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
1. 卷二十
2. 胸膺臍腹部
自胸膺起至乳房、臍腹、脅肋止,凡一切癰疽疔毒,皆匯於此部中,以便檢閱參治。
白話文:
從胸部到乳房、肚臍、腹部兩側肋骨處,所有癰疽、疔瘡等毒症,都會集中出現在這個區域,方便診斷和治療。
3. 甘疽門主論
《靈樞》云:甘疽發於膺,(膺,胸兩旁高起,亦謂之臆。)色青,其狀如谷實瓜藪,常苦寒熱。急治之,去其寒熱;不急治,十日死。死後出膿。
《心法》曰:此疽生於乳上肉高聳處,屬肺經中府穴之下,無論左右,皆由憂思氣結而成。
白話文:
甘疽門主論
《靈樞》說:甘疽發生在胸部兩側隆起的地方(也就是胸口兩旁高起的地方,也稱為臆),顏色青紫,形狀像穀物或瓜果的蒂,經常感到寒熱交替。必須緊急治療,去除寒熱;如果不緊急治療,十天就會死亡。死後才會流出膿液。
《心法》說:這種疽瘡長在乳房上方肌肉隆起的地方,屬於肺經中府穴的下方,無論是左右哪一邊,都是由於憂思導致氣血凝滯而引起的。
4. 胸發門主論
申鬥垣曰:胸發,發於玉堂、(穴在紫宮下一寸六分,又名玉英。)膻中、(一名元兒穴,在玉堂下一寸六分,兩乳間。)中庭、(穴有膻中下一寸六分。)鳩尾(穴在蔽骨之端,言其骨垂下如鳩形,故名臆,前蔽骨下五分,人無蔽骨者,從岐骨之際下行一寸是也。)等穴,皆任脈之絡,名陰脈之海,乃人身之子午也。
急早內托,防毒歸心,傷膜者死。(《啟玄》)
汪省之曰:中庭疽,在乳之中央,任脈之經。(《理例》)
薛立齋曰:胸發生於正胸堂,去結喉三寸,與心窩不遠,乃手足六經交會之所,其患最凶,喪人性命,宜速治。若三四日失治,則皮開肉裂,甚可畏也。若使長大,百不救一。宜用牛黃熊膽研細,香油調塗四邊弦上,以免開花。如痛用乳香、沒藥為末,鋪粗紙內外,以青布片卷好,蘸清油點著,在瘡四圍照之,痛自止矣。內服清熱護心,祛毒鎮心湯劑;若開花穿穴,神仙莫救。
白話文:
胸發門主論
申鬥垣認為:胸部生瘡,發生在玉堂穴(位於紫宮穴下一寸六分,也叫玉英穴)、膻中穴(也叫元兒穴,位於玉堂穴下一寸六分,在兩乳之間)、中庭穴(位於膻中穴下一寸六分)、鳩尾穴(位於胸骨下端,因其骨頭下垂狀似鳩鳥的尾巴而得名,位於胸骨下端五分處;若無胸骨者,則從岐骨交界處往下量一寸)等穴位。這些穴位都是任脈的絡穴,稱為陰脈之海,是人體經絡的樞紐。
必須及時內服藥物,防止毒素侵入心臟,若傷及胸膜則會致命。(出自《啟玄》)
汪省之認為:中庭部位的癰疽,長在乳房中央,是任脈循行的部位。(出自《理例》)
薛立齋認為:胸部生瘡發生在正胸堂(胸口正中),距喉結三寸,與心窩相距不遠,是手足六經交會的地方,病情非常凶險,能危及生命,應立即治療。如果三四天不治療,就會潰爛,非常可怕。如果讓它長大,幾乎沒有救治的希望。宜用牛黃、熊膽研磨成細粉,用香油調和後塗抹在瘡瘍四周,防止其潰破。如果疼痛,可用乳香、沒藥研成粉末,放在粗紙裡,用青布包裹好,蘸上清油點燃,在瘡瘍周圍照射,疼痛就會自行止息。內服清熱護心、解毒鎮心的湯藥;如果已經潰破穿孔,神仙也無可救藥了。
5. 肺疽門主論
申鬥垣曰:肺疽即天火瘡,乃任脈之經,當胸而生。在紫宮、玉堂之穴,十日可刺,膿水黃白色者可治。如無膿漸大,旁攻上硬下虛,自破流水不絕,咳唾引痛者死。(《啟玄》)
白話文:
申鬥垣說:肺疽就是天火瘡,是任脈循行的部位,長在胸部。位於紫宮、玉堂穴附近,如果出現膿腫,十天內可以針刺治療,膿水呈黃白色者可以治癒。如果沒有膿液,腫塊卻逐漸增大,四周堅硬,下方卻虛軟,自行潰破流膿不止,同時咳嗽、吐痰並伴隨疼痛,則會死亡。(出自《啟玄》)
6. 膻中疽門主論
王肯堂曰:膻中疽,生心窩上兩乳中間,屬任脈經膻中穴。蓋膻中為氣之海,氣所居焉,能分布陰陽,若臟腑陰陽不和,七情不平,則發此證。稍遲則潰爛,惡證多者難治。(《準繩》)
白話文:
膻中疽好發於心窩上方,兩乳之間的任脈膻中穴。因為膻中穴是氣的聚集之處,負責調和陰陽,如果臟腑陰陽失調,或七情鬱結不暢,就會導致此病。病情延誤,則會潰爛,若病情嚴重,則難以治療。
7. 井疽門主論
《靈樞》云:發於胸名曰井疽,其狀大如豆,三四日起不治,下入腹不治,七日死矣。
王肯堂曰:心窩生疽,初起如黃豆,肉色不變,名曰井疽,又名穿心冷瘻。若冷氣攻心,精神恍惚,嘔吐冷痰,惡聞食臭,毒氣內陷,腹脹滿者不治;若心燥如火,肌熱如焚,不時盜汗,唇焦舌乾黃色,渴飲冷水者,是正候也。(《準繩》)
申鬥垣曰:井疽,又名心漏疽,又名穿心毒。最為難治。有經年不愈者,乃多食生冷死厭之物,惡毒積久,內犯心包絡,故外發於心掩也,乃心胃兩經受證。治同癰疽法。(《啟玄》)
汪省之曰:井疽乃任脈之經,在鳩尾穴,狀如大豆。三四日間,若不早治,十日必死。外發者生,內陷者死。(《理例》)
白話文:
井疽門主論
《靈樞》記載:長在胸部的叫做井疽,形狀像豆子大小,三四天不治療,就會向下進入腹部,最終七天內死亡。
王肯堂說:長在心窩的疽,初期像黃豆般大小,膚色沒有變化,叫做井疽,也稱為穿心冷瘻。如果寒氣侵犯心臟,精神恍惚,嘔吐冷痰,聞到食物就覺得臭,毒氣內陷,腹部脹滿的,就無法治癒;如果心臟燥熱像火一樣,肌膚灼熱,時常盜汗,嘴唇乾裂舌苔黃,口渴想喝冷水,這就是典型的症狀。(出自《準繩》)
申鬥垣說:井疽,又叫心漏疽,也叫穿心毒,是最難治療的疾病。有些病人好幾年都治不好,大多是因為經常食用生冷、腐敗的食物,毒素積累已久,侵犯心包絡,所以才會在心窩處外發,這是心經和胃經同時受到病邪侵犯。治療方法與一般的癰疽相同。(出自《啟玄》)
汪省之說:井疽位於任脈經絡上的鳩尾穴,形狀像大豆。三四天內,如果不早治療,十天內必定死亡。病灶外發者可活,內陷者必死。(出自《理例》)
8. 心漏門主論
陳遠公曰:有胸間生瘡,因不慎酒色,致成漏竅。生數頭,流血,久則形神困憊,腰痛難伸,行同傴僂,人以為心漏也,誰知乃腎虛成漏乎!夫心腎本相通也,心氣必得腎氣以相生,腎氣必得心氣以相閉,心漏之成,成於腎氣之泄也,安可不急治腎氣之衰乎?然治腎而心氣不閉,則補腎無益,蓋有出氣而無止氣耳。
或云漏瘡多成於濕熱,今補腎而不閉心竅,則漏不愈,閉心竅而不去濕熱,只治心腎,漏亦不能愈也。然漏亦不同,漏在他處者,可泄其濕熱,在胸間者,不可泄濕熱也。蓋漏既成於腎虛,腎虛則寒而非熱也。腎虛者,腎水虛而非邪火盛也,補真陰而邪水自消,溫腎寒而濕熱自退耳。
用溫腎丹:鹿茸二具酥炙,附子二枚,人參、青鹽各二兩,瓦松二枝,紅棗四兩,煮棗搗丸,每空心酒下三十丸,服半月,腰疼少減,服月餘而漏愈矣。(《冰鑑》。此方奇在鹿茸,既能益腎中之水火,更能補心中之缺陷,加以附子之辛熱,則無經不達,引鹿茸直入心腎,以填其空竅。青鹽者,咸以軟堅也。
漏多孔竅流血必多,血得鹽則止也。瓦松者消濕熱於無形,心漏雖非濕熱,然未可少有留存,則孔竅難塞,故兼用之,以防其變,又恐氣虛不能運化,加參以生氣於心腎之間,助茸、附之力,通達上下,尤易成功也。)
馮魯瞻曰:胸前有一孔,常出血水,名曰心漏。用嫩鹿茸去毛酥炙,附子炮去皮臍鹽化,共為細末,棗肉為丸,每服三十丸,空心酒下。兼治腎虛腰痛如神。(《錦囊》)
白話文:
心漏門主論
陳遠公說:有些人胸前生瘡,是因為不注意房事和飲食,導致心漏。瘡口很多,流血不止,時間久了,人就會感到疲憊不堪,腰痛難以伸直,走路像駝背一樣,別人以為是心臟出了問題,其實這是腎虛導致的漏竅!心臟和腎臟原本是互相聯繫的,心氣必須依靠腎氣來滋養,腎氣也必須依靠心氣來約束,心漏的產生,是因為腎氣虧虛所致,怎麼能不趕快治療腎氣衰弱呢?但是,只治療腎臟而不能約束心氣,那麼補腎就沒有效果,因為只是有泄氣而沒有止氣的辦法。
有人說漏瘡大多是由於濕熱造成的,現在補腎卻不約束心竅,那麼漏瘡就不會痊癒;約束心竅卻不去除濕熱,只治療心腎,漏瘡也不能痊癒。然而,漏瘡的情況也不同,長在別處的漏瘡,可以瀉去濕熱,長在胸前的漏瘡,卻不能瀉去濕熱。因為漏瘡既然是由於腎虛引起的,腎虛就是寒冷而不是炎熱。腎虛是腎水不足,而不是邪火旺盛,補益真陰,邪水自然就會消退;溫暖腎臟的寒邪,濕熱自然就會退去。
治療方法是用溫腎丹:鹿茸兩副酥炙,附子兩個,人參、青鹽各兩兩,瓦松兩枝,紅棗四兩,煮熟紅棗後搗成丸藥。每次飯前用酒送服三十丸,服用半個月,腰痛就會減輕,服用一個多月,漏瘡就會痊癒。(出自《冰鑑》)。這個方劑的妙處在於鹿茸,它既能滋養腎臟的水火之氣,又能補益心臟的不足,再加上附子的辛熱之性,就能通達全身經脈,引導鹿茸直達心腎,填補空竅。青鹽是鹹性的,可以軟堅散結。
漏瘡孔洞多,流血就會多,血液遇到鹽分就能止血。瓦松可以無形中消散濕熱,雖然心漏不是濕熱引起的,但也不能忽略它可能殘留的濕熱,否則孔洞就難以癒合,所以也加入瓦松,以防萬一。又擔心氣虛不能運化藥物,因此加入人參,以滋養心腎之氣,幫助鹿茸、附子發揮作用,使藥力通達上下,更容易成功。
馮魯瞻說:胸前有一個孔洞,經常流出血水,叫做心漏。用嫩鹿茸去毛酥炙,附子炮製後去除皮臍,用鹽化開,研成細末,用棗肉做成丸藥,每次服用三十丸,飯前用酒送服。同時治療腎虛腰痛,效果神奇。(出自《錦囊》)
9. 赤膈類傷寒門主論
凡胸膈赤腫疼痛,頭疼身痛,發熱惡寒,此名赤膈傷寒。宜荊防敗毒散加栝蔞子、黃連、黃芩、紫荊皮、元參、赤芍、升麻、白芷。如證有表復有里,胸膈赤腫疼痛者,防風通聖散加黃連、栝蔞子、紫荊皮;如表證已退,大便燥實,胸膈腫痛者,涼膈解毒,如栝蔞子、枳殼、桔梗、紫荊皮、赤芍,又宜稜針刺腫毒出血;如半表半裡,胸膈腫痛者,柴胡枳桔湯加栝蔞子、紫荊皮、赤芍。
白話文:
胸膈(胸部和膈肌部位)紅腫疼痛,伴隨頭痛、全身疼痛、發熱惡寒,稱為赤膈傷寒。治療宜用荊防敗毒散,再加入栝蔞子、黃連、黃芩、紫荊皮、元參、赤芍、升麻、白芷。如果病情兼具表證和裡證,胸膈紅腫疼痛,則使用防風通聖散,並加入黃連、栝蔞子、紫荊皮;如果表證已消退,但大便乾燥不通,胸膈腫痛,則需清熱解毒,選用栝蔞子、枳殼、桔梗、紫荊皮、赤芍等藥,並可用三棱針刺破腫脹部位放血;如果病情介於表裡之間,胸膈腫痛,則使用柴胡枳桔湯,再加入栝蔞子、紫荊皮、赤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