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五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8)

1. 治法指南

又曰:按張仲景先生治傷寒,有汗、吐、下三法,東垣先生治瘡瘍,有疏通、托裡、和榮衛三法,用之得宜,厥疾瘳矣。假如瘡瘍腫硬木悶,煩熱便秘,脈沉而實,其邪在內,當先疏其內以下之;焮腫作痛,便利調和,脈浮而洪,其邪在表,當先托其里以汗之。元戎云:榮衛充滿,抑遏而為癰者,當泄之,以奪盛熱之氣;榮衛虛弱,壅滯而為癰者,當補之,以接虛怯之氣。又東垣先生云:瘡瘍雖面赤伏熱,不得攻裡,裡虛則下利。

仲景先生云:瘡家雖身體疼痛,不可發汗,汗之則發痙,苟不詳審,妄為汗下,以致血氣虧損,反延陷少壯者,難以潰斂,老弱者多致不救。

朱丹溪曰:癰疽因積毒在臟腑,非一朝一夕,今發於外,宜以標本為治,當先助氣壯胃,使根本堅固,而以行經活血為佐,參以經絡時令,使毒氣外發,此正仲景解表用麻黃、桂枝之意,施治之早,可以內消,此乃內托之本意也。

又曰:山梔、黃芩、苦參、犀角佐輔人參,固可解食毒之熱,若寒月與虛人,寧無加減乎?《內經》謂:膏粱之變,足生大疔,此言瘡疽之因也。禁戒厚味,恐其引出宿火之熱,此誠富貴豢養口腹者所當謹,若素貧者,大不然也。予治一人背癰徑尺,穴深而黑,家貧得此,急作參耆歸術膏,多肉餛飩與之而安,多肉餛飩補氣之有益者也。

朱丹溪曰:排膿內補十宣散,若用之於些小癰疽與冬月,儘可助內托之功。若於冬月腫瘍用之,亦可轉重就輕,移深為淺,若潰瘍與夏月用之,其桂樸之溫散,佐以防風、白芷,吾恐雖有參耆,難為倚仗。比見世人用此方者不分癰疽冬夏,無經絡、無先後,如盲人騎瞎馬,半夜臨深池,危哉!

又曰:內補十宣散,瀉衛燥血藥太多,止可用於輕小證候,虛之甚者,恐難倚仗。

又曰:《精要》云:大黃治癰疽之要藥,以其宣熱拔毒。又云:瘡始作,皆須以大黃等湯,極轉利之。且排日不廢,繼又自言,患癰疽者,每有泄瀉,皆是惡候,此是不能無疑者也。

藉曰:前用大黃,恐因病體實而大便秘結,有積熱沉痼之積者發也,止可破結導滯,推令轉動而已,豈可謂極轉利之,而且排日不廢乎!若下利之後,又與利藥,恐非防微杜漸之意。瘡之始作,即《周禮》腫瘍之時也,腫在肌肉,若非大滿大實大堅之證,自當行仲景發表之法,借五香湯為例,散之於外,何必遽以峻下之藥,以奪其里自取其禍乎!

又曰:內托散,(即護心丹。)此散綠豆解丹毒,又治石毒,味甘入陽明胃,性寒能補為君;乳香去惡腫,入少陰,性溫善竄為佐;甘草性緩解五金八石及百藥毒為使。此方專為服丹石而發疽者設,若不因丹石而發疽者,恐非必用之劑。

白話文:

治法指南

有人說,張仲景先生治療傷寒,有發汗、催吐、瀉下三種方法;李東垣先生治療瘡瘍,有疏通、托裡、和營衛三種方法,如果運用得當,疾病就能痊癒。

比如瘡瘍腫脹堅硬、悶痛,感到煩熱、便秘,脈象沉而有力,這是邪氣在體內,應先疏通體內,使用瀉下的方法;如果紅腫發熱疼痛,大小便正常,脈象浮而洪大,這是邪氣在體表,應先托住體內,使用發汗的方法。

元戎說:營衛之氣充盛,被壓抑而形成癰的,應當疏泄,以減少過盛的熱氣;營衛之氣虛弱,阻滯而形成癰的,應當補益,以接續虛弱的氣。

李東垣先生又說:瘡瘍即使表面發紅發熱,也不可使用攻下的方法,如果體內虛弱就會導致腹瀉。

張仲景先生說:長瘡的人即使身體疼痛,也不可以發汗,發汗就會導致抽搐。如果不明辨情況,隨意發汗或瀉下,導致氣血虧損,反而會延誤病情,年輕力壯的人難以痊癒,年老體弱的人則多半會因此喪命。

朱丹溪說:癰疽是因為毒素積聚在內臟,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,現在發在體外,應該標本兼治,先幫助增強氣和胃的功能,使根本堅固,再以活血化瘀為輔助,參考經絡和時令,使毒氣向外散發,這正是張仲景用麻黃、桂枝解表的用意,如果治療及時,可以使癰疽在體內消散,這也是內托的本意。

還有人說:梔子、黃芩、苦參、犀角可以輔助人參,確實能解除食物中毒的熱毒,但如果是寒冷的季節或體虛的人,難道不需要加減藥物嗎?《內經》說:經常吃肥膩食物,腳上容易長大疔,這說明了瘡疽的原因。要戒除厚味的食物,以免引發體內積蓄的熱毒,這確實是富貴人家需要謹慎的事情,但對於貧窮的人來說,就不是這樣了。我曾經治療過一個背上長了直徑一尺的癰的人,癰的孔洞又深又黑,他因為家裡貧困才長了這個病,我立刻給他做了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的藥膏,又給他吃了許多肉餛飩,結果病就好了,可見肉餛飩補氣是有益的。

朱丹溪說:排膿內補十宣散,如果用於輕微的癰疽或者冬季,是可以幫助內托的。如果用於冬季的腫瘤,也可以將病情轉輕,將深部的病灶轉淺。但如果用於潰瘍或者夏季,其中桂枝、厚朴的溫散作用,再加上防風、白芷,我擔心即使有人參、黃耆也難以依賴。如今看到世人用這個方子,不分癰疽的種類,也不分冬夏,不考慮經絡,也不分先後,就像盲人騎瞎馬,半夜走到深潭邊,非常危險!

又說:內補十宣散,其中瀉衛氣和燥血的藥太多,只適用於輕微的症狀,對於虛弱嚴重的人,恐怕難以依賴。

《精要》中說:大黃是治療癰疽的重要藥物,因為它能宣泄熱毒。又說:瘡瘍剛開始發作時,都必須用大黃等湯藥,使其盡快通利大便。並且每天服用,不能間斷。但接著又說,患癰疽的人,經常會有腹瀉,這是病情惡化的徵兆,這實在讓人疑惑。

我想說:前面使用大黃,可能是因為患者體質強壯,大便秘結,體內有積熱,可以用它來疏通腸胃,使其轉動,但怎麼能說要盡快通利大便,並且每天服用不間斷呢?如果腹瀉之後,又使用瀉下的藥物,恐怕就不是防微杜漸的意思了。瘡瘍剛開始發作,就是《周禮》中說的腫瘤剛發的時候,腫脹在肌肉,如果不是非常大、非常實、非常堅硬的症狀,自然應該使用張仲景發散的方法,借用五香湯作為例子,將邪氣發散到體外,為何要急着用峻烈的瀉下藥物,來傷害體內而自取禍患呢?

又說:內托散(就是護心丹),這個藥方中,綠豆可以解丹毒,又可以治療石毒,味道甘甜,進入陽明胃經,藥性寒涼,能夠補益為君藥;乳香可以去除惡腫,進入少陰經,藥性溫和,善於竄透為佐藥;甘草藥性緩和,能解五金八石及百藥之毒,為使藥。這個方子專門為服用丹石而導致癰疽的人設定,如果不是因為服用丹石而導致癰疽的人,恐怕不一定需要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