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四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0)

1. 手少陽三焦經

歌曰:

手少陽三焦之脈,二十三穴之中,關衝連開液門,中渚陽池外關,支溝會宗三陽絡,四瀆天井清冷淵,消濼臑會肩髎相連,天髎處天牖之下,翳風讓瘛脈居先,顱囟定而角孫近耳,絲竹空而禾髎倒懸,耳門既闢,夏蚋聞焉。

手少陽之脈,起於小指、次指之端,上出次指之間,循手表腕,出臂外兩骨之間,上貫肘,循臑外上肩,交出足少陽之後,入缺盆,交膻中,散絡心包,下膈偏屬三焦;其支者,從膻中上出缺盆,上項,俠耳後直上,出耳上角,以屈下頰至䪼;其支者,從耳後入耳中,走出耳前,過客主人前,交頰,卻出至目銳眥,是動則病耳聾,耳鳴嘈嘈,嗌腫喉痹,是主氣所生病者,汗出目銳眥痛,耳後、肩臑肘臂外皆痛,小指、次指不用也。

關衝二穴(在手小指次指之端,去爪甲如韭葉。)

液門二穴(在手小指、次指陷中。)

中渚二穴(在手小指、次指本節後間。)

陽池二穴(一名別陽,在手表腕上陷中。)

外關二穴(在腕後二寸,別走心主。)

支溝二穴(在腕後三寸兩骨之間。)

會宗二穴(在腕後三寸,空中一寸。)

三陽絡二穴(在臂上大交脈,支溝上一寸。)

四瀆二穴(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。)

天井二穴(在肘外大骨之後,肘上一寸陷中。)

清冷淵二穴(在肘上二寸。)

消濼二穴(在肩下臂外,開腋斜肘分下行。)

臑會二穴(在肩前廉,去肩頭三寸。)

肩髎二穴(在肩端臑上,舉臂取之。)

天髎二穴(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際陷中。)

天牖二穴(在頸大筋外缺盆上,天容後,天柱前,完骨下,髮際上。)

翳風二穴(在耳後尖角陷中。)

瘛脈二穴(在耳本雞足青脈中。)

顱息二穴(在耳後青脈中。)

角孫二穴(在耳郭中間上,開口有空。)

絲竹空二穴(一名目髎,在眉後陷中。)

和髎二穴(在耳後兌發陷中。)

耳門二穴(在耳前起肉當耳中缺者。)

白話文:

手少陽三焦經

歌訣說:手少陽三焦經的路線,共有二十三個穴位。關衝穴與液門穴相連,接著是中渚穴、陽池穴、外關穴,支溝穴與會宗穴連接三陽絡穴,四瀆穴、天井穴、清冷淵穴依次排列,消濼穴、臑會穴、肩髎穴相連,天髎穴位於天牖穴之下,翳風穴與瘛脈穴在先,顱息穴與角孫穴靠近耳朵,絲竹空穴與禾髎穴位置相對,耳門穴打開,就像夏天聽到蚊子的聲音一樣。

手少陽三焦經的經脈,起於小指和無名指的末端,向上經過無名指和小指之間,沿著手背到達手腕,再沿著手臂外側兩骨之間向上,經過肘部,沿著上臂外側到達肩膀,穿過足少陽膽經之後,進入鎖骨上窩,交會於胸部膻中穴,再散佈到心包經,向下通過膈肌,屬於三焦經;它的分支,從膻中穴出來,經過鎖骨上窩,向上到頸部,沿著耳後直向上,到達耳上角,再彎曲向下到達面頰;另一分支,從耳後進入耳中,再從耳前出來,經過客主人穴前方,到達面頰,再轉向眼睛外角,如果這條經脈發生問題,就會導致耳聾、耳鳴、咽喉腫痛、喉嚨阻塞等症狀,這是由於經脈氣血運行不暢造成的;還會出現汗出、眼角痛、耳後、肩膀、上臂、肘部及手臂外側疼痛,而小指和無名指也會不適。

關衝穴(位於小指和無名指的末端,距指甲邊緣約一個指甲的寬度)

液門穴(位於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的凹陷處)

中渚穴(位於小指和無名指指節後面的凹陷處)

陽池穴(又名別陽穴,位於手腕背側的凹陷處)

外關穴(位於手腕背側向上二寸,與心經相關)

支溝穴(位於手腕背側向上三寸,兩骨之間)

會宗穴(位於手腕背側向上三寸,再向上約一寸)

三陽絡穴(位於手臂外側,大腸經與三焦經交會處,支溝穴上方一寸)

四瀆穴(位於肘關節前方五寸,外側邊緣的凹陷處)

天井穴(位於肘關節外側大骨之後,肘關節上方一寸的凹陷處)

清冷淵穴(位於肘關節上方二寸)

消濼穴(位於肩下臂外側,腋窩斜下方,沿著手臂外側向下)

臑會穴(位於肩膀前方,距肩頭三寸)

肩髎穴(位於肩峰端,上臂外側,舉起手臂才能觸摸到)

天髎穴(位於鎖骨上窩,靠近肩胛骨上緣的凹陷處)

天牖穴(位於頸部大筋外側,鎖骨上窩上方,天容穴後方,天柱穴前方,完骨穴下方,髮際上方)

翳風穴(位於耳後尖角的凹陷處)

瘛脈穴(位於耳垂後方,青筋之處)

顱息穴(位於耳後青筋之處)

角孫穴(位於耳輪中點上方,耳廓與顱骨相接處的凹陷)

絲竹空穴(又名目髎穴,位於眉毛後方的凹陷處)

禾髎穴(位於耳後髮際邊緣的凹陷處)

耳門穴(位於耳廓前方,耳屏與面頰之間的凹陷處)

2. 督脈經

歌曰:

督脈在背之中行,二十七穴督脈,下極之腧兮上巔,循素髎水溝兮兌端,在於鼻唇齦交,神庭兮通於上星,囟會兮前頂,百會兮後頂,強間腦戶風府,瘂門大椎陶道,身柱須論神道,靈臺兮至陽之經,筋縮脊中兮懸樞命門,陽關與腰腧,長強脊骶尋,中行二十七,乾道海中行。

督脈起於下極之腧,並於脊裡,上至風府,入腦上巔,循額至鼻柱,屬陽脈之海。其見證也,脊強而腰厥。督脈,都也,行背部中為陽脈之都綱,乃奇經脈也。

鼻柱下:

素髎一穴(在鼻柱上端。)

水溝一穴(一名人中,在鼻柱下人中,督脈、手足陽明之交會,直唇取之。)

兌端一穴(在唇上端。)

齦交一穴(在唇內齒上,督、任二脈之會。)

額上行:

神庭一穴(直鼻上入髮際五分,督脈、足太陽陽明三脈之會。)

上星一穴(在神庭後入髮際一寸。)

囟會一穴(在上星後一寸五分。)

前頂一穴(在囟會後一寸五分。)

百會一穴(一名三陽五會,在前頂後一寸五分,頂中央,旋毛中陷容豆,督脈、足太陽之交會。)

頂後至項:

後頂一穴(一名交沖,在百會後一寸五分。)

強間一穴(一名大羽,在後頂後一寸五分。)

腦戶一穴(一名匝風,一名合顱,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,督脈、足太陽之會。)

風府一穴(一名舌本,入項髮際一寸,腦戶後一寸五分,項大筋內宛中。)

瘂門一穴(在風府後五分,入髮際五分,系舌本,陽維之會,伸頭取之。)

背脊下:

大椎一穴(在第一椎上陷中,三陽督脈所發。)

陶道一穴(在項大椎節下間,督脈、足太陽之會,俯而取之。)

身柱一穴(在第三椎節下間,俯而取之。)

神道一穴(在第五椎節下間,俯而取之。)

靈臺一穴(在第六椎節下間,俯而取之。)

至陽一穴(在第七椎節下間,俯而取之。)

筋縮一穴(在第九椎節下間,俯而取之。)

脊中一穴(在第十一椎節下間,俯而取之,令人傴僂。)

懸樞一穴(在第十三椎節下間,伏而取之。)

命門一穴(在第十四椎節下間,伏而取之。)

陽關一穴(在第十六椎節下間,伏而取之。)

腰俞一穴(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。)

長強一穴(在脊骶端。)

白話文:

督脈經

歌訣描述督脈循行路線:督脈沿著背部的正中線運行,共有二十七個穴位,從下端的尾椎骨(下極)開始,向上到達頭頂(巔)。它經過鼻柱上的素髎、人中穴(水溝)、上唇的兌端和牙齦與嘴唇交接處的齦交;然後向上至額頭的神庭、上星、囟會、前頂、百會(頭頂)、後頂、強間、腦戶、風府;再往下至背部的瘂門、大椎、陶道、身柱、神道、靈臺、至陽、筋縮、脊中、懸樞、命門、陽關和腰俞,最後到達尾骨與骶骨交接處的長強。總共二十七個穴位,貫穿全身,如同貫穿天地乾坤的海道。

督脈起始於尾椎骨下端,沿著脊柱內側向上運行,到達風府穴,進入腦部,再沿著額頭到鼻樑,是陽脈的總匯。督脈的病症表現為腰背僵硬疼痛。督脈是所有陽經的總綱,也是一條奇經,掌管人體的陽氣。

以下為督脈穴位詳述:

鼻柱以下:

  • 素髎:位於鼻柱上端。
  • 水溝(人中):位於鼻柱下方的人中溝,是督脈與手足陽明經的交會穴位。
  • 兌端:位於上唇端。
  • 齦交:位於唇內牙齦與嘴唇交接處,是督脈與任脈的交會穴位。

額頭以上:

  • 神庭:位於鼻根上方,直上入髮際約五分,是督脈、足太陽膀胱經和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位。
  • 上星:位於神庭穴後方,入髮際約一寸。
  • 囟會:位於上星穴後方約一寸五分。
  • 前頂:位於囟會穴後方約一寸五分。
  • 百會:位於前頂穴後方約一寸五分,頭頂正中央,是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位,也稱為三陽五會。

頭頂後至項部:

  • 後頂(交沖):位於百會穴後方約一寸五分。
  • 強間(大羽):位於後頂穴後方約一寸五分。
  • 腦戶(匝風、合顱):位於枕骨上,強間穴後方約一寸五分,是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位。
  • 風府:位於項部髮際內約一寸,腦戶穴後方約一寸五分,項大筋內側凹陷處。
  • 瘂門:位於風府穴後方約五分,入髮際約五分,是陽維脈的交會穴位。

背脊以下:

  • 大椎:位於第一頸椎棘突下凹陷處,是督脈的起始穴位。
  • 陶道:位於大椎穴下方,是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位。
  • 身柱: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。
  • 神道:位於第五胸椎棘突下。
  • 靈臺:位於第六胸椎棘突下。
  • 至陽:位於第七胸椎棘突下。
  • 筋縮: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。
  • 脊中:位於第十一胸椎棘突下。
  • 懸樞:位於第十三胸椎棘突下。
  • 命門: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。
  • 陽關:位於第二骶椎棘突下。
  • 腰俞: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。
  • 長強:位於尾骨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