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五 (12)
卷五 (12)
1. 治法指南
又曰:誤服克戕之劑,或膿血大泄,或因吐瀉,或誤入房,或勞損元氣,或夢遺泄精,或外邪感觸,以致發熱頭痛,小便淋漓,或滑數便血,脈濡煩喘,氣短頭暈,體倦熱渴,意欲投水,身熱惡衣,揚手擲足,腰背反張,此陽氣脫陷之假熱證也。又有畏寒頭痛,咳逆嘔吐,耳瞶目蒙,小便自遺,瀉痢腸鳴,裡急腹痛,陰莖短縮,牙齒浮痛,肢體麻痹,或厥冷身痛,或咬牙齧唇,此陽氣脫陷之真寒證也。
如遇以上假熱真寒,勿論其脈,勿論其證,若見一二,急以十全大補湯加附子,補溫之藥,庶有復生之理。
又曰,凡肉黯陽虛屬寒,十全湯加附子,肉赤血虛兼熱,四物湯加梔子。
又曰:凡死不潰是脾虛,十全倍參朮,肉白肉不斂為陽孤,十全加姜附。
又曰:凡寒涼非生肌所喜,發散非潰後所宜。
又曰:七日以前,火毒方熾,辛熱溫劑休嘗;七日以後,膿血將成,寒涼敷藥莫遏。
又曰:精為陰,人之水也,氣為陽,人之火也,水中不可無火,無火則陰勝而寒,病生火中,不可無水,無水則陽勝而熱,病起水虧者,大補真陰,火虛者,大補元陽。
又曰:凡真陽之衰敗,必由於真陰之虧損。
又曰:藥能治病,補虛不能移情易性,病人素性乖張,最難調治。
又曰:膿流毒泄,氣血俱虧。
又曰:金匱腎氣丸治命門火衰,以致脾土虛寒,不能消遺收斂,或飲食少思不化,臍腹痛,夜溺多,口乾喜熱飲,腎水虛而上泛為痰,脾虛不能攝涎而為痰,非此不救。誠為引火歸原,回陽返本之妙劑也。
又曰:初起之瘍,皮肉未破,一團實邪,熱毒甚熾,不可輕投辛熱之藥。潰後之證,膿血出多,正氣已虧,元氣未復,不可擅用寒涼之劑。
又曰:據東垣之意,瘡瘍面赤,雖伏火熱鬱,不得攻裡,為陽氣怫鬱,邪氣在經,宜發表以去之,雖大便數日不見,亦宜多攻其表,發散陽氣,少加潤燥藥以潤之。薛立齋云:腫瘍內外皆壅,宜以托裡表散為主,如用大黃,寧無孟浪之非,若此則大黃之難用也,明矣。
而丹溪又曰:大黃治癰症之要藥,豈諸名家亦相矛盾乎?蓋癰疽初起,有六經表證者,大便如常者,脈緊浮數者,邪氣在表,斷不可下,若表證不現,大便燥結,口渴引飲,脈浮沉實沉數,瘡頭堅硬不起,若不用大黃,何以宣通臟腑耶!初虞世云:癰疽初作,須以大黃等藥急轉利之,勿以困苦為念,此亦一偏之說,在辨表裡,胡可為訓。
總之,真知其實而瀉利,真知其虛而補益,浮露而淺者則外消,藏伏而深者則內托,庶無弊也。
又曰:按仲景云:瘡家雖身疼體痛,不可發汗,汗之則發痙,此為瘡家潰後,復傷寒者說也。若瘡初起七日之內,惡寒發熱,頭痛身疼,瘡高腫,身無汗,二便如常,脈來浮緊浮數,表證俱多,非汗不愈。若汗藥誤投之於已潰之後,或表邪俱去之時,其禍亦不止發痙而已也。
白話文:
又說:如果錯誤服用了過於強烈的藥物,導致大量膿血流失,或是因為嘔吐、腹瀉,或是性行為過度,或是過度勞累損耗元氣,或是夢遺遺精,或是感受外邪侵襲,以至於發燒頭痛,小便淋漓不盡,或大便滑瀉帶血,脈象細軟而快,呼吸急促,氣短頭暈,身體疲倦發熱口渴,想要跳入水中,身體發熱卻不喜歡穿衣服,手舞足蹈,腰背僵硬反張,這些都是陽氣虛脫下陷所造成的假熱現象。另外,也有怕冷頭痛,咳嗽嘔吐,耳鳴眼花,小便失禁,腹瀉腸鳴,腹痛裡急後重,陰莖縮短,牙齒鬆動疼痛,肢體麻木,或是四肢冰冷身體疼痛,或是咬牙切齒,這些都是陽氣虛脫下陷的真寒現象。
如果遇到以上假熱真寒的情況,不要管脈象,不要管表面的症狀,如果看到一兩種,就要立刻使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,用溫補的藥物,或許還有恢復健康的機會。
又說,凡是肌肉黯淡無光澤,屬於陽虛寒症,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;肌肉發紅,屬於血虛兼有熱症,用四物湯加梔子。
又說:凡是潰瘍久不癒合是脾虛,用十全大補湯,並加倍人參和白朮;肌肉蒼白不收斂,屬於陽氣孤竭,用十全大補湯加生薑和附子。
又說:凡是寒涼藥物不是促進肌肉生長的好選擇,而發散的藥物不適合在潰瘍之後使用。
又說:在發病七天以前,火毒正盛,不可以使用辛熱溫補的藥物;七天以後,膿血將要形成,不可以用寒涼的敷藥來阻止。
又說:精是陰,是人體的水液;氣是陽,是人體的火。水中不能沒有火,沒有火就會陰氣過盛而導致寒症。火中不能沒有水,沒有水就會陽氣過盛而導致熱症。如果是因為水液虧損而引起的疾病,要大補真陰;如果是因為火虛而引起的疾病,要大補元陽。
又說:凡是真陽衰敗,必定是由於真陰的虧損。
又說:藥物可以治療疾病,但補虛不能改變人的性情,病人如果天性怪癖,最難調治。
又說:膿液流出,毒邪排泄,會導致氣血兩虧。
又說:金匱腎氣丸是用來治療命門火衰的,因為命門火衰會導致脾土虛寒,不能消化吸收,或飲食減少沒有食慾,肚臍腹部疼痛,夜間小便次數多,口渴喜歡喝熱飲。腎水虛而向上泛濫會形成痰,脾虛不能收攝唾液也會形成痰,這種情況非用金匱腎氣丸不可。這確實是能夠引火歸源,使陽氣恢復的妙方。
又說:瘡瘍剛開始發作時,皮膚肌肉還沒有破損,是一團實邪,熱毒非常旺盛,不可輕易使用辛熱的藥物。潰瘍之後,膿血流出過多,正氣已經虧損,元氣還沒有恢復,不可擅自使用寒涼的藥物。
又說:根據李東垣的說法,瘡瘍表面發紅,雖然有潛伏的火熱鬱積,也不可以攻下內裡,因為這是陽氣鬱結,邪氣在經絡,應該用發散的方法來去除。即使大便幾天沒有排出,也應該多用發散的方法來疏通陽氣,稍微加一些潤燥的藥物來滋潤。薛立齋說:腫瘍內外都被堵塞,應該以托裡(扶正)和發散為主,如果使用大黃,難道沒有輕率的錯誤嗎?由此可見大黃是很難使用的。
但是朱丹溪又說:大黃是治療癰症的重要藥物,難道各位名醫的說法互相矛盾嗎?其實,癰疽剛開始發作時,如果出現六經的表證,大便正常,脈象浮緊而快,說明邪氣在表,絕對不可以攻下。如果沒有表證,大便乾燥結塊,口渴想喝水,脈象浮沉有力或沉數,瘡頭堅硬不腫脹,如果不使用大黃,如何疏通臟腑呢?初虞世說:癰疽剛開始發作時,必須要用大黃等藥物來快速通利大便,不要顧慮患者的痛苦。這也是偏頗的說法,要在辨別表裡,怎麼可以作為準則呢?
總之,真正了解是實證就應該瀉下,真正了解是虛證就應該補益,病位淺顯在外就用外敷消散,病位深藏在內就用內服托透。這樣才能避免弊端。
又說:按照張仲景的說法,長瘡的人即使身體疼痛,也不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,發汗會導致抽筋,這是針對瘡瘍潰爛後又感受風寒的情況來說的。如果瘡瘍剛開始發作的七天內,出現怕冷發熱,頭痛身痛,瘡高腫起,身體沒有汗,大小便正常,脈象浮緊或浮數,表證很多,不用發汗是不會好的。如果錯誤地將發汗的藥物用在潰瘍之後,或表邪已經去除的時候,它的禍害就不僅僅是抽筋而已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