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五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8)

1. 治法指南

又如以寒藥治熱病而熱不除者,是無水也,治當在腎,以六味丸之類,此王太僕所謂壯水之主以鎮陽光,是亦正治之法也。又有寒藥治熱病,而熱不愈,反用參、薑、桂、附八味丸之屬而愈者,此即假熱之病,以熱從治之法也,亦所謂甘溫除大熱也。第今人之虛者多,實者少,故真寒假熱之病為極多,而真熱假寒之病則僅見耳。

又曰:探病之法,不可不知,如當局臨證,或虛實有難明,寒熱有難辨,病在疑似之間,補瀉之意未定者,即當先用此法。若疑其為虛,意欲用補而未決,則以輕淺消導之劑,純用數味,先以探之,消而不投,即知為真虛矣。疑其為實,意欲用攻而未決,則以甘溫純補之劑,輕用數味,先以探之,補而覺滯,即知有實邪也。假寒者,略溫之,必見躁煩;假熱者,略寒之,必加嘔惡,探得其情意自定矣。

經曰: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。

又曰:假者反之,此之謂也。但用探之法,極宜精簡,不可雜亂,精簡則真偽立辨,雜亂則是非難憑,此疑似中之活法,必不得已而用之可也。

華元化曰:大凡治療,脈不緊數,則勿發其汗;脈不實數,不可以下;心胸不閉,尺脈微弱,不可以吐;關節不急,營衛不壅,不可以針;陰氣不盛,陽氣不衰,勿灸;內無客邪,勿導引;外無淫氣,勿按摩;皮膚不痹,勿蒸熨;肌肉不寒,勿暖洗;神不凝迷,勿愉悅;氣不奔急,勿和緩;順此者生,逆此者死耳。

論曰:汗家不可發汗,陽虛不得重發汗。(萬靈丹發汗藥,不可妄投。)

白話文:

再說,如果用寒涼藥物治療熱病,卻無法退熱,這是因為體內缺少水分,治療應該從腎臟著手,使用六味丸之類的藥方,這就是王太僕所說的「滋養腎水來抑制過盛的陽氣」,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另外,有些熱病用寒涼藥物治療,熱反而不退,改用人參、生薑、肉桂、附子等八味丸之類的溫熱藥物卻能治好,這就是假熱的病症,是利用熱性藥物來治療的方法,也就是所謂的「用甘溫的藥物來消除大熱」。現在多數人體質虛弱,體質強壯的人很少,所以出現真寒假熱的病症非常多,而真熱假寒的病症則很少見。

另外,診斷病情的方法,必須了解。當醫生看病時,如果遇到虛實難辨、寒熱難分的狀況,病情在模稜兩可之間,需要補或瀉還無法決定的時候,就應該先使用這種方法。如果懷疑是虛證,想要用補法卻還沒確定,就先用一些輕微的消導藥物,只用幾味藥,先試探看看,如果用了消導藥後沒有反應,就知道是真虛證了。如果懷疑是實證,想要用攻邪藥卻還沒確定,就先用甘溫的補藥,輕微地用幾味,先試探看看,如果用了補藥後感覺停滯不適,就知道是實證了。假寒證,稍微用溫藥,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的現象;假熱證,稍微用寒藥,就會加重噁心嘔吐的症狀,這樣探測出病情的真實情況後,治療方法自然就確定了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有證狀的要尋找它,沒有證狀的也要尋找它。」

又說:「假的就要反著來治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但是使用試探方法時,一定要精簡,不要雜亂,精簡就能快速分辨真假,雜亂就難以判斷是非,這是治療疑難雜症的活方法,必須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使用。

華元化說:大凡治療,脈搏不緊數,就不要發汗;脈搏不實數,就不可以用瀉法;心胸不閉塞,尺脈微弱,就不要用吐法;關節不拘緊,營衛之氣不壅塞,就不要用針刺;體內陰氣不旺盛,陽氣不衰弱,就不要用灸法;體內沒有外來的邪氣,就不要用導引的方法;體外沒有外來的邪氣,就不要用按摩;皮膚沒有麻木,就不要用蒸熨;肌肉沒有寒冷,就不要用溫水洗;精神不昏迷,就不要用使人愉悅的方法;氣息不急促,就不要用緩和的方法。順應這些原則就可以生存,違背這些原則就會死亡。

論述說:汗出的太多的人,不能再發汗,陽氣虛弱的人不能再用發汗的藥物。(萬靈丹之類的發汗藥,不可以隨便亂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