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瘍醫大全》~ 卷四 (11)
卷四 (11)
1. 論臟腑經絡穴道部位始知瘡瘍何經受病
凡視瘡瘍,當知部位屬於何臟何腑,然後醫治用藥,自無錯誤矣。謹照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,繪圖詳註,俾學者留心參考,施治有當耳。
黃帝問曰:余聞氣穴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,未知其所,願卒聞之。岐伯稽首再拜對曰:窘乎哉問也!其非聖帝,孰能窮其道焉!因請益意盡言其處。雷公問曰:禁服之言,凡刺之理,經脈為始,願聞經脈之始生。帝答曰:經脈者,所以決死生,處百病,調虛實,不可不通矣。
臟腑經絡穴道部位銅人圖(心經,小腸經,肝經,膽經,脾經,胃經,肺經,大腸經,腎經,膀胱經,心包經,三焦經,督脈經,任脈經,衝脈經,帶脈,陽蹺脈,陰蹺脈,陽維陰維脈)
白話文:
要診斷瘡瘍,必須先了解患處屬於哪個臟腑,才能正確治療用藥,才不會出錯。 這本書參考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繪圖詳細註解,讓學習者用心參考,以便正確施治。
黃帝問道:我聽說人體有三百六十五個氣穴,對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但我不了解它們的位置,希望能詳細了解。岐伯恭敬地回答:這真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!如果不是聖明的皇帝您來問,誰又能完全了解它的道理呢!那我盡力解釋這些穴位的位置。雷公問道:關於禁忌和針灸的原理,經脈是根本,我想了解經脈是如何生成的。黃帝回答:經脈是決定生死、治療百病、調節虛實的重要通道,絕對不能不通。
書中附有臟腑經絡穴位圖(包括心經、小腸經、肝經、膽經、脾經、胃經、肺經、大腸經、腎經、膀胱經、心包經、三焦經、督脈、任脈、衝脈、帶脈、陽蹺脈、陰蹺脈、陽維脈、陰維脈)。
2. 手少陰心經
歌曰:
手少陰屬心經,少衝少府與神門,陰郄通里近靈道,少海青靈肘內尋,極泉腋下筋間動,九穴雙雙須認真。
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,出屬心系,下膈絡小腸。其支者,從心系上挾咽,系目系;其直者,復從心系卻上肺,出腋下,下循臑內後廉,行太陰心主之後,下肘內廉,循臂內後廉,抵掌後銳骨之端,入掌內廉,循小指之內出其端。是動則病嗌乾心痛,渴而欲飲,是謂臂厥。是主心所生病者,目黃脅痛,臑臂內後廉痛厥,掌中熱也。
少衝二穴(一名經始,在手小指內廉端,去爪甲如韭葉。
少府二穴(在手小指本節後陷中,直勞宮。)
神門二穴(一名兌沖,一名中都,在掌後兌骨端。)
陰郄二穴(在掌後脈中,去腕五分。)
通里二穴(在腕後一寸。)
靈道二穴(在掌後一寸五分,或曰一寸。)
少海二穴(一名曲節,在肘內廉節後陷中。)
青靈二穴(在肘上三寸。)
極泉二穴(在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。)
白話文:
手少陰心經歌訣說:手少陰心經循行路線經過少衝、少府、神門、陰郄、通里、靈道、少海、青靈、極泉九個穴位,這些穴位要仔細辨認。
手少陰心經的經脈起於心臟,連接著心系,向下通過膈肌,與小腸相連。其中一部分經脈,從心系向上,經過咽喉,連接著眼睛;另一部分經脈,從心系再向上通向肺臟,然後從腋下出來,沿著上臂內側後緣向下走,經過手太陰心經之後,到達肘關節內側,沿著前臂內側後緣向下,到達手掌後側無名指和小指之間的指骨末端,進入手掌內側,沿著小指內側到達小指尖。如果這條經脈氣血運行不暢,就會出現咽喉乾燥、心痛、口渴想喝水等症狀,甚至出現手臂厥冷的現象。這條經脈主治的心臟相關疾病,會出現眼睛發黃、脅肋疼痛、上臂內側後緣疼痛和厥冷、手掌發熱等症狀。
少衝穴位於小指內側指甲根部,距離指甲約一個韭葉的寬度。
少府穴位於小指掌指關節後方的凹陷處,與勞宮穴在一直線上。
神門穴位於手掌後尺側腕關節橫紋處。
陰郄穴位於手腕後尺側,距離腕橫紋五分。
通里穴位於手腕後尺側,距離腕橫紋一寸。
靈道穴位於手腕後尺側,距離腕橫紋一寸五分或一寸。
少海穴位於肘關節內側橫紋後方的凹陷處。
青靈穴位於肘關節內側上方三寸處。
極泉穴位於腋窩下,肱二頭肌長頭肌腱與胸大肌之間,可觸摸到搏動的動脈。
3. 手太陽小腸經
歌曰:
手太陽小腸十九穴,路從少澤,步前谷後谿之隆道,遵腕骨,觀陽谷養老之宗,得支正於小海,逐肩貞以相從,值臑俞兮遇天宗,乘秉風兮曲垣中,肩外俞兮肩中俞,啟天窗兮見天容,匪由顴髎,曷造聽宮。
手太陽之脈,起於小指之端,循手外側,上腕,出踝中,直上循臂骨下廉,出肘內側兩骨之間,上循臑外後廉,出肩解繞肩胛,交肩上入缺盆,向腋絡心,循咽下膈,抵胃屬小腸;其支別者,從缺盆循頸上頰,至目銳眥,卻入耳中;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,至目內眥,斜絡於顴。是動則病嗌痛,頷腫,不可回顧,肩似拔,臑似折。
主腋所主病者,耳聾目黃,頰頷腫,肩臑、肘臂、外後廉痛也。
少澤二穴(一名少吉,在小指之端,去爪甲下一分。)
前谷二穴(在手小指外側,在節前陷中。)
後谿二穴(在手小指側本節後陷中。)
腕骨二穴(在手外側,腕前起骨下陷中。)
陽谷二穴(在手外側腕中,兌骨下陷中。)
養老二穴(在腕骨上後一寸陷中。)
支正二穴(在腕後五寸,別走少陰。)
小海二穴(在肘內大骨外,去肘端五分陷中。)
肩貞二穴(在肩曲胛下兩骨解間。)
臑俞二穴(在俠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。)
天宗二穴(在秉風后大骨下陷中。)
秉風二穴(在天髎外,肩上小髁骨後,舉臂有穴)
曲垣二穴(在肩中央,曲胛陷中。)
肩外俞二穴(在肩胛上廉,去脊三寸。)
肩中俞二穴(在肩胛內廉,去脊三寸。)
天窗二穴(一名窗籠,在頸大筋前,曲頰下,扶突後,動脈陷中。)
天容二穴(在耳下曲頰下。)
顴髎二穴(在面頄骨下廉。)
聽宮二穴(在耳中珠子,大如小豆是。)
白話文:
手太陽小腸經
歌訣描述了小腸經的十九個穴位循行路線:從少澤穴開始,經過前谷、後谿,沿著腕骨,到達陽谷、養老,再到支正、小海,循行至肩貞、臑俞、天宗、秉風、曲垣,接著是肩外俞、肩中俞、天窗、天容,最後到達聽宮。
小腸經的經脈起於小指外側末端,沿著手外側向上,經過手腕,沿著手臂外側骨頭的下方,經過肘部內側兩骨之間,向上沿著上臂外後側,經過肩部,繞過肩胛骨,到達鎖骨上窩,再連接到心臟,沿著咽喉向下到達橫膈膜,到達胃部,最終屬於小腸。其中分支從鎖骨上窩沿著頸部上行到面頰,到達眼睛外角,然後進入耳中;另一分支則從面頰上行到達鼻部,再到眼睛內角,斜著連到顴骨。 經絡運行受阻,則會出現咽喉疼痛、頷部腫脹、頭無法回轉、肩膀感覺像被拔、上臂像被折斷等症狀。
小腸經主要負責的部位及其相應的病症包括:腋窩、耳聾、目黃、面頰頷部腫脹,以及肩、上臂、肘部及手臂外後側疼痛。
文中也詳細描述了少澤、前谷、後谿、腕骨、陽谷、養老、支正、小海、肩貞、臑俞、天宗、秉風、曲垣、肩外俞、肩中俞、天窗、天容、顴髎、聽宮等穴位的精確位置。