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四 (16)
卷四 (16)
1. 手太陰肺經
歌曰:
手太陰肺十一穴,少商魚際指端論,太淵經渠並列缺,孔最尺澤腕肘行,俠白天府與雲門,此中玄妙理,中府最堪尋。
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,下絡大腸,還循胃口,上膈屬肺,從肺系,橫出腋下,下循臑內,行少陰心主之前,下肘中,循臂內上骨下廉,入寸口,上魚,循魚際,出大指之端,其支者,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,出其端。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,缺盆中痛,甚則交兩手而瞀,是為臂厥。
主肺所生病者,咳嗽上氣喘喝,煩心胸滿,臑臂內前廉痛,掌中熱,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,汗出中風,小便數而欠,氣虛則肩背痛寒,少氣不足以息,溺色變。凡十二經之病,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熱則疾之,寒則留之,陷則灸之,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,其十二經皆仿此也。
少商二穴(在手大指端內側,去爪甲角如韭葉。)
魚際二穴(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。)
太淵二穴(在掌後陷中。)
經渠二穴(在寸口脈中。)
列缺二穴(在腕後一寸五分。)
孔最二穴(去腕上七寸。)
尺澤二穴(在肘約紋中。)
俠白二穴(在天府下去肘上五寸。)
天府二穴(在腋下三寸臂內廉。)
雲門二穴(在巨骨下,挾氣戶旁各三寸陷中,動脈應手,舉臂取得之。)
中府二穴(在雲門下一寸,乳上三寸間,動脈應手。)
白話文:
手太陰肺經
一首關於手太陰肺經十一穴位的歌訣:少商、魚際在拇指指端及附近,太淵、經渠、列缺在手腕及前臂內側,孔最、尺澤在肘部,俠白、天府、雲門則在腋下及上臂內側。其中,中府穴尤為重要。
手太陰肺經的經脈起始於中焦(腹部),向下連接著大腸,再沿著胃部向上,到達橫膈膜,與肺臟相連,然後從肺部出來,橫穿腋下,沿著上臂內側向下走,經過心包經之前方,到達肘部,沿著上臂內側骨頭下緣,到達手腕內側的寸口穴,向上走向魚際穴,最後到達大拇指的指端。它的分支從手腕後方直達食指內側,最後到達食指指端。經脈活動受阻,會導致肺部脹滿、呼吸困難、咳嗽,以及鎖骨上方的疼痛,嚴重時會兩手冰冷麻木,稱為臂厥。
手太陰肺經主治的疾病包括咳嗽、氣喘、呼吸急促、煩躁、胸悶、上臂內側疼痛、手掌發熱等。經氣盛實時,會出現肩背疼痛、風濕、出汗、小便次數多等症狀;經氣虛弱時,則會出現肩背疼痛、畏寒、呼吸困難、氣短、尿液顏色改變等症狀。治療原則遵循十二經脈的總則:經氣盛實則瀉,虛弱則補;熱則需快速治療,寒則需緩慢治療;經脈下陷則需灸法治療;若不虛不實,則根據經脈循行部位取穴治療。所有十二經脈的治療方法都以此為準則。
歌訣中提到的穴位位置:
- 少商:位於大拇指指尖內側,距指甲角約一指甲寬。
- 魚際:位於大拇指掌指關節後方,肌肉隆起處。
- 太淵:位於手腕掌面橈側,橈動脈搏動處的凹陷中。
- 經渠:位於手腕橫紋上,寸口脈搏動處。
- 列缺:位於手腕背側,橈骨莖突上方,距腕橫紋約1.5寸。
- 孔最:位於前臂內側,腕橫紋上7寸。
- 尺澤:位於肘窩橫紋中點。
- 俠白:位於上臂內側,天府穴下5寸。
- 天府:位於腋下3寸,上臂內側。
- 雲門:位於鎖骨下緣,肩胛骨上方,距前正中線3寸的凹陷處。
- 中府:位於雲門穴下1寸,乳頭上方3寸處。
2. 手陽明大腸經
歌曰:手陽明大腸十二穴,循商陽二間三間而行,歷合谷陽谿之俞,過偏歷溫溜之濱,下廉上廉,三里而近曲池,肘髎五里之程,臂臑肩髃上於巨骨,天鼎紓乎扶突,禾髎唇連,迎香鼻迫。
手陽明之脈,起於大指次指之端,循指上廉,出合谷兩骨之間,上入兩筋之中,循臂上廉,入肘外廉,循臑外前廉,上肩出髃骨之前廉,上出柱骨之會上,下入缺盆絡肺,下膈屬大腸;其支別者,從缺盆上頸貫頰,下入齒縫中還出挾口,交人中,左之右,右之左,上挾鼻孔,是動則病齒痛䪼腫,主津所生病者,目黃口乾,鼽衄喉痹,肩前臑痛,大指次指痛不用也。
商陽二穴(一名絕陽,在手大指次指內側,去爪甲角如韭葉。)
二間二穴(一名間谷,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,內廉側陷中。)
三間二穴(一名少谷,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,內廉側陷中。)
合谷二穴(一名虎口,在大指歧骨間。)
陽谿二穴(一名中魁,在腕中上側兩筋陷中。)
偏歷二穴(在腕中後三寸。)
溫溜二穴(在腕後,小士五寸,大士六寸。)
下廉二穴(在輔骨下,去上廉一寸。)
上廉二穴(在三里下一寸。)
三里二穴(在曲池下二寸。)
曲池二穴(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。)
肘髎二穴(在肘大骨外廉陷中。)
五里二穴(在肘上三寸脈中。)
臂臑二穴(在肘上七寸。)
肩髃二穴(在肩端兩骨間。)
巨骨二穴(在肩端,上行兩叉骨間。)
天鼎二穴(在頸缺盆直扶突後一寸。)
扶突二穴(在氣舍後一寸五分。)
禾髎二穴(一名長頻,直鼻孔挾水溝旁五分。)
迎香二穴(一名衝陽,在禾髎上鼻孔旁。)
白話文:
手陽明大腸經
大腸經共有十二個穴位,循著商陽、二間、三間等穴位排列,經過合谷、陽谿等穴位,再往下經過偏歷、溫溜,然後到下廉、上廉、三里,最後靠近曲池穴。從曲池到肘髎、五里,再向上到臂臑、肩髃,最後到達巨骨穴。接著,經絡循行到天鼎,再到扶突、禾髎,最後到迎香穴,與嘴唇和鼻孔相連。
大腸經的經脈起始於大拇指與食指尖端,沿著食指內側上行,經過合谷穴(位於虎口處),進入兩條肌腱之間,繼續沿著手臂外側上行,經過肘部外側,再沿著上臂外側前緣,到達肩膀,從鎖骨外側上行,到達頸部,再往下進入鎖骨上窩,與肺臟相連,最終到達橫膈膜下方,與大腸相連。其中一部分經脈分支從鎖骨上窩上行到頸部,貫穿面頰,進入牙齒縫隙,再從嘴角出來,與人中穴相交,左側的經脈走向右側,右側的經脈走向左側,最後到達鼻孔旁。如果這條經脈運行受阻,就會導致牙齒疼痛、腫脹;還會引起口乾舌燥、目黃、鼻出血、喉嚨腫痛、肩膀前側及上臂疼痛、大拇指和食指疼痛等症狀。
以下為個別穴位的詳細位置:
- 商陽穴(又名絕陽穴):位於食指末節內側,距指甲角約指甲寬度。
- 二間穴(又名間谷穴):位於食指指節前,內側凹陷處。
- 三間穴(又名少谷穴):位於食指第二指節後,內側凹陷處。
- 合谷穴(又名虎口穴):位於拇指與食指骨間。
- 陽谿穴(又名中魁穴):位於腕關節背側,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處。
- 偏歷穴:位於腕關節後方三寸處。
- 溫溜穴:位於腕關節後方,小指側五寸,拇指側六寸。
- 下廉穴:位於腓骨下緣,距上廉穴一寸。
- 上廉穴:位於三里穴下一寸。
- 三里穴:位於曲池穴下二寸。
- 曲池穴:位於肘部外側,屈肘時肘橫紋盡頭處。
- 肘髎穴:位於肘關節外側,肱骨外上髁下方凹陷處。
- 五里穴:位於肘關節上三寸,肱骨外側。
- 臂臑穴:位於肘關節上七寸。
- 肩髃穴:位於肩峰端,兩骨之間。
- 巨骨穴:位於肩峰端上方,兩塊骨頭之間。
- 天鼎穴:位於頸部,鎖骨上窩直上,扶突穴後一寸處。
- 扶突穴:位於頸部,氣舍穴後一寸五分處。
- 禾髎穴(又名長頻穴):位於鼻翼旁,水溝旁五分。
- 迎香穴(又名衝陽穴):位於禾髎穴上方,鼻翼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