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一 (9)
卷一 (9)
1. 陰陽離合論篇
《陰陽離合篇》曰:東方青色,入通於肝,開竅於目,藏精於肝。南方赤色,入通於心,開竅於耳,藏精於心。中央黃色,入通於脾,開竅於口,藏精於脾。西方白色,入通於肺,開竅於鼻,藏精於肺。北方黑色,入通於腎,開竅於二陰,藏精於腎。天覆地載,萬物方生,未出地者,命曰陰處,名曰陰中之陰;(處陰之中,故曰陰處,形未動出,亦是為陰,以陰居陰,故曰陰中之陰。)則出地者,命曰陰中之陽。
(形動出者,是則為陽,以陽居陰,故曰陰中之陽。)陽予之正,陰為之主。(陽施正氣,萬物方生,陰為主持,群形乃立。)故生因春,長因夏,收因秋,藏因冬,失常則天地四塞。(失其常道,則四時之氣閉塞,陰陽之氣無所運行矣。)
白話文:
陰陽離合論篇
東方是青色,與肝臟相通,眼睛是肝臟的竅穴,肝臟藏精。南方是赤色,與心臟相通,耳朵是心臟的竅穴,心臟藏精。中央是黃色,與脾臟相通,嘴巴是脾臟的竅穴,脾臟藏精。西方是白色,與肺臟相通,鼻子是肺臟的竅穴,肺臟藏精。北方是黑色,與腎臟相通,兩個陰部(尿道及肛門)是腎臟的竅穴,腎臟藏精。
天覆蓋著地,萬物才能生長。未出於地下的,稱為陰處,也稱為陰中之陰(因為在陰處之中,形體尚未動,所以是陰中之陰)。而已經出於地上的,稱為陰中之陽(因為形體已經動,已經出來,所以是陽,陽氣在陰處,所以是陰中之陽)。陽氣提供正氣,陰氣主導萬物。所以萬物生長於春天,茂盛於夏天,收斂於秋天,收藏於冬天。如果失去常規,天地就會閉塞。
2. 陰陽別論篇
《陰陽別論》曰:脈有陰陽,知陽者知陰,知陰者知陽。(深知謂備識其變易。)凡陽有五,五五二十五陽。(凡陽經有五,正以一腑之中,包藏五腑之脈,故五五有二十五陽,由此推之,則一臟之中,包藏五臟之脈,亦五五有二十五陰。)所謂陰者,真臟也,見則為敗,則必死也。
(所謂陰者,五臟之真脈也,真臟來現,其臟已敗,敗者必至於死也,故曰:真臟脈見者死。)所謂陽者,胃院之陽也。(胃脘之陽,謂人迎之氣也,察其氣脈動靜大小,與脈口應否也。人迎在結喉兩旁,脈動應手,其脈之動,常左小而右大,左小常以候臟,右大常以候腑,蓋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,雖有五五二十五陽之異,而實不外乎胃脈之見耳。若吉者,為有胃氣也,若至於凶,則無胃氣者也。
)別於陽者,知病處也;別於陰者,知死生之期。(陽者衛外而為固,然外邪所中,別於陽則知病處,陰者藏神而內守,若考真正成敗,別於陰則知病者死生之期。)三陽在頭,三陰在手,所謂一也。(頭,謂人迎。手,謂氣口。兩者相應,俱往俱來,若引繩小大齊等者,名曰平人,故云所謂一也。
氣口在手魚際之後一寸,人迎在結喉兩旁一寸五分,皆可以候臟腑之氣。)所謂陰陽者,去者為陰,至者為陽;靜者為陰,動者為陽;遲者為陰,數者為陽。(此言脈體分陰陽,脈有去來,即去至而陰陽分;脈有動靜,即動靜而陰陽分;脈有遲數,即遲數而陰陽分。)所謂生陽死陰者,肝之心謂之生陽,(得陽則生,失陽則死,故曰生陽死陰也。
自肝傳心,以木生火,得之生氣,是謂生陽,不過四日而愈。)心之肺謂之死陰,(心傳肺者,為火剋金,故謂死陰,不過三日死。)肺之腎謂之重陰,(肺金腎水,雖曰子母相傳,而金水俱病,則重陰而陽絕矣。)腎之脾謂之闢陰,死不治。(土本制水,而水反侮脾,是謂闢陰,闢陰者放僻也。
)
白話文:
陰陽別論篇
脈象有陰陽之分,懂得陽脈就能懂得陰脈,懂得陰脈就能懂得陽脈。(深入了解就能掌握其變化。)陽脈共有五種,五種陽脈互相聯繫,總共二十五種陽脈的變化。(因為一條陽經脈絡中,包含了五臟的脈氣,所以五種陽經各有五種變化,共二十五種。以此類推,一條陰經脈絡中也包含了五臟的脈氣,同樣也有二十五種陰脈的變化。)所謂陰脈,是指臟腑的真氣,如果陰脈出現,表示臟腑已受損,若損傷嚴重則必死無疑。(五臟的真脈若顯現,則表示臟腑已受損,受損必致死亡,故陰脈出現則死。)所謂陽脈,指的是胃氣的脈象。(胃氣的脈象,指的是人迎脈的氣息,觀察其氣息的盛衰、強弱以及與脈搏是否相應。人迎脈位於喉結兩旁,脈動可觸摸到,通常左側較弱,右側較強。左側弱常反映臟腑狀況,右側強常反映腑臟狀況。胃為五臟六腑之主,雖然有二十五種陽脈的變化,但實際上都體現在胃脈的變化上。脈象良好,則表示胃氣充足;脈象危急,則表示胃氣衰竭。)區別陽脈,可以知道疾病的位置;區別陰脈,可以知道疾病的生死期限。(陽脈負責衛護體表,外邪入侵,通過觀察陽脈變化可以判斷病灶位置;陰脈藏於內部,通過觀察陰脈的真正變化,可以判斷患者的生死期限。)三陽脈在頭部(人迎脈),三陰脈在手腕(氣口脈),這兩者是相互對應的。(頭部指的是人迎脈,手腕指的是氣口脈。兩者相應,彼此影響,如果脈象的強弱都一致,就稱為健康之人,所以說這兩者是一體兩面的。)氣口脈位於手腕魚際穴後一寸處,人迎脈位於喉結兩旁一寸五分處,都可以用來觀察臟腑的氣息。所謂陰陽,是指脈象的去和來,靜和動,遲和數。(脈象有去來,去則為陰,來則為陽;脈象有動靜,動則為陽,靜則為陰;脈象有遲數,數則為陽,遲則為陰。)所謂生陽死陰,是指肝氣傳至心氣為生陽,(得到陽氣則生,失去陽氣則死,故稱生陽死陰。肝氣傳至心氣,木生火,得到生機,稱為生陽,一般四天就能痊癒。)心氣傳至肺氣為死陰,(心氣傳至肺氣,火剋金,故稱為死陰,一般三天內會死亡。)肺氣傳至腎氣為重陰,(肺金腎水,雖然是子母相傳,但如果金水都病變,則為重陰,陽氣衰竭。)腎氣傳至脾氣為闢陰,無法治癒。(土本應制水,但水反過來傷害脾土,這稱為闢陰,闢陰指放縱、乖張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