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五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1)

1. 癰疽論

經曰:諸痛癢瘡瘍,皆屬心火。

經曰:諸癰腫筋攣管痛者,此寒氣之腫,八風之變也。

經曰:邪之所湊,其正必虛,著而不去,其病為實。

又曰:榮氣不從,逆於肉裡,乃生癰腫。(營逆則血鬱,氣鬱則熱聚為膿,故為癰腫也。)熱之所過,則亦癰腫。(熱勝則陽氣內郁,故浮腫暴作,榮氣亦逆於肉裡,聚為癰膿之腫矣。)

又曰:寒傷形,熱傷氣,氣傷痛,形傷腫。(熱之陽氣,則熱結於肉分而故痛,寒之傷形,則寒薄於皮腠,所以堅凝而腫斯作也。)先痛而後腫者,氣先受傷,而形亦受傷也;先腫而後痛者,形先受傷,而氣亦受傷也。

故有形不痛者陽傷,無形有痛者陰傷,更有汗方發泄,寒水浴之,以致熱鬱皮里,濕邪凝結,甚為痤癤,輕為痱瘡;亦有陽氣不固,邪氣入於陷脈,陷脈者謂寒邪陷缺其脈,積寒於中,經血稽凝,久瘀內攻,積於肉裡,發為鼠瘻。

又曰:膏粱之變,足生於大疔。

又曰:五臟不和,九竅不通,六腑不和,留結為癰。凡瘡腫高而軟者,發於血脈,下而堅者,發於筋脈,肉色不變者,發於骨髓,故分氣血虛實,熱毒深淺為要。切不可一見其腫,便謂熱毒實熱,輒投下劑,意謂毒從瀉出,殊不知陽者紅腫焮起,陰者青白而陷,疽者附筋骨而生,皆賴血氣為主。經所謂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,倘元氣受傷,而不能煦濡,則下陷不膿,能禁其不內攻乎?

經曰:天空西北,左寒而右涼,地不滿東南,右溫而左濕。東南方,陽也,陽精降於下,故右熱而左濕;西北方,陰也,陰精奉於上,故左寒而右涼;適寒涼者脹,而濕熱者瘡,下之則脹已,汗之則瘡已。

夫東南二方,在人則丙小腸熱,甲膽風,皆俱下性炎上,其瘡外有六經形證,內無便溺阻隔,飲食如故,小便自調,知不在裡,非疽也;癰癤,小為癤,大為癰,其邪受風濕地氣,自外而來侵內。經云:榮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。諸瘡痛癢,皆屬心火。

此瘡自外而入,是丙小腸左遷入膽,作痛而非癢,此二方皆主血為病為痛,此元氣不足,榮氣逆行,其初出未有傳變,在於肌肉之上,皮膚之間,只於風熱六經所行經絡地分出也,宜瀉風濕熱。醫者只知陰復其陽,則宜汗,此宜汗者,乃濕熱鬱手足少陽,致血脈凝逆,榮衛不能周身,元氣消弱也。

其風濕熱滯於下,故面赤腫微黯,風水惟上衝,顏色多怒,其瘡色腫微黯,瘡熱高起,結硬作痛,其脈止在左手,左屬表,左寸外洪緩而陰,是客邪在血脈之上,皮膚之間,宜急發汗,通榮衛,則邪去矣。宜內托榮衛湯。

經曰:脈細皮寒,瀉痢前後,飲食不進,此為五虛,瘡瘍最忌。

張仲景曰:癰疽最難治,外尚未現真形,內已先潰大穴。古人云:外大如豆,內大如拳,外大如拳,內大如盤,信不爽也。

白話文:

癰疽論

《黃帝內經》說:各種疼痛、搔癢、瘡瘍,都與心火有關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各種癰腫、筋脈攣縮、管狀疼痛,這是寒氣造成的腫脹,是八種風邪變化的結果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邪氣侵入的地方,正氣一定虛弱,邪氣停留不去,病情就會轉為實證。

又說:營氣不順暢,逆行於肌肉內,就會產生癰腫。(營氣逆行就會導致血瘀,氣滯就會導致熱聚集形成膿液,所以會形成癰腫。)熱邪所經過的地方,也會形成癰腫。(熱邪過盛就會導致陽氣內鬱,所以會突然出現浮腫,營氣也會逆行於肌肉內,聚集成癰膿腫塊。)

又說:寒邪損傷形體,熱邪損傷氣,氣受傷就會疼痛,形體受傷就會腫脹。(熱邪的陽氣會導致熱邪結在肌肉組織而引起疼痛,寒邪損傷形體,寒邪侵入皮膚腠理,所以會堅硬凝結而產生腫脹。)先痛後腫的,是氣先受傷,形體也跟著受傷;先腫後痛的,是形體先受傷,氣也跟著受傷。

所以,有腫塊卻不痛的,是陽氣受傷;沒有腫塊卻有疼痛的,是陰氣受傷。還有一種情況是,身體正要發汗,卻用冷水洗澡,導致熱邪鬱積在皮膚內,濕邪凝結,輕微的就會變成痱子,嚴重的就會變成痤瘡;也有陽氣不固,邪氣侵入陷脈,陷脈指的是寒邪侵入導致脈象空虛,寒邪積聚在體內,經血凝滯,久而久之就會侵蝕內部,積聚在肌肉中,形成鼠瘻。

又說:經常吃肥甘厚膩的食物,腳上容易長大疔瘡。

又說:五臟不調和,九竅就不通暢;六腑不調和,邪氣就會滯留結聚形成癰腫。一般來說,瘡腫高而柔軟的,是發生在血脈;瘡腫低而堅硬的,是發生在筋脈;瘡腫顏色不變的,是發生在骨髓。所以,要區分氣血虛實、熱毒的深淺,這是關鍵。千萬不要一看到腫脹,就認為是熱毒實證,隨便使用瀉藥,想把毒瀉出去,要知道,陽證是紅腫發熱,陰證是青白色並且凹陷,疽是附著在筋骨上生長的,這些都依賴於血氣的運行。經書說,氣主溫煦,血主濡養,如果元氣受損,不能溫煦濡養,就會導致下陷不生膿,這樣又怎能阻止它往內部侵襲呢?

《黃帝內經》說:天空的西北方,左邊寒冷右邊涼爽,地面不滿東南,右邊溫熱左邊潮濕。東南方,是陽氣旺盛的地方,陽氣下降,所以右邊溫熱左邊潮濕;西北方,是陰氣旺盛的地方,陰氣上升,所以左邊寒冷右邊涼爽;適合寒冷涼爽的就容易腹脹,適合潮濕溫熱的就容易長瘡,用瀉法就可以消除腹脹,用發汗法就可以消除瘡。

東南方,在人體對應的是丙火小腸的熱和甲木膽的風,都具有下行和向上升發的特性,這種情況下的瘡,外在表現有六經的證候,內部沒有大小便不通暢,飲食正常,小便正常,可以判斷病邪不在內部,不是疽。癰癤,小的叫癤,大的叫癰,它們的病邪是感受風濕地氣,從外而內侵入人體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營氣不順暢,逆行於肌肉內,就會產生癰腫。各種瘡痛癢,都屬於心火。

這種瘡是從外部侵入的,是丙火小腸的邪氣向左轉移進入膽經,導致疼痛而不是癢,這兩方面的病變都以血為病因,導致疼痛,這是因為元氣不足,營氣逆行,開始的時候沒有傳變,只是在肌肉和皮膚之間,在風熱六經所經過的經絡部位出現,應該使用發汗的方式來疏散風濕熱邪。醫生只知道陰邪要用陽氣來恢復,所以應該發汗,這裡所說的發汗,是指濕熱鬱積在手足少陽經,導致血脈凝滯逆行,營衛之氣不能周身運行,元氣因此虛弱。

風濕熱邪滯留在下部,所以面色赤紅腫脹並且有些黯淡,像風水病一樣往上衝,容易發怒,瘡的顏色腫脹並且有些黯淡,瘡熱腫起,結硬作痛,脈象只在左手出現,左邊屬於表,左寸脈浮緩而陰,這是客邪在血脈之上,皮膚之間,應該立即發汗,疏通營衛之氣,邪氣就會消散。應該使用內托營衛湯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脈細弱、皮膚寒冷、拉肚子、前後排泄不暢、飲食不進,這是五虛的表現,長瘡瘍的人最忌諱出現這種情況。

張仲景說:癰疽最難治,外部還沒出現明顯的樣子,內部已經先潰爛形成大洞。古人說:外表像豆子那麼大,裡面卻像拳頭那麼大;外表像拳頭那麼大,裡面卻像盤子那麼大,這句話確實不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