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五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4)

1. 治法指南

又曰:一癰疽初作,便宜灼艾及用藥外塗四圍,中留口出毒,如瘡小通敷之,既潰以膏貼之。以手探腫上,熱者有膿,不熱者無膿也。

又曰:凡肌肉傷而瘡口不斂者,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胃為主;若氣虛惡寒,而瘡口不斂者,用補中益氣湯以補脾肺;若血虛發熱而瘡口不斂者,用四物參耆以滋肝脾;若膿多而瘡口不斂者,用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以養血氣。經曰:脾主肌肉,如前藥未應,但用四君歸耆以補脾胃;若更不應,乃下元陽虛,用八味丸以壯火生土;若脈數發渴者難治,此真氣虛而邪氣實也。

又曰:按一切癰疽,初起則邪毒未曾達表,臟腑壅熱,一毫熱藥不可用;若既出膿後,則毒氣外泄,氣血皆虛,胃氣自弱。一毫涼藥不可用。比古人之成法也。然亦有氣血虛寒,初起毒陷陰分者,非陽和托裡,何能升達在表;既潰而陰血乾枯,若非滋陰充暢,何能接續膿漿。外則瘡毒枯焦,內則口乾煩躁,故全在以脈消息。

蓋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,氣以成形,血以華色,故諸癰疽平塌不易高聳者,乃陽氣虛弱,不能逐毒以出陰分,即為陰毒也;根紅散漫者,亦氣虛不能拘血緊附也;紅活光潤者,氣血拘毒出外也;外紅里黑者,毒滯於內也;紫黯不明者,氣血不充,不能化毒成膿也;膿色濃厚者,氣血旺也;膿色清淡者,氣血衰也。

未出膿前,或有有餘之熱,既出膿後,盡從不足之治;但毒氣一分未盡,不可姑縱容留,以致蔓延,便成大患,猶之養虎,久必噬人。氣虛不能逐毒者,溫補兼托,陽和一轉,陰分凝泣之滯,自能冰解;血虛不能化毒者,尤宜滋補排膿,故當潰膿毒氣未盡之時,其托裡之功,刻不可緩,一容一縱,毒即逗留;一解一清,毒即冰伏;托裡不兼滋補氣血,虛者何以成膿,猶無米而使之炊飯也;滋補不兼托裡,僅可調和氣血,何能直達潰所成功,且毒氣盛者,則反受其助,猶裹粟以資盜糧矣。

滋補不兼溫暖,則血凝氣滯,孰作釀膿之具,猶之造酒不暖,何以成漿,造飯無火,何以得熟。世人但知以毒為火,清火以解毒,殊不知毒即火,毒化而火亦清,毒凝而火愈郁。然毒之化必由膿,膿之來必由氣血,氣血之化,必由火也,火可清乎?況清涼之法,僅可施於瘡疥小癤耳。

若忽遇通經達絡之疽,攻托尚虞不暇,豈可復行清解,反傷胃氣,以致陽氣不振,難潰難長,甚則內攻臟腑,可不畏歟!迨至毒既去盡,肉瞤肌生,則和平補養氣血之中,乃可佐以銀花國老,以解有餘不盡之毒,至如連翹、花粉,亦能解毒傷胃氣,便當禁用。

程山齡曰:凡癰疽服藥,宜照顧脾胃為主,不得已而用清涼,但期中病,切勿過劑。初起時設有挾風寒者,宜先用芎芷香蘇散一劑,或萬靈丹、蟾酥丸以散之,散後而腫未消,隨用銀花甘草湯、四妙湯以和解之。若腫勢焮痛,大便閉結,內熱極盛者,則清藥中須兼補托之劑,透膿散主之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法指南

又說:癰疽剛開始發作時,最好用艾灸或藥物塗抹在周圍,中間留個開口讓毒排出,如果瘡小就全部敷上藥,潰爛後就用藥膏貼敷。用手按壓腫脹處,如果感覺熱就是有膿,不熱就沒有膿。

又說:凡是肌肉損傷而瘡口不收斂的,主要用六君子湯來補養脾胃;如果氣虛怕冷,瘡口不收斂的,用補中益氣湯來補養脾肺;如果血虛發熱,瘡口不收斂的,用四物湯加上人參、黃耆來滋養肝脾;如果膿多而瘡口不收斂的,用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來補養氣血。醫書說:「脾主管肌肉」,如果前面的藥沒效,就用四君子湯加上當歸、黃耆來補養脾胃;如果還是沒效,那就是下元陽氣虛弱,用八味丸來增強陽氣,使脾土得到滋養;如果脈搏快、口渴,就難以治療,這是真氣虛弱而邪氣強盛的表現。

又說:一般來說,癰疽剛開始發作時,邪毒還沒到達體表,是臟腑內有熱壅塞,一點熱性藥都不能用;等到膿出來後,毒氣外洩,氣血都虛弱,胃氣也虛弱,一點寒涼的藥都不能用。這是古人留下的法則。但是,也有氣血虛寒,剛開始發病時毒就陷在陰分的,不用溫陽托毒的藥,如何能將毒升發到體表?潰爛後陰血乾枯,如果不用滋陰的藥來補充,如何能讓膿液繼續產生?外面瘡毒乾枯,裡面卻口乾煩躁,所以一切要根據脈象來判斷。

氣負責溫煦,血負責滋潤,氣能使身體成形,血能使皮膚潤澤,所以癰疽平塌不容易隆起的,是陽氣虛弱,不能將毒排出陰分,這就是陰毒;根部紅色散漫的,也是氣虛不能使血緊附;如果紅潤有光澤,是氣血將毒排出;外紅內黑,是毒滯留在裡面;如果紫黑不明亮,是氣血不足,不能將毒化成膿;膿液濃稠的,是氣血旺盛;膿液稀淡的,是氣血衰弱。

在膿出來之前,或許有過多的熱,在膿出來之後,就要完全用補益的方法治療;但是,只要毒氣還沒完全排出,就不能放任不管,讓它蔓延,造成大患,就像養虎一樣,時間久了就會咬人。氣虛不能將毒排出時,要用溫補兼托毒的藥,當陽氣恢復,陰分凝滯的情況自然會消失;血虛不能化毒時,更要滋補並促使膿液排出,所以在膿液潰破、毒氣還沒排盡的時候,托毒的功效一刻都不能緩慢,一放鬆,毒就會停留;一解毒、一清除,毒就會被壓制;托毒的同時不補養氣血,虛弱的身體如何產生膿液,就像沒有米卻要煮飯一樣;滋補的同時不托毒,只能調和氣血,無法直接幫助潰瘍癒合,而且毒氣旺盛的話,反而會助長毒勢,就像用糧食資助盜賊一樣。

滋補不兼溫暖,就會血凝氣滯,如何產生膿液,就像釀酒不加熱,如何能變成酒漿,煮飯沒有火,如何能煮熟。世人只知道將毒看成火,用清火來解毒,卻不知道毒就是火,毒化解了火自然也清,毒凝結了火氣反而更鬱悶。但是毒的化解必須靠膿,膿的產生必須靠氣血,氣血的產生必須靠火,火可以被清除嗎?況且清涼的藥法只能用於瘡疥小癤等小毛病。

如果遇到經絡阻塞的癰疽,攻邪托毒都來不及了,怎麼還能用清熱解毒的方法,反而會傷害胃氣,導致陽氣不振,難以潰破癒合,嚴重的話會侵犯內臟,這不能不讓人害怕!等到毒氣完全清除,肌肉蠕動、新肉長出時,就要用平和的藥來補養氣血,可以佐以銀花、甘草來解除殘餘的毒,至於連翹、花粉,雖然也能解毒,但會傷害胃氣,應該禁用。

程山齡說:凡是患癰疽服藥,要以顧護脾胃為主,不得已才用清涼的藥,但求能對症下藥,千萬不要過量。剛發病時,如果夾帶風寒,應該先用芎芷香蘇散一劑,或是萬靈丹、蟾酥丸來發散風寒,發散後腫脹還沒消退,就用銀花甘草湯、四妙湯來調和。如果腫勢紅腫疼痛,大便不通暢,體內熱氣很盛,那麼在清熱的藥中必須加入補氣托毒的藥,透膿散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