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一 (10)
卷一 (10)
1. 太陰陽明論篇
《太陰陽明論》曰:太陰陽明為表裡,脾胃脈也。生病而異者何也?岐伯對曰:陰陽異位,更虛更實,更逆更從,或從內,或從外,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。(脾臟為陰,胃腑為陽,陽脈下行,陰脈上行,陽脈從外,陰脈從內,故言所以不同,病異名也。春夏陽明為實,太陰為虛,秋冬太陰為實,陽明為虛,即更實更虛也。
白話文:
《太陰陽明論》說:太陰和陽明是表裡關係,也是脾胃的經脈。那為什麼生病的症狀不同呢?岐伯回答說:陰陽位置不同,虛實不同,順逆不同,有的從內,有的從外,所以病名不同。(脾臟屬陰,胃腑屬陽,陽脈向下,陰脈向上,陽脈從外,陰脈從內,所以說所以不同,病名不同。春夏陽明為實,太陰為虛,秋冬太陰為實,陽明為虛,這就是虛實不同。)
春夏太陰為逆,陽明為從,秋冬陽明為逆,太陰為從,即更逆更從也。)陽者,天氣也,主外;陰者,地氣也,主內。(是所謂陰陽異位也。)故陽道實,陰道虛。(是所謂更實更虛也。)犯賊風虛邪者,陽受之;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,陰受之。(是所謂或從內,或從外也。
白話文:
春天和夏天,太陰為逆,陽明為從;秋天和冬天,陽明為逆,太陰為從,也就是更加逆、更加從。陽是天氣,主管外在;陰是地氣,主管內在。這是所謂的「陰陽異位」。所以陽道實,陰道虛。這是所謂的「更加實、更加虛」。抵觸賊風虛邪的是陽氣;飲食不節制、生活起居不正常的是陰氣。這是所謂的'有的從內在入,有的從外在入'。
)陽受之則入六腑,陰受之則入五臟。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,上為喘呼;入五臟則䐜滿閉塞,下為飧泄,久為腸澼。(是所謂所從不同,病異名也。)故喉主天氣,咽生地氣。故陽受風氣,陰受濕氣。(同氣相求耳。)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,而下行循臂至指端;陽氣從手上行至頭,而下行至足。
白話文:
陽氣受到風氣,就會進入六腑,陰氣受到濕氣,就會進入五臟。陽氣進入六腑,就會出現身體發熱、不能安眠、呼吸急促;陰氣進入五臟,就會出現胸悶腹脹、大便稀溏,長久下去會變成腸胃炎。(這叫做疾病的來源不同,病名也不同。)所以喉嚨主導天氣,咽喉主導地氣。所以陽氣受到風氣,陰氣受到濕氣。(都是同類相求的道理。)所以陰氣從腳底往上行走,到達頭部,然後向下行走,沿著手臂到達手指末端;陽氣從手上行至頭部,然後向下行走,到達腳底。
(是所謂更逆更從也。《靈樞》曰:手之三陰,從臟走手;手之三陽,從手走頭。足之三陽,從頭走足;足之三陰,從足走腹。所行而異,故更逆更從也。)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,陰病者下行極而上。故傷於風者,上先受之;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。
白話文:
按照《靈樞》的說法,手的三條陰經,從臟腑走出手掌;手的三條陽經,從手掌走頭部。足的三條陽經,從頭部走足;足的三條陰經,從足走腹部。它們的運行方向不同,所以叫做「更逆更從」。所以說,陽經的病,病勢往上行,到極點了,就會往下走;陰經的病,病勢往下行,到極點了,就會往上走。所以,傷於風寒的,上面的部位先受影響;傷於濕邪的,下面的部位先受影響。
脾不主時何也?(肝主春,心主夏,肺主秋,腎主冬,四臟皆有正應,而脾無正主也。)脾者土也,治中央,常以四時長四臟,各十八日寄治,不得獨主於時也。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,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,故上下至頭足。足太陰者三陰也,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。陽明者表也,五臟六腑之海也,亦為之行氣於三陽。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。
白話文:
為什麼說「 藳」不掌管哪個季節呢?( 肝掌管春天,心掌管夏季,肺掌管秋天, 95 掌管冬天,四個內藏皆有其主導時間,但「 藳」沒有專門掌管的季節。) 藳屬地,治中央,經常在四季時長生四個內藏,各十八天而寄治,不能單獨掌管時間。藳這內藏,經常維持著胃 土精。地 能生萬物,而效法天地,所以藳至頭、足。足太陰是三個陰,所以「足太陰」讓氣血在三個陰中運行。陽明是表,是五個內藏、六個腹腔的海洋,以讓他氣血在三個陽中運行。內藏、腹腔各因其經而從陽明獲得氣。
2. 陽明脈解篇
《陽明脈解篇》曰:足陽明之脈病,惡人與火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,(胃熱內郁,故惡人、惡火。胃屬土,故聞木音而驚。)病甚則棄衣而走,登高而歌,或至不食數日,逾垣上屋,所上之處,皆非其素所能也。病反能者何也?四支者,諸陽之本也。陽盛則四支實,實則能登高也。
白話文:
《陽明脈解篇》說:足陽明經脈有病的人,厭惡與人交談和接近火,聽到木聲就會驚恐不安。(因為胃熱內鬱,所以厭惡人、厭惡火。胃屬土,所以聽到木聲會驚恐。)病情嚴重時會脫掉衣服跑走,爬到高處唱歌,甚至幾天不吃東西,翻牆上屋頂,他們所能到達的地方都是他們平時根本無法到達的。為什麼生病後反而能做到這些呢?四肢是諸多陽經的根本,陽氣旺盛,四肢就會結實,結實就能爬到高處。
(陽受氣於四支,故四支為諸陽之本。)熱盛於身,故棄衣欲走也。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,不避親疏,而不欲食,故妄走也。(言胃病所以能登高而歌,棄衣而走,妄言而罵者,皆以其邪氣之盛也。邪盛故熱盛,熱盛故陽盛,陽盛則三者之證由於此矣。)
白話文:
(人體的陽氣來源於四肢,所以四肢是諸陽之根本。)邪熱盛於身上,所以就會想要脫掉衣服亂跑。陽氣過盛就會使人胡言亂語、破口大罵,不分親疏,不想吃東西,所以會胡亂跑。
(中醫說胃病能讓人登高而歌、脫掉衣服亂跑、胡言亂語和破口大罵,都是因為邪氣過盛的緣故。邪氣盛則邪熱盛,邪熱盛則陽氣盛,陽氣過盛就會出現上述三種症狀。)
3. 評熱病論篇
《評熱病論》曰:有病溫者,汗出輒復熱,而脈躁疾不為汗衰,狂言不能食,病名為何?岐伯曰:病名陰陽交,交者死也。(交,謂交合,陰陽之氣不分別也。)人所以汗出者,皆生於穀,穀生於精,(言穀氣化為精,精氣勝乃為汗。)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,是邪卻而精勝也,(言初汗也。
白話文:
《評熱病論》中說:患有熱病的人,出汗後又復發燒,脈搏跳動快而急促,出汗後也不減弱,胡言亂語、不能進食,請問這種疾病叫什麼名字?岐伯說:這種疾病的名字叫陰陽交。陰陽交,就是陰陽不分。人之所以會出汗,都是穀物產生的,穀物是由精氣生成的。現在邪氣和骨肉爭鬥而出了汗,這是邪氣被驅除,精氣戰勝了。(這是指最初的汗。)
)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。復熱者邪氣也,汗者精氣也,今汗出而輒復熱者,是邪勝也,不能食者,精無俾也,(無俾,言無可使為汗也。穀不化則精不生,精不化流,故無可使。)病而留者,其壽可立而傾也。(如是者,其人壽命立致傾危也。)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。(汗後脈當遲靜,而反躁急以盛滿者,是真氣竭而邪盛,故知必死也。
白話文:
精氣充足了,當能吃東西而不再發燒。復發高燒的是邪氣,汗液是精氣,如今出汗沒多久又高燒的,是邪氣占上風,不能進食的是精氣不足,(精氣不足,汗液無法生成。穀物不消化,精氣生不出來,精氣不轉化,所以沒有東西可以生成了。)生病卻痊癒的,他的壽命可以來得快、去得也快。(這樣的情況,人的壽命很快就會結束。)汗出之後脈搏還躁動、亢奮的會死亡。(出汗後脈搏應緩慢平靜,若相反的躁動而且亢奮,這表示真氣已耗盡而邪氣旺盛,所以知道一定會死亡。)
)今脈不與汗相應,此不勝其病也,其死明矣。(脈不靜而躁盛,是不相應。)狂言者是失志,失志者死。(志舍於精,今精無可使,是志無所居,志不留居則失志也。)今見三死,不見一生,雖愈必死也。(汗出脈躁盛,一死;不勝其病,二死;狂言失志者,三死也。)
白話文:
現在脈象和汗出不相符,這表示身體無法抵抗疾病,死亡已成定局。脈象不平穩且躁動強盛,也是不正常的現象。胡言亂語說明患者已經失去理智,失去理智的人必死無疑。理智依賴於精氣,而現在精氣無處可用,導致理智無處安放,理智無法停留就會失去理智。現在觀察到的是三種死亡跡象,卻不見任何生機,即使暫時好轉,也必死無疑。汗出脈象躁動強盛是一種死亡跡象,身體無法抵抗疾病是第二種死亡跡象,胡言亂語失去理智是第三種死亡跡象。
4. 逆調論篇
《逆調論》曰:陰氣少而陽氣勝,故熱而煩滿也。(言病有熱而煩滿者,陰氣少而陽氣多也。)陽氣少,陰氣多,故身寒如從水中出。(言病有寒從中生者,陽氣少而陰氣多也。)
白話文:
《逆調論》說:陰氣不足而陽氣旺盛,所以才會感到發熱和煩悶。(說有發熱和煩悶症狀的疾病,是陰氣不足而陽氣多的緣故。)陽氣不足,陰氣旺盛,所以身體虛寒,好像從水中出來一樣。(說有寒氣從體內產生的疾病,是陽氣不足而陰氣多的緣故。)
不得臥而息有音者,是陽明之逆也,足三陽者下行,今逆而上行,故息有音也。陽明者胃脈也,六腑之海,(即水穀之海。)其氣亦下行,陽明逆不得從其道,故不得臥也。胃不和則臥不安,此之謂也。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,此肺之絡脈逆也,絡脈不得隨經上下,故留經而不行,絡脈之病人也微,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。
夫不得臥,臥則喘者,是水氣之客也,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,腎者水臟,主津液,主臥與喘也。
白話文:
無法靜臥休息,而且有呼吸聲音的人,是陽明經的逆行。足三陽經是向下運行的,現在逆行而上行,所以有呼吸聲音。陽明經是胃脈,六腑之海(也就是水穀之海),其氣也是向下運行的。陽明經逆行,無法按照其正常的運行,所以不能平臥。胃不和諧,就會臥不安穩,就是這個道理。
如果起居活動都正常,但有呼吸聲音的人,這是肺的絡脈逆行。絡脈無法跟隨經絡上下運行,所以留在經絡中而無法運行,絡脈的病症比較輕微,所以起居活動都正常,但有呼吸聲音。
5. 舉痛論篇
《舉痛論》曰:百病生於氣也。(氣之為用,虛實逆順緩急皆能為病,故發此問。)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寒則氣收,炅則氣泄,驚則氣亂,勞則氣耗,思則氣結,九氣不同,何病之生?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及飧泄,故氣上矣。(怒則陽氣逆上肝氣乘脾,故甚則嘔血及飧泄也。
白話文:
《舉痛論》說:所有的疾病都是由氣所產生的。(氣的作用,虛實逆順緩急都可以導致疾病,所以提出這個問題。)發怒時氣就會向上逆行,高興時氣就會緩和,悲傷時氣就會消散,恐懼時氣就會下降,寒冷時氣就會收斂,炎熱時氣就會發散,受到驚嚇時氣就會紊亂,勞累時氣就會耗散,思考時氣就會凝聚。九種不同的氣,會產生哪些疾病呢?發怒時氣就會逆行,嚴重時就會嘔吐出血和腹瀉,所以說氣是向上逆行的。(發怒時,陽氣逆行於上,肝氣乘脾,所以嚴重時就會嘔吐出血和腹瀉。)
)喜則氣和志達,榮衛通利,故氣緩矣。(氣脈和調故志達暢。榮衛通利,故氣徐緩。)悲則心系急,肺布葉舉,而上焦不通,榮衛不散,熱氣在中,故氣消矣。(悲則損於心,心系急則動於肺,肺氣系諸經,逆則肺布而葉舉。)恐則精卻,卻則上焦閉,閉則氣還,還則下焦脹,故氣不行矣。
白話文:
高興,則氣息舒緩,志意暢達,氣血運行通暢,所以氣息緩慢而舒緩。(氣脈和順調理,所以志意暢達。氣血運行通暢,所以氣息緩慢。)悲傷,則心神急躁,肺氣佈散而向上提舉,而上焦不通暢,氣血運行不散佈,熱氣積蓄在胸中,所以氣息消亡。(悲傷則損傷於心,心神急躁則動於肺,肺氣統攝諸經,逆行則肺氣佈散而向上提舉。)恐懼,則精氣卻縮,卻縮則上焦閉塞,閉塞則氣息逆返,逆返則下焦脹滿,所以氣息運行不暢。
(恐則陽精卻上而不下流,故卻則上焦閉也。上焦既閉,氣不行流,下焦陰氣,亦還回不散,而聚為脹。然上焦固禁,下焦氣還,各守一處,故氣不行也。)寒則腠理閉,氣不行,故氣收矣。(身寒則衛氣沉,故皮膚文理及滲泄之處,皆閉密而氣不流行,衛氣收斂於中而不發散也。
白話文:
(如果害怕,則陽氣往上走而不往下流通,所以害怕,則上焦閉塞。上焦既然閉塞,氣不能流通,下焦的陰氣,也會迴流而不散開,而聚集成為脹氣。然而上焦固不容納,下焦的氣又迴流,各守各處,所以氣就不能流通。)如果感到寒冷,那麼皮膚的毛孔和小組織會閉合,氣不能流通,所以氣就會收斂。(身體感到寒冷,那麼衛氣就會沉降,所以皮膚的紋理和排泄的地方,都會緊密閉合而氣不流通,衛氣收斂在體內而不能發散。)
)炅則腠理開,榮衛通,汗大泄,故氣泄矣。(熱則膚腠開發,榮衛大通,津液外滲而汗大泄。)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故氣亂矣。(氣奔越故不詞理。)勞則喘且汗出,外內皆越,故氣耗矣。(疲力役則氣奔速,故喘息。氣奔速則陽外發,故汗出。喘且汗出,內外皆逾越於常紀,故氣耗損也。
)思則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,故氣結矣。(繫心不散,故氣亦停留。以九氣為問而言之也。)
白話文:
熱的時候,皮膚腠理會打開,氣血暢通,汗水大量排出,因此元氣就消耗了。驚嚇的時候,心神不定,沒有依靠,思慮不定的,因此元氣就紊亂了。勞累的時候,會喘氣並且出汗,體內體外都過度了,因此元氣就會耗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