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五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3)

1. 癰疽論

淺深之辨,始終之次者也。

又曰:夫熱發於皮毛之間,是以浮腫根小,至大不過二三寸者,癤也;六腑積熱,騰出於外,肌肉之間,其發暴甚,腫皮光軟,侵展廣大者,癰也;五臟風積熱攻焮於肌骨,風毒猛暴,初生一頭如㾦癗,白焦枯觸之應心者,疽也。蓋癰發於六腑,若燎原之火,外潰膚肉;疽生五臟,沉澀難療,若陶室之燧,內銷骨髓;癰則易療,惟難將息而遲瘥;疽則難療,易得痊復。夫癤與瘡初生,並宜灸之,謂其氣本淫達,以導其熱,令速暢也。

疽則烙,不宜灸,謂其根本深沉,須達其原也。凡瘡生於外,皆由熱毒蘊於內,明乎三者,其餘可以類推矣。蓋皮膚微高起而肌厚,或痛或癢,移走無常者,謂之腫。有因風而得之者,有因風熱相搏而得之者,久久而不消,熱勝於風,若不即治,血不流通,與氣乘之,以成膿也。

又曰:風多則癢,熱多則痛,此為驗也。

又曰:夫患癰疽之人,慎勿著惱,若觸著多致膿成敗潰。

朱丹溪曰:癰疽,乃陰陽相滯而生,氣陽也,血陰也,血行脈中,氣行脈外,相併周流,寒與濕相搏,則凝滯行遲為不及;熱與火摶之,則沸騰行速為太過。氣得邪而鬱,津液稠黏,為痰為飲,積久滲入脈中,血為之濁,此陰滯於陽也;血得邪而鬱,隧道阻滯,或溢或結,積久滲出脈外,氣為之亂,此陽滯於陰也;百病皆由於此,不止癰疽而已。故癰腫初起,便焮痛腫大者,可治;不痛熱腫大而陷者,不治也。

又曰:衣厚仍寒,孤陰無濟,衣薄仍熱,孤陽獨存,陽虛極宜補陽,陰虛極當益腎。

又曰:腰背反張,頸項強直,為變痓之兆;口噤作冷,寒戰咬牙,斯絕命之期。

竇太師曰:發背之生,積毒於臟腑,正氣盛,淹留停緩;元氣虛,則朝輕夕重,如發弓矢,外小內大;內托則生,敗毒則斃,治法以參耆為主,一定之論也,百世不易。凡癰發於背,廣一尺,深可一寸,雖潰至骨,不穿膜不死。(《經驗全書》)

孫思邈曰:瘡之要害處,近虛處,怯薄處,當細心醫治也。

喻嘉言曰:夫瘡毒已潰,治當大補氣血。

又曰:膿出反痛虛之過,膿多不斂弱之因。

王肯堂曰:方書敘癰疽之源有五:一天行時氣,二七情內郁,三體虛外感,四身熱搏於風冷,五食炙煿,飲法酒,服丹石等熱毒,總之不出於三因也。外因者,運氣癰疽有四:一火熱助心為瘡。經云:少陰所至為瘡疹。又云:少陰司天,熱氣下臨,肺氣上從,甚則瘡瘍。又云:少陰司天之政,初之氣,寒乃始,陽氣鬱,炎暑將起,中外瘡瘍。

又云少陽所至為瘡瘍。又云:少陽司天之政,風熱參布,太陰橫流,寒乃時至,民病寒中,外發瘡瘍。初之氣候,乃大溫,其病膚腠中瘡;二之氣,火反郁,其病熱鬱於上,瘡發於中;三之氣,炎暑至,民病膿瘡。又云:太陽司天之政,初之氣,氣乃大溫,肌腠瘡瘍,此皆常化病之淺也。

白話文:

分辨病症的深淺,是判斷病程的先後次序。

又說:熱發於皮膚毛髮之間,所以腫脹範圍小,根部也小,最大不超過二三寸的,是癤子;六腑積聚的熱,向上散發到體外,在肌肉之間,發病快速且嚴重,腫脹處皮膚光滑柔軟,擴散範圍廣大的,是癰;五臟積聚的風熱侵襲肌肉骨骼,風毒猛烈,初發時像一個突起的疙瘩,白色乾燥,摸起來堅硬的,是疽。癰的發病原因是六腑的熱,像燎原大火一樣,向外侵蝕皮膚肌肉;疽的發病原因是五臟的熱,病況深沉難以治療,像陶窯中的爐火一樣,向內消蝕骨髓。癰比較容易治療,但需要好好休養才能痊癒;疽則很難治療,但康復後不容易復發。癤子和瘡剛開始發病時,都適合用艾灸,因為病氣原本是發散的,用艾灸可以引導熱氣,使其快速疏通。

而疽則適合用烙法,不適合用艾灸,因為疽的病根深沉,必須直達病源。凡是長在外面的瘡,都是因為熱毒蘊積在體內,明白這三種病症的差異,其他的就可以類推了。凡是皮膚稍微隆起,肌肉增厚,有時痛有時癢,游走不定,就叫做腫。有的因為風邪引起,有的因為風熱交搏引起,久久不消退,熱勝過風,如果不立即治療,血液循環不暢通,與氣結合,就會形成膿。

又說:風邪多就會癢,熱邪多就會痛,這是判斷病情的依據。

又說:得了癰疽的人,切記不要動怒,如果情緒激動,很容易導致膿瘡化膿潰爛。

朱丹溪說:癰疽是陰陽失調引起的。氣屬於陽,血屬於陰。血在脈中運行,氣在脈外運行,兩者互相配合循環。如果寒邪和濕邪侵襲,就會凝結阻滯,運行遲緩,屬於不足;如果熱邪和火邪侵襲,就會沸騰快速,屬於過盛。氣受邪而鬱結,津液變得黏稠,形成痰或飲,久而久之滲入脈中,血也變得污濁,這是陰氣滯留在陽氣之中;血受邪而鬱結,管道阻礙不通,或者外溢或者結塊,久而久之滲出脈外,氣也因此紊亂,這是陽氣滯留在陰氣之中。所有的疾病都是由此產生,不只癰疽而已。所以癰腫剛開始發作時,如果出現紅腫熱痛,就還可以治療;如果不痛不熱,腫大卻下陷,就難以治療了。

又說:衣服穿得很厚還是覺得冷,這是孤陰不能發揮作用;衣服穿得很薄還是覺得熱,這是孤陽獨存。陽虛到極點就要補陽,陰虛到極點就要滋陰補腎。

又說:腰背僵硬反弓,頸項強直,是將要抽搐的徵兆;口噤閉合,感到寒冷,發抖咬牙,這是性命將絕的預兆。

竇太師說:發背的產生,是因為毒素積聚在臟腑中,如果正氣旺盛,毒素就會停留緩慢;如果元氣虛弱,病情就會早上輕晚上重,就像射出的弓箭一樣,外面小而裡面大。能夠用內托法治療就能痊癒,用敗毒法治療就會死亡。治療的方法以人參和黃耆為主,這是一定的道理,百世不變的真理。凡是發在背部的癰,寬一尺,深一寸,即使潰爛到骨頭,只要不穿透筋膜就不會死。(出自《經驗全書》)

孫思邈說:瘡容易致命的部位,靠近虛弱的地方,比較薄弱的地方,要小心仔細地治療。

喻嘉言說:瘡毒已經潰爛,治療應當大補氣血。

又說:膿液流出反而疼痛,是因為虛弱;膿液很多卻不收斂,是因為虛弱。

王肯堂說:醫書記載癰疽的病因有五種:一是流行性疾病,二是情緒內鬱,三是體虛感受外邪,四是身體發熱感受風寒,五是食用燒烤油炸食物、飲用烈酒、服用丹石等熱毒之物。總之不超出以上三種原因。外在原因來說,氣候變化導致癰疽有四種:一是火熱幫助心火而生瘡。醫書說:少陰經脈所到的地方會長瘡疹。又說:少陰司天的時候,熱氣下降,肺氣上行,嚴重就會長瘡瘍。又說:少陰司天的時候,初春季節,寒冷開始,陽氣鬱結,炎熱即將到來,內外都會長瘡瘍。

又說:少陽經脈所到的地方會長瘡瘍。又說:少陽司天的時候,風熱交雜,太陰之氣橫流,寒冷不時到來,人民容易感染寒邪,外發瘡瘍。在初春的氣候,天氣比較溫暖,容易在皮膚腠理之間長瘡;在二之氣候,火熱鬱積,容易在身體中部長瘡;在三之氣候,炎熱到來,容易長膿瘡。又說:太陽司天的時候,在初春季節,天氣比較溫暖,容易在皮膚腠理之間長瘡,這些都是氣候變化引起的常見淺表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