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十九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十九 (6)

1. 蛇節疔門主論

王肯堂曰:手指節間,結腫焮赤,又名病繭,又名蛇節疔,又名釘節天蛇,又名病虵節,治與天蛇頭同。(《準繩》)

李東垣曰:蛇節疔生手指中節骨節,又名蛀節疔,繞指俱腫,其色或黃或紫,由火毒凝結而成。

白話文:

王肯堂說:手指關節處腫脹紅腫,又稱為病繭、蛇節疔、釘節天蛇、病蛇節,治療方法與天蛇頭相同。(出自《準繩》)

李東垣說:蛇節疔長在手指中間關節的骨節上,也稱為蛀節疔,會繞著手指腫脹,顏色可能是黃色或紫色,是由於火毒凝結而成的。

2. 蛇眼疔門主論

朱丹溪曰:蛇眼疔生於指甲旁,夾角間,形似豆粒,色紫,半含半露,硬似鐵釘,乃火毒凝結而成。

白話文:

朱丹溪說:蛇眼疔長在指甲旁邊的夾角處,形狀像豆子一樣大,顏色紫紅,一半埋在皮膚裡,一半露在外面,硬得像鐵釘一樣,是體內火毒聚集凝結而成的。

3. 蛇背疔門主論

王肯堂曰:蛇背疔生指甲根後,形如半棗,色赤胖腫,乃火毒凝結而成。

白話文:

王肯堂說:蛇背疔長在指甲根後,形狀像半個棗子,顏色紅腫,是火毒凝結造成的。

4. 蜣螂蛀門主論

陳實功曰:體弱之人,手指節中,不紅不熱,腫如蟬腹,日久方痛,痛久方腐,腫仍不消,此乃手少陰痰氣凝滯而成。用蟾酥餅膏貼,漸作稀膿,近者一載,遠者三年,內服補劑,免變癆瘵之證。(《正宗》)

白話文:

體質虛弱的人,手指關節處會腫脹,不紅不熱,腫起來像蟬的肚子一樣,過一段時間才開始疼痛,痛了很久之後才會潰爛,腫脹卻仍然不消退。這是因為手少陰經脈中的痰氣凝滯造成的。可以使用蟾酥餅膏貼敷患處,慢慢地會化膿,痊癒時間,快的則一年,慢的則需要三年,期間需服用補益的藥物,以免轉變成肺癆。

5. 鰍肚疔門主論

王肯堂曰:鰍肚疔即中節疔。生中指節絕骨之處,由辛熱風濕之毒,上干心經,故發此毒,乃心經受證也。但中指通連五指,疔色紫黑者,其毒必惡,易於攻心,指節裡面色青黃,心一受毒,其人昏迷必死,其指必落,務用護心丹,時時呷之,以護其心,再服蠟礬丸護膜,追疔奪命丹追疔為主。(《準繩》)

李東垣曰:泥鰍疽生在手指,一指通腫,色紫形如泥鰍,焮熱痛連肘臂,由火毒凝結而成。

又曰:蛇腹疔生十指中節裡面,形如魚肚,色赤疼痛,乃火毒凝結而成。

白話文:

鰍肚疔門主論

王肯堂說:鰍肚疔就是中節疔,長在中指指節骨頭的末端,是辛熱風濕之毒侵入心經造成的,所以才會長出這種毒瘡,這是心經受邪的表現。因為中指與其他四指相連,如果疔瘡顏色紫黑,毒性就一定很厲害,容易侵犯心臟,指節內側呈現青黃色,一旦心臟受毒,病人就會昏迷致死,手指也必定脫落。一定要服用護心丹,隨時服用以保護心臟,再服用蠟礬丸保護傷口,並以追疔奪命丹來治療疔瘡為主要手段。(出自《準繩》)

李東垣說:泥鰍疽長在手指上,會導致一整根手指腫脹,顏色紫黑,形狀像泥鰍,又紅腫發熱,疼痛會蔓延到肘部和手臂,這是由於火毒凝聚而成的。

他又說:蛇腹疔長在十指指節內側,形狀像魚肚子,顏色鮮紅且疼痛,也是火毒凝聚而成的。

6. 衝要節門主論

小指節近掌處,腫痛焮赤,名曰衝要節。(《正宗》)

白話文:

小指靠近手掌的指節處腫痛紅腫發熱,稱為衝要節。

7. 紅繭疔門主論

王肯堂曰:紅繭疔,因心火太盛,傳於脾經,故毒發於四末,若水珠,若水泡,與血𧆐(音堿。皮起也。)無異,多生手足胸背之間,今人不識,偽稱火丹,或認斑瘡,養成大患。初起紅色,宜用針,針去惡血,內服清心敗毒黃連丸之類;如紫色則危,灰黑必死。根行甚速,宜針惡血,以緩毒勢,治同疔法。(《準繩》)

白話文:

紅繭疔,是因為心火過盛,蔓延到脾經,所以毒素會在四肢末端發作,看起來像水珠或水泡,和血腫很像,多長在手腳、胸背等部位。現在的人不認識這種病,誤認為是火丹或斑瘡,結果養成大病。初期是紅色,應該用針刺破,排出瘀血,內服清心解毒的黃連丸等藥物;如果變成紫色就很危險,灰黑色則必死無疑。這種病發展得很快,應該用針排出瘀血,減緩毒性的蔓延,治療方法和疔瘡相似。

8. 瘭疽門主論

王肯堂曰:瘭疽者,肉中忽生點子如豆粒,小者如黍粟,大者如梅李,或赤或白,或青或黑,其狀不定,有根不浮腫,痛傷之應心,根深至肌,經久便四面悉腫,泡黯熟紫黑色,能爛筋骨,若毒散逐脈入臟殺人。南人名為拓著毒,厚肉處即割去之,亦燒鐵烙之令焦如炭,或灸百壯,其病喜著十指,故與代指相似,人不識之,呼為代指,不急治之,亦逐脈上入臟殺人。南方人得之,皆斬去其指。

初指頭先作黯泡,後始腫赤黑黯,慘痛入心是也。(《準繩》)

陳實功曰:瘭疽,又名蛇瘴,凡川廣煙瘴地方多有之。初出先作紅點,次變黑色,腐爛筋骨,小者如粟如豆,大者如梅如李,發無定處。初起蟾酥餅膏蓋,紅腫遊走不定,用真君妙貼散加雄黃敷之,自然截住。破後如脾胃虛弱,補托不應,惟出清水穢汁者,俱為不治。(《正宗》)

馮魯瞻曰:瘭疽者,其發有數種,小者如粟如豆,大者如梅如李,青黑赤白,變易不常,或臂或腎,或口齒,或肚臍,發無定處,然大概多見於手指之間,根深入肌,走臂遊腫,毒血流注,貫串筋脈,爛肉見骨,出血極多。若至狂言煩躁悶亂者,皆毒氣攻心之候也,不治。(《錦囊》)

澄曰:瘭疽隨處可生,川廣煙瘴地方多有之,疼痛澈心不止,腐爛筋骨,潰破膿如豆汁,今日拭乾,次日膿汁復滿,愈而復發。

白話文:

瘭疽門主論

王肯堂認為:瘭疽是皮膚上突然長出的小點,大小不一,有的像小米、像穀粒,有的像梅子、像李子,顏色也各不相同,可能是紅色、白色、青色或黑色,形態不定,有根部,不會浮腫,疼痛會讓人感覺心痛難忍。根部深入肌肉,時間久了就會四面腫脹,起泡,顏色變暗,最後變成紫黑色,甚至會腐爛筋骨,如果毒素沿著經脈進入臟腑,就會危及生命。南方人稱之為「拓著毒」,治療方法是將患處的厚肉割除,或者用燒紅的鐵烙焦,或用艾灸一百壯。此病好發於十指,因此常被誤認為是「代指」,如果不及时治疗,毒素也會沿著經脈上行,危及臟腑,造成死亡。南方人得了這種病,通常會將患指切除。

起初指頭會先出現暗色的泡,然後才腫脹,顏色變紅、黑、暗,劇烈的疼痛讓人心痛欲絕。

陳實功認為:瘭疽,也叫蛇瘴,四川、廣東等煙瘴地區多見。初期出現紅點,然後變成黑色,腐爛筋骨,小的像小米或豆子,大的像梅子或李子,發病部位不定。初期可用蟾酥餅膏敷蓋,但紅腫會遊走不定,可用真君妙貼散加雄黃敷貼,可以阻止病情蔓延。如果潰破後出現脾胃虛弱、氣血不足等情況,只能排出清水樣或污穢的膿液,則難以治愈。

馮魯瞻認為:瘭疽的發病情況有很多種,小的像小米或豆子,大的像梅子或李子,顏色可能是青、黑、紅、白,變化不定,可能出現在胳膊、腎臟附近、口腔、肚臍等部位,發病部位不定,但大多見於手指之間。根部深入肌肉,會沿著胳膊腫脹蔓延,毒血流注,貫穿筋脈,腐爛肌肉,露出骨頭,出血很多。如果出現胡言亂語、煩躁不安、昏亂等症狀,則是毒氣攻心的徵兆,難以治愈。

澄認為:瘭疽可以在任何部位發生,四川、廣東等煙瘴地區多見。疼痛劇烈,直達心臟,無法忍受,會腐爛筋骨,潰破後膿液像豆汁一樣,即使今天擦乾,明天膿液又會充滿,反覆發作。

9. 瘭疽門主方

《準繩》秘方

射干,甘草,枳實,升麻,乾地黃,黃芩(各二兩),犀角(六分),前胡(三分)

水五升,煎三分,入大黃一錢,一沸去滓,入麝香二分,分三服,瘥止,不限劑數,神效。

白話文:

瘭疽門主方:

此方出自《準繩》,藥物組成如下:射干、甘草、枳實、升麻、乾地黃、黃芩各兩錢,犀角六分,前胡三分。用水五升煎煮至三分,加入大黃一錢,煮沸後去除藥渣,再加入麝香二分,分三次服用。症狀痊癒後即可停止服用,藥量無限制,療效神奇。

10. 手指怪證門主論

浙有士人,指忽隱痛不可忍,其中指甲間,生一珊瑚,高二寸,血色氣縷成海市,人士戰馬,城廓戈矛,人與自己皆見。嗜飲燒酒,醫謂火所吐幻景,服以大黃稍減,久服遂絕,火何得成此異者。(《異識資諧》)

白話文:

浙江有一位讀書人,手指突然隱隱作痛,痛得難以忍受。他的指甲縫中,長出一塊珊瑚狀的東西,高約二寸,呈現血紅色,上面佈滿了像氣流一樣的紋理,形成宛如海市蜃樓般的景象,其中有山川、人馬、城郭、兵器等等,病人自己和他人都能看見。這位讀書人嗜好喝燒酒。醫生認為這是由於酒火旺盛而產生的幻覺,便讓他服用大黃,疼痛稍有減輕,但長期服用後,奇特的景象便消失了。那麼,火氣怎麼會造成這種怪異的現象呢?

11. 丫癰門主論

王肯堂曰:五指丫處,結毒焮腫者,俗名鴉叉,又名病蟹叉。(《準繩》)

申鬥垣曰:手丫毒俱是手經,手背丫是手三陽經,手掌心丫是手三陰經。受證當分何經,加引經藥治之。(《啟玄》)

汪省之曰:手三陰、三陽經,亦有氣血多少不同,生於指丫,當分經絡治之(《理例》)

朱丹溪曰:手丫發生於手丫岐骨縫間,除大指合谷穴名合谷疽。其餘指丫生毒,皆名手丫發。初起如粟色紅,漸大如豆,焮熱,潰後疼痛不止者。俟膿塞提出,其痛方止。

白話文:

[丫癰門主論]

王肯堂說:五指分叉的地方,長了毒瘡腫痛的,俗稱鴉叉,也叫病蟹叉。

申鬥垣說:手部指叉處的毒瘡都屬於手經循行的範圍,手背指叉處屬於手三陽經,手掌指叉處屬於手三陰經。診斷時要分辨是哪條經脈受邪,再配合引經藥物治療。

汪省之說:手三陰、三陽經的氣血盛衰不同,若長在指叉處,就要根據不同的經絡進行治療。

朱丹溪說:手部指叉處的癰疽,長在指骨縫隙之間,唯有大拇指與合谷穴之間的癰疽,稱為合谷疽。其他手指指叉處長出的毒瘡,都稱為手丫癰。初期像小米粒大小,顏色發紅,逐漸腫大如豆粒般大小,紅腫熱痛,潰爛後疼痛不止。等到膿液完全排出,疼痛才會停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