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五 (22)
卷五 (22)
1. 癰疽論
劉河間曰:人近火者,微熱則癢,熱甚則痛,附近則灼而為瘡,皆火之用也。或癢痛如針輕刺者,猶飛迸火星灼之然也。或疑瘡瘍,皆屬火熱,而反腐出膿水者,何也?猶穀肉果菜,熱極則腐爛而潰為汙水,大熱過極,反兼水化也。
李東垣曰:疽初生如黍米大,癢痛有異,誤觸破之,即焮展四畔,赤腫沉悶,牽引脅肋疼痛,數日之後,漸覺肌膚壯熱,惡寒煩渴,腫暈侵展,燷漿汁出,積日不潰,抑之則流血者,謂之發背疽也。發於腦者為腦疽,發於鬢眉髯者,以類呼也。又有其狀無頭,腫闊三四寸,如覺注悶疼痛,因循數日,皮光微軟者,甚則亦令人惡寒發熱,頭痛煩渴者,謂之發背癰也。又有初生一頭,色浮赤而無根,腫見於皮膚之間,大小一二寸者,癤也。
三者,惟疽最重,此疾皆因滋味與厚衣,衣服厚暖則表易招寒,滋味過多則五臟生熱,臟腑積熱,則血脈不流而毒氣凝滯,邪氣伏留,熱摶於血,血聚則肉潰成瘡,淺則為癤,實則為癰,深則為疽矣。亦有因服金石發動而成,亦有平生不服金石藥而患者,乃由父母曾服餌者,其毒氣流傳子孫。此病初起認是疽,則宜速療之。
(《十書》)
又曰:夫瘡腫之患,莫大乎癰疽。然而癰疽何以別之?經所謂榮衛稽留於筋脈之中,則澀不行,血脈不行,則陽氣鬱遏而不通,故生寒熱,穢毒之氣騰出於外,蓄結為癰,久而不散,熱氣乘之,腐化為膿,然而骨髓不焦枯,臟腑不傷敗,可治而愈也。何為疽?五臟風毒積熱,毒熱熾甚,下陷肌膚,骨髓將枯,血氣涸竭,其腫色夭堅如牛領之皮,故命曰疽。癰者,其腫皮薄以澤,此其候也。
癰疽之生,有內有外,內生胸腹臟腑之中,外生膚肉筋骨之表,凡此二毒,發無定處,而有常名。夫鬱滯之本,始於喜怒哀樂不時,飲食居處不節,或金石草藥之發動,寒暑燥濕之不調,使陰陽之不平而蘊結於外,使榮衛凝澀而腐潰,輕者起於六腑,浮達而為癰,氣行經絡而浮也;重者發於五臟,沉澀而為疽,氣行經絡而沉也。明乎二者,腫毒丹疹,可以類推矣。
又曰:夫瘡候多端,欲辨深淺,直須得法,若不素知方論,而妄生穿鑿者,如大匠舍其繩墨,以意度量,安能中於規矩哉。嘗聞古人有言曰:多則惑,少則得。簡而論之,則瘡疽概舉有三種:高而軟者發於血脈,腫下而堅者發於筋骨,肉皮色不相辨者,發於骨髓。
又曰:凡療瘡疽,以手按搖瘡腫,根牢而大者深也,根小而浮者淺也。又驗其人,初生瘡之時,便覺壯熱惡寒,拘急頭痛,精神不寧,煩躁飲冷者,其患瘡疽必深也。若人雖患瘡疽,起居和平,飲食如常,其疾浮淺也。惡瘡初生,其頭如米粟,微似有痛癢,誤觸破之,即焮展覺有深意,速服犀角湯及漏蘆湯、通氣丸等取通利疏暢,兼用浴毒湯塌浸之類,若浮淺者紝貼膏亦瘥。以此推之。
白話文:
劉河間說:人靠近火,稍微熱就會覺得癢,熱得很厲害就會痛,靠近太近就會被灼傷而長瘡,這些都是火的作用。有的癢痛像針輕輕刺一樣,就像被飛濺的火星灼到一樣。有人懷疑瘡瘍都是因為火熱引起的,但為什麼反而會腐爛流膿水呢?就像穀物、肉類、水果蔬菜,熱到極點就會腐爛潰爛變成污水,大熱過頭反而會產生水。
李東垣說:疽剛開始長得像小米粒那麼大,會有癢痛的感覺,如果誤觸碰破了,就會迅速擴散到四周,出現紅腫、沉悶的感覺,牽引著胸脅疼痛。幾天之後,會逐漸感覺到皮膚發熱,怕冷、煩渴,腫脹蔓延,流出膿汁,長時間不消退,按壓會有血流出來,這就叫做發背疽。長在頭部的叫腦疽,長在鬢角、眉毛、鬍鬚的,就按照它們的位置來稱呼。還有一種疽,表面沒有膿頭,腫脹範圍有三四寸寬,感覺悶痛,拖延幾天,皮膚表面光滑柔軟,嚴重的話也會讓人怕冷發熱、頭痛煩渴,這就叫做發背癰。還有一種剛開始只長一個膿頭,顏色是浮在表面的紅色,沒有根,腫脹長在皮膚之間,大小一兩寸的,就是癤子。
這三種病,疽最嚴重。這些疾病都是因為飲食太過肥膩和穿衣太厚引起的。衣服穿得太厚太暖,皮膚表面容易受寒;飲食太過肥膩,五臟就會產生熱。臟腑積熱,血脈就不流通,毒氣就會凝滯,邪氣潛伏,熱和血結合,血聚積就會導致肌肉潰爛成瘡。比較淺的就變成癤子,嚴重一點的就變成癰,更嚴重的就變成疽。也有人是因為吃了金石藥物而發病,也有人一輩子沒吃過金石藥物卻得病的,那是因為父母吃過這些藥,毒氣遺傳給了子孫。這種病剛開始出現,就要把它當作疽來快速治療。
(出自《十書》)
還說:瘡腫的疾病,沒有比癰疽更嚴重的了。那麼要怎麼區分癰和疽呢?經典裡說,榮衛之氣停留在筋脈之中,運行就受阻,血脈不流通,陽氣就會被鬱結而無法通暢,所以會產生寒熱的症狀。污穢的毒氣會從體內散發到體外,累積結成癰。如果長時間不消散,熱氣就會趁虛而入,使它腐爛化膿。但是骨髓不會焦枯,臟腑不會損傷衰敗,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痊癒的。什麼是疽呢?五臟的風毒和積熱,毒熱非常旺盛,向下侵入皮膚,骨髓會變得乾枯,血氣會耗盡。它的腫脹顏色會呈現出暗沉的顏色,堅硬得像牛脖子上的皮一樣,所以叫做疽。癰,它的腫脹表面皮膚比較薄,而且有光澤,這就是它們的不同之處。
癰疽的產生,有內在的原因,也有外在的原因。內在的,發生在胸腹臟腑之中;外在的,發生在皮膚、肌肉、筋骨表面。這兩種毒,發病位置不固定,但是都有它們固定的名稱。鬱結的根本原因,開始於喜怒哀樂不恰當,飲食起居沒有節制,或者是金石草藥的發作,寒冷暑熱乾燥潮濕不調和,使陰陽失衡而積聚在體外,使榮衛之氣凝滯阻塞而腐爛潰破。病情較輕的,發生在六腑,向上浮在表面而形成癰,是因為氣在經絡中向上流動;病情較重的,發生在五臟,向下沉積而形成疽,是因為氣在經絡中向下沉積。明白了這兩者,其他腫毒和紅疹,就可以依此類推了。
還說:瘡的病症有很多種,要分辨病情的深淺,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方法。如果對醫理不熟悉,就隨意猜測,就像工匠丟失了繩墨,用自己的想法來衡量,怎麼能符合規矩呢?我聽古人說過:知道的太多反而迷惑,知道的少反而能有所得。簡單來說,瘡疽可以概括為三種:腫脹隆起且柔軟的,是發生在血脈;腫脹向下且堅硬的,是發生在筋骨;肉皮顏色沒有明顯變化的,是發生在骨髓。
還說:治療瘡疽,用手按壓搖晃瘡腫,如果根部很牢固而且範圍很大,說明病情很深;如果根部很小而且浮在表面,說明病情很淺。還要觀察病人,如果剛開始長瘡的時候,就感覺到身體發熱怕冷、拘束緊張、頭痛、精神不安寧、煩躁想喝冷水,那他得的瘡疽病情一定很深。如果病人雖然得了瘡疽,但起居正常,飲食正常,那他的病情就比較淺。惡瘡剛開始長出來,膿頭像米粒一樣,稍微有點痛癢,如果不小心碰破了,就會迅速擴散,感覺到內部很深,要趕快服用犀角湯、漏蘆湯、通氣丸等藥物來疏通氣血,同時用浴毒湯之類的藥水外敷,如果是比較淺的瘡,塗上膏藥也能治好。從這些來推斷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