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五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5)

1. 太極圖說

易有太極,是生兩儀,周子懼人之不明,而製為太極圖。無極而太極,無極者,未分之太極也;太極者,已分之陰陽也。一中分太極,中字之象形,正太極之形也。一即伏羲之奇,一而圖之即是無極。

既曰先天太極,天尚未生,盡屬無形,何為伏羲畫一奇,周子畫一圈,又涉形跡矣?曰此不得已而開示後學之意也,人受天地之中以生,亦具有太極之形,在人身之中,可不究心哉。

兩腎俱屬水,左為陰水,右為陽水,以右為命門,非也,命門在兩腎中間,兩腎在人身中,合成一太極。

命門左邊小黑圈,是真水之穴,命門右邊小白圈,是相火之穴,此一水一火俱無形,日夜潛行不息。

白話文:

太極圖說

《易經》說有太極,從太極生出陰陽二儀。周敦頤擔心人們不明白太極的道理,所以畫了太極圖來說明。 太極之前是無極,無極是尚未分化的太極;太極則是已經分化出來的陰陽。圖中一圈分為陰陽的太極,中間的「中」字,正是太極的圖形。「一」代表伏羲氏畫的「一」這個奇數,而「一」這個圖形本身就代表著無極。

有人會問:既然說是先天太極,天地還沒產生,一切都是無形的,為什麼伏羲要畫「一」,周敦頤要畫一圈呢?這不就有了形了嗎? 這是為了方便後人理解而做的示意方法。人從天地之間而生,本身就具有太極的形狀,存在於人體之中,難道不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嗎?

人體的兩個腎臟都屬水,左腎屬陰水,右腎屬陽水。有些人認為命門在右腎,這是錯的。命門位於兩個腎臟中間,兩個腎臟在人體中合在一起,就構成了一個太極。

命門左側的小黑圈是真水穴,命門右側的小白圈是相火穴。這水和火都是無形的,日夜不停地運作著。

2. 陽水陰水相火真水命門圖說

命門,在人身之中,對臍附脊骨,自上數下則為十四椎,自下數上則為七椎。《內經》曰:七節之旁有小心,此處兩腎所寄,左邊一腎屬陰水,右邊一腎屬陽水,各開一寸五分,中間是命門所居之宮,即太極圖中之白圈也。其右旁一小白竅,即相火也。其左旁之小黑竅,即天一之真水也。

此一水一火俱屬無形之氣,相火稟命於命門,真水又隨相火,自寅至申,行陽二十五度,自酉至醜,行陰二十五度,日夜周流於五臟六腑之間,滯則病,息則死矣。人生男女交媾之時,先有火會而後精聚,故曰火在水之先。人生先生命門火,此褚齋賢發前人之所未發,世謂父精母血非也。

男女俱以火為先,男女俱有精,但男子陽中有陰,以火為主,女子陰中有陽,以精為主,謂陰精陽氣則可,男女合此氣交聚,然後成形,成形俱屬後天矣。後天百骸俱備,若無一點先天火氣,盡屬死灰矣。然元陽君主之所以為應事接物之用者,皆從心上起經綸,故以心為主。

至於棲真養息,而為生生化化之根者,獨藏於兩腎之中,故尤重於腎,其實非腎,亦非心也。(《馮氏》)

李時珍曰:命門為藏精系胞之物,其體非脂非肉,白膜裹之,在脊骨第七節兩腎中央,系著於脊,下通二腎,上通心肺,貫腦,為生命之原,相火之主,精氣之府,人物皆有之,生人生物,皆由此出。男女媾精,皆稟此命火以結胎,人之窮通壽夭,皆根於此。

白話文:

陽水陰水相火真水命門圖說

命門位於人體脊椎骨,對應肚臍,從上往下數是第十四節椎骨,從下往上數是第七節椎骨。《內經》記載:第七節椎骨旁有小器官,這是腎臟的位置,左腎屬陰水,右腎屬陽水,各寬約一寸五分,中間是命門所在,如同太極圖中的白色圓圈。命門右側的小孔是相火,左側的小孔是天一真水。

這水火二者都是無形的氣,相火由命門所賦予,真水則隨相火運行。相火從寅時(凌晨3-5點)到申時(下午3-5點),運行25度陽氣;從酉時(下午5-7點)到丑時(凌晨1-3點),運行25度陰氣,日夜在五臟六腑之間循環流動,停滯則生病,停止則死亡。男女交合時,先有相火交會,然後精氣凝聚,所以說火先於水。人生之初先有命門之火,這是褚齋賢先生提出的前人未曾闡述的觀點,世人所說的父精母血並非完全正確。

男女都以火為先,男女都有精氣,但男子陽中含陰,以火為主;女子陰中含陽,以精為主,可稱為陰精陽氣。男女結合,此氣交會凝聚,然後成形,成形之後都屬於後天。後天百骸俱全,若沒有先天的一點火氣,就如同死灰一般。然而,元陽君主(指元氣)應對外在事物的能力,都是從心臟發出指令的,所以以心為主。

至於修煉真氣、調養身心,以滋養生命、化育萬物為根本的,則獨藏於兩腎之中,所以尤其重視腎臟,但其實並非單指腎臟,也並非單指心臟。(出自《馮氏》)

李時珍說:命門是藏精繫胞之處,其形體既非脂肪也非肌肉,由白色薄膜包裹著,位於脊椎第七節兩腎中央,連接著脊椎,下通連兩腎,上通連心肺,貫通腦部,是生命之源、相火之主、精氣之府,人人皆有,人生萬物,都由此而生。男女交合,皆憑藉這命門之火而受孕,人的窮通、壽夭,都根源於此。

3. 治法指南

經曰:汗之則瘡已。(高腫者毒在表,故汗之則瘡已。若誤下之,則誅戕無過,反傷元氣。)

李東垣曰:夫癰疽之病,治療多方,總而論之,各有所宜,補瀉淋𥧔,及敷掃貼熁,針鐮炙烙,用之不同。蓋知其道也,與治必效;昧於理者,利害不無;嘗見以寒療熱,以熱療寒,古今之通論也。又有檢方療病,妄制加減,以意裁之,自以為可。殊不知病有逆從,治有緩急,法有正權,方有奇偶,用有輕重。

夫醫者,意也,得其意,然後能變通也,達其變通者,悟其道而省其理也,則左右逢其源矣。愚雖不才,略陳萬一:嘗見以寒治熱,而寒彌甚,治熱以寒,而熱彌熾者,何也?蓋不知五臟有陰陽之性,其可因其類而取之也。假如心實生熱者,當益其腎,腎水滋,熱將自除;腎水虛,生寒當補心,心火既降,寒當自除;此所謂寒之而熱者取之陰,熱之而寒者取之陽也。又寒因熱用,熱因寒用,要通其理類而已。

又聞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,何謂也?蓋治寒以熱,必涼而行之,治熱以寒,必溫而行之,此亦欲其調和也。其間有正有權者,何也?蓋病有微有甚,微者逆治,理之正也,甚者從治,理之權也。然為瘡科,於補瀉、汗下、標本、逆從、正權之理,烏可闕而不知也!大凡治療瘡疽之要法曰:初覺熱毒,發熱鬱結而作瘡疽,一二日宜盪滌邪氣,疏通臟腑,令內消也。

古今湯法謂切銼、㕮咀如麻豆大,以猛火急煎,無令過熟,欲其速利也;次用丸散宣導血脈,漸次消磨,令緩散也;助以淋溻,調和榮衛,行經絡也;更當膏潤溫養,兼磨敷四畔貼熁之藥,順其陰陽也。追蝕托裡,汗下調補,臨時制宜,深淺緩急,自有等差,如男女貴賤,亦當別論。

晉尚書褚澄曰:寡婦尼僧異於妻妾,雖無房室之勞,而有憂思之苦,此深達其情者也。又仲景云:物性剛柔,餐居亦異,治之不同也。所以黃帝與四方之間,岐伯舉四治之能,況病之新舊,形志樂苦,豈可執方無權,以求其愈疾哉!亦有瘡疽腫痛,初生一二日,便覺脈沉細煩悶,臟腑弱而皮寒,邪毒猛暴,恍惚不寧,外證深沉者,亦宜即當用托裡溫熱之劑,以從治之。(《十書》)

又曰:夫瘡疽丹腫,結核瘰癧,初覺有之,即用內消之法。經久不除,氣血漸衰,肌寒肉冷,膿汁清稀,毒不出,瘡口不合,或聚腫不赤,結核無膿,外證不明者,並宜托裡。膿未成者,使膿早成;膿已潰者,使新肉早生;氣血虛者,托裡補之;陰陽不和,托裡調之;大抵托裡之治,使瘡無變壞之證。凡為瘡醫,不可一日無托裡之藥,然而寒熱溫涼,煩渴利嘔,臨證宜審其緩急耳。

又曰:夫癰疽膿潰,腫毒侵里,證候危惡者,須辨虛實。況夫虛者難補,實者易瀉,補瀉之法,不可輕用。若或少差,利害甚大,然而虛實證端,不可不辨,有瘡之虛實,有臟腑、氣血、上下、真邪,各有虛實,故不同也。分而言之,則腫起堅硬膿稠者,瘡疽之實也;腫下軟慢膿稀者,瘡疽之虛也。

白話文:

治法指南

經書上說:發汗就能治癒瘡瘍。(腫脹很大的,毒邪在表層,所以發汗就能治癒瘡瘍。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法,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,反而損傷元氣。)

李東垣說:癰疽這種疾病,治療方法很多,總的來說,各有其適用的情況,補瀉、攻泄、敷藥、燒灼、針灸、刀割,使用方法都不一樣。如果懂得其中的道理,治療就一定有效;如果不懂道理,就會帶來禍患。我曾經見過用寒涼的方法治療熱症,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寒症,這是古今醫學界普遍的論述。還有些人只憑經驗治病,隨意增減藥物,憑感覺來調整,自以為可以。殊不知疾病有順逆之分,治療有緩急之別,方法有正邪之分,藥方有奇偶之分,用藥有輕重之分。

醫生最重要的,是判斷病情,掌握了病情才能靈活應變。能夠靈活應變,就悟到了醫學的道理,明白了治病的原理,就能夠左右逢源。我雖然才疏學淺,還是略微陳述一下自己的經驗:曾經見過用寒涼的方法治療熱症,結果寒症反而加重,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寒症,結果熱症反而加劇,這是為什麼呢?是因為他們不懂得五臟有陰陽的屬性,應該根據疾病的性質來選擇治療方法。例如,心臟實熱的人,應該滋補腎陰,腎水充足了,熱症自然就會消退;腎陰虛寒的人,應該補益心陽,心火下降了,寒症自然就會消退。這就是所謂的用寒涼方法治療熱症是取自陰,用溫熱方法治療寒症是取自陽。寒症用熱法治療,熱症用寒法治療,關鍵是要通曉其道理和類別。

又聽說,病情輕微的要逆著治,病情嚴重的要順著治,這是什麼意思呢?治療寒症用溫熱的方法,一定要溫和緩慢地進行;治療熱症用寒涼的方法,一定要溫和緩慢地進行,這也是為了達到調和的目的。其中有正治和權變之法,這是什麼意思呢?疾病有輕重之分,輕微的用逆治法,是治療的正道;嚴重的用順治法,是治療的權變之法。然而,對於瘡瘍科的疾病,補瀉、汗下、標本、逆從、正邪的道理,怎麼可以不知道呢!總之,治療瘡疽的主要方法是:剛開始感覺到熱毒,發熱鬱結而形成瘡疽,一兩天內應該盪滌邪氣,疏通臟腑,使毒邪從內部消除。

古今湯藥的製作方法是:把藥材切碎、研磨成麻豆大小,用猛火快速煎煮,不要煮得太久,目的是讓藥效快速發揮;然後用丸散藥物疏導血脈,逐漸消腫散瘀,讓毒邪緩慢地消除;輔助使用針灸、按摩等方法,調和營衛,運行經絡;還要使用膏藥滋潤溫養,配合外敷藥物,順應陰陽。內服外敷,汗下調補,根據病情靈活應變,治療的深淺緩急,各有不同,男女老幼,貴賤貧富,也要區別對待。

晉朝尚書褚澄說:寡婦、尼姑、和尚與已婚婦女不同,雖然沒有房事勞累,卻有憂思之苦,這是一個深刻了解病情的人的見解。張仲景也說:藥物的性質有剛柔之分,服用方法也有差異,治療方法也不一樣。所以黃帝內經講究四種治療方法,況且疾病有新舊之分,人的體質、精神狀態、病情輕重等情況,又怎能死搬硬套,期望治癒疾病呢?也有一些瘡疽腫痛,剛開始的一兩天,就感覺脈象沉細,煩悶,臟腑虛弱,皮膚冰冷,邪毒猛烈,神志恍惚不安,外在症狀深沉的,也應該立即使用溫熱的托裡藥物,採取順著病情治療的方法。(出自《十書》)

又說:癰疽、丹毒、腫塊、瘰癧等,剛開始發現就應該使用內消的方法。如果久治不愈,氣血漸衰,肌肉冰冷,膿液清稀,毒邪排不出來,瘡口癒合不了,或者腫塊不紅,結核沒有膿液,外在症狀不明顯的,都應該使用托裡法。膿液還沒形成的,要使膿液儘快形成;膿液已經潰爛的,要使新肉儘快長出;氣血虛弱的,要托裡補益;陰陽不調的,要托裡調和;總之,托裡法的治療,是要使瘡瘍不至於惡化。凡是治療瘡瘍的醫生,一天都不能缺少托裡藥物,但是寒熱溫涼,煩渴嘔吐等症狀,臨證時一定要仔細判斷其緩急程度。

又說:癰疽膿液潰爛,腫毒侵犯內臟,病情危重的,必須辨別虛實。況且虛證難以補益,實證容易瀉下,補瀉的方法,不能輕易使用。如果稍微用錯,就會造成很大的危害,然而虛實的證候,卻不可不辨別。瘡瘍的虛實,臟腑、氣血、上下、真邪,各有虛實,所以有所不同。具體來說,腫塊堅硬,膿液稠厚的,是瘡疽的實證;腫塊鬆軟,膿液稀薄的,是瘡疽的虛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