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二十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 (1)

1. 胸膺臍腹部

自胸膺起至乳房、臍腹、脅肋止,凡一切癰疽疔毒,皆匯於此部中,以便檢閱參治。

白話文:

從胸部開始到乳房、肚臍、腹部、兩側肋骨位置,所有的一切膿腫、惡性腫瘤、毒素等症狀,都匯集在這個部分中,方便查看和治療。

2. 甘疽門主論

《靈樞》云:甘疽發於膺,(膺,胸兩旁高起,亦謂之臆。)色青,其狀如谷實瓜藪,常苦寒熱。急治之,去其寒熱;不急治,十日死。死後出膿。

《心法》曰:此疽生於乳上肉高聳處,屬肺經中府穴之下,無論左右,皆由憂思氣結而成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》中記載:甘疽發作在胸兩旁高起的地方,顏色青綠,形狀像谷實或者瓜藪,病人經常感到寒熱交替。如果及時治療,可以消除寒熱症狀;如果不及時治療,十天就會死亡,死後會流出膿液。

3. 胸發門主論

申鬥垣曰:胸發,發於玉堂、(穴在紫宮下一寸六分,又名玉英。)膻中、(一名元兒穴,在玉堂下一寸六分,兩乳間。)中庭、(穴有膻中下一寸六分。)鳩尾(穴在蔽骨之端,言其骨垂下如鳩形,故名臆,前蔽骨下五分,人無蔽骨者,從岐骨之際下行一寸是也。)等穴,皆任脈之絡,名陰脈之海,乃人身之子午也。

急早內托,防毒歸心,傷膜者死。(《啟玄》)

汪省之曰:中庭疽,在乳之中央,任脈之經。(《理例》)

白話文:

申鬥垣說:胸部發病,發於玉堂穴、膻中穴、中庭穴、鳩尾穴等穴位,皆是任脈的絡脈,名為陰脈之海,是人身的下腹部和上腹部。

薛立齋曰:胸發生於正胸堂,去結喉三寸,與心窩不遠,乃手足六經交會之所,其患最凶,喪人性命,宜速治。若三四日失治,則皮開肉裂,甚可畏也。若使長大,百不救一。宜用牛黃熊膽研細,香油調塗四邊弦上,以免開花。如痛用乳香、沒藥為末,鋪粗紙內外,以青布片卷好,蘸清油點著,在瘡四圍照之,痛自止矣。內服清熱護心,祛毒鎮心湯劑;若開花穿穴,神仙莫救。

白話文:

薛立齋說:胸癤生長在正胸堂,距離喉結三寸,與心窩不遠,是手足六經交會的地方,患了這個病最兇險,會喪失人性命,應該儘快治療。如果三四天內沒有治療,就會皮開肉裂,非常可怕。如果讓它長大,百人中也難得有一人得救。應當使用牛黃、熊膽研磨成細粉,用香油調勻塗抹在胸癤的四邊弦上,以防止它開花。如果疼痛,可以用乳香、沒藥研成細末,鋪在粗紙裡外,用青布片捲好,蘸上清油點燃,在瘡的周圍照射,疼痛就會自行停止。內服清熱護心,祛毒鎮心的湯劑;如果胸癤開花穿孔,神仙也難以救治。

4. 肺疽門主論

申鬥垣曰:肺疽即天火瘡,乃任脈之經,當胸而生。在紫宮、玉堂之穴,十日可刺,膿水黃白色者可治。如無膿漸大,旁攻上硬下虛,自破流水不絕,咳唾引痛者死。(《啟玄》)

白話文:

申鬥垣說:肺癰也就是天火瘡,它是任脈的經絡部位,生長在胸部。在紫宮、玉堂穴位上,十天可以刺破,膿水呈現黃白色者可治。若沒有膿水,逐漸長大,周圍變硬、下部空虛,自行破裂流出膿水不斷,咳痰時引發疼痛者死亡。(《啟玄》)

5. 膻中疽門主論

王肯堂曰:膻中疽,生心窩上兩乳中間,屬任脈經膻中穴。蓋膻中為氣之海,氣所居焉,能分布陰陽,若臟腑陰陽不和,七情不平,則發此證。稍遲則潰爛,惡證多者難治。(《準繩》)

白話文:

王肯堂說:膻中疽,長在心窩上兩乳中間,屬於任脈經膻中穴。膻中是氣的海洋,是氣的聚集地,能分佈陰陽,如果臟腑陰陽不協調,七情不平,就會出現這種症狀。如果稍有延誤,就會潰爛,惡性症狀較多,就難以治癒。

6. 井疽門主論

《靈樞》云:發於胸名曰井疽,其狀大如豆,三四日起不治,下入腹不治,七日死矣。

白話文:

《靈樞》說:發生在胸部的病叫做井疽,它的形狀大約像豆子那麼大,三到四天如果不及時治療,病情會向下蔓延到腹部,就無法治療了,七天內人就會死亡。

王肯堂曰:心窩生疽,初起如黃豆,肉色不變,名曰井疽,又名穿心冷瘻。若冷氣攻心,精神恍惚,嘔吐冷痰,惡聞食臭,毒氣內陷,腹脹滿者不治;若心燥如火,肌熱如焚,不時盜汗,唇焦舌乾黃色,渴飲冷水者,是正候也。(《準繩》)

白話文:

王肯堂說:心窩長疽,一開始像黃豆一樣,肉色不變,叫做井疽,也叫做穿心冷瘻。如果冷氣攻心,精神恍惚,嘔吐冷痰,厭惡聞到食物的臭味,毒氣內陷,腹脹滿的人就不能治了;如果心火旺盛像火一樣,肌肉熱得像被燒一樣,不時盜汗,嘴脣焦黑舌頭乾黃,渴了要喝冷水的人,就是正確的症狀。(《準繩》)

申鬥垣曰:井疽,又名心漏疽,又名穿心毒。最為難治。有經年不愈者,乃多食生冷死厭之物,惡毒積久,內犯心包絡,故外發於心掩也,乃心胃兩經受證。治同癰疽法。(《啟玄》)

白話文:

申鬥垣說:井疽,又稱心漏疽,又稱穿心毒,是最難治療的疾病之一,有些人會得病幾年都好不了。通常是因為常吃生冷死厭的食物,漸漸累積毒素,毒素侵入心包絡,所以外部發作在心口,也就是心胃兩經受病。治療方法與癰疽法相同。(《啟玄》)

汪省之曰:井疽乃任脈之經,在鳩尾穴,狀如大豆。三四日間,若不早治,十日必死。外發者生,內陷者死。(《理例》)

白話文:

汪省之說:井疽是任脈上的經絡,位於鳩尾穴,形狀像黃豆。三四天內,如果不早期治療,十天必定死亡。外發的可以生,內陷的一定死。(理例)

7. 心漏門主論

陳遠公曰:有胸間生瘡,因不慎酒色,致成漏竅。生數頭,流血,久則形神困憊,腰痛難伸,行同傴僂,人以為心漏也,誰知乃腎虛成漏乎!夫心腎本相通也,心氣必得腎氣以相生,腎氣必得心氣以相閉,心漏之成,成於腎氣之泄也,安可不急治腎氣之衰乎?然治腎而心氣不閉,則補腎無益,蓋有出氣而無止氣耳。

白話文:

陳遠公說:有人在胸間生了瘡,是因為不注意飲食起居,縱慾過度,導致出現漏孔。瘡口生了幾個孔,不斷流血,時間久了就會形體消瘦,精神萎靡,腰痛難以伸直,走路一瘸一拐,人們都以為是心漏了,誰知道竟然是由於腎虛造成的呢!心腎本是相通的,心氣必須得到腎氣的滋養才能生長,腎氣必須得到心氣的溫煦才能閉藏。心漏的形成,是因為腎氣泄漏造成的,怎麼能不急著治療腎氣的衰弱呢?但是,如果只治療腎,而不顧及心氣的閉藏,那麼補腎也沒有益處,因為腎氣還是會不斷泄漏。

或云漏瘡多成於濕熱,今補腎而不閉心竅,則漏不愈,閉心竅而不去濕熱,只治心腎,漏亦不能愈也。然漏亦不同,漏在他處者,可泄其濕熱,在胸間者,不可泄濕熱也。蓋漏既成於腎虛,腎虛則寒而非熱也。腎虛者,腎水虛而非邪火盛也,補真陰而邪水自消,溫腎寒而濕熱自退耳。

白話文:

也有人說遺尿大多是由濕熱引起,現在補腎卻不閉合心竅,那麼遺尿便不會痊癒,閉合心竅卻不祛除濕熱,只治療心腎,遺尿也不能痊癒。然而,遺尿也有所不同,發生在其他部位的遺尿,可以宣洩濕熱,發生在胸部的遺尿,卻不能宣洩濕熱。這是因為遺尿既源於腎虛,腎虛就是寒冷而不是熱的緣故。腎虛的人,是腎水虛而不是邪火盛,補足真陰,邪水自然消退,溫暖腎寒,濕熱自然退卻。

用溫腎丹:鹿茸二具酥炙,附子二枚,人參、青鹽各二兩,瓦松二枝,紅棗四兩,煮棗搗丸,每空心酒下三十丸,服半月,腰疼少減,服月餘而漏愈矣。(《冰鑑》。此方奇在鹿茸,既能益腎中之水火,更能補心中之缺陷,加以附子之辛熱,則無經不達,引鹿茸直入心腎,以填其空竅。青鹽者,咸以軟堅也。

白話文:

服用溫腎丹:將鹿茸兩枚酥炙,附子兩枚,人參、青鹽各兩兩,瓦松兩枝,紅棗四兩,將紅棗煮熟搗碎成丸。每次空腹時用酒送服三十丸。服用了半個月,腰疼就有所減輕,服用一個月後,滑精的症狀就治癒了。(出自《冰鑑》)。此方藥的奇特之處在於鹿茸,既能滋補腎中的水火,更能補益心臟的虧損,加上附子的辛熱之性,可以通達全身的經脈,引導鹿茸直達心臟和腎臟,以填補其空虛的部位。青鹽具有軟化堅硬的作用。

漏多孔竅流血必多,血得鹽則止也。瓦松者消濕熱於無形,心漏雖非濕熱,然未可少有留存,則孔竅難塞,故兼用之,以防其變,又恐氣虛不能運化,加參以生氣於心腎之間,助茸、附之力,通達上下,尤易成功也。)

白話文:

如果漏血的孔竅很多,流出的血必然也多,這時用鹽就可以止住出血。瓦松可以無形中消除濕熱,雖然心漏並非濕熱所引起,但也不可讓其稍微殘留,否則孔竅難以閉合,因此兼用瓦松來防止病情發生變化;又恐怕氣虛不能運化,再加入人參來在心腎之間生氣,幫助鹿茸、附子發揮作用,使藥效上下貫通,更容易奏效。

馮魯瞻曰:胸前有一孔,常出血水,名曰心漏。用嫩鹿茸去毛酥炙,附子炮去皮臍鹽化,共為細末,棗肉為丸,每服三十丸,空心酒下。兼治腎虛腰痛如神。(《錦囊》)

白話文:

馮魯瞻說:胸口有一個洞,經常流出血水,叫做心漏。用嫩鹿茸去掉毛後燒到酥香,然後炮製附子,除去皮臍後用鹽化掉,一起研磨成細末,用棗子肉做成丸子,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時用酒送服。兼治腎虛腰痛,效果如神。(《錦囊》)

8. 赤膈類傷寒門主論

凡胸膈赤腫疼痛,頭疼身痛,發熱惡寒,此名赤膈傷寒。宜荊防敗毒散加栝蔞子、黃連、黃芩、紫荊皮、元參、赤芍、升麻、白芷。如證有表復有里,胸膈赤腫疼痛者,防風通聖散加黃連、栝蔞子、紫荊皮;如表證已退,大便燥實,胸膈腫痛者,涼膈解毒,如栝蔞子、枳殼、桔梗、紫荊皮、赤芍,又宜稜針刺腫毒出血;如半表半裡,胸膈腫痛者,柴胡枳桔湯加栝蔞子、紫荊皮、赤芍。

白話文:

凡是出現胸腔與橫膈膜赤紅腫脹疼痛、頭部疼痛、全身疼痛、發燒畏冷的症狀,這叫做赤膈傷寒。此症狀宜使用荊防敗毒散,再添加栝蔞子、黃連、黃芩、紫荊皮、元參、赤芍、升麻、白芷。如果症狀有表證又有裡證,而且胸膈赤紅腫脹疼痛,則應使用防風通聖散,再添加黃連、栝蔞子、紫荊皮。如果表證已經消除,但大便燥實,胸膈腫痛,則應使用涼膈解毒方,如栝蔞子、枳殼、桔梗、紫荊皮、赤芍,並應適當使用稜針刺破腫毒,使毒血流出。如果症狀是半表半裡,胸膈腫痛,則應使用柴胡枳桔湯,再添加栝蔞子、紫荊皮、赤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