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五 (7)
卷五 (7)
1. 治法指南
針灸施治,各隨其宜,所用之藥,又當明入五臟君臣,是其法也。
又曰:大抵癰腫之證,不可專泥於火為患。況稟有虛實及老弱不同,豈可概用寒涼之藥!設若毒始聚,勢不盛者,庶可消散,尤當推其病因,別其虛實,若概用涼藥,必致誤事;如膿將成,邪盛氣實者,用消毒之劑先殺其毒,雖作膿不為大苦,潰亦不甚,若就用托裡,必益其勢;如膿將成不成,及不潰者,方用托裡。膿成勢盛者針之,膿一出諸證悉退。
又曰:瘡熱奮然高起,結硬而痛,色赫赤微帶黯色,其邪在血脈之上,皮膚之間,急發其汗,則毒隨汗散矣。大法宜荊防敗毒散,冬月萬靈丹,脈虛者四妙湯,內托復煎湯。
張仲景云:瘡家雖身疼痛,不可發汗,汗之則痙。(發汗,為大汗出。非謂托裡之藥,輕輕表散也。)
薛立齋云:夫瘡瘍之作,皆膏粱厚味,醇酒炙煿,房勞過度,七情鬱火,陰虛陽湊,精虛氣節,命門火衰,不能生土,榮衛虛弱,外邪所襲,氣血受傷而為患。當審其經絡受證,標本緩急以治之。若病急而元氣實者,先治其標;病緩而元虛者,先治其本;或病急而元氣又虛者,必先於治本而兼以治標。
大要腫高焮痛,膿水稠黏者,元氣未損也,治之則易;漫腫微痛,膿水清稀者,元氣虛弱也,治之則難;不腫不痛,或漫腫黯黑不潰者,元氣虛甚,治之尤難者也。主治之法,若腫高焮痛者,先用仙方活命飲解之,後用托裡消毒散,漫腫微痛者,用托裡散,如不應,加薑桂,若膿出而反痛,氣血虛也,八珍湯;不作膿,不腐潰,陽氣虛也,四君加當耆肉桂;不生肌,不收斂,脾氣虛也,四君加芍藥、木香;惡寒憎熱,陽氣虛也,十全大補加薑桂;晡熱內熱,陰血虛也,四物加參朮;欲嘔作嘔,胃氣虛也,六君加炮姜;自汗盜汗,五臟虛也,六味丸料加五味子;食少體倦,脾氣虛也,補中益氣加茯苓、半夏;喘促咳嗽,脾肺虛也,前湯加麥冬、五味;欲嘔少食,脾胃虛也,人參理中湯;脾痛泄瀉,脾胃虛寒也,附子理中湯;小腹痞,足脛腫,脾腎虛也,十全大補湯加山藥、山萸、肉桂;泄瀉足冷,脾腎虛寒也,前藥加桂附;熱渴淋秘,腎虛陰火也,加減八味丸;咳嗽淋秘,肺腎虛火也,補中益氣湯、加減八味丸。
大凡怯弱之人,不必分其腫瘍,惟當先補胃氣,或疑參耆滿中,間有用者,又加發散敗毒,所補不償所損。又有泥於氣質素實,或有痰不服補劑者,多致有誤。殊不知瘡瘍之作,緣陰陽虧損。其膿既泄,氣血愈虛,豈有不宜補者哉。故丹溪云:但見腫痛,參之脈證虛弱,便與滋補,氣血無虧,可保終吉。
又曰:大抵膿血大泄,當大補氣血為先,雖有他證,以末治之,瘡口雖合,尤當補益。
白話文:
治療方法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,針灸的使用要適宜,藥物的運用要明白其歸經,了解其在五臟中的君臣佐使關係,這是治療的基本原則。
另外,一般來說,癰腫的發生不應該只歸咎於火熱。況且每個人的體質有虛實強弱之分,怎麼能一概而論地使用寒涼藥呢?如果毒邪剛開始聚集,勢頭不強盛的時候,或許可以使其消散,但更應該探究病因,區分虛實。如果一概使用涼藥,必定會耽誤病情。如果膿快要形成,邪氣盛、正氣實的,應該先用解毒的藥物來殺滅毒邪,即使形成膿,也不會太嚴重,潰破時也不會太痛苦。如果這時候就使用托裡藥物,反而會助長邪氣的勢頭。如果膿快要形成卻又沒有完全形成,或者已經形成卻不潰破,這時候才使用托裡藥物。如果膿已形成而且勢頭很盛,就應該用針刺破,膿一排出,各種症狀就會消失。
再說,瘡瘍發熱高起,結塊堅硬且疼痛,顏色鮮紅或略帶暗色,說明邪氣在血脈之上、皮膚之間,應該立即發汗,讓毒邪隨著汗液排出。常用的藥方是荊防敗毒散,冬天可以用萬靈丹,脈象虛弱的用四妙湯或內托復煎湯。
張仲景說過:生瘡的人即使身體疼痛,也不可使用發汗的藥物,發汗會導致痙攣。(這裡說的發汗是指大量出汗,而不是指托裡藥物輕微地發散。)
薛立齋認為:瘡瘍的發生,多是因為飲食過於肥甘厚膩,飲酒無度,過食燒烤,房事過度,七情鬱結化火,陰虛陽盛,精氣虧虛,命門火衰,不能生養脾土,導致營衛虛弱,外邪侵襲,氣血受傷而發病。應該詳細辨別是哪條經絡受病,根據標本緩急來治療。如果病情緊急,而正氣充實的,就應該先治療表症;如果病情緩慢,而正氣虛弱的,就應該先治療根本;如果病情緊急,而正氣又虛弱的,必須先治根本,同時兼顧治標。
總的來說,腫脹高起,紅熱疼痛,膿液濃稠粘膩的,說明元氣沒有損傷,治療起來比較容易;腫脹漫散,輕微疼痛,膿液清稀的,說明元氣虛弱,治療起來比較困難;不腫不痛,或者腫脹漫散呈暗黑色且不易潰破的,說明元氣極度虛弱,治療起來更加困難。治療的方法,如果是腫脹高起紅熱疼痛的,先用仙方活命飲來解毒,然後用托裡消毒散;如果是腫脹漫散,輕微疼痛的,用托裡散,如果沒有效果,可以加用乾薑肉桂;如果膿液排出反而疼痛的,說明是氣血虛弱,應該用八珍湯;如果沒有膿液產生,也不潰爛的,說明是陽氣虛弱,應該用四君子湯加黃耆肉桂;如果不能生長肌肉,也不能收口癒合的,說明是脾氣虛弱,應該用四君子湯加芍藥木香;如果惡寒發熱,說明是陽氣虛弱,應該用十全大補湯加乾薑肉桂;如果是午後發熱,或內熱的,說明是陰血虛弱,應該用四物湯加人參白朮;如果想嘔吐或已經嘔吐的,說明是胃氣虛弱,應該用六君子湯加炮薑;如果是自汗或盜汗的,說明是五臟虛弱,應該用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;如果食慾不佳,身體疲倦的,說明是脾氣虛弱,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;如果氣喘咳嗽的,說明是脾肺虛弱,應該用之前的藥方加麥冬五味子;如果想嘔吐,食慾不振的,說明是脾胃虛弱,應該用人參理中湯;如果是脾痛泄瀉的,說明是脾胃虛寒,應該用附子理中湯;如果是小腹脹痛,腿腳浮腫的,說明是脾腎虛弱,應該用十全大補湯加山藥山茱萸肉桂;如果是泄瀉,手腳冰冷的,說明是脾腎虛寒,應該用之前的藥方加肉桂附子;如果是口渴、小便不利的,說明是腎虛陰火,應該用加減八味地黃丸;如果是咳嗽、小便不利的,說明是肺腎虛火,應該用補中益氣湯或加減八味地黃丸。
大凡身體虛弱的人,不必詳細區分是哪種瘡瘍,最重要的是先補養胃氣。有的人擔心人參黃耆會引起中滿,或是在使用其他藥物時,又加入發散解毒的藥物,這樣補益的效果還不如損傷的。也有的人拘泥於自己的體質強壯,或者有痰而不敢服用補藥,這都是錯誤的。要知道瘡瘍的發生,都是因為陰陽虧損。膿液一旦排出,氣血會更加虛弱,怎麼能不需要補益呢?所以朱丹溪說:只要看到腫痛,結合脈象證候判斷是虛弱的,就應該給予滋補,這樣氣血不虧,才能保證痊癒。
另外,一般來說,膿血大量排出後,應該以大補氣血為首要任務。即使有其他症狀,也要先放在次要位置。即使瘡口癒合了,也仍然需要補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