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十九 (2)
卷十九 (2)
1. 脾癰門主論
申鬥垣曰:脾癰生肩貞、臑俞二穴,乃手太陽小腸經多血少氣,及脾受膏粱厚味所生也。宜汗之。經云:汗之則瘡已。(《啟玄》)
李東垣曰:脾癰又名髎疽,在肩之後,下腋之後外層岐骨縫間,左右同屬小腸經肩貞穴,由風火凝結而成。
又曰:如生在肩前下腋前外之上,骨縫開合空凹陷中,左右相同。初起如椒子,漸腫堅硬大如鵝卵,按之疼痛入骨,屬心包絡經,名曰樂疽。乃血熱氣鬱而成。
白話文:
脾癰門主論
申仲景說:脾癰長在肩貞穴、臑俞穴這兩個穴位,是因為手太陽小腸經血多氣少,以及脾臟受膏粱厚味所傷而引起的。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經書上說:發汗就能使瘡瘍痊癒。(出自《啟玄》)
李東垣說:脾癰又叫做髎疽,長在肩膀後面,腋窩下外側的骨縫之間,左右兩側都屬於小腸經的肩貞穴,是由風火凝結而成的。
又說:如果長在肩膀前面,腋窩前外側的上方,骨縫開合處的凹陷之中,左右兩側都一樣。初期像花椒粒大小,漸漸腫脹變硬,最後像鵝蛋一樣大,按壓時疼痛深入骨頭,屬於心包絡經,叫做樂疽。這是因為血熱氣鬱造成的。
2. 臂癰門主論
《玄機》云:在臂外為癰,在臂內為魚肚發,在臂上節腫連肩髃,為臂風毒。
王肯堂曰:兩臂肘起至接骨下引手至小骨之上發癰癤,此處雖實,奈連大小筋骨,舉動不便,垂手多墜疼,如膿深沉澈骨,即傷筋脈,拳縮不舒,搐搦,宜急用緩慢筋脈藥餌治之。(《準繩》)
申鬥垣曰:臂癰毒,乃心腎二經,通於五指,毒氣流走成串漏。(《啟玄》)
《心法》曰:魚肚發生於臑部之後垂肉處,焮腫赤色,屬心經青靈穴。由火毒凝結而成。
陳遠公曰:人臂上忽然生瘡,變成癰疽者,亦陰癰也。雖比頭面對口肩背稍輕,然治不得法,亦能殺人,故須辨陰陽治之。大約痛者陽證,癢者陰證。如陽證用三星湯一二劑,便可立消;若陰證此方又不可用,必大補氣血,佐以消痰化毒,始可奏功。勿以手足非心腹之疾,不須補虛也。
夫陰主靜,而手則至動者也,至動生陰癰,則動變靜矣,反常之道也,可不畏乎!況動變靜,又趨陰之道也。陽趨於陰,非生近於死乎?欲陽返陰易,欲陰返陽難,誰謂手癰而小視之哉?消癰還陽丹:人參、花粉、生甘草各三錢,白朮、生黃耆各一兩,肉桂、乳香末各一錢,金銀花二兩,當歸五錢,水煎服。一劑癢變為痛矣,二劑疼止,三劑全消。
(《冰鑑》。按:此方與七聖湯相同,而意氣與所主各異也。七聖湯治已潰之劑,此湯乃治未潰之方。蓋已潰者,以生肉為先;未潰者,以護肌為主。所以七聖湯中無乳香末、天花粉二味,此方用乳香末、天花粉,攻中有擁衛之功耳)
胡公弼曰:臂癰有因遠行涉水,途路或冒風雨寒濕,飲食不節,亦能患此,所受稍輕,治以防風除濕丸主之。(《青囊》)
馮魯瞻曰:臂癰者,前臁屬手陽明經,後臁屬手太陽經,外臁屬手少陽經,內臁屬手厥陰經,內之前臁屬手太陰經,內之後臁屬手少陰經。總緣經絡熱鬱,風邪外干,氣血有乖而生也。當分經絡,以用本經之藥為引,行其氣血自愈。(《錦囊》)
李東垣曰:臂(自肘至腕曰臂。)外側屬三陽,臂里屬三陰,俱由營衛不周,感受風邪,逆於肉裡而成也。已潰若拳縮而不能舒,疼痛澈骨者,乃潰深傷脈也,屬逆。
李東垣曰:臂痛有六道,各加引經藥乃驗。以兩手伸直垂下,大指居前,小指居後而定之;前臁痛者,屬陽明,以升麻、乾葛、白芷行之;後臁痛者,屬太陽,以藁本、羌活行之;外臁痛者,屬少陽,以柴胡行之;內臁痛者,屬厥陰,以柴胡、青皮行之;內前臁痛者,屬太陰,升麻、白芷行之;內後臁痛者,屬少陰,細辛、獨活行之。
白話文:
臂癰門主論
《玄機》記載:癰腫長在手臂外側稱為癰,長在內側稱為魚肚發;如果手臂上節腫脹並連到肩髃,則為臂風毒。
王肯堂說:從肘部到接骨處,往下延伸到手腕小骨以上長癰疽,雖然位置看似實證,但卻連累大小筋骨,行動不便,垂手則疼痛加劇,好像膿液深沉到骨頭裡一樣,就會傷及筋脈,導致拳頭握不緊、伸不直,抽搐痙攣,應該立即使用緩解筋脈的藥物治療。(出自《準繩》)
申鬥垣說:臂癰的毒氣,是心腎二經循行於五指的部位,毒氣流竄,連成一片。(出自《啟玄》)
《心法》記載:魚肚發發生在臑部(上臂)後側下垂的肌肉處,紅腫發熱,屬於心經的青靈穴,是由火毒凝結而成的。
陳遠公說:手臂上忽然生瘡,變成癰疽的,也是陰癰。雖然比頭面、口、肩、背等部位的癰疽較輕,但如果治療方法不得當,也會致死,所以必須辨別陰陽,對症下藥。大致來說,疼痛的是陽證,瘙癢的是陰證。如果是陽證,服用三星湯一兩劑,就能迅速消腫;如果是陰證,這個方子就不能用,必須大補氣血,再佐以消痰化毒的藥物,才能見效。不要因為手足部位的疾病不像心腹之疾那樣重要,就輕視補虛。
陰主靜,而手是活動最頻繁的部位,活動過度而生陰癰,就是動變靜,是反常的現象,難道不值得警惕嗎?況且,動變靜,也是趨向陰的過程。陽氣趨於陰,不是接近死亡的徵兆嗎?想要讓陽氣恢復,陰氣轉為陽氣容易,想要讓陰氣恢復,陽氣轉為陰氣難,誰能輕視手部癰疽呢?消癰還陽丹的配方:人參、天花粉、生甘草各三錢,白朮、生黃耆各一兩,肉桂、乳香末各一錢,金銀花二兩,當歸五錢,水煎服。一劑藥下去,瘙癢就變成疼痛;兩劑藥下去,疼痛就止住了;三劑藥下去,就完全痊癒了。(出自《冰鑑》。注:此方與七聖湯相同,但用意和主治略有不同。七聖湯是治療已潰爛的藥方,而這個方子是治療尚未潰爛的藥方。因為已潰爛的,要優先治療生肉;尚未潰爛的,則要優先保護肌膚。所以七聖湯中沒有乳香末、天花粉,而這個方子用乳香末、天花粉,是攻中有守的意思。)
胡公弼說:臂癰有的原因是長途跋涉涉水,途中遭遇風雨寒濕,或飲食不節,也會患上這種病,症狀較輕,可用防風除濕丸治療。(出自《青囊》)
馮魯瞻說:臂癰,前臂外側屬手陽明經,後臂外側屬手太陽經,外臂外側屬手少陽經,內臂外側屬手厥陰經;內臂前側屬手太陰經,內臂後側屬手少陰經。總的來說,都是因為經絡熱鬱,風邪侵襲,氣血失調而引起的。應當根據不同的經絡,使用該經絡的藥物來引導,氣血自然就會恢復。(出自《錦囊》)
李東垣說:手臂(從肘到腕的部位稱為臂),外側屬於三陽經,內側屬於三陰經,都是因為營衛不調,感受風邪,逆行於肌肉組織而引起的。如果已經潰爛,拳頭握不緊、伸不直,疼痛徹骨,那是潰瘍很深,傷及經脈了,屬於逆證。
李東垣說:臂痛有六個部位,分別加入引經藥,就會見效。將兩手伸直垂下,大拇指在前,小指在後,以此為標準;前臂外側痛,屬陽明經,用升麻、葛根、白芷治療;後臂外側痛,屬太陽經,用藁本、羌活治療;外臂外側痛,屬少陽經,用柴胡治療;內臂外側痛,屬厥陰經,用柴胡、青皮治療;內臂前側痛,屬太陰經,用升麻、白芷治療;內臂後側痛,屬少陰經,用細辛、獨活治療。
3. 骨螻疽門主論
王肯堂曰:骨螻疽生手臂陽明經分,生瘰初如粟米,漸大如赤豆,痛不可忍,旬日大如胡桃,枯紫色。若毒遊遍身,拘急發搐,嘔噦不食,冷汗自出,滑泄煩躁,脈亂者死。犯房勞怒氣者死。此證乃七情不和,積怒積憂積熱所致。真元虛敗,不能勝邪,發之暴死之速,乃陰虛極而火獨亢之故。治當滋化源,勿以揚湯止沸之法誤之。(《準繩》)
薛立齋曰:骨螻疽生臂外前臁大骨之後,屬手陽明大腸經,由憂鬱暴怒凝結而成。初如粟豆,旬日大如桃李,腫硬疼痛。若紫暈開大,腐爛斑點串通肌肉,搐搦拘急,多見七惡者逆。
白話文:
骨螻疽門主論
王肯堂說:骨螻疽長在手臂陽明經的分佈區域,初期像小米一樣小,逐漸長大像紅豆一樣,痛得難以忍受,十天左右就長到像核桃一樣大,顏色枯萎呈紫色。如果毒素蔓延全身,就會肌肉抽搐、痙攣,嘔吐、不想吃東西,冒冷汗、腹瀉、煩躁不安,脈搏紊亂,則會死亡。如果患者犯了房事勞累或大怒,也會死亡。這種病症是七情不調,積怒、積憂、積熱所導致的。由於人體真氣虧虛,無法抵禦邪氣,所以發病迅速,死亡也很快,這是因為陰虛到了極點,而陽火獨盛的緣故。治療應該滋養根本,不要用治標不治本的方法誤了治療。(出自《準繩》)
薛立齋說:骨螻疽長在手臂外側前脛骨之後,屬於手陽明大腸經,是由於憂鬱暴怒而引起的。初期像粟米或豆子一樣大小,十天左右就長到像桃李一樣大,腫脹堅硬疼痛。如果出現紫色的暈圈擴大,並且腐爛的斑點連接著肌肉,肌肉抽搐、痙攣,多半是七情(喜怒哀樂憂思恐)不順的表現。
4. 垂臂發門主論
《鬼遺方》云:垂臂發生於垂臂兩處發接骨下,臂鵝上起如雞鴨卵大,皆由榮衛不調所致也。喜患實處而不透內,亦宜急消或發穴早療。
白話文:
垂臂發門主論
《鬼遺方》說:垂臂發長在垂臂兩側,接骨頭下方,向上延伸到臂膀上部,腫塊大小像雞蛋或鴨蛋一樣。這些都是因為人體的榮衛氣血失調造成的。這種病好發於實處,但不會深入體內,因此應該及時消腫或用針灸的方法治療。
5. 鷀癰門主論
竇漢卿曰:生於臂撐上者,名鷀癰。紅腫作痛,初起宜灸。若潰之,必損命,不可輕忽。
白話文:
竇漢卿說:長在手臂上部的癰疽,叫做鷀癰。患處紅腫疼痛,初期應該灸治。如果潰爛了,必定危及生命,不可輕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