顧世澄

《瘍醫大全》~ 卷四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2)

1. 足厥陰肝經

歌曰:

足厥陰一十三穴,終起大敦於行間,循太衝於中封,蠡溝中都之會,膝間曲泉之宮,襲陰包於五里,陰廉乃發,尋羊矢於章門,期門可攻。

足厥陰之脈,起於大指聚毛之際,上循足跗上廉,去內踝一寸,上踝八寸,交出太陰之後,上膕內廉,循股入陰毛中,環陰器,抵小腹,俠胃屬肝絡膽,上貫膈,布脅肋,循喉嚨之後,上入頏顙,連目系,上出額,與督脈會於巔。其支者,從目系下頰裡,環唇內;其支者,復從肝別貫膈,上注肺。

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俯仰,丈夫㿉疝,婦人小腹脹,甚則嗌乾,面脫色。是主肝所生病者,胸滿,嘔逆,洞泄,狐疝,遺溺,癃閉。

大敦二穴(在足大指端,去爪甲如韭葉。)

行間二穴(在足大指間,動脈應手。)

太衝二穴(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,或一寸半,動脈中。)

中封二穴(在足內踝前一寸,仰足而取之。)

蠡溝二穴(在內踝上五寸。)

中都二穴(在內踝上七寸胻骨中。)

膝關二穴(在犢鼻下二寸陷中。)

曲泉二穴(在膝內輔骨下,大筋上小筋下陷中,屈膝得之,在膝橫紋頭是。)

陰包二穴(在膝上四寸,股內廉兩筋間。)

五里二穴(在氣衝下三寸,陰股中動脈。)

陰廉二穴(在羊矢下,去氣衝二寸。)

章門二穴(一名長平,一名唇髎,在大橫外直臍端。)

期門二穴(在不容旁一寸五分,直乳第二肋端。)

白話文:

足厥陰肝經

歌訣描述足厥陰肝經的十三個穴位,由大敦穴開始,循行至行間穴,經過太衝、中封、蠡溝、中都等穴,再到膝關節附近的曲泉穴,沿著大腿內側的陰包、五里、陰廉等穴,最後到達腹部及胸脅部的章門、期門穴。

足厥陰肝經的經脈,起於大腳趾的趾甲邊緣,沿著腳背內側向上行,經過內踝,向上走行,穿過脾經之後,沿大腿內側,進入陰部,環繞生殖器,到達小腹部,與胃經相聯繫,再與肝臟、膽經相連,向上穿過膈肌,分布於胸脅部,沿著喉嚨後側向上,到達額頭,與督脈在頭頂會合。分支從眼部下行到面頰內側,環繞嘴唇內側;另一分支從肝臟分出,穿過膈肌,向上連通肺部。

肝經經脈活動異常時,會導致腰痛、無法彎腰、男性疝氣、女性小腹脹痛等症狀,嚴重時會出現咽喉乾燥、面色蒼白。肝臟病變會引起胸悶、嘔吐、腹瀉、疝氣、尿失禁、排尿困難等症狀。

歌訣中也描述了各個穴位的具體位置。

2. 足少陽膽經

歌曰:

足少陽兮四十三,竅陰俠谿極須詳,一縱探得地五會,臨泣邱墟取次行,懸鐘陽輔光明光,外邱陽交名別陽,陽陵泉,陽關穴,中瀆環跳居髎接,維道五樞與帶脈,京門同日月,輒筋循淵腋,肩井風池須有別。腦空承靈正營列,目窗臨泣上陽白,本神與完骨,竅陰又浮白,天衝率谷耳上穴,曲鬢懸釐須有節,懸顱頷厭曲周下,客主人名上關攝,還須聽會一般般,瞳子髎通脈不絕。

足少陽之脈,起於目銳眥,上抵頭角,下耳後,循頸行手少陽之脈前,至肩上,卻交出少陽之後,入缺盆。其支別者,從耳後入耳中,出走耳前,至目銳眥後;其支別者,目銳眥下大迎,合手少陽於䪼,下加頰車,下頸合缺盆下胸中,貫膈絡肝屬膽,循脅裡,出氣沖,繞毛際,橫入髀厭中;其直者,從缺盆下腋,循胸過季脅,下合髀厭中,以下循髀太陽,出膝外廉,下外輔骨之前,直下抵絕骨之端,下出外踝之前,循足附上入小指次指之間;其支別者,從跗上入大指,循歧骨內出其端,還貫入爪甲,出三毛。

是動則病口苦,善太息,心脅痛,不能轉側,甚則面微塵,體無膏澤,足外反熱,是為陽厥。是主膽所生病者,頭痛,目銳眥痛,缺盆中腫痛,腋下腫,馬刀俠癭,汗出振寒瘧,胸中脅肋髀膝,下至䯒、絕骨、外踝前,及諸節皆痛,小指、次指不用也。

竅陰二穴(在足小指次指端,去爪甲如韭葉。)

俠谿二穴(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間,本節前。)

地五會二穴(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。)

臨泣二穴(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,去俠谿一寸半。)

邱墟二穴(在足外踝下如前,去臨泣三寸。)

懸鐘二穴(在外踝上三寸。)

陽輔二穴(在外踝上四寸,輔骨前,絕骨端如前三分。)

光明二穴(在外踝上五寸。)

外邱二穴(在外踝上七寸。)

陽交二穴(一名別陽,在外踝上七寸。)

陽陵泉二穴(在膝下一寸,外廉陷中。)

陽關二穴(在陽陵泉上三寸。)

中瀆二穴(在髀骨外膝上五寸。)

環跳二穴(在髀樞中。)

居髎二穴(在章門下八寸三分。)

維道二穴(在章門下五寸三分。)

五樞二穴(在帶脈下三寸,水道傍一寸五分。)

帶脈二穴(在季肋下一寸八分。)

京門二穴(一名氣府,一名氣腧,在監骨腰中夾脊季肋外。)

日月二穴(在期門下五分,直乳第二肋下。)

輒筋二穴(在腋下三寸,復前行一寸著脅。)

淵腋二穴(在腋下三寸宛宛中。)

肩井二穴(在肩上陷解中,缺盆上大骨前,手足少陽陽維之會。)

風池二穴(在顳顬後髮際陷中。)

腦空二穴(一名顳顬,在承靈後一寸五分,俠玉枕骨下陷中。)

承靈二穴(在正營後一寸五分。)

正營二穴(在目窗後一寸。)

目窗二穴(一名至榮,在臨泣後一寸。)

白話文:

足少陽膽經

一首關於足少陽膽經穴位的歌訣,簡述了膽經的43個穴位位置及順序:竅陰、俠谿、地五會、臨泣、邱墟、懸鐘、陽輔、光明、外邱、陽交(別陽)、陽陵泉、陽關、中瀆、環跳、居髎、維道、五樞、帶脈、京門、日月、輒筋、淵腋、肩井、風池、腦空、承靈、正營、目窗、臨泣、陽白、本神、完骨、竅陰、浮白、天衝、率谷、曲鬢、懸釐、懸顱、頷厭、曲周、客主人(上關)、聽會、瞳子髎。這些穴位從足部小趾開始,沿著腿部、軀幹、頭部循行。

膽經經脈起於眼角外側,上行至頭角,下行耳後,沿頸部走行,經過手少陽經脈前方,到達肩部,再轉向手少陽經脈後方,進入鎖骨上窩。其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,從耳前出來,到達眼角外側之後;另一分支從眼角外側下方的大迎穴開始,與手少陽經脈在肩髃穴會合,向下經過頰車穴,下行到頸部,與鎖骨下窩相連,貫穿膈肌,絡屬肝臟,屬於膽臟,循行於脅肋內側,到達氣衝穴,繞過毛髮交界處,橫入股骨大轉子內側;主幹則從鎖骨下窩經腋下,循行於胸部,經過季肋部,向下到達股骨大轉子內側,然後沿著大腿外側循行,經過膝關節外側,下行至腓骨前緣,直達外踝前緣,再向下到達外踝前方,沿著足背上行,進入小趾與無名指之間。其分支從足背上行進入大趾,沿著趾骨內側出來,再貫穿指甲,從三個毛髮的部位出來。

膽經氣血運行不暢會導致口苦、嘆氣、心脅疼痛、翻身困難等症狀,嚴重者可能出現面容憔悴、皮膚乾燥、足部外側發熱(陽厥)等。膽經循行路線上的穴位出現問題,會引起頭痛、眼角疼痛、鎖骨上窩腫痛、腋下腫痛、頸部腫塊、出汗、寒戰、發燒、胸脅肋、髖部、膝蓋、腓骨、外踝前以及各個關節疼痛,小趾和無名指活動不便等症狀。

歌訣中提到的穴位名稱後面附帶的文字,是對這些穴位在人體上的精確定位描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