,棉花子煅灰敷之。
又方,明礬、枯礬各等分研敷。
秘方,海螵蛸研細末乾摻。
白話文:
肚子上的傷口潰爛流膿不止,情況危急,可用赤石脂研磨成粉敷在傷口上,就能立刻痊癒。
另外,也可以用白礬(煅燒)、白龍骨(煅燒,各取等量)研磨成粉,混合後敷在傷口上。
還有,棉花子煅燒成灰,敷在傷口上也可以。
此外,明礬、枯礬各取等量研磨後敷在傷口上也能治療。
最後,一個秘方:用海螵蛸研磨成細粉,乾燥後直接撒在傷口上。
8. 小兒臍風門主論
駱潛庵曰:兒生七日之內,肚脹腹硬,臍圍浮腫,口撮眉攢,牙關不開,名曰臍風撮口證。蓋因臍帶剪短,或包縛不緊,以致水濕浸臍,客風乘虛而入,傳之於心,蘊蓄其邪,復傳脾絡,舌強唇青,手足微搐,喉中痰響,是其候也。服延壽丹少許即愈。如神脫氣冷者,不治。
白話文:
駱潛庵說:嬰兒出生七天之內,肚子脹,腹部堅硬,臍部周圍腫脹,嘴緊閉,眉毛緊鎖,牙關緊閉,不能張開,這種病症叫做「臍風撮口證」。這是由於臍帶剪得太短,或者包紮不緊,導致水濕浸入臍部,外邪乘虛而入,傳到心臟,邪氣積聚,又傳到脾絡,舌頭僵硬,嘴脣發青,手腳微微抽搐,喉嚨中有痰鳴聲,這就是這種病症的症狀。服用少量的延壽丹即可治癒。如果病人神志昏迷,呼吸微弱,則無法治癒。
又曰:口撮吐沫,腹硬頭偏,搐掣手捻拳,臍翻哭無聲,其源因剪臍受風,小肚有一筋,直上臍來,此筋到臍無救法,臍翻者不治。若筋未到臍,急須用燈火攔頭焠百會穴三下,臍門上焠七下,大指焠四下,湧泉焠七下。如能攔住直筋不到臍,則可救。如臍未翻,在神門焠一下。(《推拿秘書》)
白話文:
另有說法是,口邊流口水,肚子硬邦邦,頭歪向一邊,抽搐、手握拳頭,肚臍翻出,哭泣卻沒有聲音,這些都是因為剪臍帶時受風所引起。在小腹部有一條筋,直接通向肚臍,這條筋一旦到達肚臍,就沒有辦法挽救,肚臍翻出就治不好了。如果筋還沒到達肚臍,趕緊用艾灸療法來治療,在百會穴艾灸三次,在肚臍上艾灸七次,在大拇指上艾灸四次,在湧泉穴上艾灸七次。如果能阻止這條筋到達肚臍,就可以挽救。如果肚臍還沒翻出,在神門穴艾灸一次。
9. 臍突門主論
馮魯瞻曰:凡小兒落胎之時,視其臍軟者,無臍風也。如臍硬直者,定有臍風。須看上齶,如有白泡點子,須用銀針輕輕拭破,若有血出者可愈。然最危候十難一二,能過一臘方愈。尤宜察色觀容,不可魯莽。假如額赤知為心熱;鼻紅知為肺熱;左腮青知為肝有餘;右腮白知為脾不足;頰白知為腎虛。(《錦囊》)
白話文:
馮魯瞻說:凡是小兒出生時,摸摸他的臍帶,軟的,就沒有臍風。要是臍帶硬直的,一定有臍風。必須看一看嘴巴的上顎,如果有一些白色的小皰點,一定要用銀針輕輕地挑破,如果有血流出來,那就有治癒的可能。但是,這種情況十分危險,十個小孩中只有一兩個能活下來,即使活下來,也要過一個年關才能痊癒。特別應該注意觀察小兒的臉色和神情,不能輕率妄下定論。假設額頭發紅,就知道是心火旺盛;鼻子發紅,就知道是肺火旺盛;左邊臉發青,就知道是肝旺盛;右邊臉發白,就知道是脾虛弱;兩邊臉頰都發白,就知道是腎虛。
又曰:熱在胸膛,伸引弩氣,亦令臍腫。
雷公曰:小兒肚臍突出半寸,此氣旺不收也。若不急安之,往往變為角弓反張。
白話文:
又說:熱在胸口,會感到脹痛,同時也可能導致肚臍腫起。
雷公說:小兒肚臍突出約半寸,這是因為體內氣過旺而不易收斂。如果不趕緊處理,常常會發展成為身體僵硬彎曲的症狀。
10. 臍突門主方
二豆散(《錦囊》)治臍突腫。
白話文:
二豆散(《錦囊》)用於治療肚臍突出腫脹。
天南星(去皮、臍),白蘞,赤小豆,淡豆豉(各一錢)
研末。用芭蕉自然汁調敷臍四旁,得小便自下即愈。
又方(《雷公》)
白話文:
天南星(將皮和臍去掉),白蘞,赤小豆,淡豆豉(各一錢)
白茯苓,車前子(各一錢),陳皮,通草(各三分),甘草(二錢)
水煎灌之,一劑即安。
白話文:
用茯苓、車前子各一錢,陳皮、通草各三分,甘草二錢,加水煎煮,灌服,一劑即可見效。
臍腫,先用荊芥煎湯洗之,隨以蔥葉火上炙過,放地上出火氣以指甲刮薄搭放腫處,次日即消。
又方(《普救》)。枯礬、黃柏,研,摻臍上。
白話文:
肚臍腫脹,首先以荊芥煮水洗淨,然後用蔥葉在火上烤過,放置地上讓火氣消散,以指甲刮薄蔥葉敷於腫處,隔天就會消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