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一 (11)
卷一 (11)
1. 腹中論篇
《腹中論》曰:何以知懷子之且生也?岐伯曰:身有病而無邪脈也。(言懷子之將生者,身雖經閉而脈則無病也。身有病者,經閉也。無邪脈者,尺中之脈和勻也。凡婦人懷妊三月,則陰陽之精尚未變化,三月則精氣正變,其氣熏蒸沖胃而為惡阻,三、四月則惡阻少止,脈甚滑疾,蓋男女正成形質,其氣未定也。
五、六月以後則形質已定,男女已分,及八、九、十月其脈平和如無娠然,非醫工深明脈理,病家肯明言者,難以診而知也。《脈訣》云:滑疾不散,胎三月。但疾而散,五月至六月,已後則疾速亦無矣。然亦有始終洪數不變者,其氣甚盛,不可以一例拘也。)
白話文:
腹中論篇
怎麼知道懷孕快要生產了呢?岐伯說:孕婦身體雖然有病徵,卻沒有邪脈。(意思是說,將要生產的孕婦,雖然月經停止了,但脈象卻沒有疾病的徵兆。身體有病徵指的是月經停止,沒有邪脈指的是寸口脈(尺脈)平和勻稱。一般來說,婦女懷孕三個月,陰陽精氣尚未變化;三個月後,精氣開始變化,氣體上衝胃部,導致孕吐;三、四個月時,孕吐減少,脈象變得滑利而快速,這是因為胎兒男女性別及形體特徵正在形成,氣血尚未穩定。
五、六個月以後,胎兒形體特徵已定,男女已分;到了七、八、九、十月,脈象平和,如同沒有懷孕一樣。如果不是經驗豐富的醫生,以及孕婦誠實告知病情,是很難從脈象診斷出懷孕的。) 《脈訣》中記載:脈象滑利而不散,是懷孕三個月;脈象滑利但很快散去,則是懷孕五到六個月;之後,脈象的滑利快速就不再明顯了。但是,也有些孕婦從懷孕初期到生產,脈象的洪數始終沒有變化,這是因為她的氣血非常旺盛,不能用單一標準來判斷。
2. 痹論篇
《痹論篇》曰:痹,其時有死者,或疼久者,或易已者,其故何也?岐伯曰:其入臟者死,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,其留皮膚間者易已。(入臟者死,以神去也。筋骨疼久,以其定也。皮膚易已,以浮淺也。由斯深淺,故有不同。)榮者,水穀之精氣也,和調於五臟,灑陳於六腑,乃能入於脈也。
(《正理論》曰:谷入於胃,脈道乃行,水入於經,其血乃成。)故循脈上下,貫五臟,絡六腑也。(榮行脈內,故無所不至。)衛者,水穀之悍氣也,其氣慓疾滑利,不能入於脈也,(悍氣,謂浮盛之氣也。以其浮盛之氣,故慓疾滑利,不能入於脈中也。)故循皮膚之中,分肉之間,熏於肓膜,散於胸腹,(皮膚之中分肉之間,謂脈外也。
肓膜,謂五臟之間鬲中膜也。以其浮盛,故能布散於胸腹之中,空虛之處,熏其肓膜,令氣宣通也。)逆其氣則病,從其氣則愈,不與風寒濕氣合,故不為痹。(夫榮衛之所行者如此,必逆榮衛之氣則病,而順榮衛之氣則愈。則此榮衛者,乃氣也,非筋骨肌皮脈與五臟六腑之有形者也。
不與風寒濕三氣相合者也。故榮衛在人不為痹也。)痹或痛,或不痛,或不仁,或寒,或熱,或燥,或濕,其故何也?痛者,寒氣多也,有寒故痛也。其不痛不仁者,病久入深,榮衛之行澀,經絡時疏,故不通,皮膚不營,故為不仁。(不仁者,皮頑不知有無也。)其寒者,陽氣少,陰氣多,與病相益,故寒也。
(病本生於風寒濕氣,故陰氣益之也。)其熱者,陽氣多,陰氣少,病氣勝陽遭陰,故為痹熱。(陰氣不勝故為熱。)其多汗而濡者,此其逢濕甚也,陽氣少,陰氣盛,兩氣相感,故汗出而濡也。(言痹之所以痛者,以其寒氣多也,有寒故痛也。故曰:其寒氣勝者,為痛痹也。
痹之所以不痛者,以病久則邪氣日深,榮衛之行澀,經絡之脈有時而疏,故亦不為痛也。痹之所以不仁者,以其皮膚之中,少氣血以為之營運,故皮頑不動,而為不仁也。痹之所以體寒者,以衛氣少,營氣多,惟營氣多則與病相益,故寒冷也。痹之所以體熱者,以衛氣多,營氣少,故邪氣勝,則風氣為陽,陽與營氣相遭,而陰氣不能勝之,故為痹熱也。痹之所以濕者,以其遇濕甚也,衛氣少,營氣多,兩陰相感,故汗出而濕也。
痹之所以燥者,雖未之言而即濕者,以反觀之,則衛氣多,營氣少,遇熱太甚兩陽相感,則可以知其為燥矣。)夫痹之為病,不痛何也?痹在於骨則重,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,在於筋則屈不伸,在於肉則不仁,在皮則寒,故具此五者,則不痛也。凡痹之類,逢寒則蟲,逢熱則縱。
(蟲,謂皮中如蟲行。縱,謂縱緩不相就。)
白話文:
痹論篇
痹症,有些患者會因此而死,有些則疼痛很久,有些則很快痊癒,這是為什麼呢?岐伯說:痹邪侵入臟腑者會死亡,停留在筋骨之間者疼痛會持續很久,停留在皮膚之間者則容易痊癒。(侵入臟腑者死亡,是因為精氣神離散;筋骨疼痛很久,是因為邪氣停滯;皮膚容易痊癒,是因為邪氣淺表。因此,邪氣深淺不同,症狀也就不同。)
營養物質(榮),是水谷精氣,在五臟調和,在六腑運化,才能進入經脈。(《正理論》說:食物進入胃,經脈才能運行,水進入經脈,血液才能生成。)因此,經脈循行全身,貫通五臟,聯繫六腑。(營養物質運行於經脈內,所以無處不到。)
衛氣,是水谷的悍氣(強盛之氣),它的氣機強盛、迅速、滑利,不能進入經脈。(悍氣,指的是強盛的氣。)因為它強盛,所以迅速、滑利,不能進入經脈。(在皮膚之中、肌肉之間、熏於臟腑之間的薄膜、散佈於胸腹,皮膚之中肌肉之間,指的是經脈之外;肓膜指的是五臟之間膈膜;因為它強盛,所以能散佈於胸腹之中空虛之處,熏蒸肓膜,使氣機宣通。)
逆其氣機則生病,順其氣機則痊癒,不與風寒濕邪結合,所以不會成為痹症。(榮衛運行如是,逆其氣機則生病,順其氣機則痊癒。可見榮衛是氣,不是筋骨肌膚經脈和五臟六腑這些有形之物;不與風寒濕三氣相合,所以榮衛運行正常,人就不會得痹症。)
痹症有的疼痛,有的不痛,有的感覺遲鈍,有的畏寒,有的發熱,有的乾燥,有的潮濕,這是為什麼呢?疼痛是因為寒邪多,有寒邪就會疼痛;感覺遲鈍不痛是因為病情久入臟腑深處,榮衛運行不暢,經絡時而通暢時而阻塞,所以不通暢,皮膚得不到濡養,所以感覺遲鈍。(感覺遲鈍,就是皮膚麻木,感覺不到)。畏寒是因為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,與病邪互相助長,所以畏寒。(病邪本源於風寒濕邪,所以陰邪助長它);發熱是因為陽氣過盛,陰氣不足,病邪勝過陽氣而侵犯陰氣,所以發熱。(陰氣不勝則發熱);多汗而濕潤是因為遇濕邪過重,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,兩種陰邪互相影響,所以汗出而濕潤。(痹症之所以疼痛,是因為寒邪多,有寒邪就會疼痛,所以說:寒邪盛則為痛痹;痹症之所以不痛,是因為病情久則邪氣深入,榮衛運行不暢,經絡時而通暢時而阻塞,所以也不疼痛;痹症之所以感覺遲鈍,是因為皮膚之中氣血不足以濡養,所以皮膚麻木不動,而感覺遲鈍;痹症之所以畏寒,是因為衛氣少,營氣多,營氣多則與病邪互相助長,所以畏寒;痹症之所以發熱,是因為衛氣多,營氣少,所以邪氣盛,風邪屬陽,陽氣與營氣相搏,陰氣不能制勝,所以發熱;痹症之所以潮濕,是因為遇濕邪過重,衛氣少,營氣多,兩種陰邪互相影響,所以汗出而濕潤;痹症之所以乾燥,雖然沒有明說,但與潮濕相對,可以推知,衛氣多,營氣少,遇熱過盛,兩種陽邪互相影響,所以乾燥。)
痹症為什麼不痛呢?痹邪在骨則沉重,在脈則血液凝滯不通,在筋則屈伸不利,在肉則感覺遲鈍,在皮則畏寒,所以兼具這五種症狀,就不會疼痛。凡是痹症,遇寒則像蟲子爬一樣,遇熱則舒緩。(蟲,是指皮膚裡像蟲子爬一樣;舒緩,是指舒展鬆弛。)
3. 痿論篇
《痿論》曰:五臟使人痿何也?(痿,謂痿弱無力以運動。)肺主身之皮毛,心主身之血脈,肝主身之筋膜,(膜者,皮下肉上筋膜也。)脾主身之肌肉,腎主身之骨髓,(所主不同,痿生亦各歸其主。)故肺熱葉焦,則皮毛虛弱急薄著,則生痿躄也。(躄,謂攣躄,足不得伸以行也。
肺熱則腎受熱氣故耳。)心氣熱,則下脈厥而上,上則下脈虛,虛則生脈痿,樞折挈,脛縱而不任地也。(心熱盛則火獨光炎上,腎之脈常下行,令火盛上炎用事,故腎脈亦隨火炎灼而逆上行也。陰氣厥逆,火復內燔,陰上隔陽,下不守位,心氣通脈,故生脈痿。腎氣主足,故膝樞紐如折。
脛筋縱緩而行不能任地也。)肝氣熱,則膽泄口苦筋膜乾,筋膜乾則筋急而攣,發為筋痿。(膽約肝葉而汁味至苦,肝熱則膽液滲泄,故口苦也。肝主筋膜,熱則筋膜乾而攣急,發為筋痿。)脾氣熱,則胃干而渴,肌肉不仁,發為肉痿。(脾與胃以膜相連,脾氣熱則胃液滲泄,故干而渴。
脾主肌肉,熱搏於內,故肌肉不仁,發為肉痿。)腎氣熱,則腰脊不舉,骨枯而髓減,發為骨痿。(腰為腎府,又腎脈上股內貫脊屬腎,故腎氣熱則腰脊不舉。腎主骨髓,熱則骨枯而髓減,故發為骨痿。)治痿者獨取陽明何也?陽明者,五臟六腑之海,(陽明,胃脈也,為水穀之海。
)主潤宗筋,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。(宗筋,謂陰毛中橫骨上下之堅筋也。上絡胸腹下貫髖尻,又經於背腹上頭頂,故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。然腰者,身之大關節,所以司屈伸,故曰機關。)衝脈者,經脈之海也,(《靈樞》曰:衝脈者,十二經之海。)主滲灌溪谷,與陽明合於宗筋,(尋此則橫骨上下臍兩旁堅筋,正宗筋也。
衝脈循腹俠臍旁各同身寸之五分而上,陽明脈亦俠臍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而上,宗筋脈於中,故曰與陽明合於宗筋也。以為十二經海,故主滲灌溪谷也。肉之大會為谷,小會為溪。)陰陽總宗筋之會,會於氣街,而陽明為之長,皆屬於帶脈,而絡於督脈。(宗筋聚會,會於橫骨之中,從上而下,故云陰陽總宗筋之會也。
宗筋俠臍下合於橫骨,陽明輔其外,衝脈居其中,故云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。氣街,陰毛兩旁脈動處也。帶脈者,起於季脅,回身一周,而絡於督脈也。督脈者,起於關元,上下循腹。故云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也。督脈任脈衝脈三者,同起而異行,故經文或參差引之。)故陽明虛則宗筋縱,帶脈不引,故足痿不用也。
(陽明之脈,從缺盆下乳內廉,下俠臍至氣街中;其支別者,起胃下口,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,以下髀,抵伏兔,下入膝臏中,下循胻外廉,下足跗,入中指內間;其支別者,下膝三寸而別,以下入中指外間。故陽明虛則宗筋縱,帶脈不引,而足痿不用也。)
白話文:
痿論篇
《痿論》說:五臟為何會導致人體痿弱呢?(痿,是指肌肉軟弱無力,無法活動。)肺臟主司人體的皮膚毛髮,心臟主司人體的血脈,肝臟主司人體的筋膜(筋膜是指皮膚下方、肌肉上方的組織),脾臟主司人體的肌肉,腎臟主司人體的骨髓。(它們所主司的部位不同,因此痿弱的產生也各有歸屬。)所以,肺熱肺葉受損,則皮膚毛髮虛弱、乾燥、緊繃,就會導致痿躄。(躄,是指腿腳攣縮彎曲,腳無法伸直行走。)肺熱會導致腎臟也受到熱氣的影響。
心臟氣血過熱,則下半身脈絡虛弱而上半身脈絡充盈,上半身充盈則下半身脈絡虛弱,虛弱就會產生脈絡痿弱,膝關節像折斷一樣,脛骨鬆弛無力,無法承重行走。(心臟熱盛則火氣獨自向上蔓延,而腎臟的脈絡通常向下運行,如果火氣旺盛向上蔓延,則腎臟脈絡也會隨著火氣向上逆行。陰氣逆亂,火氣又從內部焚燒,陰氣上升阻礙陽氣,下半身氣血不能守住位置,心氣運行於脈絡,因此產生脈絡痿弱。腎氣主司足部,所以膝關節像折斷一樣,脛骨筋腱鬆弛,行走不能承重。)
肝氣過熱,則膽汁分泌過多,口苦,筋膜乾燥,筋膜乾燥則筋腱緊繃攣縮,就會產生筋腱痿弱。(膽囊與肝臟相連,膽汁味道很苦,肝臟熱盛則膽汁滲泄,所以口苦。肝臟主司筋膜,熱盛則筋膜乾燥攣縮,就會產生筋腱痿弱。)
脾氣過熱,則胃部乾燥口渴,肌肉感覺遲鈍,就會產生肌肉痿弱。(脾臟與胃臟以筋膜相連,脾氣過熱則胃液滲泄,所以乾燥口渴。脾臟主司肌肉,熱氣在體內搏動,所以肌肉感覺遲鈍,就會產生肌肉痿弱。)
腎氣過熱,則腰脊不能抬舉,骨骼枯萎,骨髓減少,就會產生骨骼痿弱。(腰部是腎臟的府邸,而且腎臟的脈絡向上通達大腿內側,貫穿脊椎,通達腎臟,所以腎氣過熱則腰脊不能抬舉。腎臟主司骨髓,熱盛則骨骼枯萎,骨髓減少,就會產生骨骼痿弱。)
治療痿弱,為什麼單獨取用陽明經呢?因為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海(陽明,胃經也,是水穀之海),主司滋潤宗筋,宗筋主司束縛骨骼,使關節靈活。(宗筋,是指陰毛中間橫骨上下方的堅韌筋腱。向上連通胸腹,向下貫穿髖部臀部,也經過背部腹部,到達頭頂,所以說宗筋主司束縛骨骼,使關節靈活。腰部是人體重要的關節,主管屈伸運動,所以稱為機關。)衝脈是經脈之海(《靈樞》說:衝脈是十二經脈之海),主司滲灌全身,與陽明經共同匯合於宗筋。(由此可知,橫骨上下、肚臍兩旁的堅韌筋腱,正是宗筋。衝脈沿著腹部,經過肚臍兩旁各五分(寸)向上走,陽明脈也沿著肚臍兩旁各一寸五分向上走,宗筋脈位於中間,所以說與陽明經共同匯合於宗筋。衝脈是十二經脈之海,所以主司滲灌全身。肌肉的聚集處為谷,小聚集處為溪。)陰陽經脈都匯聚於宗筋,會合於氣街,而陽明經是宗筋的主要經脈,都屬於帶脈,並絡於督脈。(宗筋聚集,匯合於橫骨之中,從上到下,所以說陰陽都匯聚於宗筋。宗筋位於肚臍下方,與橫骨相連,陽明經輔助其外側,衝脈位於中間,所以說會合於氣街,而陽明經是宗筋的主要經脈。氣街,是陰毛兩旁脈搏跳動的地方。帶脈,起於脅肋部,環繞身體一周,並絡於督脈。督脈,起於關元穴,上下循行於腹部。所以說都屬於帶脈,並絡於督脈。督脈、任脈、衝脈三者,同起而異行,所以經文中描述有所差異。)所以陽明經虛弱,則宗筋鬆弛,帶脈不能牽引,因此足部痿弱無力。(陽明經的脈絡,從鎖骨下窩乳頭內側向下,經過肚臍,到達氣街;它的分支,從胃的下口開始,沿著腹部內側向下,到達氣街,然後向下到大腿,到達膝蓋內側,向下沿著脛骨外側,到達足部,進入中指內側;它的另一個分支,在膝蓋下三寸處分出,向下進入中指外側。所以陽明經虛弱,則宗筋鬆弛,帶脈不能牽引,因此足部痿弱無力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