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五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9)

1. 治法指南

又曰:獨勝散(即香附去毛淨,以薑汁浸一宿,焙研。)治氣鬱血滯,而諸瘡愈後常服半年尤妙,此皆施於體實氣鬱之人。每思香附,經不言有補,惟不老湯一方,乃言於老人有益,用片子薑黃、香附、甘草三味,而以不老為名,且引鐵翁先生與劉君為證,夫豈無其故哉。蓋於行氣中有補之之理耳。

天之所以為天者,健而有常也,因其不息,所以生生無窮。正如茺蔚子活血行氣,有補陰之妙,故名益母;胎前產後所恃者氣血耳,胎前無滯,產後無虛,以其行中有補也。夏枯草治瘰癧亦然。

《精要》云:大凡癰疽不可舍五香湯,此又不能無言者也,開卷便於第一論中詳言之。吾不知良甫之時,有許多大腑堅秘,病氣鬱塞,若是之頑厚,可以驟散而大下者!若果有之,亦當開陳時之先後,證之可否,庶乎後人不敢孟浪殺人也。

或曰:癰疽用大黃走泄以去毒,自孫真人行《千金方》已言之矣,良甫祖述其說,何吾子病之深也?曰:大黃除諸實熱而性峻急,孫以盛行奇術於公卿間,時在晚宋,民不知兵,交遊於富貴之家,肉食之輩,固皆捷效,今良甫不分貧富苦樂勞逸,一概用之,寧無孟浪之患乎!況有房勞而虛者,憂怒而虛者,極意貪求而虛者,強力動勞而虛者,大醉過飽而虛者,皆因氣弱而澀,血少而濁。

生疽固是難治之病者,大腑秘而稍安穀食,肯守戒律,甘心澹味者,猶為可治,但費補工夫耳。苟因旬日半月,大便秘實,不知其氣不降也,便以為實,而行大黃,些少寒熱,不知其氣血不和也,便以為有外感,而行表散,如此害人甚速。

《精要》云:內托散,一日至三日之內近十數服,治毒氣攻衝臟腑,名護心散。此方專為丹石而發疽者,若不因丹石而發,恐非必用之劑。若夫年老者、病深者、證憊者、體重者,綠豆雖補,將有不勝重任之患矣。

《機要》云:治瘡大要,須明惟有托裡、疏通、和榮衛三法。毒邪在內則痛深,脈必沉實,外證發熱煩躁,大便秘,瘡腫木痛,不焮赤,宜用內疏黃連湯,疏通臟腑。毒邪在皮膚,則痛淺,脈必浮數,外證焮腫作痛,二便調勻,或寒熱拘急頭痛,恐邪氣外極而內行,必先托裡之劑以散之。

毒邪在經絡中,外無焮惡之氣,內亦二便調和,食如常,口知味,不惡風寒,止於熱燥,其脈不浮不沉,乃邪在經絡中也,宜調和榮衛。

元戎云:《素問》寒癰疽例,經云:腎移寒於脾,發為癰腫少氣;脾移寒於肝,發為癰腫拘攣。又云:諸寒癰腫,此皆安生?岐伯曰:生於八風之所變也。又云: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肉筋脈。《聖濟》云:衣服過厚表易著寒。所得之源,大抵如此。或發不變色,或堅硬如石,或捻之不痛,久則然後變色疼痛,漸軟而成,膿如泔而稀,久不能差,瘡口不合,變為疳漏,敗壞肌肉,侵損骨髓,以致痿痹,宜以骨碎補丸主之。

白話文:

治療原則

還有人說:「獨勝散(就是香附去除毛須乾淨,用薑汁浸泡一晚,烘乾磨成粉。)能治療氣鬱血滯,各種瘡瘍痊癒後,經常服用半年效果更佳。這些都適用於體質強壯、氣機鬱結的人。每次想到香附,經書都沒有提到它有補益的功效,只有不老湯這個方子,說它對老人有益,用片薑黃、香附、甘草三味藥,取名為不老,還引鐵翁先生和劉君作為證明,這難道沒有原因嗎?這表示香附在行氣的同時,具有補益的道理。」

天之所以為天,是因為它運行不息、恆常不變,正因為它的生生不息,所以才能產生萬物。就像茺蔚子能活血行氣,具有補陰的功效,所以又名益母草;孕婦產前產後最重要的就是氣血,產前氣機順暢沒有阻滯,產後氣血充足沒有虛損,就是因為它在運行中能夠補益。夏枯草治療瘰癧也是這個道理。

《醫學精要》裡說:「凡是癰疽,不能不用五香湯。」這也是我不得不說的。這本書一開始就在第一篇詳細說了。我不明白良甫那個時代,怎麼會有那麼多大小便不通暢、病氣鬱結的人,病況如此頑固,可以立刻用瀉藥攻下的!如果真有這種情況,也應該說明不同階段的用藥順序,並判斷病症是否適合,這樣才能讓後人不敢隨便用藥殺人。

有人說:「癰疽用大黃來疏泄以排除毒素,從孫思邈在《千金方》裡就已經說過了,良甫只是沿用他的說法,您為什麼如此批評呢?」我說:「大黃能去除各種實熱,藥性峻猛急切,孫思邈在晚唐時期,主要替達官貴人看病,他們生活富裕,多吃肉食,所以用藥很快見效。現在良甫不分貧富、生活勞逸,一概使用大黃,難道沒有隨意用藥的隱患嗎?何況還有因為房事過度而虛弱的人,因為憂愁憤怒而虛弱的人,因為過度貪求慾望而虛弱的人,因為過度勞累而虛弱的人,因為大醉或吃太飽而虛弱的人,這些人都是因為氣弱而氣血運行不暢,血少而渾濁。」

生癰疽本來就是難治的疾病,如果大便不通暢,但還能勉強吃點食物,並且願意遵守飲食禁忌、甘於清淡飲食的人,還算可以治療,只是需要花費一些補益的功夫。如果因為十天半個月大便秘結,卻不知道是氣機不降,就認為是實證,而使用大黃攻下;如果稍微有點寒熱,卻不知道是氣血不和,就認為是外感,而使用發散藥,這樣會害死人很快。

《醫學精要》裡說:「內托散,一天到三天內服用十幾次,可以治療毒氣衝擊臟腑,又名護心散。」這個方子專門為因丹石而發癰疽的人所用,如果不是因為丹石而發,可能不是必須使用的藥。如果遇到年紀大的人、病情嚴重的人、體質虛弱的人、體重超重的人,綠豆雖然有補益作用,恐怕會有難以承受的負擔。

《醫學機要》裡說:「治療瘡瘍的要點,必須明白只有托裡、疏通、調和營衛這三種方法。如果毒邪在體內,則疼痛深重,脈象一定沉實,外在表現為發熱煩躁、大便秘結、瘡腫木硬疼痛,但不紅腫,應該使用內疏黃連湯,疏通臟腑。如果毒邪在皮膚,則疼痛較淺,脈象一定浮數,外在表現為紅腫疼痛,大小便正常,或有時寒熱交迫、頭痛,可能是邪氣從外向內發展,必須先用托裡藥物來疏散。」

「如果毒邪在經絡中,外表沒有紅腫惡化的跡象,體內大小便正常,食慾正常,能辨別食物的味道,不惡風寒,只是感到燥熱,脈象不浮不沉,表示邪氣在經絡中,應該調和營衛。」

元戎說:《素問》裡提到寒性癰疽的例子,經文說:「腎的寒氣傳到脾,就會發生癰腫、氣短;脾的寒氣傳到肝,就會發生癰腫、拘攣。」又說:「各種寒性癰腫是怎麼產生的呢?」岐伯說:「是從八風(四面八方的風邪)變化而來的。」又說:「地上的濕氣,感受後會損害人的皮膚、肌肉、筋脈。」《聖濟總錄》裡說:「衣服穿得太厚,容易受寒。」病因的來源,大致就是這樣。有的發病時皮膚顏色不變,有的堅硬如石頭,有的按壓不痛,時間久了才變色疼痛,漸漸變軟形成膿腫,膿液像米湯一樣稀薄,久治不癒,瘡口不癒合,變成疳漏,腐蝕肌肉,侵損骨髓,導致肢體痿軟麻木,應該使用骨碎補丸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